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近百年来在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好评,再版数十次,销量极为可观。胡适先生是白话文的倡导者,其著作大多通俗易懂,本书可谓是一套中国*通俗的中国哲学史。本套《中国哲学史》对应着先秦、中古、近代哲学三个分期分为上中下三册。本套《中国哲学史》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并称为中国哲学史上并蹄莲。胡适先生对中国哲学近代化、通俗化有开创之功。因此,《中国哲学史》可谓先生的定鼎之作。也是中国哲学史或思想史上的里程碑式作品。
胡适中国哲学史首次完整版面世
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的首部哲学通史巨著.
梁启超、蔡元培、冯友兰、顾颉刚、李泽厚等大师鼎力推荐的经典力作.
一部影响中国哲学近百年的大众哲学经典
第三篇 老子
一、老子略传
老子的事迹,已不可考.据《史记》所说,老子是楚国人(《礼记 ·曾子问 ·正义》引《史记》作陈国人),名耳,字聃,姓李氏(今本《史记》
作"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乃是后人据《列仙传》妄改的.
《索隐》云:"许慎云:聃,耳曼也.故名耳,字聃.有本字伯阳,非正也.老子号伯阳父,此传不称也."王念孙《读书杂志》三之四引《索隐》此节,又《经典释文 ·序录》、《文选注》、《后汉书 ·桓帝纪》注,并引《史记》云老子字聃.可证今本《史记》所说是后人伪造的.后人所以要说老子字伯阳父者,因为周幽王时有个太史伯阳,后人要合两人为一人,说老子曾做幽王的官,当孔子生时,他已活了二百五十岁了).他曾做周室"守藏室之史".《史记 ·孔子世家》和《老子列传》,孔子曾见过老子.这事不知在于何年,但据《史记》,孔子与南宫敬叔同适周.又据《左传》,孟僖子将死,命孟懿子与南宫敬叔从孔子学礼(昭七年).孟僖子死于昭公二十四年二月.清人阎若璩因《礼记 ·曾子问》孔子曰:"昔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遂推算昭公二十四年夏五月乙未朔巳时,日食,恰入食限.阎氏因断定孔子适周见老子在昭公二十四年,当孔子三十四岁(《四书释地续》).这话很像可信,但还有可疑之处:一则《曾子问》是否可信;二则南宫敬叔死了父亲,不到三个月,是否可同孔子适周;三则《曾子问》所说日食,即便可信,难保不是昭公三十一年的日食.但无论如何,孔子适周,总在他三十四岁以后,当西历纪元前 518年以后.大概孔子见老子在三十四岁(西历前 518年,日食)与四十一岁(定五年,西历前 511年,日食)之间.老子比孔子至多不过大二十岁,老子当生于周灵王初年,当西历前 570年左右.老子死时,不知在于何时.《庄子 ·养生主》篇明记老聃之死.《庄子》
这一段文字决非后人所能假造的,可见古人并无老子"入关仙去"、"莫知所终"的神话,《史记》中老子活了"百有六十余岁"、"二百余岁"的话,大概也是后人加入的.老子即享高寿,至多不过活了九十多岁罢了.上文说老子"名耳,字聃,姓李氏",何以又称老子呢?依我看来,那些"生而皓首,故称老子"的话,固不足信(此出《神仙传》,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用之);"以其年老,故号其书为《老子》 "(《高士传》)也不足信.我以为"老子"之称,大概不出两种解说:
(一)"老"或是字.春秋时人往往把"字"用在"名"的前面,例如叔梁(字)纥(名),孔父(字)嘉(名),正(字)考父(名),孟明(字)视(名),孟施(字)舍(名),皆是.《左传》文十一年、襄十年,《正义》都说:"古人连言名字者,皆先字后名."或者老子本名聃,字耳,一字老(《老训寿考》,古多用为名字者,如《檀弓》晋有张老,《楚语》楚有史老).古人名字同举,先说字而后说名,故战国时的书皆称老聃(王念孙《春秋名字解诂》及《读书杂志》俱依《索隐》说,据《说文》:"聃,耳曼也."《释名》耳字聃之意.今按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聃字下引汉《老子铭》云:"聃然,老旄之貌也."又《礼记 ·曾子问》注:
"老聃古寿考者之号也."是聃亦有寿考之意,故名聃,字老.非必因其寿考而后称之也).此与人称叔梁纥、正考父,都不举其姓氏,正同一例.
又古人的"字"下可加"子"字、"父"字等字,例如孔子弟子冉求字有,可称"有子"(哀十一年《左传》),故后人又称"老子".这是一种说法.
(二)"老"或是姓.古代有氏姓的区别.寻常的小百姓,各依所从来为姓,故称"百姓"、"万姓".贵族于姓之外,还有氏,如以国为氏、以官为氏之类.老子虽不曾做大官,或者源出于大族,故姓老而氏李,后人不懂古代氏族制度,把氏姓两事混作一事,故说"姓某氏",其实这三字是错的.老子姓老,故人称老聃,也称老子.这也可备一说.这两种解说,都可通,但我们现今没有凭据,不能必定那一说是的.
二、老子考
今所传老子的书分上下两篇,共八十一章.这书原本是一种杂记体的书,没有结构组织.今本所分篇章,决非原本所有.其中有许多极无道理的分断(如二十章首句"绝学无忧"当属十九章之末,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两句为同等的排句).读者当删去某章某章等字,合成不分章的书,然后自己去寻一个段落分断出来(元人吴澄作《道德真经注》,合八十一章为六十八章.中如合十七、十八、十九为一章,三十、三十一为一章,六十三、六十四为一章,六十七、六十八、六十九为一章,皆极有理,远胜河上公本).又此书中有许多重复的话和许多无理插入的话,大概不免有后人妄加妄改的所在.今日*通行的刻本,有世德堂的河上公章句本,华亭张氏的王弼注本,读者须参看王念孙、俞樾、孙诒让诸家校语(章太炎极推崇《韩非子》《解老》、《喻老》两篇.其实这两篇所说,虽偶有好的,大半多浅陋之言.如解"攘臂而仍之"、"生之徒十有三"、"带利剑"等句,皆极无道理.但这两篇所据《老子》,像是古本,可供我们校勘参考).
三、革命家之老子
上篇说老子以前的时势,和那种时势所发生的思潮.老子亲见那种时势,又受了那些思潮的影响,故他的思想,完全是那个时代的产儿,完全是那个时代的反动.看他对于当时政治的评判道: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四段都是很激烈的议论.读者试把《伐檀》、《硕鼠》两篇诗记在心里,便知老子所说"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和"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的话,乃是当时社会的实在情形.更回想《苕之华》诗"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话,便知老子所说"民不畏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的话,也是当时的实在情形.人谁不求生?到了"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的时候,束手安分也是死,造反作乱也是死,自然轻死,自然不畏死了.还有老子反对有为的政治,主张无为无事的政治,也是当时政治的反动.凡是主张无为的政治哲学,都是干涉政策的反动.因为政府用干涉政策,却又没干涉的本领,越干涉越弄糟了,故挑起一种反动,主张放任无为.欧洲十八世纪的经济学者政治学者,多主张放任主义,正为当时的政府实在太腐败无能,不配干涉人民的活动.老子的无为主义,依我看来,也是因为当时的政府不配有为,偏要有为;不配干涉,偏要干涉,所以弄得"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上篇所引《瞻卬》诗说的:"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民人,汝覆夺之;此宜无罪,女反收之;彼宜有罪,汝覆说之."那种虐政的效果,可使百姓人人有"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鳣匪鲔,潜逃于渊"的感想(老子尤恨当时的兵祸连年,故书中屡攻击武力政策.如"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兵者不祥之器","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皆是).故老子说:"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老子对于那种时势,发生激烈的反响,创为一种革命的政治哲学.
他说: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所以他主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这是极端的破坏主义.他对于国家政治,便主张极端的放任.他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河上公注:烹小鱼不去肠,不去鳞,不敢挠,恐其糜也).
又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又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乃也).犹兮其贵言(贵言,不轻易其言也.所谓"行不言之教"是也.)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理想中的政治,是极端的放任无为,要使功成事遂,百姓还以为全是自然应该如此,不说是君主之功.故"太上,下知有之",是说政府完全放任无为,百姓的心里只觉得有个政府的存在罢了;实际上是"天高皇帝远",有政府和无政府一样."下知有之",《永乐大典》本及吴澄本皆作"不知有之";日本本作"下不知有之",说此意更进一层,更明显了.
我述老子的哲学,先说他的政治学说.我的意思要人知道哲学思想不是悬空发生的.有些人说,哲学起于人类惊疑之念,以为人类目睹宇宙间万物的变化生灭,惊叹疑怪,要想寻出一个满意的解释,故产生哲学.这话未必尽然.人类的惊疑心可以产生迷信与宗教,但未必能产生哲学.人类见日月运行,雷电风雨,自然生惊疑心.但他一转念,便说日有日神,月有月神;雷有雷公,电有电母;天有天帝,病有病魔;于是他的惊疑心,便有了满意的解释,用不着哲学思想了.即如希腊古代的宇宙论,又何尝是惊疑的结果?那时代欧亚非三洲古国,如埃及、巴比伦、犹太等国的宗教观念和科学思想,与希腊古代的神话宗教相接触,自然起一番冲突,故发生"宇宙万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并不是泰尔史(Thales)[1]的惊奇心忽然劈空提出这个哲学问题的.在中国的一方面,*初的哲学思想,全是当时社会政治的现状所唤起的反动.社会的阶级秩序已破坏混乱了,政治的组织不但不能救补维持,并且呈现同样的腐败纷乱.当时的有心人,目睹这种现状,要想寻一个补救的方法,于是有老子的政治思想.但是老子若单有一种革命的政治学说,也还算不得根本上的解决,也还算不得哲学.老子观察政治社会的状态,从根本上着想,要求一个根本的解决,遂为中国哲学的始祖.他的政治上的主张,也只是他的根本观念的应用.如今说他的根本观念是什么.
四、老子论天道
老子哲学的根本观念是他的天道观念.老子以前的天道观念,都把天看作一个有意志,有知识,能喜能怒,能作威作福的主宰.试看《诗经》中说"有命自天,命此文王"(《大明》);又屡说"帝谓文王"(《皇矣》),是天有意志."天监在下"、"上帝临汝"(《大明》);"皇矣上帝,临下有赫,临观四方,求民之莫"(《皇矣》),是天有知识."有皇上帝,伊谁云憎? "(《正月》),"敬天之怒,无敢戏豫;敬天之渝,无敢驰驱"(《板》),是天能喜怒."昊天不佣,降此鞠凶;昊天不惠,降此大戾"(《节南山》);"天降丧乱,降此蟊贼"(《桑柔》);"天降丧乱,饥馑荐臻"(《云汉》),是天能作威作福.老子生在那种纷争大乱的时代,眼见杀人、破家、灭国等等惨祸,以为若有一个有意志知觉的天帝,决不致有这种惨祸.万物相争相杀,人类相争相杀,便是天道无知的证据.故老子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这仁字有两种说法:**,仁是慈爱的意思.这是*明白的解说.王弼说:"地不为兽生刍而兽食刍,不为人生狗而人食狗.无为于万物,而[1]即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编者注
-37
万物各适其所用."这是把不仁作无有恩意解.第二,仁即是"人"的意思.《中庸》说"仁者,人也";《孟子》说"仁也者,人也";刘熙《释名》说:"人,仁也;仁,生物也".不仁便是说不是人,不和人同类.古代把天看作有意志,有知识,能喜怒的主宰,是把天看作人同类,这叫做天人同类说( Anthropomorphism).老子的"天地不仁"说,似乎也含有天地不与人同性的意思.人性之中,以慈爱为*普通,故说天地不与人同类,即是说天地无有恩意.老子这一个观念,打破古代天人同类的谬说,立下后来自然哲学的基础.打破古代的天人同类说,是老子的天道观念的消极一方面.再看他的积极的天道论: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的*大功劳,在于超出天地万物之外,别假设一个"道".这个道的性质,是无声、无形;有单独不变的存在,又周行天地万物之中;生于天地万物之先,又却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这个道的作用,是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道的作用,并不是有意志的作用,只是一个"自然".自是自己,然是如此,"自然"只是自己如此(谢著《中国哲学史》云,"自然者,究极之谓也"不成话).老子说: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道的作用,只是万物自己的作用,故说"道常无为".但万物所以能成万物,又只是一个道,故说"而无不为".
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胡适,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等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楞严经》是我国禅宗、净土宗依奉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唐以来,光是它的注疏就有一百多种,至于寺院内外的诵持讲习则更为普遍,有
华为哲学概论 本书特色 一个公司的基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和普世价值观。为什么任正非总是销声匿迹?为什么华为总是无处不在? 完整阐释任正非的经营理念与华为企业文化...
藏传佛教 本书特色 孙悟湖编著的《藏传佛教》对藏传佛教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介绍,主要涉及如何把握藏传佛教的性质与地位,藏传佛教在前弘期、后宏期的传承,藏传佛教...
圣经的故事 本书特色 几千年来,这本书一直是人们*忠实的伴侣。房龙编著的《圣经的故事》中的个别章节写于2800年前,其余章节成书的年代较近。许多个世纪以来,它几...
人生玄妙的古老哲学 本书特色 *经典的八字秘籍,人生祸福,一测就知。四柱推命是由天干地支、阴阳五行、四时四方、十二宫、星宿神煞等几部分及其它们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居伊·德波一生都在刻意地避免传奇,避免把传奇与可视物、表象以及当前越来越多的或清晰或模糊的自传风潮相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说
金刚经讲义-(上下册) 本书特色 历代关于《金刚经》的解说和注本不胜其数,此书被称为自古迄今解释《金刚经》的*佳读本。民国著名佛教居士江味农倾注毕生心血之遗著,...
迈向正义与美德-实践推理的建构性解释 本书特色 《迈向正义与美德:实践推理的建构性解释》:当代实践哲学译丛。迈向正义与美德-实践推理的建构性解释 内容简介 简介...
数理视野下的易学 本书特色 从数理的视野解读演易新法、易卦新证、易数新知、变卦新解和《序卦》新论,使易学成为当代知识体系中一个组成部分,使得易卦数理在现代科学中...
小窗自纪 内容简介 简介《小窗自纪》原书四卷,明万历年间有刻本行世。全书数百则,洋洋洒洒,舒展自如,议论的范围几乎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于平淡中作惊人之语,在清...
命运学(华阅) 本书特色 要想把握命运,主宰命运就应该研究命运,破解命运的密码,通晓命运的机理,洞察命运的走向。破解命运密码,与命运同行。对于命运,不可为其左右...
逻辑十九讲 本书特色 《逻辑十九讲》是美国著名思想家、作家、“新思想运动”之父威廉姆•沃克•阿特金森针对大众读者所撰...
华雨集-全三册 内容简介 《华雨集》共五册,是释印顺法师晚年对自己作品的再次编集,收录了除专著和《妙云集》以外的各类文章,内容包括解经、释论、教...
南怀瑾-药师经的济世观(新版21.00) 本书特色 《药师经的济世观》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有关《药师经》的讲记。作者联系人生经历和世间万象,对佛教历来倡导的...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是韦伯*具影响力的著作,是他的《宗教社会学论文集》的**部。韦伯力图使用分析统计数字确立一个事实,即资本主义的商业精神和成...
儒家哲学研究-问题.方法及未来开展 本书特色 《儒家哲学研究:问题、方法与未来开展》:作者学贯中西,会通古今,被誉为“著名哲学家与哲学史家,是在国际哲学界颇有影...
大师读心经 本书特色 《心经》是佛经中字数*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少、含义*深、传奇*多、影响*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
老子 庄子 本书特色 为了方便读者了解老子、庄子深邃博大的思想,我们将这两本经典合为一册,本书配有注释和译文。能帮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他们的思想。《老子》文约义...
神殿的基石:布拉加箴言录 本书特色 本书荟萃二千余则布拉加箴言。作为现代罗马尼亚文化杰出代表之一,布拉加集诗人和哲学家于一身,以隽永的诗的语言将哲理凝炼为箴言,...
诸子集成(全八册)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先秦到汉魏六朝“诸子”著作二十六家的注释本或校本共二十八种,反映了清代及民国早期的训诂考据成就,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基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