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这一年间由强者转化为弱者,共产党的情形则刚好相反。这个历史性的转折是怎么发生的?本书回溯历史源头,简略回顾了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底一年多的经过,而后全方位审视1947一年间风云变幻,广引各方文献,目的即是想让读者对事实得到比较完整的了解,以便自己来思考和做出判断。
看到《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这个书名,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拿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来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什么偏偏要挑出1947年这一年来写呢?
当然,前面说到的那此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写一本研究专著;而1947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并支配着此后中国的走向。本书书名中所用“转折年代”,正是在这意义上说的。发生了这样的转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性巨变的到来,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将1947年史册的*页和*后一页进行对照,可以感受到这种转折造成的强烈反差。这里,我想先把国共双方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在这年前后的言论及其反映出来的各自心态比较一下,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这也许比列举种种具体事实更容易说明问题。
蒋介石在这一年将要到来的时候,刚刚攻占解放区在华北和华东的两大政治中心——张家口和淮阴,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把和谈的大门关死。他那时候真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以为只需要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就可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他在这年2月所做的《对于*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的讲演中得意洋洋地说:
“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而*关重要的要算收复苏北和鲁南,因为苏北湖沼纵横,鲁南丘陵起伏,交通不易恢复,*便于匪军的藏匿和逃窜而终于被国军所收复,这是前方将士英勇奋斗的成绩。政府于去年计划在五个月内收复苏北,直至今年1月底正式将共产党驱逐时为上,比预定期间,也不过只超过了一个月。*近共产党在鲁南如果完全失败,则黄河以南便不复有容身之地。所以在这种交通和军事情势之下,共产党*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
*受蒋介石信任的参谋总长陈诚,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张家口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如用军事,三、五月内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条铁路,两星期内可以打通。”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申这个看法。这反映出他们那时多么地充满自信。
但到这年12月,蒋介石再也没有年初那股神气了。当讲到一年多来的战场形势时,他说:
“他们(注:指解放军)并没有我们这样好的武器,也没有我们这样多受过严格训练的官兵,更没有什么军需资源的经济基础,这些条件我们都远胜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剿灭他们?并且较之初期,匪区更扩大,匪势更嚣张,我们曾有许多将领被俘虏,许多部队被消灭,成为我们国民革命军有史以来的大耻辱!过去我们无论是东征、北伐以至抗战,没有一次战争不是光荣胜利的,现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们却是愈战愈挫,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
他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好,国民党的统治也好,已经处在“生死成败的关头”。这年的*后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深,尤以*后十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再看*,他的态度一直是冷静而从容的。1946年11月21日,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大举进攻,他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说: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人民中间以及我们党内部存在着内战打不打得起来的问题,人们部希望国共不打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便是我们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了。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敌人。在军事上,我们还是用袭击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他强调指出:“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在对这个文件作说明时指出:“根据*近的形势来看,高潮是确定地快要到来了。凡是出现革命高潮,总是敌人有弱点,给我们可乘之机,否则就很难。”“这次革命的动力是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而以解放区为主。”对革命胜利的时间,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假如以少则三年到五年来说,那末,从日本投降时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半了,,即一年半了,但*后的困难我们还要估计到。”
*在1946年底所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用了一个“熬”字,是十分贴切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1947年这一年确实很不容易熬过,而在这一年里把整个局面扭转过来就更不容易了。*在十九年后还对外国朋友说起:蒋介石打我们的时候,要算1947年上半年是*困难的时候,很多重要的根据地被它占去了,比如延安就被占去了,陕北它都走遍了。只是整个局势的好转,来得比*原来预计的更早。
到这年年底,情况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认为可以断言胜利已经在望。12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一开始便说: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转折?看起来似乎是个奇迹,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心的向背,在于谁能得到中国*多数民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终能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主观的指导方针是否正确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指导方针不正确,即便有良好的客观机遇仍会白白地丧失掉。具体说来,这个变化是由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这两条战线的发展所造成,而以前者为主。无论两者中哪一个方面,走过的都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年代,各种矛盾冲突表现得比平时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尖锐激烈,因而使这段历史的内容异常丰富。
这本书所要考察和探讨的是:这个转折究竟是如何到来的,它一步一步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力求把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只能有待于读者的批评。
揭开1947年中国历史的**页,国民党报纸上宣传得十分热闹的,是在1月1口这一天公布“国民大会”所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蒋介石在同一天主持举行隆重的谒陵典礼,并发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说:“今天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国家即已进入民主宪政的坦途,从此全国同胞要认真行使民权,善尽义务,这是民国成立以来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同蒋介石那样兴奋的口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老百姓对这部《宪法》的公布也好,对当局宣布进入“宪政”时期也好,普遍反应极为冷淡,没有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更谈不上“划时代的大事”了。叶圣陶在1946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说得很坦率:“国民大会已闭幕,宪草已议定,此原是国家大事,而以基础之不稳固,操纵者之别有用心,人皆以玩戏视之。”在1947年1月1日的日记中又写道:“今日起放假三日,算是功令,名义为庆祝宪法完成。实则此次宪法,一般民众固未措意,有识之士多不与承认。”此刻*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却是因驻华美军在北平强行奸污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女生激起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观察》特约南京通信中作了这样的鲜明对比:“三十六年(注:即1947年)的首都,以两个不同的游行来开始。元旦天气晴朗,国旗飞扬,街卜增加厂不少‘普天同庆’的彩牌楼,只有在各大学中似乎并不欣赏这三天庆祝假期,偏[遍]川占了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退出的提议、文告、宣言、标语、漫画、剪报,几乎是每五分钟贴一批,每一小时开一次会。”这种简单明了的用事实来比较,也许比千言万语的评论更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当时的民众情绪,了解中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入1947年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能够以这样的声势席卷全国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个问题正触及到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为敏感的痛处。中华民族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压和侮辱,伤透了中国人的心,特别是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终于打败长期骑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的日本侵略者以后,每个中国人都觉得扬眉吐气,可以抬起头来做人了。他们*无法忍受的,是重新看到外国列强义以征服者的姿态,无视中国的主权,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在中国国土上耀武扬威地为所欲为,甚至任意杀害和污辱中国的同胞。这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立刻联想起一百多年来民族的屈辱和苦难,都会抑制不住满腔热血的沸腾,奋不顾身地起来抗争。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美国军人、特别是空军人员来到中国的大后方。他们的人数不多。在中国人看来,他们是盟军,是来帮助中国抗战的,因此对他们怀着一种亲近的感情。当美国军人乘坐军车经过街道时,人们常常友好地伸出大拇指向他们喊道“顶好!”但战后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著名的白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多少带有伤感地写道“在战争时期,中国人对于美国都怀有一种广泛的好感。这种感情,包含着感激和敬佩两种成分。”“但是这种感情在过去短短几个月中,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这诚然是一个不幸的变化,不幸丰这又竟然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变化。的确,中国人对美国的感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谁也是无法否认的。这种变化,是事实教育的结果。……
金冲及,1930年出生,男,上海市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高中历史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北京上海一线名师出绝招预习、听课、记笔记、联系、做作业、考前复习、考场发挥、考后总结…所有学习环节皆有“...
《孩子趣味学编程之Scratch篇》内容简介:本书以Scratch这一款集编程语言、运行环境和展示效果于一体的可视化编程软件为工具,向青
左传-无障碍读-无障碍.读国学 本书特色 左丘明编著的《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左传》是记...
春秋.战国-中国通史故事 内容简介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前476),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代周王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似是故人来》内容简介:本书继续《如果上海的墙会说话》非虚构写作风格,采访五十位上海名人,倾听他们心中的“地标故事”,在历
先秦篇-女人的私房历史书-2 本书特色 尹剑翔的《女人的私房历史书(先秦篇2)》是首部从女性视角诠释的历史通俗读本。从先秦到民国,以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为线索,讲述...
《英国皇家学会:现代科学的起点》内容简介:英国皇家学会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科学机构之一,为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金太祖阿骨打的完颜家族 本书特色 本书秉承作者一贯风格,以完颜家族为主线,详细介绍了金朝的起源、发展及其灭亡的历史。书中配有大量插图以丰富内容,书后附有相关朝代...
这本书所讲的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中的前一段,即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以前一段的历史。虽然多年来大家习惯上称
往事和近事 本书特色 《往事和近事》是葛剑雄先生的名作之一,也是一本典型的常销书。书中既有事关中国历史地理和统一与分裂话题的文章,又有读书尤其是读史书的札记或感...
《沈石溪寓言故事》内容简介:《沈石溪寓言故事》主打沈石溪短篇动物寓言,精选《一山容得下多虎》《赤斑羚搬了两次家》《野化猎豹
古代中国:社会转型与多元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系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策划和资助出版的学术系列,全书收入范围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各地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
《雨巷:戴望舒精读》内容简介:《雨巷:戴望舒精读》是“壹本”系列之一,从当下读者爱读、想读和需要读的角度,精选著名诗人戴望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习俗研究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复杂动荡的时代。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过大小30多个政权,较大的战争发生500起以上。对于这样一个...
民国报刊山东回族资料选辑 本书特色 马保全选编的《民国报刊山东回族资料选辑》将《申报》《禹贡》《穆声报》《震宗报》《伊光》《月华》《正道》《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
日下遗珍-北京旧城四合院建筑文物研究 本书特色 1995-2001年间,作者靠着一架自行车,一台照相机,一腔执着热情和一副三寸不烂之舌,跑遍北京城,赶在北京旧城...
本书以近代东北城市为研究对象,详细展示了区域城市的建筑空间规划模式、市民社会结构、工商经济活动、文化教育变迁、市政建设与
《别再难为自己》内容简介:没有人生而坚强——在我们成长的路上,伤痛总是不期而遇,在所难免。面对自己的脆弱,虔诚接受人生所经
《天皇与日本国命》是一部长篇政治历史著作,论述了日本裕仁天皇是怎样领导一帮军国主义分子制定全球战略,策划和发动针对西方国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内容简介 《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为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六卷本《世界史》的第五卷,它以广阔的视野和新的内涵展示了本世纪初至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