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记忆了历史,记忆了时代。由国庆先生这本书,为我们记录、叙述了民国时期广告的形式、特色。辛亥以后是广告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无论内容和形式,都由传统向现代化过渡。电影明星和名媛闺秀代言广告,文化名人捉刀制作广告文案,政要闻人的照片也作为广告形象出现在报章杂志。这本书分类别分篇章梳理、记录、叙述这一时期广告现象,提供给读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史料,又以人物牵出故事,再现历史场景,鲜活灵动。
这本书既可作为广告学的辅助读物,也可让读者更多地知道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琐碎,那是社会史、经济史、风俗史等专业著作不能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本书叙述了民国时期广告的形式、特色。分类别分篇章梳理、记录、叙述了这一时期的广告现象, 提供给读者丰富的社会生活史料, 又以人物牵出故事, 再现历史场景, 鲜活灵动。
序言
王稼句
由国庆先生是位兴趣广泛的学者,于风俗、饮食、市廛、游戏、语言等方面都有猎涉,特别是对老广告的研究,成绩卓然可观。已出版专著十余部。今年七月,国庆将新著《民国广告与民国名人》交付出版社,就来信让我写点什么,做副药引子,放在书前。
如今广告已成为一门学问,不少大学都设广告专业,不但有广告学教授,还招博士生,可见这是与时俱进的学问,也是前景很看好的学科。我对广告知道得很少,正像我一点不懂医道,连江湖郎中、赤脚医生那点知识也没有,如何会做这副药引子。虽说药引子只起调节药性、增强药效的辅助作用,但其中窍脉,常人往往不得其解。如鲁迅《呐喊·自序》回忆父亲病重之际,“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有的药引却很平常,如元曲《薛包认母》第二折写道:“我要吃一服儿药。可无引子,你去东庄姑姑家取些蜜来做引子。”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说,高公小妾害了喉蛾,老残给开了一帖“加味甘橘汤”,用“鲜荷梗做的引子”。用蜂蜜和鲜荷梗来做药引,即使不起什么作用,也吃不坏人。国庆让我来做这副药引,几经推谢未得获准,无可奈何,只能从一个普通广告受众的角度,随便谈谈对广告的认识,那是受了老残们的启发,取来更其平常的甘草,即使做不成药引,还可以用来做梅饼、橄榄、陈皮等小食。
“广告”一词是外来语,源自日语“広告”,读如“koukoku”,传入中国并开始流传大概已在清末,至于现代意义上的广告,那就更晚了。其词虽无,实已久存,当商品交换市场出现,应该就有广告。《易·系辞下》说:“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相传这还是神农氏时代,既有集市贸易,广告就应运而生。大凡有两种情形,一是招幌,二是市声。招幌,即实物性质的广告,《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记晏子语曰:“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酒帘在先秦时已很常见,《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说:“宋人有酤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市声则包括叫卖吆喝、韵语说唱、器乐音响等,相传*早的是姜尚操刀卖牛肉,《楚辞》有“师望在肆昌何志,鼓刀扬声后何喜”(《天问》);“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离骚》)。韩非说的“自相矛盾”,自然是广告史上的典型,而伍子胥“吴市吹篪”,则吹奏成调,声音悠扬,不啻是广告史上的一大进步。《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记道:“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卒兴吴国。”子胥吹的是篪,后人也有写作竽、筅、箫的,吹箫或许更晚,虽然《诗·周颂·有瞽》有“既备乃奏,箫管备举”,那是宫廷内瞽者奏乐,不是叫卖,郑玄注道:“箫编小竹管,如今卖饧者所吹也。”那应该是汉代才有的事。
上述都是先秦广告的案例,以后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广告的传播样式越来越多,接受层面越来越广泛。时至如今,更进入广告大潮汹涌的时代,满目皆是,充耳皆是。由于广告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生活内容,也就被学者所关注,建立起这个学科,专业著作也层出不穷。但一个学科的建立,开始总会有点不完善、不成熟。我看过一本广告史,将军队的旗纛作为悬帜广告,将烽火台的狼烟作为警示广告,将青铜器、瓦当铭文作为标识广告,将告示、榜文、碑刻等作为政治广告,这些自然都是“广而告之”的,但是否可以算作广告,还是很有疑问的。如果以此类推,凡雕塑、牌坊、路牌、寺塔都是公益广告,出丧的白幡自然是殡仪广告,死囚身后插的斩标,也应该叫做行刑广告才是,那就太宽泛、太滥汜了。如果要将广告作为一种学问来研究,就要界定它的范畴,明确它的概念,这应该是广告学者们首先要关心的问题。
我的兴趣不在广告学,然而广告记忆了历史,记忆了时代,闲来翻读杂书,那些记录着古人日常生活内容的招幌和市声,就常常让我怦然心动,让我走进那已非常遥远的历史生活场景。
就以敝乡来说事。北宋时,朱动的父亲朱冲是个串街叫卖日用物品的小贩,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七记道:“朱动之父朱冲者,吴中常卖人,方言以微物博易于乡市自唱,日常卖。”至于朱冲唱卖些什么,今已无从考证了。乡贤范成大晚年居住城内西河上,他将听到的各种市声记入诗中,《自晨至午,起居饮食,皆以墙外人物之声为节,戏书四绝》有曰:“巷南敲板报残更,街北弹丝行诵经。”“菜市喧时窗透明,饼师叫后药煎成。”“朝餐欲到须巾里,已有重来晚市鱼。”夜来卖卜人在深巷里经过,叫卖声凄凉悲切,《夜坐有感》日:“静夜家家闭户眠,满城风雨骤寒天。号呼卖卜谁家子,想欠明朝籴米钱。”苏州城内河道成市,小贩一边摇船一边唱歌叫卖,《咏河市歌者》日:“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他更有《雪中闻墙外鬻鱼菜者,求售之声甚苦,有感三绝》,“啼号升斗抵千金,冻雀饥鸦共一音”之咏,令人感慨低徊。明清苏州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大都市,广告业十分发达,康熙时人章法《苏州竹枝词》咏道:“酒担豚肩匝地过,香甜柔脆到门多。五簋一点挑来卖,不买些吞待若何。”自注:“其物可欲,其香触鼻,其涎直挂。”可见那叫卖声往往会惹起听者的食欲。嘉庆末佚名者作《韵鹤轩杂著》,卷上说:“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修脚者所摇折叠凳,日对君坐;剃头担所持响铁,曰唤头;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星家所敲小铜锣,日报君知;磨镜者所持铁片,曰惊闺;锡匠所持铁器,曰闹街;卖油者所鸣小锣,曰厨房晓;卖熟食者所敲小木梆,日击馋;卖闺房杂货者所摇,曰唤娇娘;卖耍货者所持,曰引孩儿。”苏州商品包装,很早就采用仿单,需求量很大,都由年画铺承印。《点石斋画报》记载了一个“赛行致病”的故事:“苏垣尧峰山施某与同村人马某相善,日前万寿圣节期内,闻城中灯景之盛,马自夸捷足,与施约日:‘愿限二刻往返六十馀里,违则倍罚,能则汝以英饼一枚酬我。’施诺之,对准日晷,奋步疾行,不逾时而马已归来。施以为诳,马出城中稻香村茶食示之,凡稻香村售物必印日期于纸裹之上。施见其非妄,如约酬之,同赴酒家买醉。甫入座,马即口吐鲜血,一息奄奄,施大惊,急延伤科某医,索酬多金始肯施治,戏真无益哉。”那是光绪二十年六月德宗生辰前后,苏城举行灯会。尧峰山马某向施某夸口,以二刻时间去苏州并返回,赌以英磅一枚,马某真如“神行太保”,但归来时已累得吐血。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姑且不论,但由“稻香村售物必印日期于纸裹之上”一句,可见当时稻香村的仿单上,已印有茶食生产和销售的日期。
凡此种种,都是苏州的昔年烟景,正因为有这样具体的细节,就会觉得这一道道消逝已久的风景,仍然是亲切的存在。知堂在谈到闲园鞠农的《一岁货声》时说:“著者自序称可以辨乡味,知勤苦,纪风土,存节令,此言真实不虚,若更为补充一句,则当云可以察知民间生活之一斑,盖挑担推车投摊赶集的一切品物半系平民日用所必需,其闲食玩艺一部分亦多是找不到一二的。我读这本小书,深深地感到北京生活的风趣,因为这是平民生活所以当然没有什么富丽,但是却也不寒伧,自有其一种丰厚温润的空气。”这种民间生活史料,历来不受重视,也很少有人去关注,知堂在介绍约瑟夫·阿狄生等写的《伦敦的叫卖声》之后说:“我不知道中国谁的日记或笔记里曾经说起过这些事情,平日读书太少实在说不出来,但如《越缦堂日记》《病榻梦痕录》等书里记得似乎都不曾有,大约他们对于这种市声不很留意,说不上有什么好恶罢。我只记得章太炎先生居东京的时候,每早听外边卖鲜豆豉的呼声,对弟子们说:‘这是卖什么的?natto,natto,叫得那么凄凉?’我记不清这事是钱德潜君还是龚未生君所说的了,但章先生的批评实在不错,那卖‘纳豆’的在清早冷风中的小巷里叫唤,等候吃早饭的人出来买她一两把,而一把草苞的纳豆也就只值一个半铜元罢了,所以这确是很寒苦的生意,而且做这生意的多是女人,往往背上背着一个小儿,假如真是言为心声,那么其愁苦之音也正是无怪的了。”可见广告并不完全是物质交流的需求,其间含有非常丰富的民俗意蕴,且由此反映出人间的情感。
国庆这本书,提供了民国时期人物和广告的故实。辛亥以后是广告史上的重要转折期,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由传统向现代过渡。书中梳理、记录、叙述的这一时期的广告现象,乃是丰富的社会生活史料,况且又以人物牵出故事,使得这历史场景更其鲜活灵动。这本书既可作为广告学的辅助读物,也可让读者更多地知道这一时期的日常生活琐碎,那是社会史、经济史、风俗史等专业著作不能替代的。正因为如此,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二〇一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后记
这些年,我像一头乡下的耕牛,凭借老广告与旧风俗研究的两条腿走路,踏踏实实、安安静静地犁着自己的那一小片田,苦乐自知。我相信天道,种下“因”,希望它能一点点萌发,不畏挫折,学会坚韧。我相信缘分,得善友扶助,能获以“果”,很欣慰。我敬读者,拙文拙著常得诸君眷顾,是欢喜。
出版过几本不敢称之为著作的小册子,也得到一些反馈。阅读习惯也好,觉得更贴心也罢,有的朋友愿意先浏览了目录,旋即转到后记文字中,接下来再去细读正文。晓得,后记是可以记录思考与心绪的,且交流,且谈天,当是“接地气”的纸上之缘,难得。那您就不妨听我啰唣几句。
本书的编撰基于多年来对老广告文化的关注与研究。春去秋来的二十多个寒暑,我一直在中国广告文化史,特别是与之相关的近代人文故事中游历,没有停歇。与此同时,我广泛搜罗故纸,注重收藏与文史、民俗研究的有效结合,并于2006年创立了“故纸温暖”文化传播品牌。其间,深切感受到两点:时势造英雄;事在需人为。历史造就了民国一代先哲贤达、闻人各流,而他们又不停地书写下至今仍引人回味的岁月华章。解读烟云往事,需要在旧文资料与自己的藏品中来回“穿越”,过程中,总觉得有一股难以名状的,甚至无法克隆的魅力感染着我。它是什么?源自哪里?说到底,那是一种风范、范式,按现下的流行词叫“范儿”。不是么,还未走得太远的“民国范儿”,也在悄然间不温不火地热了几年了。
范儿是什么?权贵金银?秀颜红唇?非也,绝非浮萍。大抵该是发自骨子里的特有的精神、气节、面貌、习性,还有礼仪。在此背景下,融合这些因子而产生的民国时期的广告人文也就大不一样了,便愈发显得好看耐读了。
本书中说到众多名士。民国范儿的男子端庄、率直、坦荡,通晓古今中外,开明有风度,就算做起广告来也是不浮不躁、静气谦恭的状态。比如鲁迅,他在自推《未名丛刊》时说“大志向是丝毫也没有”,愿望无非有二,一是希望那印成的尽快卖完,可以收回钱来再印第二种;二是对于读者,希望看了之后,不至于感到太受欺骗。比如林语堂,他下榻新亚酒店后有言:“旅行客次,向为作客所苦,在今日已成为休养将息之佳事。路站打尖,向亦为旅客之畏途,在西洋今日又成为普通比在家更优美之住所。上海之有新亚,俨然可为国人将来旅舍之标准。”
回眸民国广告,离不开有范儿的知名作家的影响。清末民初的物价较低,1914年到1915年间,包天笑与朋友常到上海望平街一带的饭馆去吃喝,他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说:“我们常吃的什么糟熘鱼片、清炒虾仁等等,大概是两菜一汤,不喝酒,价不过两元而已……这时上海的番菜,每客一元,有四五道菜,牛扒、烧鸡、火腿蛋,应有尽有。”那个时代的文化倒是“很值钱”,稿酬含金量也不低。比如1918年、1919年,青年茅盾在商务印书馆任编辑的月薪是四五十元,再加上各处的稿费,每月大致有八九十元的收入。有了经济基础,作家更容易出名,商人做广告也自然愿意找他们。就像我们在书中说到的那样,不少作家都有做广告、写软广告的经历,这在当时也许会招来几丝非议,但今天看来,作家能有广告号召力,又得实惠,当属两全其美的事。
民国时期,名嫒美女也成就了无数有范儿的广告,彼此形影相随,影响着时尚生活潮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那时候的大家闺秀娴雅、温婉、含蓄,就算老了也是雍容有威仪的样子。书中,我们列举了胡蝶、阮玲玉、陈云裳、张爱玲等名女子与广告的故事,再结合风靡一时的月份牌广告画来解析,或许不难发现,那些女子的眉睫间存着孤意,眸子里含着深情。旗袍、高跟鞋包装下的她们,举手投足总流露着单纯且高贵的韵味,也流露着硬气与静寂之感。话说回来,旧时的化妆术绝不比今日,除了天姿以外,恐怕更多的还是来自内修吧。同时,她们熟知古典诗词,还写着清雅的小楷。她们读《论语》,也爱《天演论》,温文尔雅,落落大方,质如温玉。一些人进入新派女校后,更是说得一口流利的西文,为来日年华铺就了道路。
顺便一提,民国初时的青楼女子也多有“文”的一面,“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她们甚至也懂得拉起文化名流的大旗当幌子。传云,老上海同春坊一带的小倩,其房中竟悬挂着“梁启超书赠”的对联:“黛柏苍松,深环玉砌;红兰翠菊,俯映砂亭。”有好事记者依据落款年月(1917年)考证出梁任公当时并未到沪,且笔法也颇有疑点,于是得出答案:不外乎以此托名来增加人气,招揽生意罢了。
有人说,女子*好的美是不黏不滞,自成境界,落处孤俊,却也闲怡和严静。今天呢?生活中,广告里,大多充斥着暴露躁动的“毁三观”,俗艳不堪的“暴露露”,酒绿灯红的“很惹火”,还有,即便是T台上的秀,也常见两只手不知放哪的那般做作。
毕竟,辛亥革命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还在承袭着一贯而至的传统与雅致,同时也享受着晚清以来社会诸多层面变革带来的利好,如废除科举、洋务运动,及至女权解放、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发展等。毕竟,星光熠熠的民国范儿们或诞于晚清,或生在民初,民气相对开明自由,文化的气脉也没有断掉。
那些学富五车的大师、才华横溢的女子、风流倜傥的公子、优雅美妙的名媛还会出现么?与他们密切相关的意蕴广告还会再上演么?
说了这么多,我们还需回到现在进行时的生活中来。其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气质、特质,尽管有优有劣有混沌,现实是,谁也无法从当下回到过往。百无一用是书生,所能做的不过是通过名人故事的追溯,满足读者文化心理上的一种怀旧感罢了。希望这本小册子能为您带来茶余饭后的一点滋味与意趣,既是雅致的,也是别样的。若果真如此,那将是对在下*好的奖赏。
我与徐峙立老师多有交流。在编撰整理的*后阶段,徐老师以丰富的编辑出版经验,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建议,大到架构文本,小到标题字眼,皆用心良苦。在此,我要诚挚地对徐老师道一声:“您辛苦了!”
江南才子王稼句先生是著名作家、藏书家,承蒙王老师在百忙中不吝作序,为拙作平添了光彩。荣幸之至,倍加感念。
回眸老广告的人文故事,离不开前贤、善友的探究足迹与贡献。书中援引了部分历史资料、图片,在这里也一并表示敬意。
想说的话很多,然素有纸短情长之说,一篇后记其实更是我与读者缘分的接续。近年每逢秋冬,我都会发起“书传善缘,播种温暖”公益活动,自费购买系列拙著,无偿捐赠给各地图书馆,且不在乎名气与规模。老年间的寒冬,有一种揣在袖口里的热手炉,可谓惬意之享。若说名利就像那手炉,那我想说,希望它*好不是一个人的,能让更多的人感受温暖,感悟传统文化的魅力,获得读书的快乐与滋养,岂不更有意义么?尽管我不富裕,但心到了。
非常感谢阁下喜欢这本书。
由国庆
2013年9月29日
由国庆,生于1968年。专栏作家、民俗专家、传统广告文化研究与收藏家。曾为报人,曾任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中国广告历史文化展”学术顾问。2006年创立“故纸温暖”文化传播品牌;“书传善缘,播种温暖”公益项目发起人。已出版《与古人一起读广告》《再见老广告》等专著十余部。
《标点符号用法》解读 本书特色 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编的《标点符号用法解读》解读填补了规范标准不能深入、不能扩展的空白地带,是对规范标准本身的必要...
中国盗墓史: 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 本书特色 王子今教授的《中国盗墓史》,是一项杰出的研究成果。王子今教授参加过田野考古工作,长期从事于历史教学,著述宏富,这...
民族与文化/大师写给大家的传统文化入门课 本书特色 本书聚焦于民族与文化两大主题,讲述了中华民族与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形成与演进历程,揭示了二者之间互相生发互相...
我们的节日·中秋(嫦娥 赏月 月饼 兔爷 团圆) 目录 总序/冯骥才话说神话传说风俗饮食文艺后记我们的节日·中秋(嫦娥 赏月 月饼 兔爷 团圆) 节选 这是一本...
本书是金里卡集中为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辩护并加以修正之作,内容分为:一、从学理上对自由主义传统精神进行梳理(如从穆勒到罗尔斯),并区别和探察了自由主义思潮内部的各种...
中国民族风俗 本书特色 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
永嘉学派与温州区域文化崛起研究 内容简介 永嘉学派在历史上是一个地域特征非常鲜明的学派,其主要成员都是温州籍人士,其学说在南宋思想界有相当的影响,在宋、元文献中...
视觉-激情藏在安静的角落-NO.001 本书特色 继《目客》之后,《视觉》系列主题书也是lens杂志另作开发的升级之作,与《目客》不同的是:1.更加突出影像,注...
「從現在起,要請各位賭命參加遊戲☻」眾所矚目的新生代推理作家——方丈貴惠與《屍人莊殺人事件》比肩的無冕神作!VR虛擬實境 ╳ 不可能犯罪 ╳ 死亡遊戲虛擬&現實...
澳大利亚(汉英对照)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铁道出版社组织翻译的意大利白星出版社的《flying high》的一种,用大量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了澳大利亚各地的历...
团购:文津学志3册 本书特色《文津学志》是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主办的综合性学术集刊,创办于2003年。《文津学志》以继承和发扬《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办刊精神,拓宽中...
移民美国: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法则纪实100篇 本书特色 《移民美国——中国人在美国的生存法则纪实100篇》由曾戈著,编辑推荐:一块历经沧桑的土地,呈现百...
中国人的岁时文化 内容简介 独特的地理环境中国位于东亚大陆,东临太平洋,西接青藏高原,北连蒙古高原,南襟亚热带山地,处在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之中,其主体部分位...
知日-妖怪-08-特集 本书特色 《知日·妖怪》是超人气品牌知日系列图书的第8期。以妖怪为特集,据说是大家*期盼的一期。“妖怪”之于日本,就如“丧尸”之于美国。...
鬼学 内容简介 《鬼学》共分四个组成部分:一是鬼的基本理论研究;二是鬼的专题理论研究;三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鬼文化比较,以及中国与日本的鬼文化比较研究;四是鬼话研...
梦与中国文化 内容简介 上编的重点是,中国古代占梦迷信的历史演变,历代占梦书的流传与考证,种种占梦术的秘密。过去我们没有直接看到《梦林玄解》一书,本书根据《梦林...
妈祖文化研究 本书特色 一部研究妈祖文化的专题著作,阐述妈祖文化千年发展的历史轨迹;从神话学角度,解读妈祖传说的深刻内涵及其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披露历史典籍中有关...
本名 依一位公主命名籍貫 林徽音同鄉生日 與<人的生日>同一天星座 水瓶座血型 A身高體重 163公分,50公斤左右視力 近視個性 武則天(有權時)和林黛玉 (...
沟通中西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是西方学术与汉语思想前沿丛书之一种,主要是就沟通中西文化等问题进行探讨和阐述,特别是关注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将儒家经典《论语》和...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珍藏本 内容简介 《中华成语故事大全集》一书从浩如烟海的成语中精选了那些具有历史性、故事性、艺术性、哲理性、趣味性的条目,以全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