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北京故宫史话》是当代北京史话丛书中的一本。全书记述北京故宫历史的变迁,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故宫历史。书中简要介绍故宫形成史和格局之后,又简要记述了清朝统治结束后故宫的变化,而重点记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保护故宫和建立故宫博物院,以及建立之后经过政治运动,得到保护,在新时期焕发新的活力的历史。书中记述了故宫在特殊历史背景下得到保护、故宫建筑维修、故宫文物保护、故宫文物走出故宫等,对其间发生的事件和人物也有记述。
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帝王宫殿
珍藏许多稀世珍宝
留下许多离奇故事
11月5日上午9时,国民军切断了紫禁城对外的一切联系。新任京畿卫戍总司令鹿钟麟会同警察总监张壁,社会知名人士、国民代表李煜瀛,仅带领军、警各20余名进入神武门,直趋溥仪住所,前来执行内阁政府下达的“逼宫”命令。
他们先将紫禁城守卫警察缴械,继将清室卫队警察400余人缴械,听候改编。将清室护军统领毓逖监视于军机处。传知宫内文武人员,不得自由活动。
行至隆宗门处,迎面遇见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绍英见来者气势咄咄逼人,便和颜相请:“请君之来,必有缘故,即请入我们的他坦(隆宗门西面的屋子)座谈如何?”
众人随绍英入屋落座,鹿钟麟随即出示国务院代总理黄郛签署的“大总统指令”和《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请他代为转达溥仪,并限定溥仪及其后妃一众人等2小时内迁出紫禁城。
清室方面对于修改后的优待条件并无大异议,唯对即日迁居事颇感棘手。他们希望容期3个月,将颐和园加以整理修葺之后再迁往。
张壁与李煜瀛(又名李石曾,时任中国国民党**届中央监察委员,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任临时董事兼理事长)断然不许三月之期,纷纷对清室方面晓以利害,坦言溥仪占据紫禁城享有种种特权,已颇为当下社会潮流所不容,外界对此早有怨言,如不及时出宫,恐生意外。清室仍表示难以从命,声言小户人家搬家尚须时日,何况这等局面。
鹿钟麟面对清室无休止的纠缠,渐渐脸有愠色,怒对清室诸人道:“方才已说过,外面情形甚为不妥。如果今天不搬,我就将军队撤走,绝对不负责了,你们敢担保不发生意外么?”双方就此争论不休,几成僵局,绍英试图缓和气氛,便向李煜瀛攀扯交情:“你不是故相李鸿藻的公子吗,何故如此?”李煜瀛笑而不答。绍英转向鹿钟麟:“你不是故相鹿传霖的后人么,何必如此苦苦相逼?”
鹿钟麟正义直言:“我们来此执行国务院的命令,是为了民国,也是为了清室。如果不是我们,那就休想这样从容了。”
绍英等人见无通融余地,只得把此情形如实禀告溥仪。
这时的溥仪正在储秀宫和婉容吃苹果。突如其来的变故让他们惊惶失措。他们恳求希望能宽限一个月、十天哪怕三日再搬也行。鹿钟麟见清室百般拖延,颇为焦急。因己方只有弁兵20余人,而清室所谓的禁卫军人数则在2000以上,倘若出现变故,势必酿成惨剧。于是他故意对身旁一名副官高声佯称:“虽然时间已到,但事情尚有商量余地。传我的命令,先不要开枪开炮。”
果然兵不厌诈,清室方面闻听此言心虚胆怯,有人甚至开始东钻西藏,躲避炮弹。溥仪立刻交出“皇帝之宝”和“宣统之宝”两方印玺,并在《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上签了字,离宫移往其生父载沣所居的醇亲王府。
鹿钟麟护送溥仪来到位于后海甘石桥的醇亲王府邸后,突然执枪问溥仪:“从今以后,你是称皇帝,还是以平民自居?如果愿作普通人民,则我等军人对你自有保护之责任,如你仍称皇帝,那我们民国不容皇帝存在,我只能枪毙你!”溥仪受此威慑,声明自己愿为中华民国之一份子,鹿遂与之握手为别。旁边的张壁笑与之曰:“溥仪先生,你既然作了中华民国的公民,将来说不定还能被选为大总统呢!”
第二天,鹿钟麟、李煜瀛等人,来到了交泰殿。将象征皇权的印玺查收。那些曾经至高无上的御玺高高地分列在宝座两旁,人们按单子一一验证,一共点交了23枚。它们今天依然完好地保存在故宫。
从此,紫禁城与逊帝开始走上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11月7日,摄政内阁发布命令:“修正清室优待条件,业经公布施行,着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妥善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籍彰文化而垂久远。”
3.博物院的成立
溥仪被逐出宫,紫禁城完全收归民国政府,如何保护这些皇家宫殿及其内大量的珍贵文物,将昔日禁城的皇家珍宝转化为国家的共有财富,昭信于国人,成了当时社会各界民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对于紫禁城的善后事宜,当时的内阁政府成立善后委员会的命令甫一发布,即受到清室成员百般刁难。这些清室旧臣遗老多认为紫禁城之内所有古物文玩、金银细软,皆为昔日皇帝一人之私产,欲若清理则理应为清室单方行事。
然而大势所趋,内阁政府加紧善后会的筹备工作。
11月8日,设在神武门内东耳房的善后会筹备处召开会议,商议确定善后委员人数。内阁本拟由政府方面派委员长1人、委员4人,再由清室指派2人共同组成。清室借口责重事繁要求再增2人,政府亦增派鹿钟麟及张壁一同参与。
这样,政府与清室两方参与善后的人数比例变为7比4。清室又感不满,要求再加派1人,双方互争不休。*后,由李煜瀛出面调停,善后委员会议才得以顺利举行。
会后不久,内阁政府公布了《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委员长1人,由国务总理聘任;委员14人,由委员长商承国务总理聘任;但得由清室指定5人。”
11月20日,经历十余天紧张筹备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简称“善后会”)正式宣告成立。李煜瀛出任委员长,同时任命王兆铭(易培基代)、蔡元培(蒋梦麟代)、张壁、范源濂、俞同奎、陈垣、沈兼士、葛文俊、绍英、载润、耆龄、宝熙、罗振玉(自绍英以下5人为清室方面代表)等委员14人;监察员6人;另由各院部派助理员数名,会同行事。
……
故宫有六百年作为中国政治中心的历史,它是明清两代帝王宫殿。对于世人来说,它充满着神秘感。这部书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向世人展示了故宫的前世今生。讲述了它在近代以来饱经风霜的历史,揭示了故宫中的诸多秘密。书中对故宫文物的介绍独具一格,对故宫的建筑物也多有记述。手持此书参观故宫,会让你有穿越时空,徜徉历史之感。
郭京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副研究馆员。北京市青年联合会第十届委员,当代北京史研究会理事,现任北京市文物研究所所长助理、考古研究室主任。著有《回到半坡》《当代北京考古史话》《当代北京皇城史话》《温故思新——以北京为核心的考古学历史、实践与展望》《穿越皇城》等。
东南亚古代金属鼓 内容简介 铜鼓从公元前7世纪左右产生,一直流传至今,分布于中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重庆、四川等8个省(市、自治区),及东南亚除菲律宾...
新史学:第六辑:宗教文化史:History of religious culture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宗教文化”、“宗教哲学”、“评论”、“书目索引”四部分...
清华简与先秦史事探研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通过对传统文献的梳理、排比、分析,对资料作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同时结合考古资料,运用二重证据法进行论证,力求通过传世文献与...
1917-1936-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 本书特色 《苏联知识分子群体转型研究(1917-1936)(精)》作者(张建华)长期从事苏联史和世界现代史研究与教...
《世界奇幻地图》内容简介:人类地理文化史上最大的神话、谎言和谬误大全。第一本精辟分析历史上从未被整理、探索的古地图真相之谜
哈尔滨犹太侨民史 本书特色 学术界普遍认为,大批犹太人*早是在唐代(约公元8世纪前后)沿着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犹太人早在汉朝,甚至在周朝就已经来...
作者是西方研究毛泽东生平与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成熟之作。作者依据多年潜心研究的心得,汲取消化新的文献
《民族的重建》内容简介:20世纪末,原来波兰-立陶宛王国的核心地区已经分裂为四个以民族命名的现代国家:波兰、乌克兰、立陶宛和白
《户口本的爱情》内容简介:进城!进与不进这是个问题!这个“城”是钢筋水泥的喧哗都市;是少安毋躁的婚姻围城。属羊女杨角从一出
中国农民战争史论辩 内容简介 《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是一套熔资料性、思想性、学术性、可读性于一炉的大型系列书籍,是二十世纪关于中国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重...
《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研究成果(一)》内容简介:2015年开始,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共同实施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公元976年至997年军政故实-(下)-5 本书特色太宗赵炅,毕生致力“偃武修文”,推演天下文明:编修大书、奖掖人才,创下万世不...
东京梦华录-国学经典 本书特色 《东京梦华录》: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东京梦华录-国学经典 内容简介 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多、...
14年号-清史论丛 本书特色 《何龄修先生八十华诞纪念专集:清史论丛(2014年号)》是一年一度的《清史论丛》2014年号。共收录论文22篇,分别对清代的政治、...
《明帝国与倭寇》内容简介:从海洋的视角看中国,在东亚的背景下审视明朝的兴亡。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开启了明王朝的统治时代,此后明
《管理的内容》内容简介:有思想的你是否早已厌倦“年度流行语”般稍纵即逝的管理概念? 有行动力的你是否渴求获得能经受实践考验的
长征文物背后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以国家博物馆的三十多件馆藏文物为载体,讲述一连串不寻常的相关故事,这些故事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主要片段,涵盖了红军长征之路...
(精)仰.慕钱穆珍稀讲义系列:中国通史 本书特色 1. 史学大家钱穆《国史大纲》课堂版,历经六十载传奇面世! 2. 源于北大盛况空前的课堂、修订于西南联大、完备...
663-1895年-中日痛史 本书特色 本书共七章,按照时间顺序记述了中日历史上的六次战争,并以中日甲午战争作为全书的重点,反映了清末中国政府经济、军事、外交方...
罗伯特·L.比什(RobertL.Bish)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大学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教授,1968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的经济学、公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