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为关于转型中国文化建构的文化批评集暨思想随笔集。书名“如此世界”取自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同名小说。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中国社会,多少有点相类于伏尔泰笔下的柏塞波里斯城,“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字大概是*简约恰当的概括。作者认为,当下中国社会诸多严峻的矛盾与问题,应看作“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意义上的大转型的“转型阵痛”,这一转型阵痛无疑昭示着严峻危机,尤其是深层上的文化危机。面对这一转型阵痛,这一严峻危机,经济改革先行30多年后,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高度重视“中国性+现代性”的中国文化建构,即中国社会的文化逻辑、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及价值理想的重建,启动“再启蒙”,着力培育基于中国现代性之文化逻辑框架意义上的分立于国家和市场的社会,凝聚社会中层动力,使中国社会非总体性地(一个一个问题域地)、理性和平地、有机渐进地推进至理想境界,令文明转型稳健而成功。
超越既有思想史框架,对中国当代文化框架与发展重构的一部开创之作。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首倡“文化建构主义”的概念,力主“再启蒙”,旨在探索一条与“左”的倒退、制度决定论、文化保守主义皆不同的独特而理性的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
今日中国该有什么样的共识?读经热,开智还是愚化?以德代法,良知还是危机?大众文化一统天下,福祉还是灾难?十年浩劫式的“平等”,救赎还是假象?……一切一切看似简单而复杂的当代中国问题,都能在《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中找到新的答案。
“如此世界”是伏尔泰一个中篇小说的篇名。
伏尔泰的《如此世界》描写掌管上亚细亚的天神伊多里埃交给他选中的使者巴蒲克一个任务,要他去考察属于波斯的柏塞波里斯城。天神听说柏塞波里斯城“疯狂而放荡”,道德败坏得不可思议,考虑是否要对该城进行惩罚甚至毁灭。
作为启蒙思想家的伏尔泰笔下的柏塞波里斯城,正是一个从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转型中的世界,天神的使者巴蒲克在细心考察柏塞波里斯城之后,认为传说中该城的堕落,一部分是由于转型过程中的复杂矛盾所致,一部分则属观念的认知问题,巴蒲克似乎在这座城市的腐败中看到了某种希望,于是乎他巧妙地建议天神不要毁灭甚至不要惩罚这座城市。相反,我想伏尔泰是在心里深情祈祷该城——实际上是这位思想家的祖国,即启蒙中的法国——幸运地走向新生!
我在本书的一篇短文中由伏尔泰的这篇小说引申地讨论了今日转型中国的“退”或“进”的问题。现在我进一步借用伏尔泰这一小说的篇名作为本书的书名,乃是因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中国社会,多少有点相类于伏尔泰的柏塞波里斯城,“成就巨大,问题严峻”八个字大概是*简约恰当的概括。
面对此八个字,更深刻地说,面对转型阵痛,今日中国该有什么样的共识?
共识之一,我想是千万不要有“毁灭”!伏尔泰的“天神的毁灭”可以看作一个隐喻:面对严峻的社会问题,矛盾激化、恶性纷争、动乱、暴乱,甚而至于“武器的批判”的战争,便是“毁灭”。而历史告诉我们,“毁灭”带来的很可能只是重蹈,异质同构的重蹈,数千年中国历史已有过无数这样的“毁灭—重蹈”,亦即著名的“周期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义便是必须彻底摆脱、跳出“毁灭—重蹈”的梦魇性的“周期律”!我想,达成共识之一应该不很困难。
共识之二,要避免“毁灭—重蹈”的“周期律”,中国便只能进步,而绝不能倒退;只能沿着1978年开始的已显见成效的文明转型与民族复兴之路进步,而万不可以倒退到我们的某一个邻国——那个不经任何法律程序,将国家的二号领导人头天逮捕、次日枪杀且几乎家族性地满门灭绝,连孙辈都不放过的邻国——那样的境地去。
自由、平等、博爱、绿色(我想现在应当增加这一项)——这些现代性的理想,我相信今天仍然是整个人类的理想。自由、平等(不是传统所谓“均贫富”之“平均”)、博爱、绿色都是现代性的产物,只不过,自由主义的思想理路侧重于思考“自由”问题(“平等”亦是其题中本有之意),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路侧重于思考“平等”问题(“自由”同样是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人道主义的思想理路侧重于思考“博爱”问题,生态主义的思想理路侧重于思考“绿色”问题。“自由”的思想理路与“平等”的思想理路之间并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不仅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还当是互补互促、良性循环的关系。而自由、平等、博爱、绿色的思想理路之间更是一种相互涵涉、制约、平衡、补充、转化的系统关系。今天中国,乃至整个人类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即传统文明必须向现代文明转型(今日所谓“现代文明”在将来绝对是要被超越的人类历史阶段,然现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却不能不完成这一转型,所谓“世界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也)。一切其他的矛盾,如现代文明自身的矛盾、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等等,都不应该遮蔽了这主要矛盾(成功的、理想度高的现代文明转型当是解决其他矛盾的基础)。
达成这一方面的共识显然会产生困难。有朋友要说,今日中国的主要矛盾早已转为现代文明自身的矛盾,或者说是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可是我想说,即使是现代文明自身的矛盾,或者后现代性与现代性的矛盾,在根本意义上,很可能也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问题。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并非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而是——照我的说法——蝌蚪与青蛙的关系(参见金岱:《文明的转型:蝌蚪与青蛙》,《“右手”与“左手”》,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蝌蚪必须进化为青蛙(不进化就被淘汰),然蝌蚪的有益资源仍然必须在青蛙之中。
在共识二中,至少有一点要达成应是困难不大的,即绝不可倒退到我们的某个邻国那样的境地去。
**,必须进步,中华民族必须实现理想的现代文明转型,必须实现伟大复兴;第二,此种进步绝对不可取“毁灭—重蹈”的“周期律”方式,千万不可招致此厄运。如果达成这两点共识不会太困难的话,那么*困难的当会是共识之三:转型中国究竟取什么样的路径、方式,以什么样的速度完成此一伟大的历史任务?
当有朋友发出今日中国严重缺乏共识的悲叹时,我想说,其实*困难的不是前提性的共识,而是这怎么办?应该怎么办?可以怎么办?
不久前离世的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以及可以说是他同道的德克勒克,应该说为我们提供了某种信心。
我们可以从曼德拉想到甘地,从德克勒克想到华盛顿,还可以想到倡导“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雨果主义,想到不以暴力抗恶的托尔斯泰主义。
倘若如许严重的种族冲突可在相当程度上以宽容、和解的方式解决(除了曼德拉,还有奥巴马。不管他是一位什么样的美国总统,他以黑人身份成为美国总统,同样也表现了曾经非常严重的种族问题渐进、和平地部分成功解决的可能性;而撒切尔夫人、默克尔、朴槿惠等一批女性政治领袖的出现,以及女宇航员飞天等一系列女性的壮举,亦表明了人类自母系社会之后古老而顽固的性别矛盾在逐渐以平和的演化方式得到改善),那么,当代中国的贫富矛盾、官民矛盾、城乡矛盾、东西矛盾,改革与腐败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精神沦落、生态危机的矛盾等等,绝对是能够找到理性、人道、和平的解决之道的。
这当然要考验中华民族的道德高度、中华民族的智慧高度了!
虽然达成共识之三仍然会是巨大的、困难的问题,但自由的、理性的思考、讨论,尤其是创造性地建构的可能性在今天的语境下是存在的,也是绝对必需的。
我的这本小书,就是希图在此共识之三的视域内提供一点思路。我将在否定一切决定论——无论是经济、政治(制度),还是文化的决定论——的前提下,特别质疑“病急乱投医”(因社会精神沦落而企图靠不加甄别、扬弃的“九斤老太”式的退行复旧而立求拯救)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变态蔓延,更特别提出首先区别于文化保守主义,同时也区别于单纯的文化批判主义(包括文化解构主义)的文化建构主义的“再启蒙”问题,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问题;提出建构中华现代文明的文化逻辑,重铸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极端重要性问题。我认为,此“再启蒙”,乃是中华民族能否以理性、人道、和平的方式实现理想的现代文明转型的奠基性问题。
总之,这是一本与关切转型中国之问题、命运与路径的人进行理性交谈的书。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导扬风气,辄多胜解;指陈得失,激劝风俗;批评所向,亮点纷呈。“软实力,只在实力而不在其软(文化)上”的“重用轻本”论、“官权纲举,百利目张”的当代等级观、“乔布斯一无文凭、二无人脉,来了中国也无用”的创新观思考、韩剧是弘扬还是批评儒家文化之剖析等等,读来兴味盎然,价值震荡,思绪悠长。
——黄树森(著名评论家、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原主席)
所谓启蒙,康德说,是要勇于求知;鲁迅说,是要睁了眼睛看。所谓转型,金岱之意,是自由个体、民族国家等一系列生活方式现代化等指标序列的函数关系及其文化建构。金岱的《如此世界》,承继伏尔泰同名著作的启蒙主题,探索中国文明转型的思想路径,对历史文化痛定思痛,有阅世之智和自知之明。突破“无我的世界”及“无世界的我”,创建自我实现的“我世界”,感悟深刻而美妙,值得分享。
——陈墨(著名评论家、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
《如此世界:转型选择与再启蒙》是金岱多年以来反思历史、检省文化与探究人性的跨文体之作,在在皆是他日夜萦怀不已的独特掘发:当代文化保守主义的重要特征是“回到汉儒”与“回到‘文革’”;1978年以后,作为自然、自发、自律、自治的社会有机体系统恢复工程一部分的经济现代化展现了蓬勃生机,但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发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读者或不完全认同他的观点,却不能不折服于他澄澈的思路、丰沛的观点与流畅的表达。
——南翔(著名作家、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金岱,本名胡经代,华南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导,一级作家,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思想随笔集《“右手”与“左手”》《千年之门》《如此世界》,文化研究专著《世纪之交:长篇小说与文化解读》(主编)、《城市:作为符号与表征》(合著),长篇小说《精神隧道》三部曲(《侏儒》《晕眩》《心界》)等。
金岱长期从事以文化批评为内容、以思想随笔为方式的写作,多年来一直关注、思考转型中国的文化建构问题。本书首倡“文化建构主义”的概念,力主“再启蒙”,旨在探索一条与“左”的倒退、制度决定论、文化保守主义皆不同的独特而理性的解决当下中国问题的文化进路。
《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评估调查(国外篇)》内容简介:本书系统梳理了德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美国等不同国家和interRAI的照护评
最后的文化贵族(文化大家访谈录 第一辑) 本书特色南方都市报的“大家访谈”栏目,采访对象为站在中国文化巅峰的巨人,人均年龄85岁以上,他们以深厚的学养,历尽沧桑...
彩陶与青铜的对话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围绕“彩陶”与“青铜”这两类特殊器物,探索史前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进程的著作...
文化的解说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如何解说文化、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科学·哲学·艺术、宗教信仰、世界思潮、我们的文化难题、试破文化之谜等。文化的解说 目录 如...
寂寞,是和自己重新作朋友。令「天才乙一」煩惱到想自殺的危險故事、靈感自然泉湧的美好故事,全都在這本書中!中文版讀者專屬乙一全新自序在歡聲中感受寂靜的美妙,在喧囂...
国学基础文库-国学词典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中国文化“关键词”(宗教学、伦理学、礼俗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史学、哲学)的阐释,为非文史专业的普通读者提供一部...
十二奴局 本书特色 《十二奴局》是一部在哈尼族民间广泛流传的史诗,也是哈尼族人民集体创作的长篇巨著,它通过"哈尼"(唱传统歌)的形式在民间演唱,世代流传。 "奴...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本书特色 《中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是我国高校中关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的**本教材,也是系统研究我国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
第三册-国学 内容简介 这是一条经典文化的长河。从这里,你将进入文学、历史、哲学,进入祖国传统文化的圣殿;你将从中细细品味社会和人生,获得成长的自信和快乐...
远去的塞上烽烟 本书特色 胡杨编著的《远去的塞上烽烟》为“华夏文明之源·甘肃历史文化丛书”之一。本书主要对陇原大地上的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的遗址进行了全面的解...
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 本书特色《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共收文四篇:一、刘向歆父子年谱二、两汉博士家法考三、孔子与春秋四、周官着作时代考此四文皆为两汉经学之今、古文问...
图说物种起源—超值全彩白金版 本书特色 《物种起源》是进化论奠基人、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科学巨著。达尔文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贝格尔号的环球航行,进行了长达五年...
日本有病-解剖我们的邻居.对手.朋友 本书特色 我不是间谍,也不是叛徒我深爱中国,也忧心日本我是在西方媒体上发表日本论的中国人潜伏日本二十年,中国制造东京眼透视...
常用形容词分类词典-第三版 本书特色 收录常用形容词4100条——量多按词目意义类别编排——新颖以现代汉语常用义释义——规范每条词目均有例句——实用附词目义类索...
饮膳肴馔-中华饮食文化大观 本书特色 饮食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一部分,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穆艳霞编著...
墨紫怎麼都想不到,自己捎帶上船的兩方人馬,有著宿命般的糾葛,這一將一相,甫見面就針鋒相對,一開口便火花四射,話不投機,居然在她的地盤上動起手來,刀光劍影,還差點...
刘香成是谁?Liu Heung Shing他是,见证者刘香成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后的香港,父亲曾活跃于香港新闻业并从事国际新闻编辑一职。在福州度过童年后,刘香成返回...
水深火热在美国-真妮的北美生活故事 本书特色 1、 当红旅美华人作家,育儿观点“对立”虎妈引发媒体热议;2、 15年北美生活经历,亲身体验,揭秘别样北美生活;3...
中国鱼文化 内容简介 鱼文化是专题文化,也是符号文化,不论是有形的鱼图、鱼物,还是无形的鱼俗、鱼信和鱼话,都是以文化符号的方式承载着民族的旨趣和精神。它包容着艺...
泥土板筑的城堡:土围楼 本书特色 俗文化,古而不老,历久而弥新。它在人们的身边,在人们的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情趣。总结俗文化,剔其糟粕,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