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徒》: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商品经济盛行,文艺也高度商业化。一位艺术良心未泯的作家,挣扎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不愿典卖自我价值而不能,只好一面煮字疗饥,靠写文字垃圾求取生存,一面自责忏悔,借酒麻醉,沉沦为不能自拔的酒徒……《酒徒》创作于上世纪60年代初,被誉为“中国首部意识流小说”,入选“20世纪现代小说经典名著百强”。2004年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2046》,2011年由香港导演黄国兆拍摄成电影。《对倒》: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仅有的一次邂逅,也是擦肩而过……“对倒”指一正一负双连邮票,借用此形式,作者于1972年创作了长篇小说《对倒》,后又浓缩为短篇,本书为长、短篇合集。2000年,《对倒》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寺内》: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熔想象与诗意、古典与现代于一炉,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这部结集于1977年的经典小说集,篇篇有创意,篇篇是佳构,以“求新求异”的文体实验,彰显现代小说的新锐与性灵,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32开精装,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1版2印
★其中一册扉页钤有刘以鬯先生印章一枚,更具收藏价值
★《酒徒》:“写一个因处于这个苦闷时代而心智不十分平衡的知识分子怎样用自我虐待的方式去求取继续生存”,2011年由香港导演黄国兆拍摄成电影
★《对倒》:一个是上海移居香港,在回忆中怀旧的中年男子;一个是香港土生土长,在幻想中憧憬的青春少女,他们互不相识,各自游荡在70年代的香港街头,带着各自的见闻和感受迎面而行,又背向远去,小说书写两人在同一时空中的不同心理片断,引发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电影《花样年华》
★《寺内》:十四篇新颖多彩的中短篇小说,或为故事新编,如《寺内》《除夕》;或表现香港现代都市之人与事,如《对倒》《链》《吵架》《赫尔滋夫妇》《龙须糖与热蔗》《圣水》等;或探求生命哲理,如《蟑螂》……至今令人惊艳而掩卷慨叹: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我无意写历史小说,却有意给香港历史加一个注释。——刘以鬯 如果这样谈论刘以鬯,说他承受着香港商品经济浪潮铺天盖地的冲击,以始终不懈的艺术真诚,在南天一隅出奇制胜,率先使华文小说与世界新锐的现代主义文学接轨。那么他在香港甚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也就凸现出来了。——杨义 香港文坛应该为出了刘以鬯而骄傲,他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东方诗化意识流艺术,属于东方,又属于现代,代表着香港探索文学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杨义 我对刘以鬯先生的认识,是从《对倒》这本小说开始的。 ——王家卫 二十多年前,因文学之缘而认识了刘以鬯先生,总觉得他永远都保持着上海文化人的习惯,西装革履,梳着整齐的发型,钟意饮咖啡、吃西点、品尝美食,谈吐文雅,对西方文学流派及其手法十分熟悉,对内地、香港的文坛更是如数家珍。读他的小说,似乎可以看出他浓浓的上海情意结。——孙立川《酒徒》写于1962年,里面提到中国新文学的小说或外国小说,都强调它们的创新和艺术性。这在当时的中国大陆,或作为商业化社会的香港,都是不被采纳的标准,所以作者只能假酒徒醉语,说出心中真话,我觉得《酒徒》是一本关于小说的小说。——梁秉均 刘以鬯的作品《酒徒》虽然成书于六十年代,但其糅杂的语文、技巧和表现手法是后现代主义的,十分迫近“杂烩”(Pastiche)式的前卫作品。而且,他一面写小说,一面在小说内论述小说的理论,已有强烈的后设小说(meta-novel)倾向。因此,我认为《酒徒》这部小说有足够理由获得批评家的重视。——陈云根 刘以鬯之所以被视为香港文学的代表,不仅是因为他的文学展开于香港,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记述了另类的香港历史。——林少阳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七日生于上海。祖籍浙江镇海。一九四一年上海圣约翰大学(主修哲学)毕业。一九四八年底定居香港。一九四一年至二〇〇〇年,先后在重庆、上海、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香港等地任报纸副刊编辑、出版社和杂志总编辑。其中,一九四九年及一九五七至一九六二年,任《香港时报》副刊(《浅水湾》《快活谷》)编辑;一九六三年至八十年代,任《快报》副刊(《快活林》《快趣》)主编;一九八一年九月三十日至一九九一年四月四日,任《星岛晚报·大会堂》主编。一九八五年一月综合性文学月刊《香港文学》创刊,他即出掌主编一职,直至二〇〇〇年七月一日退休,在任共出刊一百八十八期。在超过半世纪的编辑生涯里,他笔耕不辍,迭有新猷,发掘并栽培了许许多多文学新人,为发展香港文学贡献至钜。
他一九三六年开始进入文坛。一九四八年,首部小说《失去的爱情》(中篇)在上海问世;迄今已有逾四十种文学著作,主要包括小说集、散文和杂文合集,还有文学评论集等。作品屡获奖项,入选海内外多种选本、鉴赏辞典和大学教材,并被译为英、法、意、荷、日、韩等多国语言。一些小说如《酒徒》《对倒》在各地均有多种版本先后销行,还被改编搬上银幕。
刘以鬯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九八五年与其他三十名文艺家共同发起成立“香港作家联会”,先后当选副会长、会长。一九九四年受聘为香港临时市政局“作家留驻计划”D一任作家,主编完成香港文学界Q所未有的大型《香港文学作家传略》。二〇〇一年至二〇一五年,先后荣膺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教授及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岭南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香港书展及文学节首届“年度文学作家”、香港艺术发展局“杰出艺术贡献奖”“终身成就奖”、香港特区政府荣誉勋章和铜紫荆星章等荣誉与奖项。
小中见大智慧文丛:鞋里的沙、上帝的笑、心里的锁、虚掩的门(全4册) 本书特色 从一个小故事中我们能汲取的东西,往往比讲一大堆道理要有用的多。 每个人的心灵深处,...
谈文说画 内容简介 刘熙载言:“人尚本色,诗文书画亦莫不然。”借用此言,无非是说明,“本色”,是本书的编选原则。即不管是作家谈文,还是画家谈画,选文的角度唯有“...
海上文学百家文库:089:陆蠡,丽尼卷 本书特色 从上海文学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来梳理开掘上海近二百年以来的历史文脉和文学矿藏,温故知新,继往开来,无疑将具有十分重...
新陆诗丛:中国卷(套装共6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新陆诗丛·中国卷》的目的,在于梳理中国当代诗歌脉络,系统地有价值地介绍当代诗歌...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下:Ⅱ:宋词:Song lyries 本书特色 《许渊冲经典英译古代诗歌1000首》是许渊冲古代经典诗歌英译的结集,精选中国历...
♞傅真2022年全新力作——暌违七年,首部长篇小说♞在河流与陆地之间,在北京与曼谷之间,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找寻丛林之中隐约可见的斑马,奔赴一场跨越三千二百公里的...
水墨周庄 本书特色 中国*水乡——周庄,又名贞丰里,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漫步周庄,可以看到空中白色的飘飞的鸟儿,看到古朴民居之上飞翔的瓦...
波普拉夫斯基(1903-1935),被稱為俄羅斯僑民詩歌的第一人。巴黎俄僑知識分子的領袖梅列日科夫斯基對他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評價︰“
器物里的旧光阴 本书特色《器物里的旧光阴》分为两辑,一辑是皖南的器物,一辑是皖南的村落。在村落这一辑中,作者的笔端带有深深的怀旧和亲情感,是童年皖南的乡村忆旧。...
野田洋次郎,一九八五年出生于东京。担任乐队RADWIMPS的主唱兼吉他手,并负责乐队所有作品的词曲创作。乐队于二〇〇一年组成,作为引领日本音乐界的存在绽放其独特...
椿园笔记 本书特色 《椿园笔记》为孙郁先生的读书、评论和教学随感录。作品围绕文学写作、创作评论去探求艺术个性、人文情怀;对鲁迅的感悟与研究、对传统文章学的思考是...
白居易 本书特色 “中国古典诗词精品赏读书系”选取了历*具代表性的诗人、词人的优秀作品,单独成册,并加以详尽通俗的译注、评解,配以与诗词...
海涅诗选 本书特色 海涅是继歌德之后又一位享有国际盛誉的德国大诗人。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在他笔下达到了极致。他的辛酸语和愤世语、他的深情难赋和去国忧思,以及他用浪漫...
北京乎! 本书特色 《北京乎!》是当代散文家孙福熙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从一个中国南方绍兴人的视角,从一个刚从法国留学归来的青年才俊的视角,重新审视、感悟老北京的景...
简边絮语 本书特色 书信在中国古代有“尺牍”、“尺素”、“尺笺”之称,“尺”可以看出它的小,作为个人之间的文字交流,它的私密性似乎也不足以承担大历史的描述,更何...
就怕错过另一种人生.所以去看世界 本书特色 一个背包,两个老人,三年时间,一百多个国家和城市,这是他们所有的故事。本书是一部励志动人的旅游书籍,它不但带你领略各...
不愧三餐 本书特色 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从*近三四年的笔记短文中,选出一百零一篇,编成这本《不愧三餐》。书名取自陈老莲的诗句:‘略翻书数则,便不愧三餐’。...
G-SZ-中国现代文学百家--鲁彦代表作--秋夜 本书特色 《鲁彦代表作:秋夜》收入作者小说20篇,散文11篇,他创作的**篇小说《秋夜》,揭示军阀混战中人民的...
有一种候鸟 内容简介 陈少聪的散文文笔优美而不浮华,具有女性特有的细腻。她的作品中穿插有不少文化历史掌故,可读性强。作者在记录国内外生活际遇与感思中包含了独特的...
青年狷少年狂 本书特色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 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