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学写字,七十来写书,传奇老奶奶姜淑梅2014年最新作品
★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2013年面世后,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 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
★《新周刊》《读者》《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新京报》《知音》等专题报道
★梁文道、许戈辉、王小妮等名家鼎力推荐
【《苦菜花,甘蔗芽》是姜淑梅的第二部作品,是《乱时候,穷时候》的姊妹篇。本书分为《老家女人》《老家男人》《百时屯》《在东北》四部分,延续了第一部的写作风格,语言通俗凝练,带有浓烈的乡土气息,记录了作者亲身与闻的中国老百姓的故事。】
★姜淑梅:
第一本书《乱时候,穷时候》出来以后,在北京开了个读者见面会。
有个女孩想问俺啥,她叫了声奶奶就哭了,一边哭一边说,说的啥俺没听清。
她这么难过,俺觉得对不起她,就说:“孩子,看俺的书不要哭,不要流泪,事都过去了。要是没有这么多苦难,俺也写不出这本书来。”
俺这辈子跟弹花槌子似的,两头粗,中间细,经历的事太多了。
★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许戈辉:
姜奶奶的书中,让人惊讶的段落比比皆是。她的文字干净利落,不加评论,避免描述,对于往事,她有一种超脱的态度。她身上的质朴与真实,让那些故事弥足珍贵。在她笔下,历史变得如此真切,几十年国家民族的风云变幻,化为了普通人身上的普通事。姜淑梅老人把传统朴实的价值观融入故事,讲给年轻人听,这也是一直以来我们最基本的文化传承方式。老人家一辈子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如今写书也没有技巧可以仰仗,但是她却把传统中国女性的美德融入到了写作当中,让那些故事显得温柔、善良。
★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梁文道:
姜淑梅的作品《乱时候,穷时候》出版之后,很多人奔走相告,觉得是本奇书,写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奇人。姜淑梅女士带来的是一种民间草莽的声音,不需要别人替她代言,而是自己用笔写出来。她作品里的事情,跟知识分子的书写是不一样的。她笔下的民间故事,有一种故事本身的力量,那种力量是你很难忘记,很难忽视的。
★中央电视台“读书”主持人李潘:
我曾经很害怕变老,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这是想起来都觉得很恐怖的事。可是在读完《乱时候,穷时候》,认识了作者姜淑梅老人之后,我对于老年的到来,开始有了一些勇气。
★《南方周末》陈一鸣:
姜淑梅大半辈子是文盲,直到花甲才开始看着戏曲频道学字。识字多了,她看了山东老乡莫言的三本半小说:《天堂蒜薹之歌》、《檀香刑》、《蛙》,还有半本《红高粱》,看完之后说:这个我也能写。《乱时候,穷时候》写她自己早年的亲历和见闻,顾名思义,是饥荒、战乱年代的事,也是今天读书人大抵没听过没见过的事。那些故事令人心惊、心酸、心里发堵,老人用简朴的字句讲出,不渲染不评判,事情说得活灵活现,态度超然,几乎让人觉得淡漠。姜淑梅只讲故事不作判断,可以抱怨、骂人、赞美的事情,她只原原本本讲出来。
★《新周刊》杨杨:
人命关天,但在乱时候、穷时候,人命脆弱到仿佛一根指头就能捻碎。姜淑梅60岁那年开始学写字,75岁那年开始尝试着将这些故事写出来,76岁时,这些故事结集成书,读过的人说:每个字都“钉”在纸上。
★王小妮: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姜淑梅的作品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现在让我们安静下来,翻开书页,听听姜淑梅老人的故事。
★亚马逊编辑特别推荐:
姜淑梅的作品带给了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像是在某个午后,盘腿在土炕上,坐在姜淑梅老奶奶的对面,泡上一壶土茶,听她娓娓道来满腹传奇。在某个瞬间,会恍惚回到那穷乱不堪的世道,体味人与贫穷、生存、动荡、命运抗衡的惊心动魄。
这本书以极为质朴的方式在讲故事,通篇都是简练的大白话,甚至连第一人称用的都是“俺”;但是由于时代背景丰满复杂,人物事件真实有力,貌似简陋的讲述方法,反而能激发出故事的质感,还原出时代环境的样貌,让人能闻到泥土的味道,听到背景音的噪杂。
那些大时代下偏居一隅的小人物,或可爱,或可怜,或可笑,或可恨,都是那么真实。作者虽然在裹脚的年代中长大,但是对那些笔下之人身边之事,并不作一丝评判和嬉笑怒骂,简单的勾勒让所有悲喜触手可及。但是读过的人,却能感受到一种力透纸背的触动和震撼,开始体会出:美与丑,爱和妒,温暖和冷酷都根植在人性之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年代,都将不断上演。
姜淑梅,1937年生于山东省巨野县,1960年跑盲流至黑龙江省安达市,做了20多年家属工。早年读过几天书,忘得差不多了。1997年学写字,2012年学写作。2013年4月起,部分文字见于《读库》等刊。
作者阅历丰富,历经战乱、饥荒年代,笔下故事篇篇精彩传神,每个字都“钉”在之上,每个字都“戳”到心里。部分文字面世后,好评如潮,感动了众多读者和网友,为老人赢得了众多“姜丝”。
2013年10月,处女作《乱时候,穷时候》得到中央电视台“读书”、凤凰卫视“名人面对面”、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等专题推荐,《新周刊》、《南方周末》、《读者》等专题报道,并入选新浪好书榜2013年度三十大好书、豆瓣读书2013年度最受关注图书。
2014年8月,出版第二部作品《苦菜花,甘蔗芽》。
散集的时候,太爷公公就把粮食布袋放到集上,绕着布袋画个圈,下个集再去卖。赶上下雨天,谁的铺子离粮食布袋近,谁就给拿到屋里。不下雨了,再给放到原来的地方。那时候,只要画个圈,人们就知道,这粮食是有主的。
——引自第131页
冬天,老家屋里没有屋外暖和。没活儿的时候,百时屯的男人都爱到庙台子晒暖,就是现在说的晒太阳。庙台子是庙前面的土台子,比路面高出两尺,五六间房子的空场。只要不下雨不下雪,庙台子上天天都有很多人,有说有笑的,有讲故事的,有看闲书、念书给大伙听的,还有说张家长李家短的。谁家生气打架受委屈了,也去庙台子说,叫大家评评理。
——引自章节:庙台子
Jonathan Follett 作为 Involution 工作室的主席以及公司新兴技术实践的领导者拥有前沿技术的独特体验和研究,他也是从事用户体验和信息设计...
是什么阻止了真爱向前一步的勇气?是什么让爱总在徘徊犹豫中消失在风中?是什么让两个相爱的人始终逃避彼此?是什么妨碍了我们为爱前行的脚步?明明是一个如此清晰明朗的人...
余英时,安徽潜山人,1930年生于天津。1950年至1955年就读于香港新亚书院及新亚研究所,师从钱穆先生。1956年至1961年就读于哈佛大学,师从杨联&先生...
户用沼气高效使用技术一点通-(北方本) 本书特色 为了推广应用农业部发布的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十大技术,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组织全国著名沼气专家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
作者简介张中行,原名张璇,字仲衡。后以名字难认,改今名。1909年1月生于河北香河一农家。1929年毕业于通县师范,1935年毕业于
作者简介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9-1986) 阿根廷诗人、小说家、评论家、翻译家,西班牙语文学大师
塞扎.佩利-当代世界建筑经典精选 内容简介 《塞扎·佩利》内容简介:塞扎·佩利出生于阿根廷,毕业于图库曼(TUCHMAN)大学建筑系,又获得美国伊里诺州立大学的...
作者自我介绍:1972年制造。目前的公寓就快住满两年。环境还好,但是不大。正计划搬到能够堆放更多书籍的地方。话说回来,我现在才发现这10年来都没有在一间屋子住超...
本草二十四品 本书特色 《本草二十四品》由清·陆懋修著。全书24卷,将297味常用药按主要功效分为24类,每昧药下首列药性,次记功效,再集中论述主治,*后指出用...
諸田 玲子:1954年静岡市生まれ。外資系企業勤務を経て、テレビドラマのノベライズや翻訳を手がけた後、作家デビュー。96年『眩惑』でデビューする。2003年に『...
▲想要在“吵架”中获胜?上野千鹤子教授告诉你:“要学的不是一招制胜,而是玩弄对方于股掌之间。”▲无数人的女性主义启蒙导师、“全日本最可怕的女人”上野千鹤子其“入...
曲凯本科就读于西南交通大学工程学专业,美国杜克大学管理研究硕士生。曾遍历产品经理、投资经理、战略总监等互联网领域相关职位,并最终创业做出创投圏一线新媒体“42章...
刘创馥,男,香港中文大学讯息工程学学士(1995),哲学硕士(1997),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博士(2002),德国洪堡特基金会学人(2003-2004)。200...
合同法律法规手册 内容简介 《合同法律法规手册》随着现实生活中法律观念不断深人人心,人们对法律常识了解的诉求也愈来愈高。为了便于广大公民更为及时地查询法律依据、...
绘本作家、插画家,1973 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吉竹伸介小时候是个怕生、内向的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后来因为想当一名制作电影道具或玩偶的手工艺人,学...
王小波(1952—1997)1952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云南插队。后在山东转插,做过民办教师。1973年在北京当工人。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本科,198...
云拿月:晋江原创文学网签约作者,文风多变,可甜可虐,青春的悸动,爱情的醇美,现实的克制,写得尤其精彩。
周思成,湖南长沙人,1984年生人,军事历史爱好者。200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8-2009年担任军事同人杂志《较量》战史专栏作者,先后发表多篇二战战役...
水源地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地记述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汉江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即丹江口水库半个世纪的建设历史。全书围绕这一世纪工程,用无数珍贵的史...
杰弗里·劳埃德(G.E.R.Lloyd,1933—),英国剑桥大学教授、李约瑟研究所常驻资深学者,主要研究古代哲学、科学与医学的历史,注重跨文化、跨学科比较,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