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求生》作者引用包括丰子恺回忆录在内的大量回忆和访谈材料,分析国民政府在战争中对难民的政策和态度,“焦土政策”下难民何以自处,以及大量地方官员如何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履行职能。萧邦齐分析了流离失所状态下的教育、工商,以及在战争状态下,上海和浙江如何经由商人、地方势力、军阀、官员维持贸易往来。同时,萧邦齐提到:日军使用化学武器给浙江不少地区带来的严重后果。
一段“鬼哭神嚎”的历史,一代中国人zui苦痛的经历。国破家亡里,百姓如何生存、应对、抵抗,甚或死亡?省与地方、汉奸与抵抗者、战士与平民、中国人与日本人、官员与老百姓、教师与学生、党员与非党盟友或敌人,在这个危难时刻,做一个中国人意味着什么?不管长途或短途迁徙,用艺术家和作家丰子恺的话来说,当难民就是“苦海”求生。
1938年及此后,金华当局除了推行一些特别工作外,还进行了其他一些值得注意的以工代赈的尝试。其中一项小尝试是让难民自己充当难民救济管理者。起初,军方负责管理难民中心,但有些人认为这些职责可以由难民自己完成。浙江赈济会组织起考察系统,选择出学历和道德水准较高的难民成立服务处,管理难民救济工作。zui初的目标是选出22—40岁之间的34名难民,对如此庞大的难民问题来说,这个数字极为保守。考试的内容包括普通话和时事,同时还要求体检。通过考试后(1938年4月17日在永康县中学举行了一场考试),还有为期两周的培训。5月初,这些新的管理人员接受任命,派遣到邻近各县。不过,我未能发现可以反映他们对这些地方难民工作产生影响的资料。不过,这种尝试表明,官方希望对那些至少暂时落脚在当地的难民们有一种规范化管理。在1938—1942年流亡的省政府所在地永康县,政府发起了zui重要的以工代赈项目,在芝英镇成立了难民染织厂(见地图4)。由于难民救济费用收支不相抵,政府想设立制衣厂,为省公务员、省级和县级警察以及军事单位提供衣物。赈济会开始筹设工厂,却因为各种涉及法规和程序的难题而备受阻碍。省主席黄绍竑让曾任浙江督军兼省长的吕公望(1870—1954)直接负责这一项目。吕公望说:“曩年在办厂时,事颇棘手,人材物力,并感空尽,机具生财,百无一有。”凭借农业银行贷款10万元和芝英地方精英的帮助,吕公望在1938年4月建立了染织厂,有3800名难民在此做工。工厂的首要任务是让满是虱子、脏兮兮的难民们分批次沐浴。为了容纳难民和工厂,吕公望征用了镇上的寺庙、祠堂。1938—1942年,即吕公望所说的“和平时期”,染织厂和在县城以及金华县内7个城镇的21个工厂每年为三四千人提供工作、救济、教育。为了照顾做工的难民,难民工厂还设立了接收婴儿和13岁以下孩子的托儿所、幼儿园和小学部。此外,还为文盲的难民设立夜校进行补习,并进行一些军事训练。那些不能在染织厂做工的年老难民则可以从事其他工作。除了为难民们提供工作场所和住所外,每完成一件成品都可以给工人现金奖励,用以难民们的日常开支。难民中男女各住不同宿舍。吕公望对难民抱持一种强烈的家长式的态度,下发了印制的指导和规章以及军事准备的说明。难民工厂的成功之处在于吕公望在组织、资金和管理中动员当地资源的能力。据说,在难民工厂存在的7年时间里,有140多人参与了工厂的管理。从明代起就是集镇的芝英镇是永康县zui有权势、经济上和政治上zui成功的应氏家族的聚居地。吕公望接到掌管难民工厂的任务后,联络了曾当过芝英镇镇长和区税务所所长的应文龙(1881—1950)。应文龙也是应氏宗祠的管理人,他领头支持吕公望的要求,将大小寺庙挪给工厂所用。他还呼吁其他精英捐资,用于管理工厂、购买机器和材料。起初,地方精英们买了1000台木织机,但随着工作的扩展,需要的机器数量增加到1200台。地方精英还从始至终参与了工厂的管理以及几年后在另外四个城镇中设立分厂的工作。总的来说,在应对难民危机中,这里的地方领导人愿意、甚至急切地充当政府的盟友。尽管据说有些难民拒绝要靠做工获得食物和住宿,但在难民工厂工作和在一个稳定地方带来的安全感,让他们产生了一种越来越强的对工厂及其体系的认同感。吕公望声称,工厂难民将工厂看作战时家庭,他们对它非常忠诚;他表示,他们成为难民的许多苦楚已经被淡忘。在混乱和不安的气氛中,对难民来说,这种归属感无疑比他们生产的任何纺织品都更重要。……
本书极其出色地记述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难民的苦痛经历。萧邦齐聚焦于人们的真情实感,而非国家宣传。他发现,在难民心底,最重要的是个体关怀,而非民族利益。他还揭示出难民的避难策略受到中国籍 贯文化及与之相连的复杂人际关系网的深刻影响。在战争的残酷中,有形的乡土依恋战胜了更抽象的民族依恋。
——柯文(Paul A.Cohen),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书通过对难民经历的深刻考察,为我们理解抗日战争做出了标志性贡献。本书的长处在于它集中考察的是作者熟知其历史及地形的一个省。在实现杰出史学家柯博文(Parks Coble)提出的学者们应更深刻地研究抗战对民众造成创伤的号召方面,萧邦齐迈出了重要一步。
——张倩雯(Rebecca Nedostup),波士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日本制造的南京暴行臭名昭著,举世皆知,但其在乔司镇和其他一些籍籍无名的地方制造的屠杀却少为人知。通过考察人们的迁徙和不懈努力的叙述,萧邦齐揭示了抗战初期日本人在中国难民潮中犯下的轰炸、纵火、强奸、劫掠和虐杀等暴行。治人者和受治于人者,教师和学生,商人和顾客,农民和手工艺人,大家都在奔逃。本书记述的是江浙难民如何垒存、应对、抵抗,甚或死亡的历史。萧邦齐带领我们回到一个人、地区、国家和全球命运都尚 待解决的“鬼哭神嚎”的世界。这是段沉痛却又发人深省的历史。
——柯伟林(William C.Kirby),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前主任
萧邦齐,现为马里兰洛约拉大学亚洲史德勒讲席教授。有大量中国史著作和教材问世。其著作有:《血路——革命中国中的沈定一传奇》(Blood Road: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荣获1997年度列文森优秀史学著作图书奖;《九个世纪的悲歌:湘湖地区社会变迁研究》等。
《每个人的经济学》内容简介:这是一本用有趣故事讲透深奥经济学原理的书。不同于一般经济学书籍动辄使用复杂的数据和深奥的公式,
《扬子江上的美国人1903》内容简介:本书原外文版出版于1904年,是一本考察长江地理地貌及沿江风土人情的游记。书中一百多幅照片具
《导读德勒兹《差异与重复》》内容简介:毫无疑问,吉尔·德勒兹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差异与重复》则是他的杰作。这
简介:在本书中,曼斯菲尔德系统地梳理了从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直到《联邦党人文集》的西方政治思想,考察了执行权学说的兴起及其
《藏传佛教史话》内容简介:本书以生动、简洁的语言讲述了藏传佛教的发展所史,梳理了佛教传人西藏后与苯教之间的纷争和融通,揭示
《启蒙时代(全三卷)》内容简介:☆关于18世纪西方启蒙时代的经典著作。启蒙运动是盖伊一生研究的用力之所在,此书出版后获得美国
帝国尽头是民国 本书特色帝国尽头是民国,老旧帝国难以为继,初生的民国也并非一帆风顺,民国诞生曾给古老民族带来的欢欣与激动,却迅速消逝在称帝、复辟和一次次厮杀之中...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本书特色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沈从文系统考证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学术专著,全书共25万字、700幅图。本书以历史朝代为编排顺序,通过出土和传世...
《IPO 40大财务迷局》内容简介:《IPO 40大财务迷局》内容简介::夏草近来对拟上市公司做了颇多研究,《IPO 40大财务迷局》是其成果
《微南京·纸上金陵》内容简介:本书是关于南京城历史、文化的作品集。作者通过自己收藏的有关南京的老广告,来还原过往南京的风俗
我国的史学传统可谓源远流长,几乎每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权,都有人为之撰写历史。同样,早在一千多年前,封建史学家们也
《汉字精气神》内容简介:本书从汉字的起源入手,阐述古人造字的哲学思辨,连通古今,立足当代,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
《哈儿的世界(第一部·谎言制造者)》内容简介:固守职责的咕噜噜在被宰杀前夕神秘失踪。小狼犬究竟是一只狗还是一匹狼?被主人抛
本书是中国历史上最是出现的评述小人“智慧”的专著,作者冯道可称得上官场上一个真正独一无二的奇迹。由于作者特殊经历和小人视
本书共分四篇。作者重点地在第一、四篇里描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柏林进攻战两大战役。在保卫斯大林格勒的决定性战役中,他是在
理学与医道-漫说中国历史-40-轻松读历史 本书特色 本册图书讲述了圣人朱熹、理学夫子程颐、神医扁鹊、妙手华佗等著名的历史人物。围绕着漫画故事,又用四个栏目介绍...
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 内容简介 《历史哲学:后结构主义路径》辑录了利奥塔、斯皮瓦克、本尼特、卡勒等当代思想大师的宏论,主题包括历史学、马克思主义和机制。延导...
《Web安全之强化学习与GAN》内容简介:本书面向信息安全从业人员、大专院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以及信息安全爱好者、机器学习爱好者
春秋故事-中国历史故事集-修订版 本书特色 林汉达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和语言文字家。他编著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是历史普及读物中的经典,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精)换了人间:昆明社会风貌摄影纪实(1900-2000)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晨光出版社、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老照片部分由晚清任法国驻中国云南总领事的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