《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1927-1937)》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颖,内容有创新性,进一步丰富民国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本书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
序言导论**章首都市: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政治身份**节城市产生及其政治形态第二节首都的概念和特质第三节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复归第二章首都南京的城市设计与规划政治**节城市规划:一种有意识设计的空间政治第二节首都设计的缘起:国民政府的首都认知与期许第三节首都规制权的竞逐:负责政府机关和设计机构的更迭第四节“弘我汉京”:首都设计文本的民族主义隐喻第五节《首都计划》的修订:“中央政治区”选址的变更第三章缔造新都:首都建设的展开**节国民政府建都前的南京市政第二节首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第三节城市改造及新城市空间的生产第四节激变良民:首都营造中的路政与民生第四章首都营造的政治限界**节奠都后的南京新市制第二节新市制的行政面像第三节限界中的张力:首都营造中的党权第五章首都营造的经费瓶颈**节建设经费的来源第二节市府扩张税权受挫第三节城市建设跛足第六章首都营造中的省市纠纷与边界调整**节省市纠纷的缘起第二节税权纷争:省市纠纷的升级第三节扩大市区:省市划界的提出第四节省市划界的展开第五节划界析权:省市纠纷的解决第七章首都营造的成效**节都市摩登:传统政治都市的现代转变第二节现代化的另面:首都建设的内在限度第三节现代化的困厄:顿挫原因的政治视角结语革命时代的新首都与旧传统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伴随着南京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建设的巨大成功,也促进了“现代”的市民社会的形成。然而,市民社会的出现,并没有为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反而给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带来了新的阻力。现代化虽然为南京带来了城市硬件条件的改善,但这种“现代化”却遭到了在拆房筑路中自身利益受损的市民的强烈反对,并演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从问题的形成看,一方面固然与市民“见识浅薄”、“图谋私利”、“缺乏奉献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市民攻击官方“罔顾民意”、“不恤民生”、“欺压平民”、“做事不留余地”也是事实。危机出现后,解决事件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虽有意识的实行包容劝解的政策,但市民自发组织的社会抗争仍极为活跃。官方捉襟见肘的处置能力和冥顽不化的僵化态度,不但未能及时疏导社会不满,反而增加了市民对政府“违法殃民”、“倒行逆施”、“仇视吾民”、“坐视人民生死于不顾”、“为军阀所不敢为”、“为少数人利欲”的负面看法。而政府在问题出现后,虽竭力宣传“为建设而破坏”理由的合理性,却难掩政府独裁包办的事实。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凡事都由政府片面决定,人民却无权参与,是问题的根源。不难设想,如果官方将社会纳入决策体制,而非排斥其参与,则发生这样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反之,民众就可能铤而走险,把整个社会搅得天翻地覆。在这个过程中,官方虽反复强调国家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社会的理解和市民的支持,却没有意识到,稳定不仅是社会中不存在政治冲突或社会运动,还意味着官方需要不断提高将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制度轨道的能力,即提高执政能力的宏旨要义,从而才能消除大规模的、有强烈破坏性的动乱或革命性运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官方对整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置乏善可陈,并不具有“现代”的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社会反对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南京与西方先进地区的民间抗争已逐渐趋同。换言之,这些社会团体组织的民间抗争,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南京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市民在社会抗争运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向官方抗议,官方也并没有进行严惩,这说明“民”的象征性政治意识因“民国”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得到强化,而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各方在相互博弈中对“民权”、“民生”等意识形态话语——这一非政治的力量加以有意识地利用,说明其作用未可忽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从这个角度观之,首都营造过程中社会的多元开放和政治生活上的进步包容,也是事实,凸显了城市发展转型中的“现代”成果。另一方面,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的城市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个大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近世以降西方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增大,近代中国不仅政治机构、经济组织、文化心理,乃至城市面貌都相应地发生了这一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改变,与此同时,传统制度和维持这种制度的思想文化也遭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指责。但客观来说,北伐成功后,新政权的建立并没有将过去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完全扫入历史,革命后的新体制并不比旧制度更加优越。从南京首都建设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首都营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实际就是旧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和体现。虽然南京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已清晰可见,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的连续阻击。首先,中央高度集权的权限设置限制了南京市政府的施政。南京地处党国中枢,市内政治生态复杂,市内存在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江宁县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四府并立的情况。以权势大小论,市政府为首都“*小机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南京市政府市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举步维艰。一切庶政,均推行不易。南京虽然被中央辟为首都,有时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地方各省和地方城市都无法获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董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著有《南京城市百年史》、《华北抗战史》、《发展逻辑与政治窠臼: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首都营造与民国政治:南京研究》等。
三国风云定军 本书特色 郭清华编著的《三国风云定军山》主题集中,眼光独到,构思新颖,引人深思。《三国风云定军山》 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可读性,全书用通俗...
《高效研发:硅谷研发效能方法与实践》内容简介:数字化时代,提升研发效能是组织的共同期望和挑战,而这需要系统方法的支持。最近
本书由一篇高质量的长篇主题论文以及多篇不同类型的论文和评论组成,主要研究了大英帝国的日耳曼蛮族起源及其封建制对英帝国构建
《跟父亲一起过日子》内容简介:爸爸就像一座“活”火山,动不动就炸开了:在他看来,生病只是懦弱的表现,哪个不长眼的要是当着他
《金融前沿的20种思考》内容简介:本书由金融学家巴曙松教授带领团队潜心编撰,汇集“商界军校”北大汇丰商学院金融前沿讲堂的演讲
《零基础学Visual C++(第4版)》内容简介:本书站在零基础学习的角度,使初学者能尽快掌握VisualC++程序设计的精髓。在讲解知识点
女性.战争与回忆:35位重庆妇女的抗战讲述 本书特色 书稿记录抗战时期生活在重庆的35名女性的回忆,聚焦女性的生活体验和私人经历,探究战争在女性的生存和生活中打...
《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内容简介:本书选取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时间段,比较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从江泽民到胡锦涛时期党
《被毁损和被染病的》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恐怖小说短篇集,包括三小辑十三篇作品。小说描写普通生活之外的人物、几乎无人涉笔的怪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 本书特色 《李鸿章一生与他的时代》是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人物传记类图书。该书以19世纪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
民间影像-第五辑 本书特色《民间影像(第5辑)》以**手的历史影像为线索,来呈现一个个历史片段,强调细节、强调过程,关注日常生活。建筑、人物、事件,工作、学习、...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资治通鉴(彩图版) 目录 韩、赵、魏三家分晋商鞅变法施妙计孙膑胜庞涓张仪说六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乐毅伐齐田单收复失地触龙巧说越太后毛遂自荐信陵...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 本书特色 《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是由九州出版社出版的。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
从历史的偏旁进入成都 本书特色 "**章传说隧道通向城市童年想象的部分人马不难猜想,甚至大胆点说,我们看见,这群人的外貌与我们并无多大不同。虽然史书中曾说他们“...
世界历史大事编年精要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星球地图出版社出版★ 2008年5月1版1印,印数仅3000★ 本书分为世界古代时期、世界近代时期、世界现代时期...
明史 本书特色 《细讲中国历史丛书:明史》明朝前后延续二百七十六年,历十六帝。明成祖朱棣一改明太祖闭关自守的外交策略,派宦官郑和下西洋,与各国交往、宣示威德以及...
汉唐地理志考校 本书特色 《汉唐地理志考校》以汉唐地理志为研究对象汇集了作者多年来的考校成果。其校,举凡字形、字音、断句、错简、佚文、异文,皆有涉及,所利用的材...
新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作家出版社出版,2010年1版1印★ 本书凝聚了詹先生二十多年的心血,承载着谢乃和、王彦辉、赵永春等十余位历史学...
《巴巴罗萨行动:1941,绝对战争》内容简介:1941年6月22日开始的巴巴罗萨行动拉开了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战争的序幕。两支当时世界上最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大家 小书 本书特色 本书是雷海宗的代表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全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的几篇文字,都是抗战前发表的,是著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