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丧葬》介绍了古代的礼制风俗、丧葬观念和礼俗,了解群众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感受到那中国古代丧葬所浓缩和凝聚的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精髓之光。
《中国古代丧葬》不仅介绍了古代的思想观念、礼制风俗、丧葬观念和礼俗,而且还叙述了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在书中,你可以了解:由于我国古代厚葬之风盛行,古人不仅修建了大量规模不一的墓葬,而且还把大量的财富理进了坟墓。除金银殊宝以外,还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话用具、工艺品,几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从墓葬中,我们可以找出它所蕴舍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丧葬》:灵魂的宗教和文化意义灵魂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比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思想或观念。基督教就相信死后复活,《约翰福音》第五章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同时,基督教也相信永生。佛教虽然强调生老病死的“苦”,但也相信通过行善、积德和修炼,可以解除这种苦;佛教也相信轮回,相信地狱。这些现象说明,宗教中存在着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灵魂信仰。同时,灵魂也是一种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灵魂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关于灵魂的由来、去向,它的存在,它与人、神、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没有人可以说清楚。而说它古老,则是因为在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之前,有关灵魂的信仰,便在人类的一些文化形态中得到了表达。这种表达,在丧葬习俗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直观,它表明有关灵魂以及灵魂信仰与丧葬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至今,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在原始人看来,人是由肉体形态和非肉体形态构成的。肉体的部分,人自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非肉体的部分,是无法察觉的。事实上,从某个方面来说,非肉体的部分比肉体的部分更重要。因为只有肉体没有精神,人是无法存活的。古人认为所有的动植物也是有肉体和非肉体形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这种所有的动植物及人类普遍存在的灵肉可以分离的信仰,称为“万物有灵论”。事实上,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信仰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以及对世界、对自我认识非常有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想象的看法,缺乏科学依据。灵魂信仰导致丧葬出现灵肉可以分离,灵魂可以不依赖肉体而存在。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灵魂会与肉体一样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古人的想象中,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以另一种人类看不见的形式永恒存在,并且对人类保持着影响。中国人关于灵魂护佑或祖先庇护的信仰或观念,就由此生发而来。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这段著名的论述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人们认为灵魂是不死的。既然灵魂是不死的,人们就必须善待灵魂;要善待灵魂,同样必须善待原来灵魂的寄生肉体。因为,善待了灵魂的肉体,可以让灵魂获得安慰,灵魂得到了安慰就能使活着的人得到平安和护佑。正是在这种灵魂信仰,尤其是灵魂不死信仰的支配下,对于死者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并摒弃了更原始的弃尸方式,*原始的丧葬文化或习俗就产生了。考古发现,原始的埋葬与灵魂信仰或灵魂不死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信仰,形成了考古发现中有关丧葬文化灵魂信仰的解释。在离现在10万年左右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已有了人类有意识的埋葬。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意识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的习俗。在欧洲除了用石头围葬死者外,还有随葬品和合葬墓。凡此种种都说明埋葬是有意识的。因在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发现而得名的奥瑞纳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对尸体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是将之染成彩色,这种方式与距今1.8万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下室中的埋葬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山顶洞人将人居住的上室与埋葬所用的下室区分开来,在这一区域除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外,在人骨的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这一现象说明,至少在山顶洞人时期,两个世界的观念已经产生,而随葬品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表明,原始人对来世有着一种强烈的期待,这是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支配下的一种丧葬习俗。……
第五册-国学 内容简介 本册主体课文选自“经部”的《论语》。《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文化典籍之一。 学习课文...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七辑 本书特色 张伯伟编著的《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7辑)(繁体版)》推崇严谨朴实,力黜虚诞浮华:向往学思并进,鄙弃事理相绝,主张多方取径,避...
菲律宾民间文学 内容简介 菲律宾是世界知名的民俗学、人类学博物馆,有120多个民族和170多种语言,文化多样性极其丰富,尤其是今天在许多民族、部族的原住民中仍然...
《清代经今文学的复兴:庄存与和经今文》内容简介: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领袖,是“先进的中国人”,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他的变法思想
躍千愁江西上饒人,閱文集團大神作家,網路文學知名作家,文風熱血,擅長大場面塑造和描繪。
说园-汉品02 本书特色 《汉品》是一系列试图寻找重返我们传统家园之路的丛书。《汉品》系列图书尊崇艺术的学术高度,不避讳艺术的商业价值。让有学术高度的艺术贴近商...
《阿尔及利亚(第二版)》内容简介:按照新版列国志要求,重新对阿尔及利亚加以专业性的介绍。阿尔及利亚位于非洲西北部,北临地中
淺野敦子あさのあつこ出生於日本岡山縣。1997年以《野球少年》獲得第35屆野間兒童文藝賞,並榮獲『日本厚生省中央兒童福祉審議會』推薦為優良讀物。2005年再以《...
新华成语词典-(缩印本) 本书特色 一部中型成语词典,收录常用成语8000余条。条目分正知、副条;努力做到字形、字音规范。释义简明、准确,说明褒贬色彩,指出特定...
《灰小财带你玩转可转债》内容简介:本书从可转债的基础概念和打新申购讲起,逐步深入可转债评估模型、交易策略。通过丰富的案例讲
【西】哈维尔·R.布兰科 (Xabier R. Blanco) / 1973年生于西班牙拉科鲁尼亚省比米安索市。曾在《加利西亚日报》及其网络平台(xornal....
面向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名逻辑语义研究 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本书是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名词研究专著,具体解决策略足以内涵逻辑理论为指导,吸取训诂学精华,...
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先唐诗文、明清小说与社会研究、中日中古文学比较等,已出版《西晋文学考论》《陆机陆云年谱》《汉晋女德建构》等专著。
李学勤讲中国文明 本书特色 先生特别强调比较考古学、比较文明史之研究,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乃是人类文明全体的一部分,不以人类文明为大背景考察中华文明,而是关起门来,...
国音沿革六讲 本书特色 本书为《近代名家散佚学术著作丛刊》系列图书之一,193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属于《百科小丛书》中的一册。全书共六章,分别论述了周秦、两汉...
晚清卷-中国文化发展史 本书特色 《中国文化发展史》 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进步、交互推进历程的通史,分为先秦卷、秦汉卷、魏晋南...
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 本书特色 由陈玲所著的《忠孝仁义话春秋--鲍志道与鲍氏家风》讲述了家规是家庭或家族中的规矩,是家人所必须遵守的规范或法度,是父...
《净行品》是很好的下手处学佛不仅是要对义理有所了解,更要在行门上下工夫。若只知义理而不去实践,则佛法对我们而言,只是如世间哲学一般,不过是多了一些智识和福报而已...
颜氏家训 本书特色 《颜氏家训》是中国***、*有影响的一部“家训”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
明代鸽经 清宫鸽谱-王世襄集 本书特色 《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王世襄集)》由王世襄和赵传集编著,《鸽经》在前,由赵传集注释、今译,《鸽谱》居后,由王世襄撰述,囊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