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四)》是一部中篇小说,融聚了曾经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黄河》中的作品,如,小岸的《夏丽英》、燕霄飞的《奶香》、曹向荣的《憨憨的棉田》、杨晋林的《天梯疑案》、赵芳的《一瓶沙漠》、韩思中的《挣挣扎扎》、唐韧的《莫比乌斯图》七篇作品。在写当代生活的小说中,农村题材仍占着相当大的分量。如,《憨憨的棉田》传达出了一位地道的农民对生命、对生活、对脚下的大地、对大美的山川河流、对这个世界无限深沉的爱。也让我们对乡土有了深刻的理解。
《黄河》走过了三十余个年头,见证了中国文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进步,更替了几批编辑人员。但是,她坚持文学的原则一以贯之;为中国文学助力呐喊的原则一以贯之;在文学面临挑战、困难的时刻,她不改初衷、一往无前的品格一以贯之;表现中国人民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追求中的思考、奋斗一以贯之。张发主编的《中篇小说(4)》融聚了曾经发表在大型文学刊物《黄河》中的作品,写当代生活的小说中,农村题材仍占着相当大的分量。
《中篇小说(四)》:夏丽英 小岸 东方电石厂的职工,没有不认识夏丽英的,她可是个知名人士。夏丽英是冶炼车间配电室的抄表工,主要工作就是抄抄电表,隔一个小时上报一次。趁管事儿的不注意,还可以干点私活儿。所谓私活就是织毛衣,或者偷着假寐一会儿,解解乏。厂里的女工普遍这样,管事儿的平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遇到纪律整顿,不用上头吩咐,大家不约而同地像打了浆的衬衫领,齐刷刷挺刮刮。过了检查的风口,就疲疲沓沓恢复原状了。作为一名普通女工,夏丽英才不出众,貌不惊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属于那种混进人堆就找不出来的女人。她上班总是穿一身洗得发白的深蓝工作服,头上戴着宽檐帽,厚厚的头发一股脑儿包进帽子里,额角故意调皮地露出几缕发梢。这时候的夏丽英,显露出了几丝女人的妩媚。夏丽英既不是厂里的风云人物,也不是众人眼中的绝色佳人,她靠什么出名呢?让我来告诉你吧,夏丽英之所以出名是靠了一双巧手,因为她会织毛衣。哦,织毛衣呀,你一定忍不住撇嘴了。20世纪80年代,织毛衣的风气尤为普及,只要是女人,谁不会摆弄几根毛衣针呀?东方电厂二百多名女工,会织毛衣的,起码占了九成以上。就连那些刚进厂上班没几天,连毛衣针也不会抓捏的小姑娘,耳濡目染,隔不了十天半月,上班的行囊就会多出一只空心包。空心包是干什么用的?哦,现在的人恐怕对空心包已经不熟悉了,但那个时代,这种包在东方电石厂女工中几乎人手一只。空心包大多是由花布缝制的,做法非常简单,一块布头裁成一尺宽,四尺长,对叠成一个长方形。再花几毛钱买两个塑料圆环,把袋子顶端沿着圆环巧妙地缝合起来,这样抓着两只圆环就顺手拎起了空心包,圆环就是起一个带子的作用。空心包对于这些女人来说,主要用途就是拿来装毛线的,里面塞几团绒线,插几根毛衣针,工余时间,大家像模像样坐在休息室织毛衣,这是东方电石厂一道见惯不怪的风景。尽管织毛衣的群体如此浩大,像夏丽英那样织毛衣织出高水平的人委实不多,甭管什么毛线,到了夏丽英手里,配合两支毛衣针,几根手指上下左右,翻飞跳动,隔不了几天,就能织出一件怎么看怎么顺眼的织物。她不仅会织,还会钩,会绣,她的毛线活融合了织、钩、绣、色彩搭配等多种技巧,衣服是织出来的,花边是钩出来的,胸前的点缀是绣上去的,颜色搭配得恰到好处。用今天的眼光看,夏丽英那哪是织毛衣呀,简直就是搞艺术创作。有心细的女人拿着她的样品照猫画虎跟着学,但弄出来的成品总有那么一点东施效颦的笨拙,眼瞅着处处别扭,但又具体说不准哪儿不对。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夏丽英就是东方电石厂编织领域的领头军,急先锋,无人能及。如果你想织件新毛衣,免不了就有人建议,去找夏丽英问问,织什么款式的好看。有人织毛衣拿不准起多少针,也找夏丽英咨询。这时候的夏丽英总是不慌不忙地问,织给什么人穿的?个子多高,胸围多少,腹围多少,肩宽不宽,膀圆不圆?不只这些,夏丽英还一定要拿了毛线仔细分辨是什么型号的。毛线只有粗的和细的,难道还分号吗?是呀,这你就不懂了吧,细的有214、215、216、218型,粗的有272、276、280型,不同型号的毛线起的针数都有微妙的差异,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一点不能马虎。而且你计划织何种针法呀?是阿尔巴尼亚还是巴西大平针?双元宝还是单元宝?双螺纹还是平针抽条?就是*普通的麻花也有双麻花和单麻花之分。夏丽英对不同型号毛线的各种针法的尺寸都了如指掌,只要在她的指导下织出的毛衣鲜有不合适的。有人买了新毛线无法确认质量的好坏,也会有人怂恿,快找夏丽英看看吧,夏丽英可识货了。是呀,好毛线还是次毛线?混纺的还是腈纶的?只要到了夏丽英手里,一抓一摸一揉一捏,她就能判断出个八九不离十。夏丽英说,这毛线弹性好,手感柔和。她这么说的时候,你可别以为这就是好毛线了,光这样还不行,她还会细细地检查毛线纺得匀不匀称,好毛线*容易出现纺不均匀的缺点,那是因为含绒高,要求的技术难度也高。夏丽英这么解释的时候,你简直以为她亲手纺过毛线,问她是哪儿得来的这些知识?她只是羞怯一笑,毛衣书上看的。瞧人家夏丽英,知识储备如此丰富,都是从书本中汲取的养分,为什么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呀?看来书中不仅有这些,书中还有织毛衣呀。如果毛线经过夏丽英认真查看,确认没有毛病,那就说明这毛线买对了,是真好。反之,如果夏丽英说,这毛线是生毛,皮肤不好的人穿着怕过敏,那就糟了,说明毛线没买好。也有人对此不屑,价钱高的自然是好毛线,何必非找她夏丽英乱下结论,如果你有这个想法,那就大错特错了。就有人花大价钱买回一堆团绒,织出来穿在身上,毛球起得就像四月的柳絮满天飞。夏丽英充满权威地告诫,毛线拉直了,仔细地观察周边的细绒,如果细绒多,织出来一准起毛球。于是就有人买毛线的时候,拉直了盯着那根线左瞧右看,想辨别出到底有没有细绒毛,任凭她们如何看,直到把两只眼睛盯成了斗鸡眼,也瞧不出个所以然。要不怎么说,天分与生俱来,学是学不会的。就好比你想当长跑运动员你就能当上吗?你骨子里没那天赋,就是绕地球跑一圈也白搭。你想当画家就能当吗?你脑子里没那根一点就透的艺术纤维,再画也就是个小学美术老师的水平。总而言之,说这么多就是想告诉大家,夏丽英是有灵性的,她的灵性就表现在她的织毛衣上。……
润 本书特色润(著名作家刘心武*新作品集) 刘心武近两年创作的短篇小说、散文随笔、文学文艺评论及演讲、采访的合集。无论是讲述故事,还是刻画人物,或追忆故友,或...
日记九种(影印版) 本书特色日记九种(影印版) 内容简介 《日记九种》是郁达夫1926年11月3日至1927年7月31日的日记,1927年9月由北新书局初版。此...
张说(667-730),字道济,又字说之,初唐渐盛之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前后三秉大政”、“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
枪炮与货币:民国金融家沉浮录(全二册)(中国往事:1905-1949) 本书特色 “中国往事”是赵柏田以现代性转型视角重述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作品,共三卷四册,分...
海男散文自选集 本书特色 海男那种激情的、缭绕的叙述在这里比在她的一般叙事作品中更具力量,因为这是自我沉浸的、修行式的语言,它的作用接近咒语或经文。——李敬泽 ...
鲍参军集注 本书特色 《鲍参军集注》并附鲍照年表和诸家评论,具有参考价值。鲍参军集注 目录 前言卷首錢序黃序虞炎序張溥題辭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一赋卷二启书颂铭文卷...
★ “命运这玩意,实在令人思之不寒而栗,以你现在这个年龄是无法理解的。正是命运使人或贤或愚。”★ 1977年太宰治奖、1978年芥川龙之介奖获奖代表作,分别入选...
千年药香:中国药都樟树纪事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充满文化气息的散文集。本书用散文的形式讲述了中医药文化在一座名叫樟树的小城从古到今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依托,对照...
球事儿-中国足坛反赌打黑第一现场 本书特色 看《球事儿》,你可以知道三件事情:俱乐部老总、一线球员、教练、境内外庄家、赌民……内幕触目惊心,充满血腥暴力;大腕明...
水是故乡甜 内容简介 都是童年的趣事,都是往事的回忆,都是对人对物的怀念。让我们看到一个真实、丰满、鲜明的琦君,一个过去的琦君,一个不为我们所知的琦君。水是故乡...
战火之外 本书特色 ★以对柬埔寨内战的报道而一举成名的普利策新闻奖获得者,首次出版其柬埔寨、越南、伊拉克战争报道文集。★书中他与生死至友狄潘的故事被改编为奥斯卡...
冬日阳光 本书特色 《绿色经典生态文学系列:冬日阳光》编辑推荐:一个人懂得,为什么这芬芳的旧大陆曾经如此支配了我们的画家和诗人的情感和想象力:因为它渗透了人类的...
诗经译注-(精装本) 本书特色 《诗经》是我国*早的诗歌总集,汇辑先秦时期300余首诗歌。透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了解中国早期的社会状况和先民的生活状态。《诗经译...
豪放词 本书特色 词肇始于李唐,大盛于两宋,衰于元明,中兴于满清,延续至于近现代,不绝如缕。词学研究,自唐至宋元明清,直到近现代,总体呈不断繁盛之势。伴随着词学...
散文讲稿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本关于散文写作、赏析的绝妙读本,选文前卫,观点与众不同,完全避开写作教科书的套路,给散文习作者撑开清新的审美视野、平添一种心智维度、...
寂寞的冬日 本书特色 漫天飞舞的雪花晶莹,剔透两个曾经陌路的心灵终于不再寂寞寂寞的冬日 内容简介 有人说人生路上有两条船,一条是名,一条是利;杨小云却认为还有第...
闲情偶寄全编-彩图全解版 本书特色《闲情偶寄》是一本与众不同的著作,它共分词曲、演习、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八篇,谈论的是戏曲的创作和表演、亭台门...
作者:易卜生:十九世纪挪威著名戏剧大师,开辟了现代戏剧的新纪元。他走过了从民族抒情诗人到”现代戏剧之父“的光辉道路,被世人誉为“世界戏剧史上的罗马”和“伟大的问...
闲情偶寄 本书特色 经典是敏锐的目光、善良的心趣、睿智的大脑进行的缜密思维的结晶。民族经典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函封,无论何时,打开这个函封,我们就能读出那些闪烁邦家...
周迅:自在人间 本书特色 【本书缘起】:多年前,周迅觉得应该为跟拍自己多年的三位摄影师好朋友(高原、姜成皓,Wenjei Cheng [郑文絜])做一本书, 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