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普里莫·莱维与另一些奥斯维辛幸存者,被苏联红军从德国死亡营中救出来,返回意大利时,经历了一段奇妙而坎坷的旅程。
他经过苏联、匈牙利、罗马尼亚,途遇形形色色的幸存者:出生在集中营的无名幼童,精明独立的希腊人,轻快活泼的乌克兰姑娘,向意大利人寻求庇护的德国军妓……每一个人都怀揣着不同的故事,要去往不同的地方,但每一个人都依靠生之意志坚强地活着。
对莱维而言,这是一段绝无仅有的休战期:不仅指外部世界的休战,也是经历了奥斯维辛摧残之后,试图重返光明、重建秩序之前的过渡阶段。这本记忆之书,载满了死亡、流离与痛苦,也记录了信仰、希望与勇气。
本书是普里奥·莱维继经典之作《奥斯维辛幸存者》之后*为畅销的大屠杀回忆录,被国外媒体称为“文学世界的卓越成就”。
以他二十世纪文学巨擘的精神毅力和镇静头脑,这个瘦弱的、恭顺的、谦卑的化学家系统地回忆了德国的人间炼狱,他稳步细致地推进,之后用明晰、朴素的散文语言让那段经历为所世人了解。——菲利普·罗斯
我们时代最重要、最富有天赋的作家之一。——伊塔罗•卡尔维诺
在普里莫•莱维的作品中,没有一句话是多余的,每个字都不可或缺。 ——索尔•贝娄
欧洲最高尚、最不可或缺的作家之一。——《洛杉矶时报》
怎么让年轻人了解纳粹大屠杀,让他们读读普里莫•莱维的书。——《华尔街日报》
如果一位化学家可以写出这样的作品,上帝帮帮那些作家们吧。——《卫报》
普里莫·莱维是伟大的大屠杀回忆录作家……也是我们时代文字杰出、优雅而动人的作家之一。——《新共和》
他将欧洲犹太人的两极生活放在一起作对比,莱维先生的小说形成了一种无可抵挡的、史诗般的气质,这成就了他最好的作品。莱维又一次呈现了我们在他所有作品中都能找到的特点——对全人类的悲悯。——《纽约时报》
很难能找到措辞去赞美《活在奥斯维辛》这本书,这并非因为这本书记录内容的宏大,而是因为其内在的品质:机智,绝佳的思想以及他触及这个宏大命题时使用的凌厉的叙述技巧。——《纽约客》
普里莫·莱维是那种罕见的人物。他作为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在书写他的经历的同时,又能保持一种平衡和协调感……随着他的叙述,历史的真相仿佛展现在我们眼前。
——《旧金山纪事报》
莱维让我们感到一个人不仅要作为受害者活下来,更要作为一个“必须追求卓越和知识的人”去争取生存的权利。不能读懂这部作品就像任由人类经验的长河流向遗忘。
——《芝加哥论坛报》
尽管他书写的是痛苦和悲惨,但莱维用作家的技巧让事物变得清晰,并一一呈现了他所见到的事实。最后的结果是,他的书能让读者更理性地去思考暴虐。
——《大众读者》
一位杰出的作家已经出现,而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他的正直、他的尊严、他的人性,以及他那严格的标
准。
——H•斯图尔特•休斯《纽约时报》
他是我们的但丁。他的三部曲(《活在奥斯维辛》《再度觉醒》《缓刑时刻》)是一部现代的伟大著作。
——休•尼桑森《今日美国》
恰巧他并非一个喜怒无常的作家。如果你偏爱奥斯汀式的主人公,又不爱平常艺术家抑郁、不安以及由此带来的贫穷,他会是对你胃口的浪漫英雄。普利莫·莱维的大屠杀回忆录是20世纪顶尖的文学作品,但他最伟大的作品却是他本人。
——莫娜·辛普森 《美国大西洋月刊》
普里莫·莱维不仅仅是一个大屠杀幸存者或者一个“了不起的大屠杀作家”。他是一个坚持公义的人。一些人杀戮无辜,却仍要说这罪恶存在于所有地方和所有文化,莱维在用他锋利的言语与之对抗。
——卡林·罗马诺 《纪事报》
普利莫·莱维将语言交还于我们,正如他在暴虐的角落与缝隙之间努力寻找真正的自由一样。他的幸存让我们得以在屋顶上高喊:“永不重来!”
——保罗·奥布莱恩 《社会主义评论》
普里莫•莱维(Primo Levi,1919—1987) 意大利最重要的作家、化学家以及奥斯维辛174517号囚犯——这两种身份与经历建立了他写作的基础。
莱维1919年出生于意大利都灵,1944年因参与反法西斯运动被捕,后被遣送至奥斯维辛集中营。战争结束后,他回到故乡都灵生活。1987年自杀身亡。他的作品曾被选入意大利语文教材,涉及诗歌、小说、回忆录等各个领域。著有《活在奥斯维辛》(Survival in Auschwitz)、《再度觉醒》(The Reawakening)、《缓刑时刻》(Moments of Reprieve)、《元素周期表》(The Periodic Table)、《若非现在,何时?》(If Not Now, When?)、《猴子的忧伤》(The Monkey’s Wrench)等。《被淹没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是他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著作。
莱维秉持一贯的见证者角度书写记忆,冷静、节制,他不只是为了控诉与复仇,更是要审慎地警示后人拒绝遗忘,因为“集中营不是一种偶然,不是一种不可预见的历史巧合……在世界上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开始否认人类的基本自由和人们之间的平等,你就开始向集中营体系迈进。这是一条难以止步的道路”。
《新月集》内容简介: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在《新月集》中采用了三重的叙述视角:孩子,母亲,诗人。每一首小诗都是一个纯粹视角,
叶延滨文集 内容简介 《叶延滨文集》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共分诗歌卷、散文卷、随笔卷和杂文卷。本书责任编辑高迟,美术设计姜寻工作室。叶延滨文集 节选 叶延滨文集...
屈辞精义 本书特色 《屈辞精义》为清人陈本礼数十年研读屈原《楚辞》的心血结晶,推求微言大义,自成一家之说。卷首为自序、张曾江上读骚图歌,后接目录、参引诸家、略例...
田秉锷,江苏著名文史学家,徐州师范大学教授,徐州市政协委员,原《淮海文萃》的主编,著有《毛泽东诗词鉴赏》《金瓶梅与中国酒文化》等作品。
中国诗词大会-上 本书特色 《中国诗词大会》是央视首档全民参与的大型诗词文化类竞赛节目。创作组邀请诗词领域的专家学者历时近一年构建诗词题库。中华书局有两位著名编...
《抱歉,我动了你的脑子》内容简介:神经外科守则第三条:只要病人还活着,你永远有办法把他弄得更惨! 一位钢铁工人,半路转行学了
会唱歌的叶子舍不得的亲情 本书特色 尽管世上有很多我们买不起的东西,有时候也包括爱情,然而在我的树上永远有那样会唱歌的叶子。你们来,来摘去吧,我的叶、我的心、我...
心灵鸡汤--和艺术和精灵共舞(青春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心灵鸡汤青春版中的一个分册。该书通过一个个生动富有哲理的故事,让我们叩响艺术的门扉,走进我们向往已久的辉...
回望朱自清朱自清学术文选 本书特色 《朱自清学术文选》收录了朱自清的19篇文学、文化研究类文章,包括《论雅俗共赏》《论百读不厌》《论逼真与如画——关于传统的对于...
夏之书.解禁书 内容简介 《夏之书》的写作前后差不多两年,《解禁书》则跨越十年。又过去许多年,这两件作品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时间的变形记里,我不知道,以后它们还会...
孔庆东,人称“北大醉侠”,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坛主,新浪文化博客首席博主。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后留校任教。曾被评为“北大十...
事迹与心迹 本书特色 《事迹与心迹》是一部关于我国现代文人、作品的随笔集,是作者由阅读相关书籍而引发的对于现代文坛的一些人、事的思考和感受。全书由三十余篇文章,...
国民政府十二位一级上将的最后结局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是选择中华民国历史上的十二位一级上将在中华民国历史上某一领域的影响进行编写,主要对这些人物的一生作一简介,重...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内容简介:《伊利亚特》以特洛亚战争为题材。战争由“金苹果传说”中特洛亚王子帕里斯裁判造成美女海伦被劫
难得是相逢 本书特色 《难得是相逢》作者为著名诗人、翻译家王辛笛的女儿王圣思,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围绕其父亲王辛笛的书、翻译以及与盛澄华、郑振铎、徐森玉、徐伯郊等...
《白雨斋词话》是近代著名词学著作之一,作者陈廷焯(1853~1892),字亦峰,江苏丹徒人,清末著名词学家。著有《白雨斋词话》、
人生若只如初见-古典诗词的美丽与哀愁 本书特色 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若,人生若只如初见,多好。他仍是他的旷世...
叶芝卷-凯尔特的薄暮-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本书特色 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 著名的神秘主义者 爱尔兰版《聊斋志异》 各类乡野传奇 娓娓道来的神秘冒险叶...
竹内实文集:第六卷:文化大革命观察 本书特色 竹内实是目前日本*著名的中国学家之一,被当今日本学术界称为“现代中国研究**人”,在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领域,处于开...
茅盾选集(上中下)——中国文库 本书特色 “中国文库”主要收选20世纪以来我国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科学文化普及等方面的优秀著作和译著。这些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