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首都南京的营造政治与现代想象(1927-1937)》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研究方法新颖,内容有创新性,进一步丰富民国城市史乃至整个中华民国史的研究。
本书从上古城市产生开始,梳理1927~1937年南京城市建设发展的政府和政治因素,再现当时作为民国首都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受政治和权力影响的复杂性,揭示出近代中国城市的政治性而非商业性的特点。随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城市规划设计的表达、公共权力的运行规则、首都建设中的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建筑艺术与近代革命文化象征表现等历史现象进行阐释,展示出中国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别于西方的特征。
序言导论**章首都市:国民政府时期南京的政治身份**节城市产生及其政治形态第二节首都的概念和特质第三节南京政治中心地位的复归第二章首都南京的城市设计与规划政治**节城市规划:一种有意识设计的空间政治第二节首都设计的缘起:国民政府的首都认知与期许第三节首都规制权的竞逐:负责政府机关和设计机构的更迭第四节“弘我汉京”:首都设计文本的民族主义隐喻第五节《首都计划》的修订:“中央政治区”选址的变更第三章缔造新都:首都建设的展开**节国民政府建都前的南京市政第二节首都的经济与社会建设第三节城市改造及新城市空间的生产第四节激变良民:首都营造中的路政与民生第四章首都营造的政治限界**节奠都后的南京新市制第二节新市制的行政面像第三节限界中的张力:首都营造中的党权第五章首都营造的经费瓶颈**节建设经费的来源第二节市府扩张税权受挫第三节城市建设跛足第六章首都营造中的省市纠纷与边界调整**节省市纠纷的缘起第二节税权纷争:省市纠纷的升级第三节扩大市区:省市划界的提出第四节省市划界的展开第五节划界析权:省市纠纷的解决第七章首都营造的成效**节都市摩登:传统政治都市的现代转变第二节现代化的另面:首都建设的内在限度第三节现代化的困厄:顿挫原因的政治视角结语革命时代的新首都与旧传统附录参考文献后记
伴随着南京城市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城市现代化不仅意味着物质建设的巨大成功,也促进了“现代”的市民社会的形成。然而,市民社会的出现,并没有为城市建设起到积极作用,反而给南京的城市现代化带来了新的阻力。现代化虽然为南京带来了城市硬件条件的改善,但这种“现代化”却遭到了在拆房筑路中自身利益受损的市民的强烈反对,并演化为一场旷日持久的社会抗争。从问题的形成看,一方面固然与市民“见识浅薄”、“图谋私利”、“缺乏奉献精神”有关,另一方面市民攻击官方“罔顾民意”、“不恤民生”、“欺压平民”、“做事不留余地”也是事实。危机出现后,解决事件的主导权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虽有意识的实行包容劝解的政策,但市民自发组织的社会抗争仍极为活跃。官方捉襟见肘的处置能力和冥顽不化的僵化态度,不但未能及时疏导社会不满,反而增加了市民对政府“违法殃民”、“倒行逆施”、“仇视吾民”、“坐视人民生死于不顾”、“为军阀所不敢为”、“为少数人利欲”的负面看法。而政府在问题出现后,虽竭力宣传“为建设而破坏”理由的合理性,却难掩政府独裁包办的事实。从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凡事都由政府片面决定,人民却无权参与,是问题的根源。不难设想,如果官方将社会纳入决策体制,而非排斥其参与,则发生这样事件的可能性就会很小。反之,民众就可能铤而走险,把整个社会搅得天翻地覆。在这个过程中,官方虽反复强调国家发展离不开稳定的环境、社会的理解和市民的支持,却没有意识到,稳定不仅是社会中不存在政治冲突或社会运动,还意味着官方需要不断提高将社会矛盾和冲突纳入制度轨道的能力,即提高执政能力的宏旨要义,从而才能消除大规模的、有强烈破坏性的动乱或革命性运动发生的可能性。从这个角度看,官方对整个问题的认识和处置乏善可陈,并不具有“现代”的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从社会反对的内容和范围上看,南京与西方先进地区的民间抗争已逐渐趋同。换言之,这些社会团体组织的民间抗争,一定意义上也是衡量南京城市“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市民在社会抗争运动中为维护自身权益敢于向官方抗议,官方也并没有进行严惩,这说明“民”的象征性政治意识因“民国”这一国家形象的树立得到强化,而在与政府的博弈中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各方在相互博弈中对“民权”、“民生”等意识形态话语——这一非政治的力量加以有意识地利用,说明其作用未可忽视,体现了社会的进步。故从这个角度观之,首都营造过程中社会的多元开放和政治生活上的进步包容,也是事实,凸显了城市发展转型中的“现代”成果。另一方面,民国时期是一个新旧交替的历史时期,这时期的城市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个大时代背景的影响。随着近世以降西方对中国社会影响的增大,近代中国不仅政治机构、经济组织、文化心理,乃至城市面貌都相应地发生了这一适应“现代化”进程的改变,与此同时,传统制度和维持这种制度的思想文化也遭到越来越多国人的指责。但客观来说,北伐成功后,新政权的建立并没有将过去旧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结构完全扫入历史,革命后的新体制并不比旧制度更加优越。从南京首都建设的过程我们就可以看到,首都营造中出现的很多问题实际就是旧传统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和体现。虽然南京迈向现代化的道路已清晰可见,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还是受到了传统的中央高度集权的国家体制的连续阻击。首先,中央高度集权的权限设置限制了南京市政府的施政。南京地处党国中枢,市内政治生态复杂,市内存在国民政府、江苏省政府、江宁县政府和南京市政府四府并立的情况。以权势大小论,市政府为首都“*小机关”。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南京市政府市政方针的贯彻落实举步维艰。一切庶政,均推行不易。南京虽然被中央辟为首都,有时可以利用自己的政治地位赢得地方各省和地方城市都无法获得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董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著有《南京城市百年史》、《华北抗战史》、《发展逻辑与政治窠臼:政治视域下南京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首都营造与民国政治:南京研究》等。
文史资料选辑-第一六八辑 本书特色 中国政协文史馆编写的《文史资料选辑(第168辑)》收录有13篇文章。包括:《冀中抗日根据地初建时期的群众工作》《回忆八年抗日...
《泰晤士世界历史》较第一版在内容上有较大的修订和充实,全书以全新的设计、更多的图片、重要的引文得到了国际学术和出版界的一
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一卷 内容简介 《中国共产党北京历史(第1卷)》是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得到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党校、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
回忆我的父亲刘鸿生-百年中国记忆 本书特色 刘鸿生(1888—1956),我国名的爱国实业家。他以经销英商开滦公司的煤炭起家,但始终抱着实业救国的强烈愿望。一次...
人生边上:钱锺书、杨绛档案 本书特色 1.如此星辰如此月,与谁指点与谁看——大师风华绝代,天才卓而不群。2.对独立思考的执守、对人生百味的达观,浸透纸背;寥寥数...
《纸上威尼斯》内容简介:这是一部16世纪的威尼斯出版史,影响波及政治、宗教、文化、地理、医学、音乐等领域,见证了威尼斯出版业
你一定爱读的简明美国史 本书特色 为什么朝鲜挑衅美国而美国却不闻不问?为什么奥巴马能连任美国总统?为什么乔布斯能够在美国成功?为什么基辛格论中国会引起如此大的认...
《颜真卿及唐代书风》内容简介:唐代是中国书法的鼎盛时期,随着新材料不断出现,对唐代书法的研究也不断更新。《颜真卿和他的时代
《西方传教士与晚清西史东渐(以1815至1900年西方历史译著的传播与影响为中心)》讲述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现
夜航船-张岱著作集 本书特色 刘耀林校注的《夜航船》是明代文学家张岱著的一部百科全书类的著作。其内容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 本书特色 《西藏古代科技简史》是一部论述西藏古代科学技术简略历史的专著,其主旨在于对西藏古代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作较全面、系统而又简略的论...
《臣服的力量》内容简介:臣服是否代表软弱、失败或者放弃? 臣服是否是一种不好的品质,需要被摒弃?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应
《十字军东征》内容简介:十字军东征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的准许下进行的、持续近两百年的、有名的宗教性军事行动。而这一系列
本书共分四篇。作者重点地在第一、四篇里描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柏林进攻战两大战役。在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决定性战役中,他是在
遍地狼烟-大唐的裂变 本书特色 残唐天下,遍地狼烟。肆虐大唐半壁江山的黄巢之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此朝廷再也无力约制各藩镇。本稿从朱温降唐开始写起,描写了大唐日...
中国社会史研究 内容简介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之际,冯尔康教授对僵化史学极为不满,立意探索新的史学观念和学科内涵,开始致力于中国社会史研究,并着力与同好共同推动它...
本书收集了一些对功利主义的研究,既考虑作为个人道德理论的功利主义,也考虑了作为公共选择理论的功利主义。除了两篇论文以外,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最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
《给少年的中国地理书·海南》内容简介:这是一片古老又年轻的土地,航拍中国的镜头,将带你从海南岛北部开始,见识火山怎样改造大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内容简介:这是一本从纪录片出发的哲学书,他纪录着小人物们构成的历史,又是一本用影像去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