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楼兰的路充满了艰难与诱惑,可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我就是在路上的一个。 爱上永不可复原的楼兰,是一场悲剧,也是一种宿命。我发现我在作一件无力回天的探寻,爱上这座被罗布泊遗弃、被风沙掩埋、被历史遗忘的在丝绸之路枢纽地段纠葛不断的楼兰,则更有一种无法言及的心痛。有了这种爱,我在废墟和荒芜中行走,似乎充满了能量,每向前走一步似乎都与我的楼兰更近一步。 而楼兰究竟是什么?除了神秘的面纱,探寻楼兰的意义何在?虽然那些死去的无人破译的古文字,在我面前竖起了一道道走进楼兰的壁垒,但当我越过这些屏障,楼兰带给了我无限的惊喜。 在那些用黄土与苇根、红柳以及胡杨木建造的残垣断壁中,我似乎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楼兰人的生活场景。有时生与死就在一株红柳枝上缠绕。一只孤独的飞鸟,一个个藏在沙包下的鼠洞,一串串不知名动物的小脚印,还有顽强探出嫩绿的芦苇尖儿,每一次生与死的对峙都是一场旷日持久智慧的搏奕。 进入楼兰是一种缘分。无论走到天边,楼兰即在我身边。没有迷途,没有阻畏,仿佛有如神助,越过传说中的天险,越过楼兰城外的层层障碍,我一步步走到楼兰古城的佛塔下。面对佛塔,面对这座楼兰人的精神坐标,我如同哑声的歌者,流泪满面,双手合一,躬身致敬,向楼兰致敬。 这不是一部充满阳刚力量的徒步探险书,也不是一本具有指导性的旅游手册,这是一位女作家,用自己的脚步深入楼兰古城、楼兰古墓地、罗布泊荒漠无人区,用自己的眼睛和镜头真实记录的一段非同寻常的极地之旅。作者以女性独特的视角,从路上探寻出发,真实而生动记录了前往楼兰古城的艰难行程、探访楼兰保护站后的真情流露,以及循着楼兰后裔的路线寻找楼兰的前世今生。 塔里木、塔克拉玛干、若羌、米兰、罗布泊、土垠、楼兰、且末、阿不旦、太阳墓地,这些熟悉又陌生的地名;古代的楼兰美女、现今的可爱孩童,还有古今中外与楼兰相关的将士、学者、探险家、守墓人、楼兰保护站的成员;汉代的五星织锦,如今的艾德莱斯绸,以及胡杨、红枣、芦苇、红柳、玉石等在这片丝绸之路上或消亡或存在的物质,共同构成了这个神秘的楼兰古城。在楼兰,作者用自己感动的热泪化为文字的抒写,你可以阅读到极地之旅*为震撼的生与死的对峙和守望,以及生与死之间的渊源和联系。
★探秘楼兰:探访楼兰古城、楼兰古墓地、罗布泊荒漠无人区,外表柔弱的女作家用自己的脚步丈量,用眼睛和镜头记录非同寻常的极地之旅,途经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若羌、米兰、且末、阿不旦,行程长达五千米。 ★解读楼兰:从文学艺术、历史科学、社会学、人文地理、考古探险、民俗学解读楼兰之谜,记录惊心动魄的盗墓抓捕经历,解读《盗墓笔记》《鬼吹灯》中楼兰、精绝古城的古今历史。 ★感悟楼兰:女作家通过亲身经历,将感动的热泪化为文字的抒写,讲述罗布泊、楼兰生与死的对峙、生与死的守望、生与死之间的渊源与联系。女性视角看楼兰,迥异于男性徒步穿越的阅读体验。
★传承楼兰:探访楼兰保护站,循着楼兰后裔的路线寻访楼兰的前世今生。聚焦古丝绸之路,传承保护楼兰文化遗产,以文化视野、人文关怀、忧患意识和文化研究释义楼兰现象。
1. 楼兰美女的十二封信
2. 楼兰弃婴楼兰古国尚依稀 在想象中揣摩了不知多少次,在心里不知道描绘了多少遍。虽然看过很多摄影家在楼兰拍摄的照片, 其中不乏一些令人震撼的场景,可是我仍然无法把那些片段或局部复原成楼兰古城,它们无法满足我的愿望。当我面对楼兰古城时,不禁怔住了:这个全世界瞩目的神秘古城,居然是被简易的铁网架隔出的一道 屏障之后才能辨析,城里和城外都是一样的景致。古代的城墙残损不堪,入口处几乎已经看不见什么了,门前的一个锈迹斑斑的牌子上字迹模糊,吴师傅仔细辨认着,说:"未经许可不得拍照摄像,不得攀爬,严禁乱扔垃圾,严禁捡拾文物……违者将处以5000~10万元以上的罚款。" 小杨打开铁门上的锁,推开铁门,如同推动着一部厚重的历史。从踏进古城的**步, 我发现自己如在梦游一般,脚步踉踉跄跄地跟随着小杨往前走。风从东北方向刮来,卷起细细的沙砾,我不得不侧身行走避开风沙的吹打。整个城池沉静之极,这里的一切似乎已经屏住呼吸,凝神观望着我们这些陌生的来访者。 楼兰古城曾被斯文o赫定描述为"东方的庞贝"。庞贝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上的一座罗马古城,被火山喷发的火山灰所覆盖,而眼前的楼兰古城却并未被风沙完全埋没,呈现的是长期被东北季风吹蚀出的凹槽和台地。曾经的繁华市井已经消失殆尽,入眼皆是一派荒凉之景,如同外星球的战场。显示古城印记的只有四周残存的城墙,整个城池近于一个正方形。 历史上煊赫一时的楼兰国,实际上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只是一个小国家,无论领地规模、人口数量,还是武力装备,都构不成大国的威胁。而我站在这里,依然抑制不住震惊。围成方形的城墙,构成了一座保护楼兰人的城池,透露着与黄河流域文化相通的理念。这座城的国王无论曾经是两面派,还是软骨头;无论是亲汉朝还是帮匈奴,他们终将是这座占地10万平方千米城池的*高君主,终将主宰这座城、这个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楼兰古城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你争我斗的历史背景下,经常会面临兵临城下、命悬一线的危险境地。不由得我对这座古城肃然起敬,越过一个台地,朝着佛塔的方向走去,它像一个巨大的火炬,引着我不由自主地向着这个方向行进。 一条东西走向的干枯河道拦住了我的脚步,一脚踩下去四周的沙土簌簌作响,这让我不得不产生了忧虑,好像惊扰了谁,刻意地避而不见。河道不太宽,大约有七八米左右,*宽的地方有十几米的样子,河心之地的细沙土裂开了深深的伤口。这里看不到桥的遗址,只有河流冲刷堤岸的痕印。涉沙而过,我低头拾捡到一枚白色的淡水螺壳。这条源自孔雀河的支流穿城而过,据考古学家推断,楼兰城中的这条河是人工修建的运河,这说明在建城之时,古楼兰人就懂得了引水修渠的技法,并懂得这条河是一座城的核心命脉。我揣摩着这条给楼兰人注入生命和活力的河,曾经一定是水波潋滟、溪流欢唱,给这座城带来了无限灵动和妩媚。当朝霞叠印在河中,被清晨唤醒的人们每天都会手持陶罐到岸边汲水;每当落日染红了河流,夕阳西下的时候,人们在河边散步,欣赏着斜阳下的溪流潺潺流向远方。 当我站在城中心*高的建筑物佛塔之下,感觉天风荡荡,细沙拂面,不由得双手合十,躬身致敬。我仿佛听见诵经之声萦绕不绝于耳,楼兰子民在外敌逼近的时候,依然心怀谦恭,在这里祈求佛祖保佑他们生存的家园,保佑家人平安,保佑出征将士凯旋。这座高约十米的残塔,用土坯、糯米浆、柳条砌筑而成,两千多年过去了,依然顽强地证明着楼兰国的存在,同时也显示出当时佛教在楼兰的兴盛场景。 在城中心的台地,一些残存的墙垣和屋架建筑看来是城中建筑比较密集和相对繁华的场所,这里被考古学家推测是楼兰人的王府和汉人的衙门--西域长史府故址,因为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魏晋木简、文书和佉卢文书。汉文书是用木笔蘸墨写在木简上的隶书,字迹清晰。而佉卢文属于早已消亡的文字,无人能解。这种源于古代印度西北部的文字,公元3世纪流传到塔里木盆地并一度被广泛使用,后来又神秘消失。 遍地散落着胡杨木梁、檩、椽等木构件,其中一些还凿了眼,刻上了花纹,显示出相当精湛的工艺水平。而这些被精心加工过的木料似乎还没来得及派上用场,就在原地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吹日晒,它们见证了楼兰古城退出历史舞台的全部过程。 除了佛塔,楼兰城中*显眼的建筑遗迹就是"三间房"了。这是城中目前*结实的建筑,虽然房顶和门已经不翼而飞,但三面的墙壁依然还在。三间房的墙壁是城中唯一使用土坯垒砌而成的,坐北朝南,直接对着南城门。东西两端的房屋都是木结构,木料上还残留着朱漆,有的木料长达六米多。从这组建筑物的位置和构造分析,这里可能是当年楼兰城统治者的衙门府所在地。 虽然"三间房"被一致认为是官邸所在,可是也有明显的疑问。在若羌县城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杨廉教授见面,曾分析过楼兰这个传奇的地方,他认为"三间房"只能是西域长史府的组成部分,更可能是存放机密文件与武器的库房。在古城现场,我从三间房后面的台地绕进来,想从实地论证这个推断是否合理,我发现三间房的空间极其狭窄,房间内径还不到一米宽,如果是两个胖子同时进来的话,那么可能会造成一个冷幽默。 试想,什么级别的官府会将自己的办公场所建造成这样的格局?三间房舍都呈长方形,是典型的"册"字形建筑,*宽处不超过1.2米。杨廉教授说在这儿无论面朝哪个方向,都安置不下一张办公桌。著名的《李柏文书》出土地点虽有诸多说法,但认为出自"三间房"的推测占多数,因为李柏本人正是前凉的西域长史。 "三间房"中的一堵墙是用两根木头撑着的,据说是为了保护这堵两千年前的古墙壁不倒塌,另一面墙是用新打的土坯从底部紧贴着砌起来成了"支撑",两处泥土的颜色深浅不一,比原来的墙壁宽了一截。 从"三间房"走出,我不由得走向那些歪斜的胡杨木桩和用芦苇丛围成的矮小、散杂而破败不堪的"建筑",一间间原本以木为梁架、以红柳作墙垣的房屋,如今只剩下几个胡杨木桩还直挺挺地插在沙地上。干枯劈叉的木桩上刻着粗糙的时间纹理,在这里已经伫立了数千年,享受着千年的孤独和风尘。我有些疲倦地坐在一处沙地上歇息,这座古城让人心悸,看着旁边高高直立的木桩,不由得脑海里突然跳出一个词:门槛。莫非此时此际,我正坐在谁家门槛前的石凳上休息?思忆千古,穿越时空,当年这家主人或许正从这个门槛进进出出,走进他在楼兰国的每一天,或者坐在门前眺望远处胡杨林中的羊群,也许有时他还坐在自家的门口纳凉,遥望夏夜银光闪闪的星河…… 从仅存残缺的胡杨木柱和低矮的芦苇墙来看,城中似乎住户并不多,虽然西汉时期记载楼兰国有1.4万多人口。从建筑群的规模上看,残留下来的做工精细的木制品建筑,大概是大户人家的房子吧。这种留存下来的"住宅"大约有几十间,集中在城西组成了居住区,而在城东又分别被划分为行政和军事区。整座城市功能齐全、布局分明,看得出统治者的城市规划和发展意识是具有战略性的。这些古楼兰人的房屋,正如斯文o赫定所说:"都是木头造的,墙垣是柳条编的,或是在柳条上再涂泥土,门框和木柱还立着。"如今房屋底部已被沙丘所掩埋。从房子的大小和建筑材料分析,专家认为,那时的楼兰古城已有了明显的贫富分化现象。贵族、商人、僧侣、贫民还有来往的商队使者,雅利安人、塞族人、月氏人、安息人、匈奴人、汉人以及当地土著居民,楼兰古城就是在这些人当中建构着自己的运行秩序。 沙石地面上散落着一些碎陶片,暗红、深蓝色的陶片随处可见。四处散落的胡杨木柱上精巧的榫头结构和人工凿孔,显示了楼兰匠人的智慧。佛塔下,小杨捡到了一个类似号角的木制品,我们争相传看,谁也猜不出当时这物品是做什么用的。 阳光滚烫,风沙迷眼,暴晒下的城池没有一株可以遮阳的树荫。小杨看看时间不早了,就让我们原路返回。往回走的路无须带领,纸面上的地形图及复原后的城池与我的脚步相吻合,这里已经是我的老相识了。结伴而来的一行人,已经分散在这古城中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向。在这与古城面对面的宝贵时间里,在经历长途跋涉的艰险之后,每个人都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与古城独处。也许楼兰古城的氛围更适合独处徘徊,适合低头无语,适合深入思考。 长发已经被吹成干柴状,满脸细沙,如同一个流落此地的古人。将原本装饰用的运动衫帽顶在头上,恰好是那种楼兰人常戴的尖耳帽,我听见自己微微的喘息声,在这里除了风声,似乎还有一种声音冥冥中伴随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这沙土路上。遥遥地看到了进城的大门,我仿佛古城之人,身后随着数以万计的民众,忧思万千地走在自己留恋无比的土地上。城外强敌逼近,厮杀声不断;城内举家迁徙,人们慌不择路,流沙般撤出楼兰家园…… 蓦然回头张望,身后是残损的佛塔,歪斜的民居,依稀可辨的城墙和随处可见的残垣断壁,以及旷古的荒寂。这座被楼兰人遗弃的城池,这张被风沙摧残的古老容颜,用地老天荒一词形容极为贴切。我的泪忍不住地滴落,在楼兰所有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记忆已然不复存在,回荡在天地间的是无尽的旷古忧伤。这忧伤之情蚀人心怀,只要想起楼兰,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
丝绸之路上放射异彩的花朵,古老与现代的穿越,美妙的图文并茂,能登大雅之堂,能进求贤学堂,
一本老少皆宜的好书。毕然的《生死楼兰》我喜欢。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 叶梅
二千年多前,身处汉西域南道的城廓之国——楼兰,扼丝路要冲,操印欧之吐火罗语,身为匈奴耳
目,驰骋于绿洲,持两端而杀汉使,终引西汉征讨,武帝灭楼兰、立新王,更名鄯善,至此楼兰灭,西域
通。楼兰深刻影响了中外交通史进程,是中国边疆研究的重要部分。百余年前,瑞典斯文赫定偶遇罗布
荒原中的古楼兰城,举世震惊。而今凝望楼兰古国残垣断壁,那一段旷古凝重,苍凉、悲壮的历史依然被
沙漠所掩盖,“楼兰美女”等却广为人知。今回眸,楼兰神秘依旧,但研究楼兰文化、考古、文物、文献
的学科——楼兰学正在兴起,新一轮的楼兰热正在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兴起而备受关注。
本书作者实地考察楼兰古国,足踏曾绿草萋萋古城,在黄沙中探求神秘的楼兰文明,追忆楼兰故人故
物,遥想汉朝惊心动魄的战争,解密大耳朵的神秘形成,沉思罗布泊里的生命,为我们描绘了一番别致的
中国边疆风土人情的画卷。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楼兰的今昔,观察斗转星移中的沙漠古国。
古人云“出匣龙泉血未乾,平生志气斩楼兰”,今天的楼兰考察,依然是艰途作者以文学、史学、考
古学的眼光,去亲身经历和品味楼兰,实为可嘉可赞。特此推荐此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 张永攀
毕然。作家、插画家。新疆儿童文学研究会秘书长。首届新疆儿童文学奖获得者,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20届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主攻儿童文学和历史散文,兼作插图、装帧。已出版图书作品十五部,作品被译为英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蒙古文等多语种。其中部分作品进入青少年最喜爱的图书畅销榜。著有诗画集《与梦同飞》;散文随笔《因爱而生》《妈妈手记》《宝宝两岁进行时》《三岁看大》《宝宝去上幼儿园》;儿童绘画研究作品《涂鸦的天空》《宝贝画家成长时》;历史散文《楼兰密码》《新疆最后的古村落》;童话《画梦的精灵》《树林消夏音乐会》《雅玛里克山的雪绒树》《最后的雪绒树》等作品。
《燕子姐姐讲故事——名曲配乐彩绘本1》内容简介:听燕子姐姐讲故事是年轻父母童年时代难忘的记忆,如今经典童话配以经典名曲和经典
《兰波诗歌》共分为三册,这是其中的第一册,主要解读兰波早期诗歌。在赏析、解读中,作者开始了与兰波的心灵对话。兰波的诗歌似
新诗界 本书特色 李小洛主编的《新诗界》自创刊以来推出了大量的重要的诗人、诗作和诗论。《新诗界》力图以高瞻远瞩的精神和胸纳万壑的包客情怀涵盖百年新诗的发...
回望汪曾祺-汪味小说选 本书特色 很多故事,很多文字,很多时光里,汪曾祺先生和王干先生,就像是《岁寒三友》的好朋友们,他们薪火相传的文学接力,是这个薄情世界里的...
2013中国年度诗歌 本书特色 本书稿收录了200多位诗人的200多首作品,其中不少诗人荣获国内外各种文学奖项,题材丰富,手法多样,关注现实,关注生命。其中许多...
《春天故事集:每一天都是纪念日》内容简介:春天故事特辑《每一天都是纪念日》 这是一些平凡的人在不平凡的时期所经历的不平凡的故
现代名家自选集-郁达夫自选集 本书特色 *有“暴露欲”的浪子,如何坦承心灵之痛?*著名的作家,*私人的阅读*可爱的女人在卸妆后,*真实的作家在自选集里现代名家自...
团购:高阳作品12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华夏出版社出版★ 高阳,台湾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一生著作颇丰,读者遍及全球华人世界,享誉当代文坛★ 共含12册:《...
一人一饭 本书特色 来自19个不同城市的人,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家乡的美食,家常的美味,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羁绊。民以食为天,并不仅仅只是果腹,还有更多...
尘世的梦浮桥 本书特色 《尘世的梦浮桥》枕书生活在京都,“来到落柿舍前”,“路过宇治的竹林”,“到梨木神社的染井旁汲水”,或者“沿着山道一直走下去”,或者“沿着...
历代蜀词全辑(续编) 内容简介 一、本书所录皆蜀籍词人作品,包括原籍为蜀而离蜀流寓者,祖籍为蜀而非生于蜀者,原非蜀籍而生于蜀者。其中亦含个别词人。此书记载为蜀籍...
彩图版影响中学生一生的60首诗歌 内容简介 教我如何不想她天上飘着些微云,地上吹着些微风。啊!微风吹动了我头发,教我如何不想她?月光恋爱着海洋,海洋恋爱着月光。...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
周恩来飞往万隆-迈步在1955 本书特色 1955年4月的亚非万隆会议,是新中国**次独立地迈步登上国际舞台。在“克什米尔公主号”总理座机爆炸之后,仍毅然率团出...
乐城集 本书特色 清乾隆三十七年,乾隆皇帝弘历下诏,开四库全书馆,次年敕修“四库全书”。自唐宋以后,历代王朝便形成了收集编纂典籍的传统,唐代有《艺文类聚》、《北...
白帝城 本书特色 我把沉入江底的所有城镇统称为"白帝城"——城中扬柳依依,水天一色;鱼嘴开口,鸿雁传书,告诉你——沉没的一切并未逝去,心中的白帝已然复活.作者手...
范小青散文-中华散文珍藏版 本书特色《范小青散文》是“中华散文珍藏版”大型丛书之一,作为一位沉静的女性写作者,范小青散文女性特质非常鲜明,散文灵感多来自个人生活...
放下武器 本书特色 《放下武器》是作家许春樵的一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是用作者自己的内心和情感来写,这里面包含着一份难得的真挚,因为这都是生活中真实的体验,作品洋...
作品目录自序蓝盖子爸爸爸归去来诱惑空城雷祸老梦女女女暂行条例史遗三录申诉状谋杀故人人迹鼻血鞋癖北门口预言真要出事梦案很久
会唱歌的墙-莫言文集-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代表作 本书特色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莫言是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使个人从茫茫无名大众中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