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新闻舆论对社会事件的影响力之大,是有目共睹的。本论文集创作的背景就是在抗日战争初期,一个新闻宣传大爆发的时期。邹韬奋作为民国首席报人,以知识分子的自觉,主动承担起以舆论推动“抗日救亡”的重任。本书精选1935年至1937年间,邹韬奋以个人身份发表于《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等报刊上的44篇文章。全书分为“言论”“漫笔”“笔谈”三个部分。时事评论文章的内容围绕着“抗日救国”这个核心主题展开,犀利地指出了其时政府与民众应有的对敌态度和抗敌方法,论述了联合阵线的积极意义与形成联合阵线之迫切必要,分析了苏联革命成功的密匙以及中国革命可向他借鉴之处,讨论了隐藏在“抗日救国”这个主要矛盾下的一些社会矛盾和民主问题。这部论文集体现了邹韬奋作为新闻工作者、知识分子的先进、敏锐与良知。
看民国首席报人,如何利用舆论武器,扛起推动“抗日救亡”运动之大旗; 44篇精彩政论时评,分为言论、漫笔、笔谈三部分,一展民国政治气氛和社会风貌; 分析鞭辟入里,文笔犀利老道,视野广阔,救国心切,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和知识分子的先进、敏锐和良知; 装帧精美,阅读、收藏俱佳,同系列其他丛书也值得珍藏。
事实上的三权 关于苏联新宪法草案的重要特点,我在《读苏联新宪法草案》那篇文里已有过大概的评述了。在那新宪法里,苏联公民所享受的基本权利不止三种,但是尤其使我们感到浓厚兴趣的是工作权,休息权,和教育权。这些新名词已够新奇,但是这些新奇的新名词倘若只不过是白纸黑字的东西,在纸面上说得堂皇冠冕,那也不值得怎样注意,可是这三种权利却的的确确是事实上的三权,在新宪法草案未发表以前,就已经在事实上办到了,这次新宪法草案里所规定的这三权,只是把事实写在纸上罢了。这是我前年从英国到苏联去考察时所目睹的事实,所以想在这里就记忆所及,提出一些来谈谈。首先请先谈工作权。在任何其他国家里,教育的责任只是弄到你毕业,便算完事,至于你毕业后能否得到职业,这是你自己的事,好像和教育家毫不相干。在这情形之下,毕业后能不能得到一个啖饭地都毫无把握,至于你是否所用即为所学,那更没有人顾问了。诚然,在外国或在中国,我们都听见有“职业指导所”或“职业介绍所”这个东西,这种机关对于介绍职业虽也有一小部分办到,但对于求业者并不负有必须替你寻得职业的责任;在这闹着失业恐慌的时代,在许许多多求业者里面,能够介绍出去的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在苏联,他们并不是把毕业生推出校门以后便不再负什么责任。在学生将毕业的一年前,假使你是学重工业的,即由你的学校当局,重工业人民委员部,和你自己,共同商定你的职业,确定你毕业后的做事的位置。苏联人民对于研究学问的勤奋,这是任何游历过苏联的人所承认的。我觉得学了就一定有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在他们认为是当然的,因为他们承认每个公民都有工作权。其次请谈休息权。苏联几乎已普遍地采用了每日七时制,较繁重的工作已采用每日六时制。仅仅减少工作时间还不够,他们一方面并在积极增加种种设备,使人民在休息时间得到有益身心的娱乐。我在苏联考察所得的深刻印象,觉得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无论是工厂里的工人或学校里的学生都是兴会淋漓地干,非常勤奋地干,但是同时政府却替人民设备种种的正当娱乐机关,使人民在工余的时候,也兴会淋漓地玩,非常勤奋地玩!他们每五天有个休息日,在这一天你可以看到成群结队的民众有的参观各种博物院,有的游山,有的在湖里游艇,有的在山麓绿茵上跳舞歌唱,有的在大规模的文化休养公园里游散,从事于各种各样的健身运动。各戏院,各电影院,各名胜,都成了民众的娱乐地。不但成人,就是儿童,也有特为他们设备的戏院和电影院等等的娱乐处所。除每五日一次的全日休息外,每日工余也有种种娱乐的设备。你在傍晚,到那里的公园里去,可以看到几十对或几百对健康快乐的男女在公园里露天跳舞场上跳舞。有的是集体舞,有的是双人舞。这些都是白天努力工作的男女公民,工余自由来娱乐的,当然没有以营业为目的的“舞女”。这种种娱乐,有些在各国也是有的,不同之点是在其他地方,只有少数人享得到,在苏联却是大众所共同享得到的。此外,工作者无论是工人或是职员,每年除休息日外,还有一星期到一个月的例假,依工作的辛苦,成绩的优劣而定,在例假期中,不但工薪照给,工作成绩特优者还可免费旅行或送到名胜的休养院去休养!全国各名胜都布满了休养院(他们称为rest home),给大众免费休养!我在苏联的时候,参观了不少这种休养院。所以他们的所谓休息权,并不是一句抽象的空话,却是实践的记载。*后我们要谈到教育权。就其他各国的情形说,做家长的人对于子弟教育费的担负,大概都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尤其是收入少的人们。子女在小学时代,父母的担负还轻些,到中学时代已较重,到大学时代就更重,显然只是少数中的少数家长所能勉强担负的。你能受到多少教育,就全视你的父母有多少收入,收入不一定,你的教育也就毫无把握。在苏联的实际情形却不是这样。他们的小学中学及大学都是免费的,但是在小学中学时代,衣食住及零用等还由父母供给,做父母的还不能完全脱卸护养的责任。到了大学,学生的费用比较的大些,依别国的情形,父母的担负也比较的增加起来,在苏联对于大学生却有国家津贴的办法。年级愈高,津贴也随着增加;成绩愈优,津贴也酌量增加。大概大学初年级学生每月可得津贴一百罗布左右,以后依年级递增,*高的可得津贴二百罗布左右。他们完全可以自顾,做父母的完全可以不负责了。研究院里的学生每月津贴有到三四百罗布的。他们对于大众的教育积极推广和提高,如不这样给人以便利,大多数民众的子女便没有机会受到高深的教育。除大学外,各工厂里的艺徒学校和工人升学预备科等等,不但免费,也还有相当的津贴。在苏联,只要你要学,肯学,就不怕没有受教育的机会。所以他们所谓教育权,也不是一句装饰门面的话语,也是在事实上已经办到的事情。……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近代中国著名的记者和出版家。1923年进入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教育与职业》月刊和“职业教育丛书”,1926年接任《生活》周刊主编,1932年7月创建生活书店。后又办《生活日报》《抗战》(抵抗)三日刊、《大众生活》等报刊。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事业管理与职业修养》等。
城北白相人 目录 **章 梅兰竹菊第二章 贾志高第三章 褚菊英第四章 张乾坤第五章 赵天人第六章 牌友第七章 周文珊第八章 红梅和秀兰第九章 想竹和是男第十章 ...
爱是今天的一切-雪莱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 诗集由我国著名诗人朵渔精选雪莱诗歌中的精品结集而成,较为全面地展示了雪莱的诗歌风貌,所选诗歌在诗歌爱好者中享有盛名。诗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 本书特色 《唐诗三百首》自问世以来,注家蜂起。编者们在学习、借鉴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心编著了这本诗集》。本书逐一对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艺术成就...
历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精选:小说卷二 本书特色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先生命名的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
岭云海日楼诗钞 本书特色 据一九一三年刊本影印。凡十二卷。收录在《岭云海日楼诗钞》中的诗,都是1895 -1911年间所作,约800余题,1700余首,充满着“...
名家名作精华本:琦君作品精选 本书特色 这本作品精选,收录了以《橘子红了》为代表的经典小说,它将带你进入和乐敦厚的温情世界,体察生命的悲欢离合。收录了《故乡的婚...
《宣室志》,唐张读撰,萧逸校点。《宣室志》取名于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之事,故此书多记载神仙鬼怪狐精、佛门休咎故事,
江山风雨情 本书特色 明末清初的改朝换代。波诡云谲,惊心动魄,更胜于《康熙帝国》。江山风雨情 内容简介 明朝末年,三日并举,以崇祯帝为首的明政权;以皇太极为首的...
《科技文书写作》内容简介:科技文书是记录、总结、描述、反映、交流、传播、普及科技成果的必要手段,是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
易卜生书信演讲集 本书特色 《易卜生书信演讲集》为国内**部系统介绍易卜生书信演讲的著作,涵括了易卜生从青少年时代到老年的近三百封书信和十余篇演讲。其内容体现了...
《神奇标签》内容简介:超市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如何便捷地获得它们的价格和生产信息?仓库中堆积如山的快递,如何准确地将它们投递
唐宋词选释 本书特色 《唐宋词选释》自唐迄南宋,共二百五十一首,分为三卷。上卷为唐、五代词,又分为三部分:一、唐,二、《花间》,三、南唐;共八十七首。中、下卷为...
陈衍谈诗话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辑录了陈衍先生的《石遗室诗话》32卷。《石遗室诗话》是近代诗歌批评著作中的代表作之一,是空前的大型诗话。它是对“同光体”诗歌的揭橥...
《食为天》内容简介:食为天,是新疆的天。天大地大食物丰盛,新疆美食保持着原始古老的传统。食材出自大地,制作依赖大地。这样的
文心书事 本书特色本书是一部书话散文。30年来,作者日日读书,笔耕不辍,诸多精彩文章登载于各大报刊。本书甄选了68篇有关作者读书、买书、藏书、评书等与书交集的文...
世界上最伟大的演讲词 本书特色 为了满足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本书囊括了中外许多优秀演讲词,以点带面地全面展现了各个时期、各个国家的经典作品,熔古典、现代、东方、...
宋词之旅 内容简介 本书系“中国文学之旅文化大散文丛书”之二。 本书以宋词和宋代词人为题材创作的专题系列散文。作者“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
黑泽明的罗生门(精装) 本书特色《黑泽明的罗生门》是杰出的东亚史学者保·安德利尔对黑泽明的电影世界一次充满冒险和洞见的发现。作者追溯了黑泽明生命中...
徒然草 本书特色 西川祐信浮世绘原版插图译本!随书附赠精美浮世绘书签!影响后世600余年的传世古典杰作!与《枕草子》并称为“日本随笔文学双壁”!2018全新插图...
本书收入两个诗集,分别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1923)和《老虎的金黄》(1972)。前者是作者于1923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