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灵魂丢失国度的歌哭者
鲁迅的暗功夫
旧屋檐下的张爱玲
萧红与黑土地上的亡灵们
《民国文学十五讲》集合了孙郁先生多年来在文学领域阅读与研究之所得,以突破流行模式与主流官方话语体系的个性体悟,论述民国时期的文学风气与流派,品评作家和作品,精彩淋漓。共分15个专题,内容涉及新文学、旧派小说、旧诗词、新诗、左派小说等文学概念,以及鲁迅、周作人、老舍、曹禺、沈从文、张爱玲、钱钟书、萧红等多位作家及其作品。
比如向我们揭示了鲁迅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暗功夫”,其在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等上面的广泛兴趣与驳杂的知识谱系,鲁迅语言的后面事实上是“拖着历史的长影”,才会有这样的厚度。又如,写张爱玲,说“她读人的时候,很是苛毒,连灵魂后的影子也不放过,将阴暗的东西一并钩出,也够得上是灵魂的审判者了”,又说她“是宁静的、傲视天下的独行者,她也有悲悯,但没有底层人的寒碜感”……都是很深刻的见解。
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孙郁的文字优美洗练,能将文学史这样偏学术范畴的作品写得别开生面,毫不枯燥,读来趣味盎然。
《民国文学十五讲》集合了孙郁先生多年来在文学领域阅读与研究之所得,以突破流行模式与主流官方话语体系的个性体悟,论述民国时期的文学风气与流派,品评作家和作品,精彩淋漓。
作为华语文学传媒大奖获得者,孙郁的文字优美洗练,能将文学史这样偏学术范畴的作品写得别开生面,毫不枯燥,读来趣味盎然。
鲁迅的暗功夫
鲁迅是人们*熟悉的名字,又是*陌生的人。我们几代人,都不太容易理解他,那原因是在不同的语境里。现在研究鲁迅的,主要是中文专业的老师,鲁迅形象,也多是大学教育和中学教育里面的话语塑造的(以前是意识形态塑造的,这里不去谈它)。这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呈现不出其知识结构,面目就不太清楚。如果看鲁迅的藏书,就会发现,他的知识很驳杂,兴趣亦广。除了文学之外,金石学、考古学、科学史、文字学、哲学、美学、民俗学、心理学、历史学的著作都有,这构成他知识谱系的全面。鲁迅的藏书被完整保留下来,有14000多册。我们翻看这些遗著,内容丰富,好像一个学者的书单一般。但我们读鲁迅的书,不太易发现这些书籍的影子,这些东西都是藏在文本的背后。我的朋友刘思源说,鲁迅的伟大在于有暗功夫,确是不凡之论。暗功夫是摸不到的,是虚的存在,但爆发起来,却有大的内力。他同时代一些学者和作家读过什么书,我们容易知道,比如胡适和周作人读的书非常多,从其学术随笔都能够看到。鲁迅不是这样,他的文字很漂亮,表面似乎没有什么,但背后有一个东西支撑着。这文本背后的东西是模糊的,几乎看不见,而且作者又不愿意表白。但我们能够感受到那些文字是在深水里浸泡过的,藏有诸多的信息。当代的小说家,语言过关的没有几个,因为语言文字的那种温润、古朴,拖着历史长影的句式基本上都消失了。所谓暗功夫,即词语背后的存在,它不显现,但在无形里存在着,而且一定程度决定了词语厚度的有无。
许多人注意到鲁迅对传统的认真态度,印象是菲薄的时候居多。可是他把传统*好的东西都继承下来了。鲁迅藏书里面有许多音韵训诂的书,数量可观。他曾经想写一本专著叫作《中国字体变迁史》,这个可能跟章太炎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另外,鲁迅对《嵇康集》前后整理了20多年,用功很深。《汉文学纲要》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有修养的人才能够写就的。他在乡邦文献和野史杂记的研究方面下的力气令蔡元培和胡适都叹为观止,以为难以企及。他在整理古籍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所以他后来看到胡适搞考据文章,不觉为奇,还有些挑剔。因为小的时候是受浙东文化的影响,王充、章学诚等人的某些东西在他身上得以体现,我们甚至在鲁迅的文字里面会感受到黄宗羲、陈老莲的片影。他古文功底很深,1909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用的就是一种古奥的语言,那是一种被弃置的语言,六朝以后人们不再使用它了。这个也是受章太炎的影响,章太炎认为清代文化已经被污染了,汉语已经不纯净,觉得周秦汉唐的语言才是好的语言。如果我们梳理一下鲁迅的词语,你会发现,他早期的文字里面庄子、孟子、韩非子的那种意象都有一些,后来因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些词语隐到了深处,反而不易见到了。
鲁迅说过一些极端的话,给人以假象,好像蔑视传统。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时候,《京报副刊》搞了一个青年必读书活动,当时很多学者都推荐了中国古代文化顶级著作和西方的一些经典著作,鲁迅却交了白卷。他说从来没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他认为青年人现在不要看古书,要多看西方的书,古书是有毒的。当时政府提倡读经,鲁迅觉得传统的书籍成了统治者的工具,古代典籍易变为权力者的附庸。这种语境下的话是不得已的表达,其实不能都代表他的深层态度。
在他眼里,中国搞艺术的人有创新的不太多,主要原因是没有世界的眼光。他跟陈师曾关系非常好,两个人一起讨论过中国的绘画、中国的文学,有很深层次的交流。他们都认为中国士大夫那种写作和表达方法出现了问题,就是说中国人已经不太会表达了。他们的表达基本都是明清以来的一种东西,顶多像桐城派那样的复古倾向,学韩愈这样的一种笔法,自我的东西殊少。他认为这些基本是内部循环的文字,没有敞开的气象。鲁迅写作的年代,同光诗人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还较活跃,南社的柳亚子也有相当大的地盘,但他们都在古人的思维里盘旋,要么崇仰宋诗,要么追踪唐代的李杜,大家多是因文造情,它不能够伸展出人的内心*深切、*隐秘的具有智性的东西,或者说心灵和上苍不能够交流,也不能跟历史交流,更不能跟当下交流。那样的写作是在古文的那种游戏里边来打转的,生长不出智慧来。到了鲁迅这里,旧的被新的东西渐渐取代,是新里有旧,旧中带新。陈师曾在天津讲的是《中国绘画史》,鲁迅在北大讲的是《中国小说史略》,都有自己的审美尺度,以及新的期待。他们把新的元素加入自己的创作里,无论是陈师曾的文人画,还是鲁迅的小说,都是新时代的产物。我们要对比一下他们的学术著作,都是开创性的。郭沫若先生说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和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双璧,其实真正来看应该是陈师曾和鲁迅这两本书更重要,因为它们贯穿了整个中国艺术的历史。这两本书写的过程参照了域外的审美理论,气韵与同光时代完全不同了。
……
孙郁,1957年出生。曾任北京鲁迅博物馆馆长、《北京日报》文艺周刊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研究月刊》主编。主要著作有《革命时代的士大夫—汪曾祺闲录》《写作的叛徒》《周作人和他的苦雨斋》《百年苦梦》等。
《文学不死(大家读大家)》内容简介:《文学不死》白先勇阅读其他文学、艺术文本之后,洞幽烛微而得的思考和研究结晶。“文学不会
生命传递的悲壮 内容简介 自然万象,人间世事,历史沧桑,在人们眼里,皆好似超越时空的一幕幕场景,是任其云开云合,舒卷自如,还是目及八荒,神驰九天,那就要看各人的...
边做环保边撒谎:写给公众的环保内参 内容简介 本书是光明日报记者冯永锋撰写的第五本环保时事作品。几乎每一次,他都把笔探到了许多人关注,却往往关注不到位的地方。从...
戴夫·艾格斯生于1970年,美国新生代重要作家、出版人。艾格斯经历丰富。他还在念大学时,由于父母相继患病去世,他中止学业,照顾八岁的弟弟。2000年,艾格斯出版...
李国文文集:第10卷:随笔:一:红楼非梦 本书特色 李国文是当代文坛的常青树。早年以小说成名,亦因小说获罪,被打成“右派”,备受迫害。“文革”后复出,驰骋文坛数...
一段迷乱、疯狂的流浪岁月,一段温情、意外的特殊情谊《每日电讯报》“定义二〇〇〇年代的百本图书”之一汤姆·哈迪、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主演同名电影《斯图尔特的倒带人...
母亲-外国文学名著新译 本书特色 ★ 现代译文馆,经典名译,名家名作名译 ★ 设计稳重经典、版式大方 ★ 入选中小学生必读书目 ★ 高尔基代表之作,翻译家刘引梅...
这是一本感动人心的诗集。席慕蓉的诗,有多种风格,时而清朗,时而唯美,时而热血澎湃,每一首诗,都是她感动后的真摰作品。自一
三生三世 本书特色 这是一部百感交集的作品。历史与生活,理智与情感,动荡与宁静,热烈与温柔,欢笑与泪水……在这部作品里熔于一炉。读《三生三世》,看一个一生漂泊的...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55:刘呐鸥 穆时英卷 本书特色 刘呐鸥、穆时英是上世纪三十年代风靡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作家。本卷选入刘呐鸥的八部短篇小说和穆时英的代表性小说...
伊索寓言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作品包括: 《为什么乌龟驮着房子》、《骗人的女巫》、《猴子竞选国王》、《被狗咬了的人》、《说谎的猴子》、《野猪和狐狸》、《孔雀和寒...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 本书特色 《几多心影——叶嘉莹讲十家词》是词学大家叶嘉莹近几年在北京、天津两地所做演讲的整理稿,讲述唐五代至...
罗马文学史 内容简介 古代希腊罗马是整个西方文化的重要起源。没有希腊罗马,就没有后来的西方文化。一位美国文学评论家吉尔伯特·希格特从西方的角度谈道:“我们的现代...
别样湘西-永顺县小溪完小义教日记 本书特色 有一位资深驴友,游历几十个国家,却毅然选择在湘西小溪驻足。他放弃含饴弄孙的闲适生活,用义教拓宽生命宽度。近半年的义教...
《中国经济学刊(英文版)》内容简介:本书开设经济理论、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金融财政研究等栏目,致力于面向英文读者介绍当代中
《查理曼大帝的桌布:一部开胃的宴会史》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关于饮食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筵席、宴会和盛大的晚宴在我们的
猫步旅人 本书特色 女性作家张帆,旅欧留学的时光,成为她信笔挥洒的诗意岁月。内容包括在伦敦的留学经历,关于老街、酒馆、老剧院、西斯罗机场等地的丰富见闻。关于英格...
孤独者的秋天 本书特色 特拉克尔早从十七岁时的1904年就开始写诗,1913年即出版了其处女作品集《诗集》,两年后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塞巴斯蒂安在梦中》(191...
戴望舒选集-中国文库·文学类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戴望舒各个时期不同体裁、风格的主要作品。戴望舒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
《小克日记》内容简介:本书反映上世纪30年代的南京百姓生活。平民形象的“小克”,长着一对大耳朵,戴顶圆礼帽,天真可爱、憨态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