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世界一百余年的日本史学经典。 自1904年问世以来,《觉醒之书》已有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瑞典语等十几种译本,在世界范围享有持续的影响,已成为世界认识日本乃至东亚政治格局的经典之作。
◆ 用英语介绍日本明治维新的扛鼎之作。 19世纪初叶的日本遭遇了什么?中印文化如何影响日本?日本为何能够猛然觉醒?传统文化是阻碍还是推动了现代文明?冈仓天心于东方传统文化浸淫良久,对西方历史艺术亦有会于心,他简练地描述了日本在文明冲突下如何痛苦挣扎、破茧而出、化蛹成蝶的重生历程,并为上述的各种疑问给出了自己明确的回答。
◆ 独具视角的政治随笔。 相对于激进主义者福泽谕吉,冈仓天心是一位政治开明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他认为:“尽管表面上存在着东西方之分,但所有人类发展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强调:“只有忠于自己的理念才能赢得尊重。”如果意欲从内部了解当时日本国民的文化心理,这本小书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导引。
在本书中,作者用渊博的学识,借助明治时期遗留下来的*手资料,讲诉了日本从德川幕府时期到明治维新,再到近现代的政权更替和政治改革的历程,并从历史、政治、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回答了:在一个握有实权的君王的统治下,当今日本究竟是如何以让人惊讶的速度发展起来的,及其与中国、印度等邻国的关系。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这不仅是一本了解日本的著作,也是一本引人思考的著作。
日本的突然崛起对外国观察者来说多多少少都算个谜。她是一个鲜花和装甲舰之国,是激进的英雄主义和精致的茶杯之国,在这种奇妙的迷幻之境中,文明在新旧世界的星光下交相辉映。不久之前,西方国家都还从未正眼看过日本。我们为了在世界大家庭中占有一席之位而努力付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现在却发现这些成就在很多人眼里是对基督教世界的威胁,这实在是让人忍俊不禁。在神秘之境中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夸大其词是人们的想象力对未知事物常有的反应。还有什么苛刻的责难脏水他们没泼在新日本身上,什么荒诞的赞誉之蜜没涂在新日本身上?我们既是现代社会珍爱的宝贝,也是一个可怕的异教徒的重生之躯——这不就是说的那幅黄祸图嘛!
西方世界对东方不正如东方对西方世界一样无知吗?尽管西方世界能通过大量信息资源来了解东方,但我们意识到,非常可悲的一点是,现今仍有许多关于我们的误解。我们并无意暗指那些愚昧大众,他们仍被种族歧视和自十字军东征起遗留下来的对东方的含糊恨意支配着。但即便是那些相较而言的博识之人也没有认识到日本复兴的重大的内在意义和我们追求的真正目标。可能是因为虽然我们面对的困难从不轻松,但我们的态度却经常很矛盾。或许东亚文明史对西方公众来说仍是一本天书,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外界对我们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前景持有各种迥异的意见。
我们的支持者既惊奇又欣喜地发现我们已引进了西方科学和工业、立宪政体以及发动一场大型战争所必需的组织机构。他们忘记了推动日本发展到现今状况的动力源于其接纳异国方法的能力,更源于那种能使她吸纳异国知识的先天气概。对一个民族来说,就像对个人一样,自我内在的实现(而非外界知识的吸收)才能真正促成进步。
对西方我们满怀感激,因为它教会了我们很多东西,同时我们还必须认清的一点是亚洲才是我们的理想的真正源泉。她将我们融入到她古老的文化中并播下了重生的种子。我们应欣慰的是在她那么多的孩子中,我们被允许证明自己有资格接受其遗产。一个民族的觉醒之路荆棘密布,日本在努力完成将一个东方民族带入到现代社会的紧急使命时仍面临着一个更为艰巨的任务。直到我们摆脱她的那一刻,这种死气沉沉的氛围就像笼罩在中国和印度身上一样包围着我们。我们整个民族都在亚洲的暗夜中沉睡,自然地笼罩在它神秘的面纱里。科学活动和社会进步在冷漠的氛围中止步不前,宗教能够抚慰却无法治愈饱受煎熬的受伤灵魂。如果不去了解迎接黎明前的黑夜,我们将永远不知道我们肩负着的是多么沉重的包袱。
亚洲的没落始于很久之前,大约在 13世纪蒙古人西征时。遭到灾难性的入侵后,中国和印度的古老文明之光在暗夜笼罩下被衬托得更加耀眼。黄河和恒河的子孙们很早就创造了可以与希腊和罗马启蒙运动鼎盛时期相媲美的文化,这种文化甚至一度引领了现代欧洲的先进思潮。佛教在公元后较早的几个世纪传入中国和远东地区,将吠陀知识与儒家思想融入一张网中,从而带来了亚洲的统一,各个佛教国度间有着非常广泛的交流活动。那烂陀大学或克什米尔的寺院里的新哲学思潮由朝圣者或云游僧带入到中国、韩国和日本等文化中心。各个王国之间礼尚往来,各种艺术和谐地交织融汇。整个亚洲社会的交流融汇为每个民族都带来了一种新的推动力。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每一个民族追求人性更高层次表达方式的努力都伴着另一个民族同步的类似运动。
自由主义和华丽做派使人们崇尚诗歌与和谐,这成为公元 6世纪笈多王朝超日王时代(Vikramaditya)的显著特征,这样的特征同样也出现在中国唐朝(618-907)的鼎盛时期以及我们奈良的天皇王朝中。同样,在公元8世纪时,以印度教信徒商羯罗(Sankaracharya)为代表的个人主义和重新收归国有运动之后,中国宋代掀起了一个以新儒学的形成而告终的类似运动,在同时期的日本和韩国也兴起了佛教流派禅宗。因此当基督教世界与中世纪主义苦苦抗争之时,佛教世界成为文化的乐园,各种思想之花绚烂地绽放着。
可惜的是,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骑兵却将这些文明之地踏为废墟,变成了和他们自己家乡一样的荒漠。这些大草原上的战士们已经不是**次出现在中国和印度富足的峡谷中了。匈奴人和斯基泰人(The Scythians)经常在这些国家的边境地区制造破坏,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不过,一段时间后,他们要么被驱逐出去,要么被同化并融入到平原中安宁平静的生活中。但这一次,蒙古人的袭击却与以往大不相同。它注定会延伸到太平洋和印度洋,甚至会穿过乌拉尔,直捣莫斯科。成吉思汗在中国的子孙们建立了元朝,定都北京,统治时期从1280年到 1368年,而他们的堂兄弟们则开始在印度境内发起一系列的进攻并*终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元人依旧信奉佛教,不过却是以一种名叫喇嘛教的方式在进行。然而,沿着加兹尼的穆罕默德足迹来到德里的蒙古帝王们携他们横扫南亚的余风,迅速皈依了阿拉伯人的信仰。这些蒙古人不仅根除了佛教还迫害印度教。伊斯兰教在中国和印度之间竖起了一道比喜马拉雅山脉更高大的屏障,这对佛教界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冲击,而对人类进步至关重要的交流也戛然而止。13世纪末期,随着蒙古征服者们强迫韩国作为他们的盟军试图入侵日本之时,我们自己与这片大陆上邻国间悠久的交流关系也逐渐被割断。他们的挑衅态度持续了近 40年,不过多亏了海岛地理优势和英勇的武士,我们成功击退了他们的攻击。但对他们入侵的记忆却无法抹去,甚至导致了我们自己的报复行为。我们与唐宋两朝古老友谊的美好记忆已无从拾起,两国之间持续多个世纪的相互猜疑或许也是后来与这个天朝大国争战的潜因之一。从蒙古人征服亚洲起,佛教世界就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再也没有统一过。现在亚洲国家彼此所知甚少,他们对邻国遭遇的不幸变得越来越冷漠。
蒙古人的崛起对佛教和基督教产生的影响之大让我们感到震惊。在长期的相互交战中,地中海和波罗的海的海上民族已经拥有了足够的武装来抵御这些游牧民族入侵者的可怕突击。尽管遭遇数次失败,但,甚至可以说欧洲从这些对我们东方人来说非常可怕的战争中略有获益,因为他们在当时开始蓄积力量,这使得他们现今是如此强大。蒙古人崛起,取代了土耳其的游牧部落,促成了撒拉逊及奥斯曼帝国的诞生,并带给法兰克民族间统一对抗敌人的机会。在耶路撒冷的城墙前,多瑙河的岸边,人们相遇并结成同志之谊。基督教的骑士精神之花一朝绽放,永恒弥香。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没有蒙古人,罗马天主教这样的基督教思想流派永远也不可能仅凭一己之力而得到加强。君士坦丁堡的没落本身就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原因之一。
东方文明平和自足的本性从来都不足以抵御外界的攻击。我们不仅放任蒙古人破坏亚洲的统一,还眼睁睁看着他们扼杀了中印文明。无论在北京还是德里的王座上,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所保持的专制体制,都与被征服地域的传统相反。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交流完全丧失,并引入了陌生的官方语言,禁止本土人民参与军机要事。民族理念及宗教信仰间的激烈冲突结合在一起对印度和中国人民造成了永远无法复原的精神冲击和心灵伤害。只有温顺地屈服于野蛮统治的奴性思想得以存续,只有从深山中绝望的回声或市集里粗狂的笑声中才能感受到原先的文明遗存。从那时起艺术就变得要么超越传统要么荒诞可笑了。
史上并不缺乏想要推翻这种异族统治的努力,有些甚至还成功了。但是异族暴政下国民意识的崩溃使得重新收回政权变得遥不可及,而且本土的王朝根本无法抵御外界一波又一波的入侵。在中国,14世纪中叶,明朝从蒙古人的手中夺回政权,却又很快陷入内乱。临近 16世纪末期,蒙古政权所造成的伤害尚未复原,北方又来了一波新的入侵者,*后满族人从本土统治者的手中夺取了政权。虽然这个新王朝睿智的统治者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还是没有使满人和汉人的文化完全融合。
今天,这个天朝大国已四分五裂,相互对抗,根本无力抵御外界攻击。欧洲通过牢牢掌控她的几个关键港口预谋瓜分整个中国。在印度,尽管马拉塔人和锡克人反对伊斯兰教暴君的起义在某种意义上算是成功的,但却未形成一种普遍的爱国主义。缺乏了这种统一性,她也就只能任由一个西方国家来操控她的命运了。
丧失了主动性,厌倦了无力的反抗以及被剥夺了应有的理想使得如今的中国人和印度人在无可抵抗的力量前束手就擒,毫不抗争。他们中的有些人在过去的光辉记忆中寻求慰藉,因而更强化了传统的外壳和排他性。而其他人的灵魂则飘荡在虚无缥缈的梦境中,向未知世界寻求慰藉。笼罩着他们的亚洲暗夜其自身或许多少有一种微妙的美丽。它让我们想起如此熟悉的东方夜空曾是多么灿烂——奇迹般慵懒恬然地发出乳白色的光,如同沉浸在无边的爱意之中。你可以触摸到面纱之后的星辰,在这里人们能够遇见自己的灵魂。你可以聆听天际之外自然的密语,在这里一切都是宁谧的。
曾证明自己能抵御蒙古人入侵的日本在 17世纪初再次毫不费力地粉碎了西方入侵的企图——从天主教会煽动“岛原之乱”开始。我们自夸没有任何异族征服者曾玷污过日本的国土,但这些入侵似乎加深了我们对外界的偏见,我们渐渐变成了一个试图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完全隔离的岛国。天主教会煽动的暴乱后不久,能够在公海上行驶的大型船只被明令禁止制造,任何人都不得离开我们的海域。我们与外部世界的唯一接触点就是长崎港,在这里中国人和荷兰人获允在严格的监控下进行贸易活动。在长达近 270年的时间里我们过着类似于被活埋的日子!”。
然而,还有一个更悲惨的命运在等待着我们。施行这种明显的闭关政策的德川幕府从 1600年开始直至1868年都把握着政权,在全国撒下了一张无形的专制网。从*高层到*底层的百姓,所有人都被拖入一张相互刺探的诡异之网中。在冷漠的形式主义重压下,个性的因素都被彻底粉碎。来自外界的一切刺激因素被剥夺了,在国内又过着囚犯般的日子,我们的岛国在传统的迷宫里磕磕碰碰。亚洲暗夜中*黑暗的那片天空笼罩着我们。
……
冈仓天心(おかくら てんしん) 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美术评论家、美术教育家、思想家,日本近代文明启蒙期重要的人物之一。先后任职于日本美术学校和波士顿美术馆东方美术部门,提倡“东方精神观念深入西方”,强调亚洲价值观对世界进步作出贡献,深刻影响了20世纪之初西方人对日本的印象。
了凡四训 本书特色 明代袁了凡所著的《了凡四训》,是在社会上广泛流行的—本劝善书。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人们修身立命的理论指导。该书主要阐述“命由...
疯癫与文明:理性时代的疯癫史(修订译本) 本书特色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段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
古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精神 本书特色古希腊哲学是激发西方思想文化活力的火种,是西方哲学的源头。要理解西方哲学甚至西方知识系统的演进,必须回溯到古希腊哲学。《古希腊的...
谈美书简 本书特色 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在新世纪来临之际,对《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全日制普通高级...
科学与宗教关系及其历史演变 内容简介 科学与宗教的关系错综复杂,众说纷纭。一方面,科学与宗教有过激烈的冲突,在许多人眼里,宗教是科学的死敌,另一方面,不少伟大的...
圣经的历史 本书特色 《圣经的历史》黄金版采用与《圣经》相同的刷金口工艺装帧,金箔纸软精裝,是阅读《圣经》的**辅助读物。《圣经的历史》是梦想家?图文馆丛书之一...
十种幸福之道-佛说妙慧童女经 本书特色 《妙慧童女经》是2600年前,一位八岁的少女向佛陀请教十个人生关键的问题,佛陀所做的开示。星云大师为安顿现代人身心的烦恼...
懂佛心悟取舍 本书特色 佛是一种人生境界,它教诲我们不畏浮云遮眼,看透世事空明。持一颗静心,平常心,从容面对生活,真诚回座本心。在佛的因缘际会故事中,体悟佛心,...
廿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南怀瑾作品 本书特色 二十一世纪初有感于文化教育之重要,南怀瑾先生亲自撰成《中国文化教育的自诉》一文,讲述从远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脉相承的中华...
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 内容简介 海德格尔拟在1941年至1942年冬季学期开《尼采的形而上学》这门课,除撰写的讲义外,另有备课札记,“谁是查拉图斯特拉”——这...
日本的古学及阳明学 本书特色 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藉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
长兴学记 桂学答问 万木草堂口说--康有为学术著作选 本书特色 康南海果如何之人物乎 吾以为谓之政治家,不如谓之教育家;谓之实行者,不如谓之理想者。一言蔽之,则...
20世纪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丛书--西化思潮的源流与评价 本书特色 该书对20世纪细化思潮的考察份19世纪的“中体系用”思潮、辛亥革命前后的西化思潮、新文化运动时...
诸子百家名篇诵读 本书特色 编选这套丛书的主要目的是给读者提供各种各样的神奇效验的文化营养品,以资读者滋补身心、涵养性情,培育精神生命力。值得一提的是所选编的这...
1907-1950-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 内容简介 《中国基督教乡村建设运动研究(1907-1950)》共分七章。**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美国社会...
中世纪哲学-(上下卷)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布面书脊,商务印书馆出版★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成果★ 主编和译者均为国内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
步步莲花-赵朴初佛缘人生 本书特色 莲花,象征了佛的精神和品格的莲花。赵朴初一生*喜爱莲花。他的人生脚印,始终沐浴着佛的光泽,像一朵朵莲花连接在一起,一...
阳宅三要-一函三册 本书特色 《阳宅三要》,清代堪舆大家赵九峰著。所谓阳宅三要,即阳宅的三个重要因素:一、门,是阳宅的关键所在,是一家人朝夕出入之途,如一个人的...
论语新解 本书特色 在中华名族历史文化的长卷上,记录着一位饮誉世界的集大成者的名字,“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圣经故事-(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本书特色 《圣经故事(插图本)》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出版。圣经故事-(插图本)(译林名著精选) 内容简介 《圣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