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集。本书为我社"新文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读本"改版之一种。本书由知名鲁迅研究者王晓明教授选编,收录《狂人日记》、《故乡》、《祝福》、《伤逝》等九篇小说,让读者集中阅读鲁迅这位新文学运动的革命斗士在启蒙作品之外的自我剖析小说,梳理了鲁迅深刻解剖自己灵魂、表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人生情怀的艺术转变轨迹,堪称现代文学大师的很好导读选本。
%在评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显然有自己的体验,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通过那个“我”,在小说中一一举劾和揭发自己灵魂中的“鬼气”,从吕纬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却一一陈述那“鬼气”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阐明它的深刻的光辉。非但如此,从《祝福》到《伤逝》,审问者的气势越来越弱,犯人的辩声却越来越高,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个星期中连续写下《孤独者》和《伤逝》,却不像对《阿Q正传》那样立刻送出去刊载,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没有单独发表,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小说?我想到他在《小杂感》中的话:创作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什么叫“一个人看”?除了给朋友和爱人,是否也是给自己看?继《伤逝》之后,他又写下两篇小说,《弟兄》和《离婚》。《弟兄》对沛君的内心隐情的揭发,似乎比对涓生更为犀利,《离婚》中弥漫的那股冷气,也令人联想到《孤独者》。但是,作者那种深刻的自我举劾,在作品中日渐隐晦,《离婚》里是完全看不见了。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内心之门逐渐打开,到《孤独者》和《伤逝》,这门已经开得相当大。也许是开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觉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头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关门。我觉得,《弟兄》和《离婚》的一个突出意义,就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也许并不自觉的内心收缩:他原是想借小说来驱逐内心“鬼气”,却没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法则,在他内心膨胀得更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丢开笔再说了。写完《离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说创作。 我深深地为鲁迅感到惋惜。人们一直都在喟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作家。七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富于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也都能程度不同地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他们似乎都无力使这份感受进一步深化,即便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多半只能重复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奏出**首动人的旋律之后,再唱出第二首更动人的歌。 但鲁迅似乎是个例外,他不但有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极其深刻地解剖大众的灵魂,更有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那样的小说,同样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灵魂。无论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这两类小说都是那样不同,你甚至可以说后者正构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否定。因此,倘说《阿Q正传》是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乐章的辉煌的完成,那《孤独者》就无疑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第二乐章的创作,魏连殳的自毁正是这乐章的一个动人的开端。也许我太偏执,我总以为,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各种使命当中,*重要的就是发挥他个人的独特才能。就鲁迅而言,他写杂文,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当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贡献却是别人也可以做的,他能将瞿秋白的杂文署上自己的笔名发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写小说,尤其没有人能代替他写《孤独者》,在这一方面,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配署“鲁迅”这个名字。倘若这样来看,鲁迅*重要的人生使命,恐怕就不在当一名“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名悲愤深刻的小说家,不在写杂文,而在写小说,不仅是写《阿Q正传》,更是写《孤独者》。既然魏连殳的绝望,是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独特也*深刻的人生情怀,那鲁迅顺着《孤独者》的思路写下去,又势将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悲剧作品来?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讲,这样的悲剧至少是不会比《阿Q正传》缺乏分量吧。 可是,鲁迅偏偏停止了小说创作,在以《孤独者》一类作品构成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碑座之后,他竟放弃了在其上继续建造艺术丰碑的努力,中国新文学的唯一一条有可能通向世界文学高峰的道路,也就因此而中途截断,面对这样无情的事实,谁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也只能是以世界文学作为参照。如果这样来看,我就不能不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却还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尽管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才能而言,他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小说家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王晓明,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出版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王晓明编的《鲁迅自剖小说》梳理了鲁迅深刻解剖自己灵魂、表现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独特人生情怀的艺术转变轨迹,堪称现代文学大师的优秀导读选本。鲁迅的小说选材独特,在题材的选择上,鲁迅对古典文学中只选取“勇将策士,侠盗赃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后来则有妓女嫖客,无赖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为人生”的启蒙主义式的创作目的,开创了“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的主要题材。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在处理这些题材时又具有极其独特的眼光。在观察和表现自己的主人公时,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即始终关注着“病态社会”里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在评论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时候,鲁迅说:“凡是人的灵魂的伟大的审问者,同时也一定是伟大的犯人。审问者在堂上举劾着他的恶,犯人在阶下陈述着他自己的善;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穷人?小引》(《集外集》第9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他能如此理解陀斯妥也夫斯基,显然有自己的体验,他的小说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他通过那个“我”,在小说中一一举劾和揭发自己灵魂中的“鬼气”,从吕纬甫到涓生的一系列人物,却一一陈述那“鬼气”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阐明它的深刻的光辉。非但如此,从《祝福》到《伤逝》,审问者的气势越来越弱,犯人的辩声却越来越高,这更是他始料不及的吧。他在一个星期中连续写下《孤独者》和《伤逝》,却不像对《阿Q正传》那样立刻送出去刊载,直至第二年收入《彷徨》,都没有单独发表,这是否正表明他的惶惑,他不知道该怎样处理这些小说?我想到他在《小杂感》中的话:创作有时候“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什么叫“一个人看”?除了给朋友和爱人,是否也是给自己看?继《伤逝》之后,他又写下两篇小说,《弟兄》和《离婚》。《弟兄》对沛君的内心隐情的揭发,似乎比对涓生更为犀利,《离婚》中弥漫的那股冷气,也令人联想到《孤独者》。但是,作者那种深刻的自我举劾,在作品中日渐隐晦,《离婚》里是完全看不见了。从《祝福》开始,鲁迅的内心之门逐渐打开,到《孤独者》和《伤逝》,这门已经开得相当大。也许是开得太大,使他自己都觉得不安了?倘真是如此,他的头一个本能反应,就是赶紧关门。我觉得,《弟兄》和《离婚》的一个突出意义,就是表现了作者的一种也许并不自觉的内心收缩:他原是想借小说来驱逐内心“鬼气”,却没有想到它反而利用了文学创作的特殊法则,在他内心膨胀得更为巨大,情急之下,他只好先丢开笔再说了。写完《离婚》,他果然停止了小说创作。 我深深地为鲁迅感到惋惜。人们一直都在喟叹,说二十世纪的中国没有大作家。七十年来,中国出现了许多富于才华的小说家,他们也都能程度不同地获得一份独特的人生感受,但是,他们似乎都无力使这份感受进一步深化,即便是其中的出类拔萃者,也多半只能重复自己,几乎没有人能够在奏出**首动人的旋律之后,再唱出第二首更动人的歌。 但鲁迅似乎是个例外,他不但有像《药》和《阿Q正传》那样的小说,极其深刻地解剖大众的灵魂,更有像《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那样的小说,同样深刻地解剖自己的灵魂。无论是表达的方式,还是表达的内容,这两类小说都是那样不同,你甚至可以说后者正构成了对前者的一种情感上的否定。因此,倘说《阿Q正传》是代表着鲁迅小说创作的**乐章的辉煌的完成,那《孤独者》就无疑标志着他已经开始了第二乐章的创作,魏连殳的自毁正是这乐章的一个动人的开端。也许我太偏执,我总以为,从整个人类社会的角度来看,个人的各种使命当中,*重要的就是发挥他个人的独特才能。就鲁迅而言,他写杂文,直接参加政治斗争,当然是对社会的贡献,但是,这贡献却是别人也可以做的,他能将瞿秋白的杂文署上自己的笔名发表,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然而,却没有人能够代替他写小说,尤其没有人能代替他写《孤独者》,在这一方面,现代中国没有一个人的作品配署“鲁迅”这个名字。倘若这样来看,鲁迅*重要的人生使命,恐怕就不在当一名“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名悲愤深刻的小说家,不在写杂文,而在写小说,不仅是写《阿Q正传》,更是写《孤独者》。既然魏连殳的绝望,是表现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份*独特也*深刻的人生情怀,那鲁迅顺着《孤独者》的思路写下去,又势将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悲剧作品来?就对世界文学的贡献来讲,这样的悲剧至少是不会比《阿Q正传》缺乏分量吧。 可是,鲁迅偏偏停止了小说创作,在以《孤独者》一类作品构成了那样一个坚实的碑座之后,他竟放弃了在其上继续建造艺术丰碑的努力,中国新文学的唯一一条有可能通向世界文学高峰的道路,也就因此而中途截断,面对这样无情的事实,谁能不感到深深的悲哀?文学是属于全人类的,我们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也只能是以世界文学作为参照。如果这样来看,我就不能不说,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启蒙者,却还算不上一个伟大的小说家,尽管以他的人生体验和文学才能而言,他本来是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小说家的。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王晓明,现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出版有《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无声的黄昏》等多部著作。
名人名家书系--季羡林 赋得永久的悔 本书特色 谈身边琐事而有所寄托,论人情世局而颇具文采,因小见大,余味无穷,兼师东西,独辟蹊径。名人名家书系--季羡林 赋得...
呐喊 本书特色 鲁迅自己,本以为现在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本书特色 周国平想对流泪的读者说:在人世间,每天都有灾难发生,更悲惨的还有的是,请不要为书中讲述的十多年前某个小家庭的悲情故事流泪了。十多...
你好吗?我很想你-许多许多年前的老情书 本书特色 在年轻的生命和年轻的心灵中,总有一段与爱情有关的记忆,而一封情书就寄托着一份纯真美好的想念。 这里有...
齐如山随笔 内容简介 齐如山(1877-1962),戏曲艺术理论家。作为《齐如山作品系列》,这一卷收进齐先生两书:《齐如山随笔》和《随笔》;编辑依据的是台湾《齐...
道上的风景-生命意识的觉醒-1 本书特色 《道上的风景(生命意识的觉醒Ⅰ)》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作者兼备学者的专业知识与修行人的精神修养,将学思与体悟...
骆以军最饱满沉彻、激情丰盛的代表作台湾《联合报》读书人奖文学类年度最佳图书不伦梦境、妖孽现实、恶童往事、撒谎奇技……你我命运交织的共同身世 媲美怪力乱神的荒诞剧...
苍茫岁月 内容简介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我童年时代就读过辛稼轩的词,对他那种“栏杆拍遍”、扼腕长汉的悲愤,怎么也激发不出历史的感悟,还责怪一个南宋的臣子...
《美的情绪:西洋画派十二讲》内容简介: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围城》中所言,“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讲义当著作;第二
心胜 本书特色 《心胜》编辑推荐:《苦难辉煌》作者金一南首部随笔集,是作者20年来心血作品全记录。在书中,作者震撼推出全新概念——心胜——战胜对手有两次,**次...
郁达夫海外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原编成于一九八五年,正逢他在印尼遭日本宪兵队杀害四十周年,由于各种原因迟至一九九○年才出版,而刘尊棋先生为本书写的序文和我写的《新...
★竹久梦二原诗原插画,以四色印刷还原木版雕刻画风。★随书附赠梦二精美书签!★影响了丰子恺、老树画画的日本天才画家竹久梦二
《谐铎》是清代笔记体小说中优秀的一种,《青灯轩快谭》评说:“《谐锋》一书,《聊斋》以外,罕有匹者。”作者沈起凤,是一位多
《唐诗地图》主要内容简介:20年后,李白60岁了,远放夜郎遇赦回归,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已是意兴阑珊之人,仍旧不辞辛劳来到宣城
作品目录前言一、江淮两湖之词(1163-1181) 汉宫春(春已归来) 满江红(家住江南) 水调歌头(千里渥洼种) 满江红(鹏翼
漱石集 本书特色 《漱石集》是冯其庸先生研究《石头记》古抄本论文的结集。《漱石集》主要是关于《红楼梦》版本的论文、序言和题记等。综合论述庚辰本、己卯本...
大起底-四大名著里的本意与隐喻 本书特色 本书以结构解读的方式,分别从文、史、哲三方面入手对四大名著做出了系统的推理与解构。本书认为,尽管四大名著都存在隐晦的一...
在个性的天空下自言自语 本书特色 韩小蕙从事散文创作已20多年,发表各种风格的散文、随笔作品200余万字。其中有些代表性作品获得文坛、文化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产...
童年册页-生命呼吸·当代散文名家丛书 本书特色 本书以一个文革少年的眼光,追忆1970年代的中国江南。透过奇异的童年湿漉漉的早晨展开一幅幅鲜明幽独的文字长卷,运...
在特鲁昂饭店那边 本书特色 特鲁昂饭店是法国*著名的文学饭店,因为龚古尔奖的评委会设在那里,每年评奖时,那里都会成为文坛和媒体的焦点,吸引所有法国人甚至全球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