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国民党政府在这一年间由强者转化为弱者,共产党的情形则刚好相反。这个历史性的转折是怎么发生的?本书回溯历史源头,简略回顾了从抗战胜利到1946年底一年多的经过,而后全方位审视1947一年间风云变幻,广引各方文献,目的即是想让读者对事实得到比较完整的了解,以便自己来思考和做出判断。
看到《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这个书名,读者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拿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来说,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例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1948年国民党统治区财政经济的全面崩溃、人民解放军发动三大战略决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些都是对近代中国的历史产生巨大影响的事件,为什么偏偏要挑出1947年这一年来写呢?
当然,前面说到的那此年,都可以而且值得写一本研究专著;而1947年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它特殊的地位。正是在这一年,中国大地上发生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二十年来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国民党从优势转变为劣势,在内战战场上从进攻转变为被动挨打,由强者变成弱者;反过来,中国共产党却从劣势转变为优势,在战场上从防御转变为进攻,由弱者变成强者。双方力量对比在一年内发生的这种巨大变化直接影响并支配着此后中国的走向。本书书名中所用“转折年代”,正是在这意义上说的。发生了这样的转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历史性巨变的到来,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将1947年史册的*页和*后一页进行对照,可以感受到这种转折造成的强烈反差。这里,我想先把国共双方的主要领导人蒋介石和*在这年前后的言论及其反映出来的各自心态比较一下,可以给我们留下一个清晰的印象。这也许比列举种种具体事实更容易说明问题。
蒋介石在这一年将要到来的时候,刚刚攻占解放区在华北和华东的两大政治中心——张家口和淮阴,单方面召开国民大会,把和谈的大门关死。他那时候真是趾高气扬,踌躇满志,以为只需要三个月或半年时间就可以消灭中国共产党。他在这年2月所做的《对于*近社会经济军事情势之分析》的讲演中得意洋洋地说:
“一年余以来,政府要收复什么地方,就收复什么地方,长春如此,张家口也是如此,而*关重要的要算收复苏北和鲁南,因为苏北湖沼纵横,鲁南丘陵起伏,交通不易恢复,*便于匪军的藏匿和逃窜而终于被国军所收复,这是前方将士英勇奋斗的成绩。政府于去年计划在五个月内收复苏北,直至今年1月底正式将共产党驱逐时为上,比预定期间,也不过只超过了一个月。*近共产党在鲁南如果完全失败,则黄河以南便不复有容身之地。所以在这种交通和军事情势之下,共产党*不能流窜幸存。现在共产党还想把政府拖倒,这无异是一个幻梦,不料某报反而替他们宣传,真是可笑之至!”
*受蒋介石信任的参谋总长陈诚,1946年10月17日在攻下张家口后在记者招待会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如用军事,三、五月内可以告一段落。任何一条铁路,两星期内可以打通。”1947年初他又一再重申这个看法。这反映出他们那时多么地充满自信。
但到这年12月,蒋介石再也没有年初那股神气了。当讲到一年多来的战场形势时,他说:
“他们(注:指解放军)并没有我们这样好的武器,也没有我们这样多受过严格训练的官兵,更没有什么军需资源的经济基础,这些条件我们都远胜过他们,而为什么我们不能剿灭他们?并且较之初期,匪区更扩大,匪势更嚣张,我们曾有许多将领被俘虏,许多部队被消灭,成为我们国民革命军有史以来的大耻辱!过去我们无论是东征、北伐以至抗战,没有一次战争不是光荣胜利的,现在剿匪,匪是愈剿愈多,我们却是愈战愈挫,这是我们从来没有受过的耻辱!”
他甚至感觉到:自己也好,国民党的统治也好,已经处在“生死成败的关头”。这年的*后一天,他在日记中写道:“本月忧患*深,尤以*后十日,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再看*,他的态度一直是冷静而从容的。1946年11月21日,面对国民党军队气势汹汹的大举进攻,他在中共中央的会议上说:前一段时间,在中国人民中间以及我们党内部存在着内战打不打得起来的问题,人们部希望国共不打仗,现在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剩下的便是我们能不能胜利的问题了。要胜利就要搞好统一战线,就要使我们的人多一些,就要孤立敌人。在军事上,我们还是用袭击的办法,集中优势兵力,消灭敌人。解决土地问题,这是一切工作的根本。他强调指出:“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1947年2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通过《迎接中国革命的新高潮》的党内指示。*在对这个文件作说明时指出:“根据*近的形势来看,高潮是确定地快要到来了。凡是出现革命高潮,总是敌人有弱点,给我们可乘之机,否则就很难。”“这次革命的动力是两条战线,就是解放区和蒋管区的人民运动,而以解放区为主。”对革命胜利的时间,他做出这样的判断“少则三年到五年,多则十年到十五年。假如以少则三年到五年来说,那末,从日本投降时算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一半了,,即一年半了,但*后的困难我们还要估计到。”
*在1946年底所说“我们只要熬过明年一年,后年就会好转”,用了一个“熬”字,是十分贴切的。对中国共产党来说,1947年这一年确实很不容易熬过,而在这一年里把整个局面扭转过来就更不容易了。*在十九年后还对外国朋友说起:蒋介石打我们的时候,要算1947年上半年是*困难的时候,很多重要的根据地被它占去了,比如延安就被占去了,陕北它都走遍了。只是整个局势的好转,来得比*原来预计的更早。
到这年年底,情况已经发生根本的变化。*认为可以断言胜利已经在望。12月25日,他在中共中央于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的会议上做《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一开始便说:
“中国人民的革命战争,现在已经达到了一个转折点。这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打退了美国走狗蒋介石的数百万反动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进攻。”“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在中国这一块土地上扭转了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匪帮的反革命车轮,使之走向覆灭的道路。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
为什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竟会出现如此巨大的转折?看起来似乎是个奇迹,其实,根本的原因在于人心的向背,在于谁能得到中国*多数民众的支持。人心向背,是*终能左右一切的决定性力量。当然,主观的指导方针是否正确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指导方针不正确,即便有良好的客观机遇仍会白白地丧失掉。具体说来,这个变化是由解放区和国民党统治区人民运动这两条战线的发展所造成,而以前者为主。无论两者中哪一个方面,走过的都不是平坦的道路,而是经历过一个艰难的发展过程。正是在这样一个历史转折年代,各种矛盾冲突表现得比平时更加错综复杂,更加尖锐激烈,因而使这段历史的内容异常丰富。
这本书所要考察和探讨的是:这个转折究竟是如何到来的,它一步一步地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力求把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重新呈现在读者面前。至于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这一点,只能有待于读者的批评。
揭开1947年中国历史的**页,国民党报纸上宣传得十分热闹的,是在1月1口这一天公布“国民大会”所通过的《中华民国宪法》和《宪法实施之准备程序》。蒋介石在同一天主持举行隆重的谒陵典礼,并发表告全国军民同胞书,说:“今天政府颁布中华民国宪法,国家即已进入民主宪政的坦途,从此全国同胞要认真行使民权,善尽义务,这是民国成立以来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同蒋介石那样兴奋的口气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老百姓对这部《宪法》的公布也好,对当局宣布进入“宪政”时期也好,普遍反应极为冷淡,没有觉得这是什么“大事”,更谈不上“划时代的大事”了。叶圣陶在1946年12月26日的日记中说得很坦率:“国民大会已闭幕,宪草已议定,此原是国家大事,而以基础之不稳固,操纵者之别有用心,人皆以玩戏视之。”在1947年1月1日的日记中又写道:“今日起放假三日,算是功令,名义为庆祝宪法完成。实则此次宪法,一般民众固未措意,有识之士多不与承认。”此刻*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却是因驻华美军在北平强行奸污北京大学先修班的女生激起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正以迅猛之势席卷全国。《观察》特约南京通信中作了这样的鲜明对比:“三十六年(注:即1947年)的首都,以两个不同的游行来开始。元旦天气晴朗,国旗飞扬,街卜增加厂不少‘普天同庆’的彩牌楼,只有在各大学中似乎并不欣赏这三天庆祝假期,偏[遍]川占了抗议美军暴行、要求美军退出的提议、文告、宣言、标语、漫画、剪报,几乎是每五分钟贴一批,每一小时开一次会。”这种简单明了的用事实来比较,也许比千言万语的评论更能使人清楚地了解当时的民众情绪,了解中国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进入1947年的。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能够以这样的声势席卷全国决不是偶然的,因为这个问题正触及到亿万中国人心灵深处*为敏感的痛处。中华民族在一个多世纪以来受尽了外国列强的欺压和侮辱,伤透了中国人的心,特别是经过八年浴血抗战,终于打败长期骑在中国人头上作威作福的日本侵略者以后,每个中国人都觉得扬眉吐气,可以抬起头来做人了。他们*无法忍受的,是重新看到外国列强义以征服者的姿态,无视中国的主权,无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在中国国土上耀武扬威地为所欲为,甚至任意杀害和污辱中国的同胞。这使每个有爱国心的中国人,都会立刻联想起一百多年来民族的屈辱和苦难,都会抑制不住满腔热血的沸腾,奋不顾身地起来抗争。抗日战争期间,不少美国军人、特别是空军人员来到中国的大后方。他们的人数不多。在中国人看来,他们是盟军,是来帮助中国抗战的,因此对他们怀着一种亲近的感情。当美国军人乘坐军车经过街道时,人们常常友好地伸出大拇指向他们喊道“顶好!”但战后这种情况很快发生了变化。著名的白山主义知识分子储安平多少带有伤感地写道“在战争时期,中国人对于美国都怀有一种广泛的好感。这种感情,包含着感激和敬佩两种成分。”“但是这种感情在过去短短几个月中,已经起了很大的变化。”“这诚然是一个不幸的变化,不幸丰这又竟然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变化。的确,中国人对美国的感情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是谁也是无法否认的。这种变化,是事实教育的结果。……
金冲及,1930年出生,男,上海市人。中共党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历任复旦大学团委书记、教务部副主任、教学科学部副主任,文物出版社总编辑,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常务副主任、研究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读史阅世六十年 本书特色 1:作者何炳棣先生堪为文科诺贝尔奖级的学者。2:这是一部内容详尽的个人成功史,书中传递了艰忍自强的奋斗精神和永不停息的学术追求。3:作...
长城以北-一寸河山一寸血-1 本书特色 首次开放解说中国正面抗日全史。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战争很精彩,全史更好看。经典读物,耐读、耐品,耐收藏。长城以北-一...
《网店推广、装修、客服、运营一本通》内容简介:随着网络购物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将创业的目光瞄准了网络开店,尤其是一些年
威震天下:郭子仪 本书特色 姜正成编著的《威震天下(郭子仪)》介绍:安史之乱爆发后,唐玄宗李隆基忙于奔逃,朝政顿时瘫痪,全国也很快陷入一片混乱当中。在国家生死存...
史记精言妙语评注 内容简介 在中华五千年悠久文化的长河中,司马迁以为天地立德、为人生立言和为万世太平立功的思想,以他自己的生活经验、理想追求和人格修养,著成千古...
敦煌之痛 本书特色 《敦煌之痛:斯坦因在丝绸之路上的探险与盗宝》作者所以关注斯坦因,除了他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曾从中国弄走大量文物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他...
一本书读懂意大利历史 本书特色 本书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了一幅较为完整的意大利历史画卷,让广大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意大利这个古老文明国家悠久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让读...
《HTML5+CSS3网页设计》内容简介:HTML5+CSS3是当今网页设计的主流技术,本书全面介绍了HTML5的新功能及CSS3样式表的设计方式,并将
杨家将的历史和传说 目录 前言**章契丹进攻中原第二章“儿皇帝”石敬瑭第三章“杨无敌”第四章镇守雁门,大破辽兵第五章宋朝收复燕、云的尝试第六章陈家谷口英雄殉国第...
灵渠 本书特色 众所周知,灵渠是与都江堰、郑国渠齐名的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被郭沫若先生誉为“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用为世界之奇观”,同时,它也是兴乃至桂林历史文...
品读西学-房龙三部曲-宽容 本书特色 《宽容(房龙三部曲)》:生活本来是一次光荣的历险,结果却变成了一次可怕的经历。我一切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
《音乐治疗经典案例》内容简介:全书按年龄段分为三大篇章,每篇章设计7个诊疗案例。分别为:成长的烦恼、奋斗的足迹和岁月的华章。
五岳游草 内容简介 本书写于万历25年,它不仅记述了各地的山川名胜、关塞险要、物产民俗,而且对当时的赋役漕运、农民起义、特别是西南少数民族的情况都保存了较丰富的...
孔飞力(PhilipAldenKuhn),美国著名汉学家。1933年9月9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950年,毕业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威尔逊CWoodrawWilson...
《飞翔在中国上空:1910-1950年中国航空史话》是一部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航空史话”,它讲述了中国航空事业从无到有、曲折发展的
《移动终端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内容简介:本书是作者在总结多年从事移动终端安全研究的成果,凝练项目研发工作中提出的新理论、新
中国近代史 本书特色 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真的提倡改革吗?鸦片战争失败如此惨重,为什么中国人没有像日本那样马上维新?我们对签订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李鸿章的认识存在怎样...
《债务海啸》内容简介:中国债务总水平,已达无法承受的极限,而且还是在社保投入严重亏空情况下。债务危机再也不是其他国家的事,
绝密档案背后的传奇-六 本书特色 1920年9月“日上午11时,这些川东子弟终于登上法国邮轮“盎特莱蓬”号,一些前来送行的家人与船上的人依依惜别。一声长鸣,邮轮...
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 内容简介 一 古钟卷分为古钟、编钟与铃、外埠藏品三个部分。各部分均以年代顺序排列,共选录西周、汉、唐、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精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