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运用文本文化分析方法,以细读小说和诗学阐释为基础,将20世纪伟大的俄国作家索尔仁尼琴的长篇小说《癌症楼》列为考察对象,充分审视已经成为关于信仰与人生的永恒经典的长篇小说《癌症楼》的文本文化学意义,其中的小说诗学形态,其中对人的存在与尊严的拷问,展现了20世纪俄罗斯现当代文学发生、发展的多重维度。本书的各个篇章(共5章)主要是从文本文化的角度,阐释《癌症楼》的文本、审美、文化等不同的侧面,讨论索尔仁尼琴的创作意识的完整性和它所提供的文学新经验。借以揭示《癌症楼》为代表的小说创作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丰富和深化,并以丰富的精研认真评断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索尔仁尼琴的小说创作经验为俄国文学所开辟的新的表现领域。在此基础上,分析《癌症楼》与俄罗斯当代文学历程,把握索尔仁尼琴及其创作与俄罗斯文学的过去与现在的联系,以期洞见《癌症楼》这样的作品对未来作家的启示意义。
鲁萨诺夫在医院中感到的身份认同和自我定位的危机,彰显了鲁萨诺夫们精神的焦虑和危机。这是由不合理的社会层级结构决定的。社会层级结构,原指在传统社会的政治国家领域中依据权力至上与权力大小形成的权力层级结构,后延伸为经济、社会和文化领域根据人和人之间权力大小、地位高低而建立的层级关系结构。因而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它本质上是一种权力层级、地位层级和身份层级。鲁萨诺夫们的社会层级结构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上具有以下特征:个人权利服从权力;身份挤压能力;权力高于规则;重服从轻自主、重管制轻服务;一元主导排斥多样个性。这些直觉性的理解和体验早已沉潜在鲁萨诺夫的意识深处。小说中许多常常有逻辑与修辞的混淆,也就是表面看是修辞,其实是逻辑,特定的意识形态积淀而成的逻辑。例如,鲁萨诺夫本人不承认自己得了癌症,他的女儿来肿瘤医院探病也“没有一般探望者走到重病号床前那种深表同情的愁苦表情”,她也不承认父亲得了癌症,而“不过是甲状腺肿大罢了”!作者在小说中写了一个细节来说明“瞒和骗”——也就是“他的精神可说是在女儿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也就沐浴在女儿的光辉之中”的例子:“阿拉讨厌披在肩上的那件象征性的白长衫,它老是往下滑,现在她索性笑着把它扔在床架上,让它盖住记载父亲体温的那张曲线图。”她的身份认同——“她结实、匀称,是鲁萨诺夫家族名门出身。”她不想当记者,要去当作家。鲁萨诺夫就说:“毫无疑问,文学应当由道德上十分健全的人去搞。”但是天知道,这是什么样的道德!女儿说她的诗集已经列入明年的出版计划,父亲问:“你这是怎么搞成功的?”女儿十分得意地回答‘:“当然,如果那么直接到出版社去,呈上自己的诗,那里谁会理你?但是安娜·叶夫根尼耶芙娜把我介绍给M,又介绍给C,我给他们朗诵了两三首诗,他们都非常喜欢,接下来就是由他们给什么人打了电话,给什么人写了条子,事情也就妥了,一切都很简单。”这个获得诗人身份的过程是与原先的记者身份所包含的意识的错位,但正是与父亲精神世界的对接,这是深入骨髓的,是烙在主人公精神深处抹不去的印迹。这说明,鲁萨诺夫们没有边缘化,他们在社会层级结构中言与行之间的断裂是主流意识形态的基本面貌(鲁萨诺夫儿子从事法律工作,女儿要进作家协会,极力掌握更高社会层级的权力话语),可怕的是他们对此甘之若饴。他们身体和精神上的畸形正是千疮百孔的病态社会文化的象征。
3.“我得的根本不是癌”。鲁萨诺夫作为小说形象的叙事学意义在于这一“理性病人”视角的选择。他的出场所构成的意义是多重的。与现当代文学中的“孩童视角”、“畸形视角”、“变形视角”相并行,是现代文学变革的重要部分。在以往的文学创作中,更多的是以正常人被当成病人或者如鲁迅那样的“狂人”来作为艺术上的疾病叙事的中心。而索尔仁尼琴恰恰相反,把一个病人不承认有病、视自己为正常的人物作为社会关系的病态剖面,让它承载道德、文化和政治意义,并在叙事上以鲁萨诺夫与医院和病人之间的巨大心理落差为悖论的佐证,引导了独特的文本内容,以“不是一般病人的口吻”,用“自动化”的方式暴露了靠整人发家的鲁萨诺夫之流的卑劣心理的运行机制,他“居高临下”地要求医生确认他得的不是癌,要求病人熄灯,要求病房应该有他认为的“秩序”,他不关心病友得了哪一种癌,而是让他那在入院前的生活中,大脑所习惯的一套观察事物的自动反映系统“正常”运行,用他的那套阴暗心理来“甄别”病友是否“危险”,他竟揣测,科斯托格洛托夫”会不会是装病,来这儿吃国家的饭,因为在我们国家病人吃饭不花钱”。在他总想担任病房“秩序维护者”的时候,医院和病房的一切都是不正常的。病友的一切活动使他感到既刺眼又刺心,病友讨论“念书不能增添智慧”的话题时,他感到烦心;叶夫列姆讲的“荒唐”的寓言故事更是刺中了他的精神“软肋”:他越是怕死,故事中长久的苟活的内容就越是令他难过。
……
冯玉芝,山东新泰人,1964年出生,199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为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俄罗斯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学术研究方向为俄罗斯小说史和批评史。诺贝尔文学奖的俄国获奖者创作学是近年来学术研究的主要成就与特色。已出版专著《肖洛霍夫小说诗学研究》(山西人民出版社);《帕斯捷尔纳克创作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译著《最后一颗子弹--;--;马雅可夫斯基评传》(华夏出版社);主编《Краткий очерк России 》(解放军出版社)。在《俄罗斯文艺》等刊物上发表涉及别林斯基文艺思想、托尔斯泰小说艺术分析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六十余篇。
(精)性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重点阐述了性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昨天的文化对今天的文化的影响。现在,虽说社会比过去开明得多、进步得多了,可是性的...
抛弃版权-文化产业的末来 内容简介 如果认识到版权理论既行不通又不合理,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人们立即会想到,版权保护了对卖座大片、畅销书和文化明星的投资...
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 本书特色 《新时期文学跨体式语言的语体学研究》尝试在语体学理论及其研究方法基础上,借鉴认识心理学、认知语言学等学科的有关理论,...
恺撒时代--名人与时代 本书特色 恺撒是罗马将军、独裁者与政治家。他在约当中国汉武帝的时期,决定性地、无可逆转地改变了希腊——罗马世界的历史进程。使罗马国家以及...
云南藏书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的大理国经卷,结合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从文化的视角对其传抄、收藏等开展研究;重点梳理历史上云南...
中国未解之谜大全-超值版 本书特色 零距离接触中国文化和历史,全方位透视人与自然。名人之谜,历史之谜,文化之谜,地理之谜,动植物之谜。中国未解之谜大全-超值版 ...
宁夏.银川风物志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西部风物志丛书中的一册,系统地介绍了宁夏·银川独具特色的历史传统,民族民情、地物风貌、风土特产。全书以生动优美的文笔咏物状...
当代翻译理论--中国文库. 哲学社会科学类 内容简介 《当代翻译理论》对翻译学的性质及学科架构、翻译的方法论、可译性及可译性限度问题、翻译的技能意识、翻译美学等...
★轨迹奖年度最佳惊悚恐怖小说,史铎克小说奖魔幻惊悚奇才★纽约时报排行榜No.1畅销作家,美国文坛炙手可热明日之星★Goodreads读者票选最佳恐怖小说奖★亚马...
台湾最美的风景是人 本书特色 1、曾经的台北在大陆城市调查排行榜中,成为我们*感亲切*向往了解的地方,这是一本与台湾全面接触的轻松读物,这里有美景美食美汤及美好...
■作者簡介艾利森、布萊克維爾與韋恩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貝爾弗科學和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於雷根美國總統任期內擔...
中国民间娱乐习俗-猜拳 博戏 对舞 本书特色 《中国民间娱乐习俗:猜拳·博戏·对舞》:本丛书搜寻古籍、方志、野史,汇集各族民俗材料,进行科学调查研究,揭示中华大...
语法六讲 本书特色 本书收录了作者在国内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所做的六个演讲,并经作者修改和补充,都与汉语语法研究有关,包含2010年12月在日本大阪立命馆孔子学院...
天坛传说 本书特色 李俊玲编著的《天坛传说》所收《天坛的由来》、《天坛的建立》、《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传说,从不同角度讲述了皇家与天坛千丝万缕的...
中华谚语 本书特色 陈君慧主编的《中华谚语》一书在编写的过程中,本着科学、规范、实用的原则,从收集的数万条谚语中选取其中的精华约11500条。收录的谚语...
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一辑(总第十辑)) 本书特色 《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1辑(总第10辑)》是由大象出版社出版。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一辑(总...
套装叶嘉莹作品四本(共4册) 内容简介 迦陵谈诗本书共收录十二篇文章,是叶嘉莹老师钻研中国古典诗歌多年的成果结集。这些文章既有对中国诗歌发展的宏观梳理,又有对具...
黄永年文史论文集(黄永年文集)全五册 本书特色 黄永年先生一生发表的论文约计百余篇,大部分都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生前曾集为《文史存稿》、《文史探微》、《茭蒲青...
作者简介在日本愛知縣出生,法政大學文學部畢業,日本兒童出版美術家連盟會員,所創作的繪本頗受好評。他熱愛自然世界,因此,所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赵昂在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咨询中,面对面地解决过近千人的职场困惑,对每个职场问题都能一针见血地提出攻克方法。本书从职场逆袭、职业转型、人际交往、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