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左派、右派还是中间立场的政治思想者,都难以摆脱他那充满悖论与危险的思想幽灵
◆ 20世纪最具争议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卡尔•施米特成名之作,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
◆哈耶克:施米特的论著最具学识且最富洞见力。
◆列奥•施特劳斯:施米特是在一个自由主义的世界上承担起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在此,我们是指他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发生在自由主义的视界之内。他的非自由主义倾向依然受制于无法克服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
◆阿伦特:施米特乃“德国学界宪法和公法领域最重要的人”。
一切浪漫现象都是受非浪漫力量的控制。
昂首超然于各种限制与决断之上的人,变成了异己势力和异己决断的臣仆。
——卡尔•施米特
浪漫主义是19世纪西方的主导精神,对于思想史研究而言,政治的浪漫派问题不可小视。《政治的浪漫派》是施米特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1919年,1925 年再版并增加长篇序言,关注的是作为政治哲学的浪漫主义,看似思想史论著,其实针对的是现实政治问题,其用意在于表明浪漫派的“永恒交谈”与自由主义议会民主制的公开辩论基于相同的形而上学真理论。本书开浪漫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之先河,晚期的浪漫主义哲学研究(如伯林)尚不及其所达到的思想深度。施米特从德国知识分子的现实处境出发,讨论浪漫派在思想史上的位置,阐明了浪漫派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基本看法,并表明了它的本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的趣味。本书着力在思想史的脉络里整理弥漫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精神,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思想史力作。
卡尔•施米特(Carl Schmitt,1888年7月11日-1985年4月7日)
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思想家,最后一位欧洲公法学家
施米特的写作生涯长达60余年,在20世纪诸多重大政治思想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有“20世纪的霍布斯”之称,其思想对20世纪政治哲学、神学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以决断论为著;并提出了许多公法学上的重要概念,例如制度性保障、实质法治国,及法律与主权的关系等。
施米特出生在德国西部威斯特伐里亚的一个小镇普勒腾贝格的天主教家庭,从小喜好文学、艺术、音乐、哲学、神学,曾就读于柏林大学、慕尼黑大学与斯特拉斯堡大学。1910年完成博士论文《论罪责与罪责模式》,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后,施米特一边研究新康德主义法理学,一边写论瓦格纳的华彩文章。1916年以《国家的价值与个人的意义》(一文取得教授资格,并发表了一部从政治哲学角度论诗人多伯勒...
(展开全部)
浪漫派宣称要成为真实、真正、自然和普遍的艺术。谁也不会否认其创造性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魅力。然而,把浪漫派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它却是这样一个时代的表现—在艺术和其他精神领域都如此:浪漫派没有形成伟大的风格,从产生成果的角度看,它不再具有代表性。对于浪漫派艺术,尽管判断各异,有一点大概我们都会同意:浪漫派艺术没有代表性(repräsentativ)。但这不免让我们颇感意外,因为,浪漫派正是作为一种艺术运动和讨论艺术的运动,以饱满的热情出现在舞台上的。浪漫派把思想的创造性移植到审美领域,移植到艺术和艺术批评的领域,然后在审美的基础上理解所有其他领域。乍一看,审美的扩张导致了艺术的自我意识的大大强化。摆脱了一切羁绊的艺术,似乎在无限制地扩张,出现了把艺术绝对化的宣言;提出了普遍艺术的要求,举凡精神、宗教、教会、民族和国家,都汇入一条洪流,它发源于一个新的中心—审美(Ästhetischen)。然而,旋即发生了一场彻底的畸变。艺术被绝对化,但它同时也带来了问题。从绝对的意义上理解艺术,却没有义务提供伟大而严格的形式和表现。相反,它们正是基于艺术的考虑而遭到全盘否定,正如席勒的警句:不信奉宗教,正是基于宗教的考虑。新艺术是没有作品、至少没有庄严风格的作品的艺术,是没有公共性和代表性的艺术。这样一来,艺术有可能在严重的混乱中移情于对一切形式的占有,但只是把它们当作毫无意义的模式;在每天变换视角的艺术批评和讨论中,一再呼吁真实、真诚和自然的东西。这些乍看上去得到极大拔高的东西,依然停留在不负责任的私人感情领域,浪漫派最精美的成就存在于私密的感情之中。自从有了浪漫派,艺术哪里还有社会性?其结局要么是“为艺术而艺术”,要么是极尽附庸风雅和波西米亚风之能事(PolaritätvonSnobismusundBohème),要么变成了为私人兴趣的艺术消费者服务的私人艺术生产者。从社会学角度看...
——引自章节:再版前言[1924]
只有在因个人主义而导致解体的社会里,审美创造的主体才能把精神中心转移到自己身上,只有在市民阶级的世界里,个人才会变得在精神领域孤独无助,使个人成为自己的参照点,让自己承担全部重负,而在过去,重负是按等级分配给社会秩序中职能不同的人。在这个社会里,个人得成为自己的教士。不仅如此,由于虔敬(Religiösen)的核心意义和持久性,个人还得做自己的诗人、自己的哲学家、自己的君王、自己的人格大教堂的首席建筑师。浪漫派和浪漫现象的终极根源,在于私人教士制之中(imprivatenPriestertum)。如果我们从这些方面来考虑,就不应只盯着心地善良的牧歌派。相反,我们必须看看浪漫运动背后的绝望—不管这绝望是在一个洒满月光的甜蜜夜晚为了上帝和世界而变成抒情的狂喜,还是因尘世的疲惫和世纪病而叹息,悲观地撕裂自我,抑或疯狂地钻进本能和生命的深渊。我们必须看看以其怪异的面孔刺穿色彩斑斓的幕布的三个人:拜伦、波德莱尔和尼采。他们是这种私人教士制中的三位大祭司,也是其三个牺牲品。
——引自章节:再版前言[1924]
梦断马奇诺-二战经典战役全记录 本书特色 古德里安的铁蹄如入无人之境,短短30天,号称欧洲头号陆军强国的法兰西让“卍”字旗飘扬在巴黎上空。敦刻尔克海滩记录了英法...
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典藏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20世纪初驰名世界的德国国民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桑巴特的代表作之一,是“美国例外论”这个领域的开山之作,一方面...
公务员制度1848 本书特色 本教材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学类行政管理专业独立本科段必学的课程指定教材,按照该课程2007年修订的自学考试大纲进行编写。教材...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 本书特色 《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模式”*坚定的支持者和理论...
自然法典-汉译文库 本书特色 《自然法典》中力图陈述作者所发现的一个“简单法则”: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自然法律”,理性的任务在于考察和分...
人民日报60年优秀言论选 内容简介 在解放战争的战火中,人民日报于1948年6月15日在河北平山里庄创刊。到2008年6月15日,人民日报已经走过了整整60年的...
列宁全集补遗 内容简介 列宁在流亡国外的生活中,除了关于本国革命事业的发展,还密切注视国际政治形势的变化。**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揭露这场大战的帝国主认性质,说...
世界往何处去 本书特色 《世界往何处去》是日本反战学者石原享一全面论述人类和平幸福之路的警醒之作。主题是通过促进国际交流、国际合作和相互理解来构建和平的关系,并...
杨光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民主理论、国家理论、治理理论、历史政治学、世界政治理论。近十年的...
明代荒政文献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是首次对明代荒政文献的全面研究,填补了明史研究的一项空白。首先对‘明代荒政文献’作出明确的界定,接着对明代的救荒思想、备荒制度建...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女真拥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间繁衍生息了三千余年。无论是先秦史籍中的“肃慎”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内容简介 1952年春,钱穆先生应有关方面之邀,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进行了五次讲演。《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即是先生根据讲...
《虫行天下:繁盛的六足传说》内容简介:这是一本昆虫学入门科普书。作者基于自己长期的昆虫专业学习和野外观察,结合拍摄的昆虫高
最残酷的战斗-硫磺岛战役生还者讲述 本书特色 一座埋葬着两万冤魂的小岛,一场成为太平洋战争转折点的战役,一个个鲜为人知的战争内幕,生还者首次披露骇人听闻...
(精)见证·胜利日阅兵: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本书特色 ★ 12开精装,长城出版社出版★ 铜版纸全彩图文,装帧精良,印质上佳★ 珍...
中国古代法制史话 本书特色 本丛书是前身有110个专题,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商务印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现由编...
廉政公署全传 本书特色 起床!不许动!我们请你喝咖啡!本书选择了几起较有特点的内地商家被香港廉署查办的案件,这些案件,笔者并不准备进行道德以及伦理等方面的评判,...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 本书特色 按照中共中央批准的编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系列的计划,继二OO九年八月和二O一一年四月出版《十七大以来重要文...
国防经济学手册(第2卷) 内容简介 本《经济学手册》是手册性质的系列著作,其目的在于为专业研究人员和高学位的研究生提供*有权威性的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和阅读...
影响历史进程的新闻发布会评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从近十年来的国内新闻发布会中,选取了三十六个具有历史意义及社会影响力的新闻发布会作为案例,采用独特的视角对其新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