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出色的报告文学佳作,作者以海军创作员的特殊身份,近距离、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中国海军在1949-1955年这一特殊阶段的发展过程;此作也可以视为中国海军的前传。结构上主要分两条线,一条线叙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部队的草创阶段,另一条线是写“我”从一名岸炮兵到成长为海军创作室创作员的经过。两条线相互交织,相互映衬,层层推进,*后收拢在“辽宁”号航母。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国海军草创阶段的战史、军史,也是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以小见大,又大中见小,宏大叙事和个人记忆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既通过此作了解了史实大概,又对作品的细部看得真切清晰。更为难得的是作品中所包容的大量关于1949-1955年中国海军的珍贵史料,这些都是作者从采访当事人、亲历者的记忆中发掘、打捞出来,其中的很多人已经作古,这等于是作家以一己之力抢救出来的,如果他不写下这段历史,以后再没有人能知道人民海军是这样走过来的。
《中国海军:1949-1955》:1930年6月,张爱萍在作战中负重伤,秘密前往上海医治。伤愈后,辗转去中央苏区工作,4年间,从共青团中心县委书记干到共青团中央局秘书长、宣传部长、少先队总队长,1933年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执行委员会候补委员。1934年第五次反“围剿”,红军节节失利,中央根据地岌岌可危。张爱萍坚决要求上前线,编入彭德怀统帅的红3军团,任红4师政治部主任。长征路上,张爱萍先后率领红12团、红11团、红13团,作为红军的主力,冲锋陷阵,出生入死。土城激战、四渡赤水、抢夺娄山关、一占遵义、老鸦山阻击战,尔后是二战遵义,克贵阳、强渡北盘江、逼昆明、强占金沙江、大渡河、过藏区,翻雪山、过草地,然后是狙击马步芳的骑兵,一路打到陕北。16军、22军、38军、64军我军这些赫赫有名的王牌军战史上,都记载着前身红4师及所属红10团、红11团、红12团和红13团的辉煌战绩。红军长征中的著名战役几乎均可见张爱萍的身影。长征结束后,中央红军进行了改编,1935年11月,军委将张爱萍调到军委骑兵团任代团长兼政治委员。这是红军一支装备精良的铁甲骑兵,它的前身是陕甘宁根据地创始人刘志丹领导的红15军骑兵团。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后,甘肃军阀马鸿逵称霸大西北的马队,三番两次侵袭红军。为了保证党中央的安全,中央军委决定以红15军骑兵团为基础,连同缴获的一批战马,组建中央军委骑兵团。为了配合红军主力东征,张爱萍率骑兵团连打了几场胜仗,荡平了盘踞在北部三边地区的马匪武装。不久,接到返回瓦窑堡休整的命令。张爱萍经常对部队说:“打了胜仗去见毛主席!”骑兵团的官兵此时无不觉得自己*有资格去见毛主席。队伍一路歌声,途经青阳岔时,获悉我边区政府刚被一股残匪给端掉了的消息。张爱萍命令一营断后,自己率大部追击。一口气追出去30华里,残匪见红军来势凶猛,落荒而逃。此时,部队的情绪嗷嗷叫,纷纷要求乘势端掉残匪的老巢“再去见毛主席”。张爱萍犹豫了一下,再打下去,部队将会很疲劳的。但残匪老巢离此已经不远,求胜心切的张爱萍,一声令下,带两个营一阵急驰,杀进残匪老巢,发现敌人并不多,一问才明白,匪首带着他的人马又出去打劫了。张爱萍命部队带着缴获的战利品返回,也是冤家路窄,匪首听说老巢被端了,遂在红军撤回的路边设下了埋伏。而张爱萍预先安排掩护的那个营,迟迟见大部队未归,又擅自撤离了警戒位置。张爱萍在队伍断后,听到枪声,一惊,立即驱马上前。正在此时,路左边小山头传来密集的机枪声,张爱萍正在判断之中,一排子弹便扫了过来,他被掀翻下马,要不是被马压住,命就没了。这股残匪,非常凶残。张爱萍迅速收拢部队,组织反击。傍晚,敌人溃逃了,但骑兵团付出惨重的代价:牺牲了几十位同志和几十匹战马。翌日,张爱萍接到中央军委通令撤职的处分决定。一天,张爱萍正在读书反省,接到通知,立即去见毛泽东主席。张爱萍轻步走进毛泽东窑洞,毛泽东将书往桌上一扣,劈头盖睑来了句:“怎么!你张爱萍还不服气?”张爱萍一愣,赶忙说:“主席,我没有不服气,我接受处罚。”毛泽东又逼问:“接受处罚?胜败乃兵家常事嘛!对吧?”张爱萍在心中连连叫苦:“坏了!坏了!气头上随意说的一句话,怎么这么快就捅到主席这里来了?”原来是两天前,张爱萍遇到过去在中央苏区共青团共事的一位“领导”,他阴阳怪气地说:“张爱萍,你不是个‘常胜’将军吗,这回怎么唱起了《落马湖》?”打了败仗,已是懊恼之极,经他这一挖苦,一激,张爱萍回了句:“有什么了不起的,胜败乃兵家常事!”对方也不饶他:“打了败仗还嘴硬,小心军法处置。”“要杀头,老子伸长脖子等着!”都在气头上,越说越离谱。“主席,那真是句气话。”张爱萍替自己解释。“气话,我看你张爱萍心里还是不服气吧?”毛泽东咄咄逼人。张爱萍是一百张嘴也解释不清。这便是年轻气盛要付出的代价啊。“好犯上!”毛泽东对张爱萍的印象,或许由此而来。后来,毛泽东给红军大学教育长罗瑞卿写了封信,推荐张爱萍去红军大学学习。七七事变后,毛泽东派遣张爱萍赴上海建立江浙省军委。1939年3月,豫皖苏省委成立,张爱萍被任命为书记。抗战期间,张爱萍是皖东北抗日根据地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历任八路军苏皖纵队第5纵队3支队司令员、新四军第3师9旅旅长、3师副师长、盐阜军分区司令员、新四军第49币师长兼淮北军区司令员、抗大四分校校长等职。1945年9月,中央决定由新四军第1师和第4师两个师部机构合并组成华中军区,粟裕和张爱萍被任命为华中军区副司令员。此时,国民党17个军约50万人向华东野战军推进,沿津浦线向北,直逼华北、东北。不久,张爱萍作为破袭津浦铁路顽敌的前线总指挥,率领部队奔赴前线,按中央军委下达的作战指示,即将发起津浦路徐济战役。……
黄传会,浙江苍南人。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现为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曾获庄重文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图书奖等。著有长篇报告文学《希望工程纪实》、《中国山村教师》、《中国贫困警示录》、《中国一个县》、《首例农民告县长案始末》、《龙旗悲歌》、《中国海雄风》等。2014年他的《中国新生代农民工》获得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之报告文学奖,他的《国家的儿子》获得第十三届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 本书特色 “万叠银山寒浪起”,经济大潮的奔涌,不能不对学术研究有所冲击,然倘无学术之进取,则经济乃至整个社会都将难以发展。鼓励学术研究,...
沈从文的朋友圈 本书特色 《沈从文的朋友圈》藉由文学大师沈从文传奇般的人生轨迹,向世人详述了沈从文与郁达夫、胡适、徐志摩等多位文坛重要人士间鲜为人知的交往经历,...
我的人生笔记:六十年的原声带/叶文玲著 本书特色 人生笔记虽然不等同于个人自传,毕竟是事事亲历件件是实的“写真”,完成这么一部“写真笔记”,用心更可能用血泪,写...
季羡林散文全集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 《天竺心影》是作者正式印行的**部散文集,1980年9月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收作者19...
1905-1933-中国现代文学翻译版本闻见录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各时期500种翻译文学版本的书影和版权页,有的还附有与版本有关的插图插照。这些作品包括《鲁滨孙...
城南旧事 本书特色 中小学生必读丛书,教育部推荐书目,同名电影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厄瓜多尔基多城国际电影节赤道奖,南斯拉夫贝尔格...
看不见的大陆 本书特色 记忆是有欺骗性的。不是吗?因为它所寄生的语言的欺骗性,也因为它所寄生的语言的使用者具有欺骗性。这些从来没有进入过我们构建的人类文明史的岛...
《中国摄影大家谈(第2季)》内容简介:本书中,这些数十年潜心于摄影的大师,围绕今年北京国际摄影周的主题“本来与未来”,倾情分
手中的牌-中国当代优秀轻文学作品选集-7 本书特色 张健鹏和胡足青主编的《手中的牌》内容介绍:与传统散文的大立意、大视角不同,这些哲理散文讲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故...
中世纪的秋天:14世纪和15世纪法国与荷兰的生活,思想与艺术 本书特色 《中世纪的秋天》研究14世纪和1 5世纪的欧洲文化史,以法国与荷兰文化为重点,描绘...
我心中的石头镇 内容简介 她七岁,她站在台风过后的海滩上,她看着渔镇的生死,她目睹祖父的自杀与祖母的沉默,她企图逃离不可承受的童年的疼痛。她二十八岁,她住在北京...
施蛰存海外书简 本书特色 这套“大象人物书简文丛”率先推出的是几位作家的书信,它们是巴金的《佚简新编》、胡风的《致路翎书信全编》、路翎的《致胡风书信全编》、萧军...
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 本书特色 《马瑞芳评说聊斋之情场》选取《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爱情故事46篇,讲述了故事主人公姹紫嫣红的爱情故事,同时蕴含着深刻的内涵和人生哲...
《叶小纲作品选集——临安七部 总谱》内容简介:《临安七部》是以中国古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苏轼、欧阳修、陆游、王昌龄、杨万里、林
无边的风月 本书特色《红楼梦》被誉为反映中国封建末期社会生活的一部百科全书。作者曹雪芹以如椽巨笔,于故事情节的设置、人物个性的塑造和世情百态的描摹之外,对礼仪风...
荷花淀-名家散文经典精装插图版 本书特色 《荷花淀》是亚洲**100位作家之一的孙犁经典散文全集。全书完整收录了《白洋淀纪事——采蒲台的苇》《度春荒》《吃菜根》...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繁体竖排版)》内容简介:主要包括了李长吉歌诗王琦彙解、序、考、目錄、首卷、卷一、卷二、卷三、卷四、外
父亲的一九四二 本书特色 南邓(邓贤)北刘(刘震云),一九四二年的pk《大国之魂》续篇——中国学生兵的抗日悲歌真实家族史首次面世——父亲在滇缅战场中美盟军中的真...
骆一禾的诗 本书特色 骆一禾是朦胧诗之后的一位重要诗人。在众声喧哗、急于事功的1980年代,骆一禾以文明为背景,对诗歌进行了沉潜而深入的思考,并以此思考为出发点...
“美典”是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的作者高友工创制的术语,即在文化史中形成的艺术典范,中国的唐诗、草书、宋元绘画等。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