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魅力包含多方面因素,首先是人,其次是城市的文化特征、地理特征,城市的新方向,城市的专享特点。这些综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城市在居住者或游客心中的特殊的情感反应。《写给城市的情书》为我们观察城市以及让城市自己看自己开启了一个角度,一个发现城市个性之美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在这场城市化运动中城市与我们的关系。它在关注城市发展的时候,也关注城市在发展中创造了什么。 目录前言概述作者简介 《新周刊》 编《新周刊》于1996年创刊,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是中国期刊市场上很有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专家评论汉语主题词发行渠道媒体评论目标读者精彩书摘本书卖点/编辑推荐数字产品销售数据采集 抢先发售发货日期 点播数量 已开票金额 已收款金额
《写给城市的情书》是《新周刊》“观点供应商”文丛二十年精选系列丛书之一,以《新周刊》的城市观为主题。“观点供应商”文丛集结了《新周刊》创刊20年来在生活、情爱、历史、文化、艺术、财富、城市等领域的新鲜概念、优秀佳作,是对《新周刊》20年来对这些概念的总梳理。《写给城市的情书》为我们观察城市以及让城市自己看自己开启了一个角度,一个发现城市个性之美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在这场城市化运动中城市与我们的关系。它在关注城市发展的时候,也关注城市在发展中创造了什么。
前言 I
《新周刊》:发现城市之美
封新城
《新周刊》初创刊还是四开大版的时候,已有城市报道栏目,但是不像后来那样是一个主要的卖点。改版后,我们**次在城市专题上的尝试就是做了《上海人为什么迷恋30年代?》,不过真正确立城市报道的方向还是靠1998年的《城市魅力排行榜》。这个排行榜影响非常大,直到现在还被人经常引用。当时广州被定义为“*说不清的城市”,不知道谁把这期杂志送给了广州市市长林树森,那时正是广州“小变”之前,对市长的震动很大,表示一定要把广州说清楚,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令他痛下决心要通过“小变”“中变”“大变”来彻底改变广州形象的原因之一。广州“中变”以后,我们专门为广州做了一期专题《就这样爱上广州》,算是对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有一个好的交代吧。总的来说,排行榜正面的反馈比较大,包括政府部门大部分很赞同,当时只有南京市政府对我们把南京命名为“*伤感的城市”有些看法,他们还向我们提供了很多证据来证明南京不是*伤感的城市。
《城市魅力排行榜》为我们观察城市以及让城市自己看自己开启了一个角度,一个发现城市个性之美的角度。从历史的角度看,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城市化是目前中国进行的*为轰轰烈烈的运动。排行榜实际上开启了《新周刊》的一个历史,那就是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在这场城市化运动中城市与我们的关系。
如果说《城市魅力排行榜》还是书斋内浪漫主义的关注的话,那么《城市败笔》就有着更为现实主义的意义,它在关注城市发展的时候也关注城市在发展中做错了什么。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对专家意见的倾听使得这个专题受到了广泛的注意,它的批判性与战斗性使得这个专题成为城市专题中的经典。
然后就是《第四城》。这个创造性的专题带着强烈的戏剧效果,使得成都拥有了京沪穗三大城市外的“第四城”的别称。争议非常大,主要是成渝之争,因为重庆人认为它比成都更有资格被称为“第四城”。当时我们的论坛上简直就炸了锅,后来干脆就把这一块内容从网上拿了下来。“第四城”这个词的戏剧效果实际上远比它正确与否重要,当然,不同历史背景的城市对此的反应不同,我们能够理解。
至此,三大专题已经使我们奠定了在城市报道上的地位,同时也带来了更多城市与我们进行更深层次合作的机遇。比如昆明和丽江就希望我们能够对它们的发展有所推动,以实现资源*大化利用,这是我们既自然又意外的收获。越来越多的城市能够关注到自身的形象问题令我们非常高兴,但是,我依然认为,中国人目前还是太不懂城市的人群。我想,越往前走,能看到的好东西就会越多。
城市的魅力包含多方面因素,首先是这里的人,其次是这里的文化特征、地理特征,城市的新方向,城市的卖点(也即特点)。这些综合起来构成了一个城市在居住者或游客心中的特殊的情感反应。
西方人已经发展到把没有特点的城市创造性地变成很有特点的城市。比如瑞士,原本是非常缺乏特点的地方,但是他们慢慢为自己加入新的理念,引进各种国际论坛、国际型组织,结果就成了自己的特色。这对于城市管理者的眼光和运作能力的要求更高。中国大部分城市需要的是先看清自己,发现自己的特色、卖点,知道什么是自己*好的*具自信的地方,这就已经很不错了。
有些弯路是必定要走的。城市化与后城市化并存的一大好处是,或许可以让我们避免一些弯路,但是也只是或许而已,有些弯路,明知道是弯路,也还是躲不开,一定要走下去。这就是悲哀了。
尽管我们把广州命名为“*说不清的城市”,我还是*喜欢生活
在这里。广州的魅力是你可以随时在这里消失掉,你可以把你的工作
和生活完全分开。当然,*理想的生活是白天在广州工作,晚上到云南
的丽江生活。但是,那实在太奢侈了。
中国十大城市评论家之《新周刊》
《新周刊》是应中国城市热潮兴起之始而生的。
《新周刊》报道过的中国城市不下两三百个,几乎所有有独到见解的城市评论家,包括杨东平、余秋雨、易中天、王鲁湘、王志纲、龙应台、陈逸飞、阮仪三,都在《新周刊》上发表过文章、接受过采访、展示过城市观点。而国内自发的、民间的城市研究者,不同城市的城市Fans和城市论坛,都被《新周刊》网罗报道,以令《新周刊》成为更宽广、更多元的城市话语平台。
“发现城市之美”只是《新周刊》的一面,它还是中国城市*热情的拥趸、*贴身的监测者、*有创见的品牌营造者和*严厉的批评者。《新周刊》是中国城市评论家中*有影响力的“传媒派”。
(文/何树青)
城市魅力排行榜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虽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有着自己特殊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质的城市肯定是*让人喜欢的城市,也是*让人难忘的城市。
城市的个性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和文化的凝结,一旦形成便永难更改,岁月的变迁只会磨损她的容颜而不会销蚀她的魅力。人们常常通过一条小小的街道和别致的建筑物就能识别一座城市的性格特征,但只有当人与城市处于一种水乳交融的状态的时候,城市的个性魅力才会真正放射出光彩。
中国城市的个性是中国人文化气质和心理特征的*为鲜明直接的表现形式,用感性的眼光打量中国的城市、从文化的视角来感悟中国的城市,就如同走进了中国人多姿多彩的精神世界,意味深长而又妙趣横生。
尽管这里评点的城市还只是中国666座城市中极少的一部分,尽管这极少的一部分之外还有许多个性鲜明的城市,但这17座城市肯定是中国城市中*具性格魅力的城市,她们真的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大气的城市:北京
外地人到北京,往往**个印象就是出租车司机真能侃,而且越是那些辛辛苦苦拉着客人跑上10公里才能挣上10元钱的面的司机越能侃。
因为城市大,你并不会特别觉得哪座建筑哪个立交桥大,但是如果坐出租车,一个立交桥绕下来肯定跳表,北京的立交桥似乎只有上海深圳能媲美。走在街上,碰见一个个子高挑、单眼皮、杏仁眼的姑娘,一问,祖上是正红旗的——这种机会是越来越少了。那些说着流利北京话的年轻人往往不过是父母迁居北京的新移民的后代,甚至是考上北京的大学留在北京工作的外地人。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经济性的大规模移民潮之前,北京早有了政治性的移民,这就造成了北京人的成分特别复杂。谁敢说自己是爱新觉罗的后代呢?只好“英雄不问出处”。
基本上,会说北京话就能被认同是北京人。北京话特有的腔调节奏让北京女孩子说起来也显得特别落落大方。所以有人说在北京出头难,因为人才太多了,个个都是精英。所谓“居长安大不易”。
一说起北京人,人们立刻想到提笼架鸟、不事生产的八旗子弟形象。这些住着四合院、喝着大碗茶、一包饺子必定给邻居送上一碗的老北京人还有,但已经偏居南城一隅,那些在消费力、环境清洁上都较差的地方,不再能代表社会主流。关于清真寺、爆肚儿满和瑞蚨祥绸缎庄的故事越来越成为外地人猎奇的兴趣所在。
从前的三教九流各路人马,汉满蒙回藏、儒道释景回似乎已经成为传说,而从新一代北京人身上依然能看出某种传承。
四十来岁的下岗女工去菜市场买菜,跟相熟的摊主还是不好意思太斤斤计较,不过,主张和气生财的摊主也会给一点小小的优惠——这些北京近郊的农民很快就知道了应当怎么同北京人做生意,就是“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
大学毕业不久的年轻人,当上了外国大公司驻中国办事处的高级雇员,每天穿着从赛特、世都买回的名牌服饰在国贸中心的高级写字楼进进出出,拿起电话先“Hello”,一脸冷漠的神情。但是一回到他真正的朋友中间—— 可能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也可能是中学或大学同学,立刻又是一副模样 :“怎么,哥儿几个什么时候聚聚?”吃饭的时候抢着埋单,“算我的,算我的,谁让我挣得比你多呢!”
即使有意识地把北京人的传统性格视为腐败落后,他们也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真正摒弃这些东西。在南方见惯的“AA制”在北京始终无法形成气候。如果说轮流埋单是变相的“AA制”,那么北京人宁愿停留在轮流埋单而不再向前跨一步 :那不是连面子都不要了吗?北京人脸红了。有一句话说 :“北京人看外地人,都是他的下级 ;上海人看外地人,都是乡下人 ;广州人看外地人,都是北方人。”上海和广州可谓贴切,说北京人就太吓人了一点。也难怪,不要说卖西瓜的、拉板车的吹起牛来没边没沿,就是受过高等教育自我感觉良好的年轻一代,凑在一起一聊天,有消息都是从某部委传出来的,低于1000万的生意千万别跟他谈。正如北京人*看不起上海人的精明和斤斤计较,北京人也有被人嘲笑的一点:能说不能干。
一个著名的北京时装设计师到南方去,有人打听:“这人行吗?”答话的是个北京人:“能干什么不知道,反正是特能说。”
光有大气还是不够的。
(文/静言)
……
《新周刊》属于时事生活类杂志。创刊于1996年8月18日,历经十余年发展,已成为中国社会变迁敏锐的观察者与记录者。《新周刊》始终保持对社会潮流动态的高度敏感,彰扬无情解构的犀利风格,并开创多种全新传媒报道模式,“中国新锐的时事生活周刊”之定位深入人心,是中国期刊市场上颇具代表性和舆论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同时,《新周刊》享有传媒界“话题发源地”的美誉。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内容简介:在《股票大作手操盘术》中,杰西·利弗莫尔详细完整地介绍了自创的“利弗莫尔市场方法”,其要素包
知中.竹林七贤 本书特色 《知中·竹林七贤》特集,是内容品牌「知中」系列的第5本书,知中目前的另外4本在售特集包括:《知中·山水》特...
港澳台地区最畅销旅游攻略图书排行榜第一名!万众期待,专属新加坡新潮美食私房游乐之旅。政府大厦:逛遍四大著名购物商场 感受刺激F1方程式赛车乌节路:横扫大Mall...
作品目录写在前面 一、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概述 二、历史悠久的达斡尔族萨满文化 三、斡米南仪式的地域性 四、对斡米南仪式的
中国俗文化研究。2 内容简介 本书刊布当代学者用现代科学精神研究中古国俗文化的*新成果的专业纯学术刊物。包括俗文化学研究、俗语言研究、俗信仰研究、风俗及其他文化...
撒哈拉沙漠下的亚特兰蒂斯-(上下册) 本书特色 埃里希·冯·丹尼肯当今世界超级畅销书作家有32部作品问世,被翻译成35种语言,累计在全球售出63000000册,...
《婚礼设计手绘快速表现》内容简介:本书是一本婚礼会场设计手绘教程,比较全面系统地讲解了婚礼手绘的各个方面。全书共分为7章,靠
《朝花夕拾》内容简介:本书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入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回忆散文共10篇。其中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
汉字与上古化 本书特色 《汉字与上古文化》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与上古化 内容简介 本书在前人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以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材料和...
中国古代礼俗 目录 引言**章 中国礼俗的源流一礼俗的起源二礼俗的形成三礼俗的发展和演变第二章 育子礼俗一报喜二洗三朝三做满月四命名五抓周六家教七拜师第三章 成...
中国历史文化概论-(修订本)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为依托,以文化审视的眼光,分析和介绍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远古时期的...
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富田彻男是研究技术史和专利问题的专家。《技术转移与社会文化》是他的一本力作。全书以纵向、横向的比较方法,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技...
闲雅小品丛书:清白旧家风-家训小品赏读 本书特色 古人笔下,诸多清趣:可以品春韭秋菘、观世间芳菲,亦可享琴瑟之乐、赏四时风物。撷为小品,则烟霞满纸,充满人间情味...
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赫哲族 内容简介 《民族文化经典故事丛书:赫哲族》以赫哲族的历史文化发展为主线,有机融汇各民族多姿多彩的故事艺术,图文并茂,生动形象,融思...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以宜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例 本书特色 《三峡大学宜昌市社会管理法治化研究丛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创新实证研究:以宜昌长阳...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 本书特色 《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通过历史上闽、台之间文人、作家交往互动、相互影响的实例,如明郑时期郑成功和“海外几社”等对宋末福建“遗民文学...
神圣的欢爱 本书特色 这本书部头大,牵扯的知识面广,冷僻词句多,相当难译。我们组织的翻译工作几经周折,历时八年才完成。在通读和校订完全部译稿之后,应出版社的建议...
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 内容简介 本书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苏联文化思想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分析了它形成、确立、发展、演变和僵化的过程,它与苏联经济模式的密切联...
《文明论概略》导读 内容简介 福泽谕吉是缔造日本近代文明的一位杰出思想家,他的这部著作入木三分地剖析了日本封建遗毒之现状、成果和后果,出版后在日本引起了轰动,并...
自然话语中的重复现象 本书特色 《自然话语中的重复现象》研究主要从语篇衔接、会话分析等角度探讨汉语自然口语和书面语中的重复现象,以期认识重复的组成形式和分布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