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元济、鲁迅、胡适、叶公超、朱光潜、梅汝、丁玲、熊式一、王芸生、周扬、韦君宜、储安平、王元化;商务印书馆、大公报社、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阅张国功所著的《风流与风骨--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通过其人其文,在温情与敬意中体认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风流与精神风骨。
张元济、鲁迅、胡适、叶公超、朱光潜、梅汝璈、丁玲、熊式一、王芸生、周扬、韦君宜、储安平、王元化……商务印书馆、大公报社、西南联大、中央研究院、人民文学出版社…… 翻阅《风流与风骨 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通过其人其文,在温情与敬意中体认中国现当代知识分子的人生风流与精神风骨。
《风流与风骨 现当代知识分子其人其文》:
国难时期的“李庄精神” 喜欢翻阅现当代学人自述、回忆录一类史料的有心人,常常会邂逅“李庄”这个看上去再普通不过的字眼。这个在自然地理意义上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川东小镇,因为日寇侵华所导致的中国知识界一次群体性的南渡西迁,使得她一度成为现代学术史上一个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为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的人文学术重镇。1940年至1945年的六年间,在这个小小边镇的宫观庙宇、会馆祠堂、民家小院里,在杜鹃声声的山坳深处,集聚了中央研究院所有的人文社科研究所(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体质人类学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和金陵大学文学研究所等重要的学术机构。傅斯年、董作宾、陶孟和、李方桂、李济、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梁思永、童第周、岑仲勉、郭宝钧、凌纯声、芮逸夫、曾昭燏、吴定良、劳干等一大批在当时就已蜚声中外的一流学者,都曾经在小镇上经历过一段难忘的战时学术生涯。而当年在这个小镇上经受战火淬砺的后起之秀,如周一良、梁方仲、巫宝三、汤象龙、屈万里、罗尔纲、夏鼐、马学良、何兹全、高去寻、王崇武、丁声树、全汉舁、李光涛、严耕望、任继愈、周法高、董同稣、王世襄、王利器、傅乐焕、李霖灿、逯钦立、张政娘、陈槃、周祖谟、石璋如、胡厚宣、罗哲文、杨志玖、刘致平等先生,数十年后大多成了中国现当代人文社科学术史无法绕过的重要人物。至于自然科学界,在李庄时期的同济学生中,走出了吴曼、唐有祺等十余位两院院士。可以说,20世纪后半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都有李庄同济人的身影。一部民国学术史,李庄可谓是其中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个章节。在国家板荡、风雨苍黄的1940年代,小小的李庄到底为中国的读书种子提供了什么样的温情呵护?而一代学人又如何在这里坚持着他们韧性的学术担当与深沉的人文理想?岱峻先生在其《发现李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4)一书中,通过文献钩沉与田野调查的“两重考证法”,为我们勾勒出了战乱岁月里中华文心学脉天行以健、弦歌不辍的一段历史,也为知识界后来者树立起了一道景行行止的精神标杆与人格参照。
如果说要用一个字眼来概括李庄精神,那就是旧年中国知识分子“忧道不忧贫”的追求——之所以加上了“旧年”的限定语,是因为对比今昔,我们很难确定,今天的知识界是否还有像当年那样的理想主义情怀。且不说学术信息交流不畅、图籍在舟车颠簸中的丢失毁损,也不说暂栖他乡的乡思旅愁、时有发生的匪盗意外,连个人生活*低条件的衣食温饱,在李庄都成了莫大问题。至于时常来袭的病痛死伤,无疑更增添了生活的疾苦。孟子云:“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贫病的生活,宛如李庄时期砥砺读书人的一道试金石。按国民政府的规定,战时知识分子所拿到的薪金,只有战前的十分之一。史语所的当家人傅斯年自诉:学者“此一职业,在战前颇为舒服,今日所人,几夷为皂隶”。这位一向对军阀政客睥睨笑傲的谔谔之士,此时竟不得不向当地的保安司令写信求助,不惜打躬作揖:“请你不要忘记我们在山坳里尚有一些以研究为职业的朋友们,期待着食米……我辈豆腐先生——其实我辈今日并吃不起豆腐……”他还自我解嘲地说起上一次陪宴,因为难得的狂吃,致使腹泻一周。李庄时期,梁思成、林徽因及梁思永一家人贫病交加,困顿至极。傅斯年在1942年4月18日写信给教育部部长朱家骅,祈其向陈布雷、蒋介石转达求援之意,信中饱含的惜才怜士、行侠仗义之情,至今读来令人动容。他说,梁家家道清寒,如今万里跋涉,“已弄得吃尽当光,又逢此等病,其势不可终日,弟在此看着,实在难过,兄必有同感也”。政府应当给予梁氏兄弟补助,理由有三:其一,梁任公“虽曾为国民党之敌人,然其人于中国新教育及青年之爱国思想上大有影响启明之作用,在清末大有可观,其人一生未尝有心做坏事,仍是读书人,护国之役,立功甚大,此亦可谓有功于民国也。其长子、次子皆爱国向学之士,与其他家风不同”。其二,梁思成“之研究中国建筑,并世无匹,营造学社,即彼一人耳(在君语)。营造学社历年之成绩为日本人羡妒不置,此亦发扬中国文物一大科目”。夫人林徽因,亦今世之才女学士。其三,梁思永为安阳发掘之主力,“忠于其职任,虽在此穷困中,一切先公后私”。“总之,二人皆今日难得之贤士,亦皆国际知名之中国学人。今日在此困难中,论其家世,论其个人,政府以皆宜有所体恤也。”傅还特意说明:“此事弟觉得在体统上不失为正。弟平日向不赞成此等事,今日国家如此,个人如此,为人谋应稍从权。此事看来,弟全是多事,弟于任公,本不佩服,然知其在文运上之贡献有不可没者,今日徘徊思永、思成二人之处境,恐无外边帮助要出事,而帮助似亦有理由也。此事请兄谈及时千万勿说明是弟起意为感。”与傅终生谊兼师友的胡适曾在《<傅孟真先生遗著序>》中一口气用十余个“*”字对傅加以推许:“孟真(傅斯年)是人间一个*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强,理解力也*强。
……
《老生》是茅盾文学奖作家贾平凹的最新长篇小说, 作品以老生常谈的叙述方式记录了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故事发生在陕西南部的山村里,从二十世纪初一直写到今天,是现代中...
大英博物馆日记-(外二种) 内容简介 陈平原自称“不是文学家,也不是旅行家,只是喜欢旅游的读书人,偶尔写点游记”,正在“立此存照”,是以学者的眼光,“阅读欧洲”...
东塾读书记 本书特色 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东塾读书记》 《东...
《胜算》内容简介:《胜算》是百万销量作者、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写给每一个迷茫前行的人实用方法论。人生是一系列决策的过程,不同
《学生自主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内容简介:本书根据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多年来开展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简称“双自”)育
回声与倒影 本书特色 《回声与倒影》收录文学、文艺评论等数篇,主要以西方文学和神话传说中的女性形象为阐述对象。作者摹写神话、经籍、戏剧、诗歌中的人物,靠近那些传...
灶下书 内容简介 厨艺是一种以不拘的形式在食材里离析出知遇之情的人与自然的交流,好的美食文更能离析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时间的多重知遇。但愿阿子笔端的快意能够...
同学少年 本书特色 华语文学十年来*好的散文,冷眼热肠,沧桑流转,丰厚而无奈的人生。他笔下的人间,是个青灰色的世界,远山带雾,斜阳掩映。仿佛小津安二郎和侯孝贤的...
读者丛书信仰的味道 本书特色 秉持《读者》“清新、隽永、朴实、平民”的风格和“真、善、美”的价值标准,用一个个好故事拨动我们这个时代的“心弦”,倾听我们这个时代...
《英语美文口袋书:自然篇》内容简介:《英语美文口袋书:自然篇》的选材博采众长,不拘一格,内容不分国度,既从经典中探寻历史的
中国散文百家谭(上中下)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第1版、2001年10月第2次印刷★ 收入巴金、柯灵、艾煊、袁鹰、岑桑、严阵、韩...
世间美好,相信的人能得到 本书特色 愿力产生奇迹。这个世界的确浮华、虚假,冷漠、无情。然而,这个世界美好还是多过阴暗,欢乐多过苦难,只要你相信,只要你一如既往地...
三国演义考论 本书特色 张锦池所著的《三国演义考论》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实际上是一部说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作为中国历史小说的扛鼎之作,它的独特审美价值...
佛国记 本书特色 东晋时佛教大师法显所撰,故本书又名《法显传》。法显,东晋司州平阳郡武阳(今山西临汾地区)人。法显一行于399 年从长安(今西安)出发,前往天竺...
《群书治要》是唐太宗李世民(公元五九九年——六四九年)于贞观初年下令编辑。太宗十八岁随父从军,起义平定动乱的社会,戎马倥
轻走天下:一位退休外交官的“三事集”续集 本书特色 《轻走天下(一位退休外交官的三事集续集)》是徐贻聪另一本书《雅园拾趣》的续篇,抒发的仍是对国家、人民和家庭的...
大海上的柠檬 本书特色 《大海上的柠檬》精选了姚风全部诗歌创作中的70首。囊括了他各个时期的诗歌精华。大海上的柠檬 内容简介 姚风善于使用典雅、纯正...
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 本书特色 这是“一个外国传教士眼中的长征传奇”。这位传教士与作者领导的先遣长征的红六军团不期而遇。此后,他跟这支队伍一起长征了十八个月...
空降美国中学-90后女生的留美奋斗记 本书特色 *真实的异国求学生活,*温暖含蓄的亲情友情,*正宗的美国文化,暖暖的光透过文字,让年轻的生命如同向日葵一般绽放空...
毕淑敏散文经典温情疗愈系列-幸福的尺度 本书特色 1、毕淑敏执笔25年来*全、*新、读者*喜爱的名篇典藏套系。2、装帧时尚精美,并附赠象征幸福和希望的太阳花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