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自在,水如来——熊召政生活随笔集》是熊召政的精品散文选集,书中精选熊召政游记多篇,并有高考阅读原文和模拟试题阅读原文多篇。全书分三章,靠前章以旅行和生活中的感悟为主;第二章以游记为主,旅行和文化气息浓郁;第三章旅行游记和佛语禅悟较多,大多数讲淡然的心境,纵情于山水之间,不要太追逐利益等精神。
★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追寻触手可及的人文与自然之美,与天地精神往还。与日月星辰对话,与江河湖海晤谈。
★文章多次入选中学教材,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热门材料。
★熊召政,行万里路,耗时2年,继茅奖作品《张居正》之后,又一部力作,堪称迄今为止全面反映熊召正先生游记的文本。
目录
生命的困惑
朋友刘心宇君从日本来信说:“昨天去了趟名古屋的大喜梅林,此境地不由使我想起达夫先生之《沉沦》,在仰望蔚蓝色空谷的一瞬间,我告诫自己抱住正气,千万不要患上达夫先生当年的刺激性神经衰弱症。”
读罢信,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大喜梅林的风景。尽管我从未去过那里,但由那些草、树、泥土、流水以及云烟构成的能够诱人沉入颓唐情绪中的特殊景态,不知怎的,竟让我联想到了唐诗中的“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这孤寂的一联。
刘心宇作为访问学者去日本已经半年,之前,他来我家住过一个晚上,其意一在话别,一在想听听我对他东渡扶桑的意见。我说,世俗的生活美学评判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他和社会的融合程度——如果社会是一杯水,你就必须是一匙速溶的麦氏咖啡,其可溶度几近百分之百,反之,如果你是块永不被水溶化的石头,你就不会得到社会的承认,至少在你活着的时候。心宇很快明白我的意思,他说:“是的,生活的勇气不在于参与社会,而在于把自己从社会中分离出来,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我相信我的这位朋友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他的职业造就了他的“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江湖客形象。但是,从他的这封来信中,我依然看到了他的困惑。
日本是一个经济至上的国家,支撑人格空间的不是“义”而是“利”。带着传统的人格去那里的人,会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此情之下,人要么就是参与进去,变成经济动物;要么就是分离出来,成为现代社会中自我放逐的鲁滨孙。想做到后一点,是很难很难的。
水虽然没有能力溶化石头,但完全可以污染石头。*低的限度,它可以让石头与它同凉同热。正是这种社会的温差,使刘心宇无法守恒于他在中国大地上培养出的水火既济的气功态。
所以,面对大喜梅林,他差一点患上了与半个世纪前的郁达夫同样的“刺激性神经衰弱症”。应该说,产生这类毛病,其因还是在于社会。
几乎每一代的圣贤,都哀叹“人心不古”,促使“世风日下”的主要动力,乃是来自人类本身不断膨胀的欲望。宋代的朱熹看到这一点,所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老先生却不知道,这样做又压抑了人性,使人失去了创造力。既不压抑人性又能制欲,把二者统一在一个可让大多数人能够接受的“度”上,这个人就必定是人类的救世主。问题是,这样的救世主不可能出现。
所以,人类中的智者,就分成了两大类:一类是速溶咖啡式的,力争百分之百地融入社会,使社会有滋有味;一类是石头式的,目的是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保持一个完整的自我。前类智者推动了历史的前进,但把社会搅得天昏地暗的也是他们;后者只求从精神上解脱自己,但却把一个人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或者说今天的知识分子,许多人都看到了这两者的利弊,也试图去伪存真,把两者的优点统一起来,提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内圣外王”“性命双修,儒道同怀”等口号,但从实践看,很少有成功的典例。我想个中原因,还是因为“鱼与熊掌不能兼得”。
由于两种处世哲学的源流不同,想做兼型人便只能是一个悲剧。而且,芸芸众生对速溶咖啡式的智者,可谓众星捧月、趋之若鹜。至于石头一类的智者,则只能是惺惺相惜,在很是窄小的范围中相濡以沫。
好在这类人不求闻达,有闲情,有逸志,有深山古寺的钟声可以咀嚼,有不用一钱买的林泉风月供他消受。这话不对,现代的林泉风月都被围进了风景区的院墙,想欣赏,请买门票吧。这样的门票,我手中怕攥有百十来张了。
所以,人类的发展,是以人之个性的萎缩来换取“类”的物欲的欢乐。但是,毕竟更多的人,是处在非常尴尬的生存状态中,他们一方面渴求成功,如此,则要百分之百地融入社会;一方面,他们又想尽力摆脱世俗的挤压,争取更大的个性空间。心宇君恐怕就属于这种,他的确成功了,成了娱乐圈中的名人。但一旦远离喧嚣的世尘,独自面对一方纯净幽美的风景,他立刻就会卸下人生的“累”,并感到生命的乐趣不在于拼搏,也不在于成功,而在于一份难得的悠然。晋朝弃官归隐的大诗人陶渊明,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种生活,该是多么令人羡慕。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感伤的词句,其意在规劝我们不必那么浓墨重彩地渲染人生的风景。坐在依旧的青山上,看看欲坠的夕阳,有人认为这是沉沦,有人则认为这是进入了人生*高的境界。
熊召政,1953年生,湖北英山县人,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中国文联全委会委员。已出版长篇历史小说、中短篇小说、散文、历史札记、诗集四十余部。诗歌曾获1979—1980年全国首届中青年优秀新诗奖,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首届姚雪垠长篇历史小说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湖北省政府图书奖、屈原文艺奖等多种奖项。文章曾多次入选中学教材及拓展阅读篇目,更是高考语文试卷的热门材料。
倒读与反写 本书特色 所谓“倒读”,其实是“乱翻书”的另外一种说法。这样的阅读自然不可能系统而富有条理,但往往可以发现一些常规逻辑难以发现的奇妙之处,其阅读引起...
青春的荣耀——90后先锋作家二十佳作品精选:耳边奔跑的花田 本书特色 美好的青春实际有梦境之嫌,太多时候,生活其实被现实的泪水沾湿。并非有意将一切事无巨细的伤感...
2014年民刊诗选-中国诗歌-2014.12-第60卷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诗歌”系列丛书之一(第60卷),收入泉子等二百多位诗人的诗歌原创、转载作品五百余首...
奈良手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奈良美智在1999-2000年记下的日记集。在那段时间里,他旅居德国,进行了大量创作,也同时在日本各地做了大小的展览,逐渐打开名气,后...
《我与地坛》内容简介:本书是史铁生的经典散文集,2010年12月31日,史铁生离开,这本书问世。此后七年,这本书以每年近30万册的数
我的人生笔记名与身随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名与身随》、《记忆中的文革开始》、《宝像引起的话题》、《小资产阶级》、《文学少年》等随笔作品。我的人生笔记名与身随 ...
被偷换的孩子 本书特色 日本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的*新小说,一本个人色彩浓厚的本生小说。被偷换的孩子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
上海女性 本书特色 王安忆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代表性人物。女作家方方说:“就综合实力,我认为中国当今女作家中王安忆是排在**位的。”就其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风...
木犁书系/我思文丛:文化与美学的视野交融 本书特色 20世纪是风云际会的岁月。共和国历经五十年风风雨雨,走到了世纪的交汇点。中国新文化更是步履维艰,行行重行行,...
当代散文-宗璞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宗璞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当代散文-宗璞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
平心 本书特色 所谓平心,亦如作者所言“平心静气、平心而论、平常心,都是做不到的,心向往之”。本书收录的是近两年的文章,也有些是先前所作,但一直没有收到文集里的...
郁达夫(1895-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13年赴日本留学,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
白居易西湖诗全璧 本书特色 白居易一生到底有多少首西湖的诗歌 这是了解白居易和西湖关系的人都想知道的。陈文锦编著的《白居易西湖诗全璧》从白氏在世的2800多首诗...
大自然的日历 本书特色 《大自然的日历》几可认为是一部纯原生态的作品。作者将其思想和感情从美学的角度潜入到对世界的原初和根本,即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之中。就如高尔...
我在大寨十三年:一位党报记者眼中的大寨人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把在大寨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所悟真实的写出来,内含“大寨领头人”、“大寨百姓谱”、“大寨创业...
《严复群学及军事政治思想研究》内容简介:本书系作者近年来研究严复军事、政治及群学思想的论文结集,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军
天下兵们 本书特色 本书书犹如一幅充满谐趣与生活气息全景式的军营浮世绘,兵味纯正,可读性强,令人大开眼界,可以另一种视角感知营区,接近士兵。军营总是令人着迷,有...
人有病.天知否(一九四九年后中国文坛纪实) 本书特色 本书所收文章曾经在《读书》等报刊上发表,社会上反响强烈。成书出版,著名作家王蒙、林斤澜欣然作序。这是一九四...
袁水拍(1919.2—1982.10)江苏吴县人,原名袁光媚,笔名马凡陀。1935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不久到银行任职。抗战后在香港、重庆任编
老楼故事 本书特色 《老楼故事》围绕着这些至今保存完好的老房子,流传着许多动人故事的老院,还有大量令人回味与感慨的各界名人留在这座城市中的往事,这一切犹如青岛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