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
《惜别》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 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止庵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一向喜欢止庵的文字,他能够用节制的方式写出汹涌的情感。这是一个人的“惜别”,却会唤起每一个人的“惜别”,这是人生绕不过去的刻骨铭心的经历。——扬之水
这是我近来很期待的书。我没写过专门的书谈父母,止庵写了。读这本书时,天正在下雨,我读着,就像在别人的大黑伞下避了雨。——史航
书里面“母亲”的文字与止庵的文字已经融为一体,读来仿佛一起重走一遍,从此岸走到彼岸,又仿佛从彼岸走回此岸。虽有艰难,却没有恐惧,虽有哀思,却坦然沉静。——陈希米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念念追忆,惜别在远道止庵直书生死之作身历至亲的离去,沉淀三年后,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将对生死的感悟与思考诚恳地诉诸笔下。不再是单写他人之事,而是叩问众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课题。感怀淡远绵长的亲情离别以清淡沉静、哀而不伤的文笔,记录相隔不相绝的平淡亲情。“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止庵的文字干净超脱,细节的撷取不落窠臼,富于温度,读来动情而不滥情。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里提到“生离死别”这句成语。汉无名氏《为焦仲卿妻作》: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乃以“死别”形容“生离” ,然而这也只是形容而已,二者不能混为一谈。 我在父亲去世后写过下面这段话:父亲去世给我的真实感觉并不是我送走了他,而是我们一起走了很长的一段路,他送我到一个地方—那也就是他在这世界上的*后时刻—然后他站住了,而我越走越远,渐渐看不见他了。 我的母亲也去世了。 父亲九十岁冥诞那天,我住在日本高野山一处“宿坊”里。夜晚寂寥,浮想联翩:父亲活到现在刚满九十岁,而他去世已经十八年了。十八年是多么漫长,这十八年里发生了多少事情,十八年前去世的父亲离我多么遥远—遥远到我已经接受了他去世的这个事实。父亲在我心中,已经与笼统的、一般的“死”联系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对我来说父亲真的是一位故人了。虽然回忆起他,音容笑貌仍然浮现眼前。相比之下,母亲的死给我的感觉仍然是单独的“死” ,是“这个人”的“死” ,我仍然在体会已经不存在了的她的感受、想法和心境,我还没有离开“她的世界” 。回过头去,我还看得见她。 有一次去看话剧,忽然悟到:父亲去世,我的人生**幕结束了;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就是*后一幕了。父母都不在了,对我来说,我出生之前的岁月好像尽皆归诸虚无,很多历史的、背景的、亲缘的关系随之消失。当父母之一活着时,我还感觉不到这一点。 这念头使我悲哀—为父母,也为自己。 那个夜里,接着大哥报告母亲病危的电话,我和两个姐姐赶到医院。走进病房,看见母亲在病床上大声捯气,我想到庄子》讲的“竭泽之鱼”:“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可是母亲得不到那个“相与”者了,她独自抵抗不了死亡。呼吸、血压、心跳相继衰竭。我一直握着她的手,她的体温倏忽丧失,手变凉了。我再也没有母亲了。 这是我平生唯一一次亲历一个人从生到死。后来我读内山完造作《临终前的鲁迅先生》 ,其中写道:“先生的额头摸上去还是温热的,手也是暖的,可是已经没有了呼吸,脉搏也停止了跳动。我一只手握着先生的手,另一只手轻轻地搭在了先生的额头上。渐渐地,我感觉到手下的温暖慢慢地退去了。”不知是否人各有异,但我母亲的确不是这样的死法。 母亲死在二○一○年十一月二十二日三点四十四分。11-22-3-44。像是一首素朴极了的曲子,飘逝而去。 两天之后,我们护送母亲的遗体去殡仪馆火化。 遗体火化之后有个“拣骨”仪式,每位亲属用夹子将一块骨灰放进骨灰盒的丝袋里。我的外甥没夹住,骨灰掉在不锈钢盘子里了,啪嗒一声。在白色的骨灰里,有一大块黑色的东西,那是个人工股骨头,是母亲一年前骨折做手术时植入的。不知道它原来就是这种颜色,还是被烧焦了。看见它,比看见母亲的骨灰更让我受到震撼。原本这是不可能看到的,看到它只能是在母亲死后,甚至是从这世界上消失之后。没有比这更让我确认母亲的死了。看见这个东西,还让人感到是暴露了死者非常隐讳的秘密。殡葬工边用铝勺将骨灰压碎,边说,这人工股骨头不要了罢,我们会深埋处理的。 葬礼—向死者告别。实际上所告别的那个对象已经走了。只要活着,就还是“我们”;死则是死者一个人的事。 世上什么事情都没有结论,唯独死亡是结论。然而死亡本身也许还需要一个结论。 母亲去世不久,圣诞节到了。家里收着一封寄给她的贺卡。信封带点淡淡的黄色,很温馨,上面写了寄信人的地址姓名,是她小时候的一位朋友。我把信封放在母亲的遗像前,没有拆开。几回想到应该去信通知一下,但一直没有写。虽然我也知道,这是很失礼的。 此其我想到阿尔贝•加缪的《局外人》,好像多少能理解主人公默尔索了。大家对他的印象总说是“冷漠无情”,也许并没有注意到,这是一篇默尔索的**人称小说。作为不得不面对陌生听众的叙述者,也许他压根儿不愿意讲“今天,妈妈死了”这类事情。我是你们的“局外人”,因为你们不是我的“局内人” 。强使之言,也只能如此。 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讲述的一个故事与此性质相当,虽然当事人的表现完全两样: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坐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嗣宗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辍,神色自若。” 阮籍的举止有违理法,司马昭却不拘表象,看出他“毁顿如此”—也就是什么都顾不得了,理解自深。刘孝标注云:“《魏氏春秋》曰:‘籍性至孝,居丧,虽不率常礼,而毁机灭性。’” 《礼记•檀弓》讲了不少死了母亲的儿子的故事,多强调为遵守礼而克制情,只有两则例外,一是: “乐正子春之母死,五日而不食。曰:‘吾悔之,自吾母而不得吾情,吾恶乎用吾情?’” 一是: “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从者曰:‘子未可以已乎?’夫子曰:‘丘闻之:亲者毋失其为亲也,故者毋失其为故也。’” 讲的都是容忍真情,但前一则说可以“不及” ,后一则说“过”亦无妨,虽然“过”的表现看上去不仅“不及” ,甚至“寡情” 。孔子对原壤的态度尤可细细揣摩。孙希旦《礼记集解》:“吴氏澄曰:‘从者以壤无礼已甚,欲夫子绝之,夫子以为亲故之人虽有过失,未可遽失其为亲故,隐恶以全交也。’” 孔子若认定原壤有“恶”,何必要“隐”要“全”呢。“或问朱子:‘原壤登木而歌,夫子为弗闻而过之,及其夷俟,则以杖叩胫,莫大过否?’曰: ‘如壤之歌,乃是大恶,若要理会,不可但已,只得且休。至其夷俟,不可不教诲,故直责之,复叩其胫,自当如此。若如今说,则是不要管他,却非朋友之道矣。”此话更无道理。孙氏自己说:“然壤之心实非忘哀也,特以为哀痛在心而礼有所不必拘耳,故夫子原其心而略其迹,而姑以是全其交也。若朝死夕忘,曾鸟兽之不若者,圣人岂容之哉?”虽然稍得要领,但末了补充的几句却嫌多余。孔子“亲者”云云,系针对原壤与母亲的关系而言,“故者”云云,系针对自己与原壤的关系而言,即原壤并未“失其为亲”,我亦勿“失其为故” ,这是人情味很重的话。原壤登木而歌,正是其表达悲哀的独特方式,与阮籍“毁机灭性”相仿;而孔子对此同样懂得,至于唱的什么则在所不计。
止庵,随笔、传记作家。著有《周作人传》《神奇的现实》《樗下读庄》《老子演义》等。做过医生,当过出版社副总编辑,如今是自由恬淡的笔耕者、读书人。
《庄子•德充符》中有云“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惟止能止众止”,止庵之名便源于此。“‘止’是时时告诫自己要清醒,不嚣张,悠着点;‘庵’是我想象中读书的所在之处——荒凉里那么一个小草棚子而已。”
止庵行文清淡如茶,无喧哗矫饰,落实细节处见其幽微,情感留白处恰当自然,耐人寻味,却不故作高深。止庵的书写带我们重观文字的干净面貌,它立意在寻常日子里,但并不困囿于此,而是直击人心深处的感喟和追问。
Winnerofmanyprestigiousawards,includingtheBonnerAwardforPoetry,GermanysPetrarchP...
世界文学名著:简爱(精装版) 本书特色 夏洛蒂·勃朗特所著的《简·爱(精)》是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
与你相遇的美好-李清照的爱情札记 本书特色 初识李易安,大概是十多年前的事了。一直很喜欢她的诗词,却未尝想过,去看一看她一生的经历,去品一品她一世的酸楚。写《与...
在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了四万余卷古代遗书,震动了世界学坛,从此产生了一门国际性的综合学术――敦煌学。
人间喜剧 第十卷 内容简介 《十三人故事》是《风俗研究·巴黎生活场景》的**部作品,由《行会头子费拉居斯》、《朗热公爵夫人》和《金眼女郎》三部中篇组成。在十九世...
2015-中国年度散文 本书特色 由中国散文界知名选家选编的2015年度散文,是从全国报刊当年发表的作品中精心挑选出来的,旨在检阅当年度散文的创作实绩,公正客观...
《昨夜星路》内容简介:本书共收入72篇记述中国早期电影人的珍贵轶文,折射出中国电影史上曾发生过的真实事件、真实细节和当时语境
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阿城文集-之五 本书特色 阿城先生散文集,闲谈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充分体现了作者擅长清谈的风格。闲话闲说-中国世俗与中国小说-阿城...
北京记忆 内容简介 简介本书写了靳飞从儿时到成人的过程中对北京的记忆。北京记忆 作者简介 靳飞,别署若朴堂主人,又号中日祖传票友,两京盛世闲人。六十年代出生于北...
不裁 本书特色 《不裁》是一本毫不自恋的随笔集,里面的作品大多是作者曾在报刊上发表过的关于生活的轻快评议等等。作者放眼去看世事,揣测别人的心理,不仅更加理解周遭...
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全五卷)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河北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原总编辑傅璇琮主编,评点精当,角度专业,可读性强★所著录诗歌名著近两千种,上启两...
落叶-(全两册) 本书特色罗扎诺夫被人称为疯人、怪人、狂人,他的随想录《落叶》是一个混沌的文本,里面有诗,有哲学,有故事,有日记,也有文学批评。他在书写自己的思...
题跋卷-启功丛稿 本书特色 启功受业于著名史学家陈垣,专门从事中国文学史、中国美术史、中国历代散文、历代诗选和唐宋词等教学与研究,执教70年,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
《玉色》内容简介:小说以生长在岫岩的玉雕大师、玉石大鳄佟一琮的成长奋斗和爱恨情仇为主线,展示了一个令人惊叹的玉石世界。在主
希腊神话 本书特色 《希腊神话》“众神的传说”“人类英雄”和“史诗故事”三个部分,作者引...
金庸散文集 本书特色 中国大陆唯一一本金庸授权正式出版的散文作品集,金庸先生重新亲笔校订经典版。汇聚全球华语大家的思想盛宴,香港华语名刊《明报月刊》,四十年精品...
朱自清文集 本书特色 朱自清一生著作有27部,近200万字,为中国现代文学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虽然朱自清的作品体裁多样,包括攻文、诗歌、文学批评和学术论著等,但是...
12万字。《刷子李》讲述了一个粉刷匠的传奇故事。此人手艺极高,外号刷子李‘他要是给您刷好一间屋子,屋里任嘛甭放,单坐着,就赛升天一般美。最叫人叫绝的是,他刷浆时...
《战“疫”》内容简介:为及时记录、忠实反映上海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履行地方志“存史、育人、资政”职能,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
芳菲已满襟-草木小品赏读 本书特色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生活虽然充满劳绩,但是,还要诗意地栖居。赏读草木菁华,展看数纸云霞,不觉芳菲满襟。 不知所泊岸,即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