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作者近年撰写的系列有关中外知识人的文化随笔精选集。主要内容包括: 康有为论物质救国、章太炎论文化多元、梁启超反思进化论、王国维的智性纠结、贺麟的“爱国主义”等。
本书为作者近年撰写的系列有关中外知识人的文化随笔精选集。不同的时代格局,不同的国事天下事,不同的知识人因立场、境遇不同,自然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与抉择。康有为、章太炎、梁启超、王国维、贺麟、潘光旦、富特文格勒、海涅、君特·格拉斯这些中外文化名宿在大变局中的社会,既背负时代的重荷,亦无法挣脱复杂人性的缠绕,面临抉择,作为知识人的他们给出各自思考的同时,也做出了不同的人生选择,呈现了迥异的精神世界与生命姿态,为世人搭建了多彩而独特的文化景观。
康有为论物质救国
康有为(1858—1927)是现代中国**个境界高远的改革家,也是**个比较充分地使用德意志政治文化经验的思想家。19世纪20世纪之交,康有为出亡16年,遍游四大洲,经31国,行60万里,出入德境凡11次。其《德国游记》、《补德国游记》、《日耳曼沿革考》及若干诗作都亲切而具体地叙述了德意志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状貌,并向德国奉献了*美好的赞辞:“吾游遍万国矣。英国虽为欧土先驱,而以今论之,则一切以德为冠。德政治**,武备**,文学**,警察**,工商**,道路、都邑、宫室**,乃至相好**,音乐**,乃至全国山水之秀绿亦**。”另外还有医术**,电学**,工艺**,商务**,宫室**,道路**,乃至音乐**等等。理解、消化普鲁士—德国崛起的经验并以之为中国现代化的借镜,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的重要工作之一。
现代德国后来居上,迅速拥有称霸西方世界的国家能力,这一点,已为康有为以前的一些中国人所认知。欧游途中,康有为注意到:德国既强,即有俯视欧洲各国之势。“吾向以为中国微弱,动为欧人所凌侮……今乃知欧土诸强亦为至强之德所侮,其受凌忍气如我国。此皆就英、法、奥大国言之,若比、瑞、丹诸小国,益顺受其侮,不足道也。盖强凌弱者,天道自然,人事自然。虽有圣者,只有自强发愤而已,无公理之可言也。19世纪末的“新世界”有强权,无公理。文明的欧洲也存在弱肉强食的现象,还到哪里去找“公理”?中国要学西方,就是学德国的“自强发愤”。这就是康有为德国论述的主题。
1.“物质救国论”的含义
欧游结束后,康有为专写一诗描述“物质救国”的典范德国:
阅彼德兵,肃肃其武。止如山立,动如潮怒。旋视他国,嚣散如舞。
德人之工,日出瑰诡。既深理化,自多新制。器美值廉,压倒大地。
德人之商,勤恳精密。皆学皆兵,历试乃成。奄有欧东,遂胜强英。
德士之资,重毅忮懻。天性好学,深思独至。其起虽后,其成殊异。
追溯德国所以致强之由,反思中国所以失败之因,康有为继变法维新之后又提出了一个救旧中国开新中国的方案:“……较量于欧亚之得失,推求于中西之异同,本原于新世之所由,反覆于大变之所至。其本原浩大,因缘繁夥,诚不可以一说尽之。欧洲百年来*著之效,则有国民学、物质学二者。中国数年来,亦知发明国民之义矣。但以一国之强弱论焉,以中国之地位,为救急之方药,则中国之病弱非有他也,在不知讲物质之学而已。”什么是“物质”呢?
“物质之方体无穷,以吾考之,则吾所取为救国之急药,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惟有工艺、汽、电、炮、舰与兵而已!”以物质发展而不是制度变革为救国战略,康有为此论实际上是清末洋务运动的理论发挥。
19世纪*后几年,也就是康有为出亡后的几年,中国的危机日甚一日: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99年、俄罗斯强租旅顺大连25年、日本以福建为其势力范围、英国租借威海卫25年;1899年,法国租借广州湾90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中国已入“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悲惨状态。
1901年,康有为在注释古典时也无法自抑地流露出伤痛之情:“念我邦族,哀我种人,何为不可活若是乎?”在康有为看来,这一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军备衰弱:“如今万国争于自存,德、俄且穷国力为之,举国为兵,刻日可备。而我闻警,乃募老弱乞丐充之,岂能幸胜?”
漫游在已经崛起的德国,康有为想到了吕宋、墨西哥的悲惨命运:“吾闻美之破吕宋也,美国人告我曰,吕宋之自立军阿坤雅度,强悍不畏死甚矣,终以无炮而败亡。墨西哥昔极文明,制作多有过于欧人者,西班牙以炮十三攻之,墨人仅挟刀矛弓矢,无以为御,遂以三万精兵为班五百炮队所败而亡。班人尽戮其文学之士,悉焚其书,而墨数千年之文明遂尽。今墨人至举国为班之文字,无复识其文明之旧者。劫灰已尽,念之哀痛,岂料子孙无炮之惨祸及数千年文明之国人如此耶!”吕宋有壮烈抵抗,墨西哥有古老文明,都因没有大炮而亡国,得胜的西班牙还彻底毁灭了墨西哥文明。甲午一战,中国败于蕞尔小国日本,吕宋、墨西哥是不是就是中国的未来?康有为有理由担心:“我昔之败于日本也,其由虽多,而日枪速而及远,我枪常不逮数里,故望风奔避。一枪炮厂而国威所系,亦大矣哉!”有“物质”者生、无“物质”者死,这就是当代史的教训。
“物质”的基本含义就是工商经济。康有为周游世界的时代,正是德国前所未有的发展迅速、国力大增的时代。从1871年到1900年,德国的钢铁、化学、煤矿和军事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远超英、法而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1895年后,康有为不断发表文章,分析说明轮船、铁路、电报、汽球、电灯及各类农业机械对增进国力和民财的必要性,德国的经验更强化了这一认识:“德国以贫困著,虽破法后,各种汽机未兴,制造不振,物价腾踊,用品缺乏,生产甚微,岂知一旦兴物质工学后,二十年间,遂轶强英而冠万国乎?”德国由贫困而富强,根源即在工艺大开、工商繁荣:“德之盛在工商”;“德国近古研精工艺,电尤致精,实冠全欧,英人犹就学焉……吾观德国真无物无事不居各国上。可畏哉!德国也。海王英,陆霸法,皆逊一筹矣”。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并未停留在洋务运动的认识层次上。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一些眼界远大的汉族官僚走出了学习两方的**步,以“自强”为名开创了“洋务运动”。首先是一些封疆大吏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兴办近代企业,这些官办企业很快就出现了冗员充斥、机构臃肿、贪污腐败、管理混乱、效率低下等弊端,朝廷不得不于19世纪80年代实行“官督商办”,即由商人出资认股、政府委派官员经营管理。但“官督商办”又面临着“产权不明”的问题,特别是随着企业盈利的丰厚,督“官”们加强了对企业的“管理”或曰干预,将这些企业视同“官产”,甚至视为己产,予取予夺,无偿征索,导致企业普遍衰败。1898年,清廷颁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承认私营企业的合法性。从“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中国私营企业在夹缝中艰难生长。康有为以德国钢铁大王克虏伯为例,说明私有制的重要性,他明确主张中国须发展私营经济:“且同、光数十年来所开之新器局,所皆官办也。夫一切待于官办,无论财力不足,不能多开也。即使财力能多开,其能有竞争至美之心,以与欧洲列强敌乎?又能有无穷之大厂乎?必不能也。”
“物质”的另一个含义是“物质学”即科学技术。甲午战败后中国盛行兴学校以启民智的主张,戊戌后又风行革命、自由之思潮,其典范则是现代西方。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的军事失败迫使中国人承认文化失败,并从传统“教导的文明”(teachingcivilization)转向“学习的文明”(learningcivilization),对西方的热情持续一个多世纪依然不衰,尽管其中也有不服、怨恨乃至反抗,但“学习”确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的基本态度。无论是学技术、学政制,还是学文化,尊西学西却一以贯之。
20世纪初,这一学习过程已经进入模仿西方实行民主革命的阶段。但康有为认为,当时所倡之学皆为“虚学”而非“实学”。“虚学”就是空喊民主口号、热衷政治革命,“实学”就是科学技术。康有为欣赏德国人注重科学方法和实际效果的做法,孜孜以求国家实力的提高。他在德国参观*多的,一是文物遗迹,二是工厂企业。他一再浩叹:“普之重艺若此,宜其今日工艺之盛而统日耳曼而为霸哉!盖欧美今日之盛,不在道德而在工艺。若吾国空谈名理,妙解文学,多在形而上者,而不屑形而下者,国弱民贫皆在于此。人之体壳皆血肉之躯,本一物质,不能高言玄妙。工艺乃物质之实用利物,前民*切者,得之宜强也。”“吾之叹美德国,又不在其虚理学,而在其实业学也。”康有为所谓的“物质学”、“实业学”,一是指基础科学,如化、光、电、重、天文、地理、算数、动植生物;二是指“实用科学”,即技术基础科学;三是指“专门业学”,即工程技术科学,如“工艺兵炮者”。康认为,正是这些“物质学”而不是政律、学论,是欧人横绝大地的根本,也是惯于凌空蹈虚的中国人必须掌握的。因此,康有为在《物质救国论》中具体分析了欧美各国科学技术之所长,对如何在国内兴学、如何派遣留学生、如何聘请外国专家等都提出了若干具体建议,如学机器宜到苏格兰,学电学、汽机宜到美国,学实用科学宜到德国,学工艺宜到意大利,等等,这是一份中国科技现代化的初步纲要。
“物质”的第三个含义是军备国防。康有为说“物质”,总是“工艺、汽、电、炮、舰”或“工艺、兵、炮”连用,因为“救国”的“物质”必须落实在直接体现国家实力竞争的战场上。康有为发现,普鲁士—德国崛起的两个关键阶段都与“尚武”有关。普鲁士的兴起始于18世纪有“士兵王”之称的普鲁士弗里德利希一世(FriedrichWilhelmI,1713—1740在位)。这位欧洲**个穿军服的君主,登基后即以强力打造普鲁士。他“专以治兵为事,好巨人,选长躯干者为卫军,凡物聚于所好,遂得精兵八万,掠取瑞典南方地。虽专制残暴,杀戮大臣,轻待文士,略似明太祖,然普之以兵力称强北欧,卒能以小侯与奥争霸”。所谓“尚武”,不只是指普鲁士——德国发愤治兵、骁勇善战以及习惯于用枪杆子解决政治问题,也指其在长期争战中所形成的军事性格和作风,以至于有人说普鲁士不是一个拥有一支军队的国家,而是一支拥有一个国家的军队。康有为认为,无论是德国人以“整齐严肃”著称的行为风格,还是普鲁士—德国的迅速崛起,都与“军容”有关。“窃深考德人所以致强之由,全在于举国民为兵之一事也。夫举国民皆尝为兵,其兵之多也,人皆习于战事,而后备兵无穷也。……吾深观德国之工商大盛,人民多才敏,奉法皆严谨,行事有纪律,身健能耐苦。所游之地,所奉之职,皆能有条理,虽在远方,合群任事,秩然不紊,肃然不哗,迥异各国。其少年学校之教,亦与各国同耳。而德人鼎鼎肃肃、独出冠时者,则以德人皆尝为兵。”
游德期间,康有为对其军备、军械、古战场等多有详细记载,其《游武库》和《游克虏伯炮厂》两篇,对德国的军备技术、武器产品有详细介绍,以唤起国人注意。写完《德国游记》三年后,康有为又写《补德国游记》,其中*重要的内容是1907年1月14日对莱茵河两岸战垒(城堡)的记述与想象。在相当于中国百八十二里内,连山夹河,垒凡百数。“垒也者,故侯之宫,而争战之场,欧人之白骨所筑,赤血所染而成之者也。……欧土之侯,日夕披数十斤之金甲,童子亦然。引尺许之玻杯以饮葡萄酒,醉则卧地,劫抢民女,醒则出猎,入民家而夺所有,或攻邻国而掠其商民。大举则大剑长枪,以攻其垒。非深宵入内寝见其妻,无敢解甲者。头目戴密孔之铁胄,足股踏缠裹之铁滕,甲厚如钱,楯长过丈,苟非刺喉,无自杀之。若其垒制奇诡,凭山颠而俯绝壁,峻耸入云,处处断而续以桥,面面壁而隔以城,高下方圆,可通可绝,可降可升。不知几经战争,乃得此式也。故皆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惨淡风云、无限碧血造就了德意志文明,以至于旅游中的康有为深感惊恐:“临眺山河,但觉有垒处增添异景,而五十年前蛇豕纵横,锋镝鸣突,流血渍地,来因河波,为之变赤。附垒之村人,即当日依侯之隶民也。日日惨杀,月蒙劫掠,何辜于天,如是千年。”
值得注意的是,康有为还特别称赞德国海军建设的成绩和效果:“夫德国之强,而前数年海军未备,犹为人侮。”
1897年,威廉二世下诏加强海军建设,花费巨资建造军舰。当俄军误击英船时,“吾时在伦敦,诸大臣约见,而皆以事俄未暇,举国哗然备战,吾问英人,谓英海军制胜于俄,何所虑?英人谓俄联法不足畏,独虑德助之耳,德人海军近者新强也云云。即此一端,德兵舰之声威已见,他日之掠取土地,更属无限。”
康有为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正是德国海军的迅速发展,触发了**次世界大战。他之所以提出海军问题,是因为中国是滨海之国,本来应该像英国那样“以波涛为国”的,但实际上只限于“保守门户”,结果则是以“万宝储藏”之国而在“海盗环伺”之境“坐待贼至”。没有强大的海军,万里波涛不过是打开的国门。事实上,近代中国所遭遇的敌人,首先就是西来的新式“海盗”。
所谓“物质救国论”,说到底就是在列强环伺的险恶环境中,中国如何才能有力量保家卫国的问题。
……
你要用光明来定义黑暗,用黑暗来定义光明。—弗利德
单世联,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美学—文化理论、文化产业与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出版著、译作20余种。近期的作品包括《中国现代性与德意志文化》《黑暗时刻:希特勒、大屠杀与纳粹文化》《文化大转型:解释与批判——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发展研究》《革命人》《论文化观念与文化生产》《文化不是任性——价值观、多样性与中国经验》《一个人的战斗》等。
飞鸟集 本书特色 《飞鸟集》是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包括325首清丽的小诗。这些诗歌描写白昼和黑夜...
不尽之思-资中筠自选集 本书特色 **, 这是资先生**次具有总结性的全面性的作品的结集出版;第二, 这是资先生**次全面回忆自己八十年来所遇到的师友等,由人反...
叶永烈行走世界-第1辑 本书特色 《叶永烈行走世界(第1辑)》是叶永烈的自选集,他自称“驴友”,背着双肩包,走遍五大洲,写下22册“行走文学”图书。他以为,文化...
企鹅经典:高老头 本书特色 巴尔扎克著张冠尧译的《高老头/企鹅经典》着重揭露批判的是资本主义世界中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小说以1819年底到1820年初的...
莎士比亚全集(6)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小说集,书中收录了一些莎士比亚所写的作品。书中的作品情况感人,文笔流畅,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文学的气息,给人予一种美的享受...
关于方文山的素颜韵脚诗 内容简介 诗,在这片疆域里,自成王道,自为流派。要用什么接近永恒的方式,来收藏纪念自己的心事,以便多年后还记得自己当时,曾经焦虑、欣喜、...
中华新声韵律联选 内容简介 这部《中华新声韵律联选》以2000年修订本《新华字典》为正音明义的依据,参考《现代诗韵》、《诗韵新编》诸书,分为18韵。仿效《声律启...
从北美到南美,22种不同风情的火车一季之间,寒暑和天地在铁路上隆隆转过我生命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住在不属于我的地方,我一直是个不折不扣的异乡人。──保罗‧索鲁这趟...
铁屋中的呐喊——北大怪才的抽屉文学之二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不是宽容的,它可能会得罪一些老前辈;这本书也不是成熟的,它通篇充满了反叛与偏执。然而让我们一起重温鲁迅先...
伊利亚随笔(中英对照人文经典) 内容简介 兰姆的散文早已成为经典。这经典中都写了些什么呢?什么都写,涉及人生与社会的各个方面:读书、论画、说牌、叙旧、怀古、言情...
2008-柠檬叶子-雍和诗歌典藏 目录 **辑 我为什么不哭我为什么不哭我的孩子黎明声音曲线影像北川诗第二辑 果园柠檬黄了寄书飘在空中的落叶老姐妹的手断了林中果...
《印度次大陆:文明五千年》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为密歇根大学本科生开设的“印度文明通史”课程讲义,简要概述了世界古老文明之一
丰子恺作品新编 内容简介 滥觞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现代文学,虽然只有三十年的短暂历程,但在东西方文化浪潮的交汇与激荡之中,却风生水起、云蒸霞蔚,涌现出一代灿若...
遥远的房屋-在科德角海滩一年的生活经历 内容简介 在美国东部的科德角海滩上,曾经有那么一座孤零零的“水手舱”,贝斯顿在这所房子里,与大海相伴生活了一年。在这里,...
自得其乐-汪曾祺散文-故人故事\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为汪曾祺经典散文之故事故人卷,以忆旧为主题。其中“一束时光”讲述作者的童年生活往事和少年求学生涯,“一辈古人”...
《太平草木萌芽录》内容简介:◆易中天先生祖父自传 ◆具备极高史料价值,对清末湖南风土人情、自然灾害、中国政局、税务及教育制度
此生此情-二十四曲有情人的生命挽歌 本书特色 《此生此情(二十四曲有情人的生命挽歌)》的作者丁东希望能够在目力所及的范围里,选出一集能够直抵灵魂的文字。...
诗与远方的往事今宵 本书特色 本书是李大兴先生的随笔散文集。是《在生命这袭华袍背后》的姊妹篇,而涵盖的时空范围更广。书里收集的29篇文章,是2016年到2017...
局外人 本书特色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读《局外人》才知道什么是绝对的真实,什么是真正的勇气。从未有一部小说像它一样创造出一个非正面的主角形象并且成为...
《字体设计进化论》内容简介:《字体设计进化论》第1章和第2章从基础的字体设计原则入手,对字体创作流程、字体创意来源、字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