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鲁迅、胡适、叶公超、朱光潜、梅汝、丁玲、熊式一、王芸生、周扬、韦君宜、储安平、王元化;商务印书馆、大公报社、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阅张国功所著的《风流与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通过其人其文,在温情与敬意中体认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风流与精神风骨。
张元济、鲁迅、胡适、叶公超、朱光潜、梅汝璈、丁玲、熊式一、王芸生、周扬、韦君宜、储安平、王元化……商务印书馆、大公报社、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阅《风流与风骨 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通过其人其文,在温情与敬意中体认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风流与精神风骨。
《风流与风骨 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
国难时期的“李庄精神” 喜欢翻阅现当代学人自述、回忆录一类史料的有心人,常常会邂逅“李庄”这个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字眼。这个在自然地理意义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川东小镇,因为日寇侵华所导致的中国知识界一次群体性的南渡西迁,使得她一度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一个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的人文学术重镇。1940年至1945年的六年间,在这个小小边镇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里,在杜鹃声声的山坳深处,集聚了中央研究院所有的人文社科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和金陵大学文学研究所等重要的学术机构。傅斯年、董作宾、陶孟和、李方桂、李济、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永、童第周、岑仲勉、郭宝钧、凌纯声、芮逸夫、曾昭燏、吴定良、劳干等一大批在当时就已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都曾经在小镇上经历过一段难忘的战时学术生涯。而当年在这个小镇上经受战火淬砺的后起之秀,如周一良、梁方仲、巫宝三、汤象龙、屈万里、罗尔纲、夏鼐、马学良、何兹全、高去寻、王崇武、丁声树、全汉舁、李光涛、严耕望、任继愈、周法高、董同稣、王世襄、王利器、傅乐焕、李霖灿、逯钦立、张政娘、陈槃、周祖谟、石璋如、胡厚宣、罗哲文、杨志玖、刘致平等先生,数十年后大多成了中国现当代人文社科学术史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至于自然科学界,在李庄时期的同济学生中,走出了吴曼、唐有祺等十余位两院院士。可以说,20世纪后半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都有李庄同济人的身影。一部民国学术史,李庄可谓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章节。在国家板荡、风雨苍黄的1940年代,小小的李庄到底为中国的读书种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温情呵护?而一代学人又如何在这里坚持着他们韧性的学术担当与深沉的人文理想?岱峻先生在其《发现李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一书中,通过文献钩沉与田野调查的“两重考证法”,为我们勾勒出了战乱岁月里中华文心学脉天行以健、弦歌不辍的一段历史,也为知识界后来者树立起了一道景行行止的精神标杆与人格参照。
如果说要用一个字眼来概括李庄精神,那就是旧年中国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追求——之所以加上了“旧年”的限定语,是因为对比今昔,我们很难确定,今天的知识界是否还有像当年那样的理想主义情怀。且不说学术信息交流不畅、图籍在舟车颠簸中的丢失毁损,也不说暂栖他乡的乡思旅愁、时有发生的匪盗意外,连个人生活*低条件的衣食温饱,在李庄都成了莫大问题。至于时常来袭的病痛死伤,无疑更增添了生活的疾苦。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贫病的生活,宛如李庄时期砥砺读书人的一道试金石。按国民政府的规定,战时知识分子所拿到的薪金,只有战前的十分之一。史语所的当家人傅斯年自诉:学者“此一职业,在战前颇为舒服,今日所人,几夷为皂隶”。这位一向对军阀政客睥睨笑傲的谔谔之士,此时竟不得不向当地的保安司令写信求助,不惜打躬作揖:“请你不要忘记我们在山坳里尚有一些以研究为职业的朋友们,期待着食米……我辈豆腐先生——其实我辈今日并吃不起豆腐……”他还自我解嘲地说起上一次陪宴,因为难得的狂吃,致使腹泻一周。李庄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及梁思永一家人贫病交加,困顿至极。傅斯年在1942年4月18日写信给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祈其向陈布雷、蒋介石转达求援之意,信中饱含的惜才怜士、行侠仗义之情,至今读来令人动容。他说,梁家家道清寒,如今万里跋涉,“已弄得吃尽当光,又逢此等病,其势不可终日,弟在此看着,实在难过,兄必有同感也”。政府应当给予梁氏兄弟补助,理由有三:其一,梁任公“虽曾为国民党之敌人,然其人于中国新教育及青年之爱国思想上大有影响启明之作用,在清末大有可观,其人一生未尝有心做坏事,仍是读书人,护国之役,立功甚大,此亦可谓有功于民国也。其长子、次子皆爱国向学之士,与其他家风不同”。其二,梁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在君语)。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一大科目”。夫人林徽因,亦今世之才女学士。其三,梁思永为安阳发掘之主力,“忠于其职任,虽在此穷困中,一切先公后私”。“总之,二人皆今日难得之贤士,亦皆国际知名之中国学人。今日在此困难中,论其家世,论其个人,政府以皆宜有所体恤也。”傅还特意说明:“此事弟觉得在体统上不失为正。弟平日向不赞成此等事,今日国家如此,个人如此,为人谋应稍从权。此事看来,弟全是多事,弟于任公,本不佩服,然知其在文运上之贡献有不可没者,今日徘徊思永、思成二人之处境,恐无外边帮助要出事,而帮助似亦有理由也。此事请兄谈及时千万勿说明是弟起意为感。”与傅终生谊兼师友的胡适曾在《<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中一口气用十余个“*”字对傅加以推许:“孟真(傅斯年)是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强,理解力也*强。
……
蒋子龙文学回忆录 本书特色 《蒋子龙文学回忆录》是一部一个人的文学史,一部中国版的《人·岁月·生活》。中国作协原副主席、&ldquo...
《勇敢的人死于伤心》内容简介:★一本另类的文学指南——当文学成为生命的一部分,了解自我就是重温读过的每一本书 不是传统的书评
一一风荷举 本书特色 作者亲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近半个世纪所出版的十四本散文集中,精选八十余篇集结而成。共计十八万余字,具有很高的阅读欣赏和收藏价值,既是张...
海子诗选 本书特色 海子是一个渴望精神安定,抗拒繁乱现实世界的一位诗人,他所向往的是简单而质朴的生活。这些反映在他的诗中,就形成了原始质朴、植根大地、神秘与深邃...
诗与文化心灵 本书特色 研究中国文学的大路,重要的是由历史文化的中心一层层透出去,而不应止于片断现象。文学研究者的心灵不应只是在大树的叶面上盘桓,而更应体味那“...
阿城,1949年生。原名钟阿城。原籍四川江津,生于北京。高中一年级逢“文革”中断学业,1968年下放山西、内蒙插队,后又去云南农场当农工。1979年回北京,曾在...
王锡荣,男,1953年生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文学硕士。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作家手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丁玲研究会常务理事,...
贝克特肖像 本书特色 对我而言,贝克特走得越远越好。什么哲学、宣传册、教条、信念、出路、真理、答案,我统统不想要,没什么可讨价还价的。贝克特是有史以来*勇敢、也...
孩子快跑-鲁迅文学获奖作家经典文集 本书特色 《孩子快跑》分为散文卷和小说卷,包括:《生的滋味——山中杂记之一》、《秋——山中杂记之二》、《人是秋后一棵草——山...
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上.下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书店出版★ 《景刊宋金元明本词》与《强村丛书》、《宋六十名家词》、《四印斋所刻词》并称为我国四大词集丛刻...
纪伯伦诗集 本书特色 智者曾前来将他们的智慧赋予你们,我来是汲取你们的智慧,看啊,我已发现了超越智慧的东西,那是在你们内里越燃越旺的燃烧的心灵,而你们无视它的扩...
元曲三百首 内容简介 元曲定位为一种解放的、自娱性的新诗体,并不是说脱离了大雅之堂的囿制后不讲艺术性,也不是说它只有单一的表现功能。作为图文本《三百首》系列,配...
葛亮,原籍南京,现居香港,任教于高校。香港大学中文系博士。作品出版于两岸三地,著有小说《北鸢》《朱雀》《七声》《谜鸦》《浣熊》《戏年》,文化随笔《绘色》,学术论...
本书分散文卷、诗歌卷,收入自普希金、莱蒙托夫至帕斯捷尔纳克、马雅可夫斯基、阿赫马托娃等经典俄罗斯作家的散文、诗歌作品,以
《味道·第一宗罪》内容简介: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贪吃”被列为七宗罪之首。当饮食成为人类过分沉溺的欲望,其他一切淫邪的罪错便
缘缘堂新笔-丰子恺散文精品集 本书特色 《缘缘堂新笔》为1962年应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之约编就的丰子恺散文集,当时未出版,1983年5月浙江文艺出版社初版,...
中国新时期散文经典 本书特色 “丛书”所选作品,以抒情、叙事散文为主,也包括杂文、随笔、散文诗等类型散文。港、澳、台作家和海外华人的散文作品,作为中华散文的重要...
那三届-77/78/79级,改革开放的一代人 本书特色 ★一本关于77、78、79级大学生励志传奇和成功故事的实录;★一个特殊的却不可复制的群体的人生经历和集体...
塞耳彭自然史 本书特色 1.从大历史的维度,没有任何功用目的,纯粹为了认识、理解、欣赏而观察自然——现代意义的自然随笔,始于怀特的《塞耳彭自然史》。在19世纪涌...
年轻就开始环游世界 本书特色台北*美味的烧鸭来自深藏巷内的武林高手?芒果上的银贴纸里写着什么秘密?在阿拉斯加遇见台南阿嬷后,褚士莹为何对她发出寻人启事?缅甸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