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以扣人心弦的语言文字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精美的插图和流畅的翻译,*大限度地满足和提升读者的阅读兴趣,该书集知识性、艺术性、思想性为一体,把知性、诗性、神性高度统一,融为一体,定会给广大读者带来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升华。
圣诞快乐,圣诞快乐!美妙的圣诞之歌,让我们总会追忆那无忧无虑的美好童年时光,让老人回忆起自己美好的青年时光,感召着出海的水手和旅者们不远万里,赶回家里,围坐在温暖的火炉旁,庆祝这个美好的节日。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的经典之作,安徒生插画金奖获得者罗伯特?英潘插画,翻译家周常翻译,经典之作+著名插画师绘图+著名翻译家翻译,堪称经典中的经典作品,全书图文并茂,文笔流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青少年快乐阅读,久经读者检验的世界名著。
**部分马利的鬼魂 无论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都得从马利之死讲起。马利死了!在马利葬礼簿上签字的有牧师、办事员、殡仪员和主要的送葬者,而所有这些签名都是斯克鲁奇一人完成的。斯克鲁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名声远扬在外,凡是他选择插手的事情,没有不被搞定的。 老马利之死,就像那枚钉死的门钉一样,死死的,死了! 别多心!我并不是说,我有多么的了解有关钉死的门钉方面的知识。我更倾向认为棺材钉是五金器材行业中被钉得*死的东西,它们是永远不可或缺的东西。这个比喻富有我们祖先的智慧。有时,我真的佩服我们的祖先,怎么那么睿智,发明了这么多的东西,我也期待我的这双亵渎神明的双手,没有打扰到逝者,或者没有干扰到乡下人的那些风俗。这样,您或许会允许我重点地再重复一遍:马利之死,就像那枚钉死的门钉一样,死死的,死了! 斯克鲁奇知道马利的死吗?他当然知道。他怎么能不知道呢?我不知他们一起共事了多少年,但我却知道斯克鲁奇是马利的唯一遗嘱执行人、唯一的搭档、唯一的财产分配人、唯一的遗产受益人,也是唯一的朋友和送葬人。然而,我所说的这位斯克鲁奇,对于马利之死——这个悲伤事儿,并没有那么悲伤得不行,就算是在葬礼那天,他还是表现出一个地地道道的生意人特有的样子,用讨价还价的方式办了那个葬礼,还在葬礼上大赚了一笔。 提到马利先生的葬礼,把我又带回了刚才这个故事的伊始。那就是——马利死了。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否则我们无法叙述下面的故事,也不会出现非常奇妙的情节。比如,如果我们不笃信哈姆雷特的父亲在我们的这位斯克鲁奇死之前早就死了,您会有何感想呢?您多久以后还会再看到我呢?那时,不会再有乞丐乞求他施舍,不会再有孩子们问他还需要劳动多长时间,也永远不会再有人提到斯克鲁奇在这个地方的种种劣迹。在这个地方,甚至导盲犬都认识他,只要看到他走了过来,都会一边把主人拖入大门,拖入院子里,或者绕道走开,一边摇晃着尾巴,仿佛在对主人说:“我的主子虽然看不到,也比那个能看到的斯克鲁奇强百倍,恶人!” 斯克鲁奇不关心老马利的死活,那么他关心什么呢?他做他喜欢的事情。他总会与人群格格不入,不会赐给任何人一丝同情,永远高高在上,人们都称呼他为“吝啬鬼”。 圣诞前夕,也是在一年中*好的日子里,老斯克鲁奇都会守在账房里。天寒地冻,天气恶劣,伦敦的空气潮湿阴冷,雾气蒙蒙。他会听着院子外面的声音,那些人冻得上蹿下跳,捶胸顿足,不停地踢着石头,试图让身体暖和些。这座城市的大钟,刚刚响了三下,外面还是漆黑一片,天还没亮。隔壁账房里点起了蜡烛,透过窗户,能看到摇曳的烛光,宛若棕色的底板上,描绘着红润的色调。大雾从每个墙缝和锁洞,偷偷地溜了进来,虽然没有外面的雾气那么稠密,但院落狭窄,让人误以为房子只是个幻影。这些浓雾仿佛是在窥探着一切似的,看看人们生活得多么辛苦,多么希望刮一阵大风,把这雾气吹散。 斯克鲁奇账房的门开了,这方便他偷偷地看着那位办事员。那位办事员在远处的一个阴冷的小房子里,那里更类似一个密闭的“坦克”。办事员正在忙碌地抄写。斯克鲁奇有个小火炉,而办事员的火炉与他的比起来,似乎只有一块儿炭那么大。斯克鲁奇从来不肯给办事员房间里添加多余的炭,他把装炭的筐搬入了他的房里,随时看着,每次办事员过来取炭,他都会目测是否超量。如果超了,他会马上制止。他会分配办事员的用炭量,让办事员使用很少的份额。他这么做的理由是,那个办事员有白色的羊毛围巾,在烛光中已够暖和了。在如何对待办事员方面,没有人能比他更有想象力了。 .....................
狄更斯于1812年2月7日出生在英国的朴次茅斯。他是家中八个孩子中的老二。他12岁的时候,父亲给政府当会计时,因为一笔坏账而被关进了监狱。于是,12岁的狄更斯就被送入了一个黑工厂劳动。当时环境非常恶劣,他目睹了很多贫穷人的艰辛生活——这些经历后来也成为狄更斯作品中的一些主要话题。狄更斯在当记者的时候,开始了写作生涯。他当时给《纪事晨报》(Morning Chronicle)供稿。他也以“Boz”为笔名,在各种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的素描。1836年到183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在出版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和轰动。他接着写了很多好故事,在英语文学界塑造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如《雾都孤儿》(1837-1839),《尼古拉斯?尼克贝》(1838-1839),《大卫?科波菲尔》(1849-1850)和《远大前程》(1860-1861)等。狄更斯是一位精力充沛又高产的作家。他除了出版了大量的小说之外,还出版了很多的自传,为一些期刊供稿,这些期刊包括《家喻户晓的词汇》和《一年四季》等周刊。他也写了旅游类的书籍,同时还管理慈善团体。他喜欢戏剧,并写作剧本,在1851年,他甚至能够在维多利亚女王面前表演戏剧。他游遍了全球,也经常去美国,在那里发表反对奴隶制度的演讲。他也是反对贫穷的发起人,特别是积极推进城市中贫穷孩子的教育和福利措施。他于1870年去世,享年58岁。早在1843年,狄更斯作为一名反映小作坊或工厂虐待童工的记者。狄更斯宣称:“自己要像一个巨大的钟摆那样,替那些穷人们的孩子大声呼喊。”在1843年12月,他写了这本很受人们欢迎的著作《圣诞颂歌》。故事描写的是一群鬼魂来看望一位叫埃比尼泽?斯克鲁奇的守财奴,让人们懂得了圣诞节的意义。狄更斯通过这个生动的故事向人类传达了善良的重要性。这本书经久不衰,令人无比感动,自该书出版以来,过圣诞节也变成了人们的一个传统节日,这本书也让人们在庆祝圣诞的同时,不忘向别人表达怜悯和慈悲。
锁不住的秘密 本书特色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把锁,锁住了尸体,也暂时锁住了命案的真相。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锁,锁住自己的秘密,当你打开了心锁,一切疑问也就迎...
今夜与谁同眠 内容简介 《今夜与谁同眠》所记录的,其实是一个在网上流传很久的故事。女的是南下干部后代,性格开朗,时尚浪漫,曾为内地某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上个世纪9...
秋与春:谢尔古年科夫诗意小说 本书特色 谢尔古年科夫是俄罗斯文学的典型代表,俄罗斯文学从来都不是冷漠的,因此它是宗教的,因为冷漠产生无神论,爱与冷漠是对立的...
不存在的斑马 本书特色 在《第九夜》的精神病院里,医生和病人,谁才是真正的精神病患者?九个夜晚,深重的绝望和残存的贪恋交替出现,为什么寻死的路就像求生的路那么难...
兰贝斯的丽莎 本书特色 伦敦贫民窟的女孩丽莎,五官精致,身段优美,能歌善舞,是所有男人追逐的对象。她的父亲已经去世,唯有和母亲相依为命,但是母亲却沉湎于酒精,无...
《少年华盛顿·布莱克云船漂流记》内容简介:本书讲述了黑人奴隶华盛顿·布莱克与白人主人历险并一路自我寻根的故事。从小在巴巴多
最甜美是爱情,最苦涩也是爱情。56个温暖别致的爱情故事,献给爱情路上迷茫又执着的你!《我依然爱你,我只是不喜欢你了》是豆瓣
张锐强卷-十字绣 本书特色 山东作家队伍人才济济,新人佳作层出不穷,一批作品荣获全国重要文学奖项,在全国产生重要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文学鲁军”成为新时期中国文...
《南方与北方》内容简介:★ 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资本逻辑的激烈碰撞,展现19世纪早期工人运动的现实境遇 ★ 与勃朗特姐妹、乔治·爱略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十九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后一位伟大的作家。他是杰出的小说家和剧作家,对俄国文学,特别是对短篇小说的发展,...
故事会. 幽默讽刺系列乞丐打架 本书特色 本书为“故事会·幽默讽刺系列”之一,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幽默讽刺短篇精...
《冒险史》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柯南道尔三部著名的长篇侦探小说。给读者呈现一个冷静、智慧与勇气并存的神探福尔摩斯。匪夷所思的
《王子与贫儿》内容简介:《王子与贫儿》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它描写王子爱德华和贫儿汤姆通过一个阴差阳错的偶在机会互
我的前半生 本书特色 移植了鲁迅小说《伤逝》中男女主人公的名字——子君和涓生,命运却不同,亦舒借子君之口说:“那是以前的子君...
百分之七溶液 本书特色 ★史上*畅销的福尔摩斯续作,长居纽约时报畅销榜40周。★作者为《星际迷航》编剧,全新解密福尔摩斯性格和过往之谜,精彩讲述福尔摩斯被弗洛伊...
明史演义-国学经典-珍藏版 内容简介 有明一代之事实,见诸官史及私乘者,以《明史》、《明通鉴》及《明史纪事本末》为*详。《明史》《明通鉴》,官史也。《明史纪事本...
《鲁迅小说大全集》内容简介:一直以来,我们熟知的鲁迅小说共34篇,除《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三本小说集的全部篇目外,还包
中华国学百部 二刻拍案惊奇 本书特色 《二刻拍案拍案》共有作品40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古代奇书,它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拟话本”形式,描写了众多引人入胜的故事,...
《无星之海》内容简介:在杳远的地表深处,在无星之海的岸边,有一个装满了故事的迷宫。迷宫的入口隐蔽难觅,有时候藏在林间,有时
夜火车 内容简介 大四学生陈木年一直渴望“出走”,毕业前为跟家里要钱乘火车出游,欺骗父母说自己杀了人,父母信以为真。陈木年因这场轰轰烈烈的“虚拟杀人”事件而险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