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丧葬》介绍了古代的礼制风俗、丧葬观念和礼俗,了解群众所蕴含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感受到那中国古代丧葬所浓缩和凝聚的古代社会历史文化的精髓之光。
《中国古代丧葬》不仅介绍了古代的思想观念、礼制风俗、丧葬观念和礼俗,而且还叙述了古代社会的演进过程。在书中,你可以了解:由于我国古代厚葬之风盛行,古人不仅修建了大量规模不一的墓葬,而且还把大量的财富理进了坟墓。除金银殊宝以外,还有大量的生产工具、生话用具、工艺品,几于无所不包,无所不有。从墓葬中,我们可以找出它所蕴舍的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乃至政治经济方面的丰富内涵。
《中国古代丧葬》:灵魂的宗教和文化意义灵魂不仅是一种宗教现象,也是一种十分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比如基督教、佛教等都有类似于灵魂的思想或观念。基督教就相信死后复活,《约翰福音》第五章说:“行善的复活得生,作恶的复活定罪”。同时,基督教也相信永生。佛教虽然强调生老病死的“苦”,但也相信通过行善、积德和修炼,可以解除这种苦;佛教也相信轮回,相信地狱。这些现象说明,宗教中存在着类似我们今天所说的灵魂信仰。同时,灵魂也是一种复杂而又古老的文化现象。说它复杂,是因为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对于灵魂的解释是不一样的,关于灵魂的由来、去向,它的存在,它与人、神、动物、植物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没有人可以说清楚。而说它古老,则是因为在几万年甚至几十万年之前,有关灵魂的信仰,便在人类的一些文化形态中得到了表达。这种表达,在丧葬习俗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和直观,它表明有关灵魂以及灵魂信仰与丧葬习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众所周知,从原始社会开始,人们就相信人是有灵魂的,至今,也有不少人仍然坚持这种观点。在原始人看来,人是由肉体形态和非肉体形态构成的。肉体的部分,人自身是可以看到的,但是非肉体的部分,是无法察觉的。事实上,从某个方面来说,非肉体的部分比肉体的部分更重要。因为只有肉体没有精神,人是无法存活的。古人认为所有的动植物也是有肉体和非肉体形态。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将这种所有的动植物及人类普遍存在的灵肉可以分离的信仰,称为“万物有灵论”。事实上,灵魂观念以及灵魂信仰是古人在生产力极其低下以及对世界、对自我认识非常有限的基础上形成的对生命想象的看法,缺乏科学依据。灵魂信仰导致丧葬出现灵肉可以分离,灵魂可以不依赖肉体而存在。因此,没有任何理由认为,灵魂会与肉体一样随着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古人的想象中,灵魂在肉体死亡之后以另一种人类看不见的形式永恒存在,并且对人类保持着影响。中国人关于灵魂护佑或祖先庇护的信仰或观念,就由此生发而来。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恩格斯这段著名的论述告诉我们,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极其低下的古代社会里,人们认为灵魂是不死的。既然灵魂是不死的,人们就必须善待灵魂;要善待灵魂,同样必须善待原来灵魂的寄生肉体。因为,善待了灵魂的肉体,可以让灵魂获得安慰,灵魂得到了安慰就能使活着的人得到平安和护佑。正是在这种灵魂信仰,尤其是灵魂不死信仰的支配下,对于死者开始了有意识的保护并摒弃了更原始的弃尸方式,*原始的丧葬文化或习俗就产生了。考古发现,原始的埋葬与灵魂信仰或灵魂不死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正是这种信仰,形成了考古发现中有关丧葬文化灵魂信仰的解释。在离现在10万年左右的欧洲旧石器时代中期,已有了人类有意识的埋葬。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有意识地埋葬死者已是普遍的习俗。在欧洲除了用石头围葬死者外,还有随葬品和合葬墓。凡此种种都说明埋葬是有意识的。因在法国南部加龙河上游图卢兹附近的奥瑞纳克山洞发现而得名的奥瑞纳文化,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他们对尸体进行特殊处理的方式是将之染成彩色,这种方式与距今1.8万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下室中的埋葬文化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山顶洞人将人居住的上室与埋葬所用的下室区分开来,在这一区域除发现三具完整的人头骨和一些躯干外,在人骨的周围散布着赤铁矿的粉末及一些随葬品。这一现象说明,至少在山顶洞人时期,两个世界的观念已经产生,而随葬品的出现毫无疑问地表明,原始人对来世有着一种强烈的期待,这是灵魂观念或灵魂信仰支配下的一种丧葬习俗。……
红楼男性 本书特色 “红楼人物百家言”是一套有关人物人物评论的资料汇编,共6种7册,其中,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四位主要人物单独成册,其他人物列入“红楼...
余英時先生於二○二一年秋天遠去,各界震悼不已。在王德威院士的倡議下,「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所」規劃了「余英時院士紀念專輯」,由王德威教授與我主編,這一專輯:「為表...
当代北京百姓收藏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多方位、多层面、全视角的史实叙述,展现了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当代的北京百姓收藏的总体状态。它大量采用这一时期与北京百...
中国古代奇技淫巧 本书特色 杨钧编著的《中国古代奇技淫巧》内容介绍:“奇技淫巧”说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奇技淫巧”在古代一般被认为是新异过度的技艺及制成...
云乡漫录 本书特色 《云乡漫录(精)》收入邓云乡杂文作品47篇,题为“漫录”,所收作品内容非常广泛,包括:北京俗曲与北京风俗、中国民居清话、茶梦、中国民居清话、...
网络游戏生态系统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通过应用产业经济学理论、企业生态理论、传播理论、企业管理理论、心理学理论、媒介生态学理论等,系统分析影响网络游戏生态系统的诸...
汉代皇帝施政礼仪研究 内容简介 书稿从礼仪的实践即施政的角度,系统考察了汉代的礼仪建设,对汉代皇帝即位礼(皇帝即位、天子即位)、册命礼(册后礼、册立太子礼、册立...
保山桥话 内容简介 本书也有为保山桥梁立史存照的企图心。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地向前发展,桥梁建设突飞猛进,好多老桥因功能老化,不能适应今天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退出历史...
百家姓-国学课堂-解读版 内容简介 佚名编著的《百家姓》约成书于宋朝初年,作者不详,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为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合称“三百千”。《百家姓》...
龙智慧,作家,导演,1979年生。曾在湖南某发电厂担任技术员和工程师九年,后进入人民日报社等媒体,历任记者、编辑、主编、总编助理等职。2015年赴芝加哥艺术学院...
南京大屠杀和日本人的精神构造 本书特色 “他不能原谅自己。当时小学二年级的他参加了庆贺游行。”这是一个日本知识分子发自内心的历史良知。全书由表及里地分析了日本人...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
中国民族风俗 本书特色 一方水土滋育着一方风土人情。《清嘉录》序中就有:“夫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虽时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风土人情,不可得而强也...
民俗学与现代社会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汉语世界**本系统研究柳田国男思想的专著,系统介绍了柳田国男的生平事迹,对他开创的日本民俗学的起源、变迁、发展、理论方法等进...
弟子规-插图注音读本 本书特色 《国学启蒙气质养成读本:弟子规(插图注音读本)》内文编排新颖活泼、图文并茂,由原文、注音、注释、译文、故事链接和气质养成国学知识...
图解汉字起源 本书特色 《图解汉字起源》:王祥之是中国书协第三、四届理事,30多家协会书画院的艺术顾问。2002年他的隶书被定名“祥隶”,由北大方正录入电脑字库...
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音 本书特色 蒋冀骋所著的《阿汉对音与元代汉语语音》对阿汉对音材料的整理,是考古;分析这些材料并由此来探讨元代汉语北方话的语音情况,是审音。...
王云五文集-四角号码检字法-1 本书特色 《四角号码检字法(精)》讲述王云五先生创建的四角号码检字法,即用数字替代笔形和部首。他以汉字的四个角的笔划为基本点,以...
新华智力字典 内容简介 1.本书以全新的视觉,广博的知识,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学习效率。2.筛选约3200个常用汉字,加拼音,对应约2800...
前中国道教协会主席,于2005年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