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班主任》到《钟鼓楼》,再到《刘心武揭秘》,从中心到边缘,再到中心,全景解读刘心武四十年文学心路。
在这片土地的空间里,在流逝的时间中,我这卑微的生命,算得了什么?
——刘心武
《刘心武文学回忆录》收集了刘心武回忆自己家世、出身、成长、求学并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一组文章,记录了他在文学路上的成长故事,真实还原了其从青涩到成熟的创作历程,体现了他对文学的认识和感悟。刘心武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家,其人生和创作历程堪称一个文学时代的缩影,刘心武文学回忆录是阅读和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的重要读本。
2004年初,我开始写回忆录。一个人应该是在觉得自己一生中的重大事情都过去以后,才有写回忆录的心境。我提笔写下**句“我开始回忆”时,就是那样的心境。但是没有想到,竟还有“新故事”在接下来的岁月里迎候我,一度弄得我心烦意乱,回忆录的写作不得不停顿下来。
一切都源于一个电话。大约在2004年夏末,案头电话铃响了,顺手拿起话筒,是现代文学馆的傅光明打来的。他此前多次给我来过电话,邀我到他们馆里去讲研究《红楼梦》的心得,**次邀请记得是在2002年,那时我写的《秦可卿之死》《贾元春之死》《妙玉之死》及其他涉红文章早已结集出版且在1999年修订为《红楼三钗之谜》推出,他因此觉得我可以到他们馆里给《红楼梦》爱好者讲讲。我一直拒绝。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我总是告诉他:“现在懒得去讲。”傅光明好脾气,他每次遭到我拒绝,回应的话音里总听不出丝毫的生气,总是说:“那好,现在就不讲吧。可是我还是希望你能来讲。我过些时候再打电话约你,好吗?”如此的好脾气,纵使我性格再乖僻,也难免被软化。那天我就彻底心软了:“好吧。难为你始终不嫌弃我,这回我去讲讲。”
大约是2004年秋天,我应邀去了现代文学馆,讲我从秦可卿入手揭秘《红楼梦》文本“真事隐、假语存”的研究心得。那天演讲厅爆棚。原有的椅子不够,又从另外的会议室里搬来些椅子。据说有的听众是看到预告后从天津赶过来的。
我没有讲稿,只有一纸提纲,就那么漫谈起来。讲时我发现有人录像,也没在意。我知道现代文学馆设备先进,“武装到牙齿”,想必是录下来作为馆藏资料罢了。后来才知道,那时现代文学馆是在与CCTV—10(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栏目组合作,绝大多数讲座经过剪辑后,就作为《百家讲坛》的节目安排播出。
过了些时日,忽然发现CCTV—10的《百家讲坛》播出了一组《〈红楼梦〉六人谈》的节目,我讲的编入其中,剪为上下两集。剪辑得很好,当中的串词也很得当,嵌入的图片、配上的音乐也颇精彩。《百家讲坛》没有就此提前通知我,并不离谱,找出跟现代文学馆签的协议,当时没有仔细看,那上面有一条是,演讲者同意馆里将所录资料用于文化传播(大意),《百家讲坛》既然跟现代文学馆另有合作协议,将去馆里演讲的录像资料加以利用,顺理成章。
原以为我那两集节目播过也就算了,我可以回过头静心再写回忆录,没想到那不但不是一件事的结束,竟是一场大风波的前奏。
二
《百家讲坛》那以后不再与现代文学馆合作,却主动来与我联系,说是《〈红楼梦〉六人谈》播出以后,我那两集收视率颇高,电视节目是制作给手持遥控器的观众看的,观众看了几分钟被吸引住,不拿遥控器将其点开,节目就算没有白做,为继续服务观众,给他们提供喜闻乐见的节目,他们节目组经过研究,决定邀请我将那两集的内容充分展开,制作成一个系列节目。
开始,我照例是拒绝。
我的形象不佳。我羞于抛头露面。我不需要依赖电视增大知名度。我知自己的红学研究心得离主流红学太远。我不想卷入高调的争论。我想做另外的自己喜欢做的事,比如写回忆录。归根结底,我懒得去他们那里录制什么系列节目。
糟糕的是,我的拒绝还不够强硬。我没有拒绝跟他们节目组的编导们见面。我想的是,电话拒绝可能确实显得不够与人为善,当面告诉他们我的性格就是这么放诞诡僻,我不录节目,并不是否定他们的辛勤劳作,实际上《百家讲坛》有的节目我是看的,也觉得不错,希望他们理解我的性格,同时不要误会我对他们的尊重与善意。能不能大家见个面,当面说个明白,“一笑泯误解”之后,便“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呢?
见面中,他们的“大道理”也好,“中道理”也好,都没有打动我。*后令我心软也不是“小道理”而是“小事情”。那几个编导大体都是“70后”,他们在CCTV工作,不再是原来那种享有“铁饭碗”的待遇,他们属于聘任,他们能不能在那个地方站稳,要看他们的工作成绩,而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就是所录制节目的收视率。台里实施着栏目的“末位淘汰制”,就是倘若你那个栏目连续一段时间在收视率上排在*末位,那么整个栏目就会被取消,“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栏目取消了,制片人都得另谋出路,遑论一般编导?原来我对他们台里以收视率为圭臬,实行“末位淘汰”并不以为然,以为有的节目虽然收视率低,内容好形式也不错,应该尽量保留。而且听说他们据以判断收视率的“索福瑞”系统,布点量极其有限,未必就能准确体现广大观众的好恶。我曾接受过“收视率是万恶之源”的说法。但是那天我面对的是几个活泼泼的生命。他们需要制作出收视率较高的节目以确保他们的基本利益。我想起来曾到他们频道一个《博物》栏目里,参与录制过一期谈如意的节目,也曾播出,问起来,那栏目就因收视率垫底而撤消,其中的编导也都风来云散,“各自须寻各自门”。剪辑《〈红楼梦〉六人谈》我那两集的编导,我觉得她还是个小姑娘,她跟我闲聊,原来已经从外地来北京打拼好几年了,发狠在四环外买了商品楼的单元,首付不菲,每月更要还不老少的房贷……在我来说,收视率不过是个可以任意褒贬的“话题”,对她来说,收视率竟是安身立命的要素!我心既软,也就违背初衷,竟然冲动中一拍胸脯:“咱们就录!要讲得让观众爱听爱看,把收视率提上去!”
三
2005年初,我陆续录制了《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23集,《百家讲坛》以每个周末播出一集的方式安排播出。后来有人写书,说《百家讲坛》编导在录制中常常打断我的讲述,要求我重新按他们的要求再来讲述,形容那录制简直是把你放到魔鬼的床上,你若超长便将你锯短,若嫌你短便将你硬抻拉长。这不符合我录制的实际情况,我在录制前只有腹稿,写出来的只是一叠纸片,上面是简单的提纲,和需引用的《红楼梦》原文及相关文献资料摘录,到现场我往往又会漏掉提纲里列出的,灵机一动补入的不少,并且我做不到在规定的时间(45分钟)里完成讲述,期期超时,有时竟超出一倍,但编导(包括现场导播)从来没有打断过我,总是履行他们事先的诺言:“刘老师你随便讲,尽兴就好!”我虽即兴成分很高,又超时成性,但他们对我的录制事后多有褒扬鼓励:“流畅自然,没有破碎句子,手势得宜,偶尔走台(如解释“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时)十分生动,整个讲述内在逻辑严密,如层层剥笋,悬念迭出,让人听来上瘾……”我问超时是否造成他们剪辑时的麻烦,他们的回答是:“喜欢剪您的节目,没有什么需要补缀的地方,只是有时候实在舍不得剪掉有的内容,总觉得剪掉可惜,可是由于节目时间的硬性规定,不得不下狠心剪掉,至于您的‘大超时’,我们反而喜出望外,因为可以很便当地改变原来计划,原定一集变成两集……”这样下来,我和那个组的编导合作得很好,我每次讲完把那叠纸片交给他们,他们根据录像参照纸片上的提纲引文先形成节目文字版,其中有他们撰写的前言后语和串词,通过电子邮件传给我,我修订后再反馈他们,后来我出《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的四部书,其中大部分文字就是以那节目修订稿为基础再加工而成的。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节目播出后,收视率蹿高,据说总体平均的收视率成为那阶段栏目里*高的。那时候阎崇年的清史讲座收视率也蹿高,《百家讲坛》一时间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之一,制片人万卫名声大震,编导们也都扬眉吐气,不消说,他们在台里的脚跟,是站得稳稳的了。后来我和万卫有一次交流,形成了几点共识:电视节目属于通俗文化,虽然也要兼顾高级知识分子和文盲这两极,但它所服务的对象还是一般具有中等文化水平的俗众;《百家讲坛》不是把大学文学课堂的讲课搬到荧屏,它固然有传播文化的职责,但必须具有一定的娱乐性,即好懂、易明、有趣、抓人;有人批评《百家讲坛》变成了“书场”,当然要防止栏目里的讲座一味追求趣味而丧失了文化内涵,但汲取传统说书艺术亲近俗众的特点,将其作为“瓶”来装文化的“水”,有利于手持遥控器的观众觉得“解渴”而不将其马上点开,从而拴住观众,甚至培养出一批这个栏目的“粉丝”来。
“揭秘”系列每周播出一集,总的悬念走向是“《红楼梦》里的秦可卿这个艺术形象的原型究竟是谁?”可是观众听来听去,觉得就要点出谜底了,却又生出新的枝杈,还是没有*后的“大起底”,那期间据说总有热心的观众互相询问:“秦可卿的真实身份究竟是什么?是不是下一集就见分晓了?”有的急得生气,有的越听越疑,但越是气越是疑他们就越接着听,我讲的目的,《百家讲坛》录播这个系列节目的目的,都并不是要观众一定接受我的观点(这从编导的串词和我在讲座中一再宣布“我不一定对,仅供您参考”一类表述可以证明),而是起到刺激观众去翻开《红楼梦》原书阅读。这个目的果然达到,有资料显示,那一时期书店里各种版本的《红楼梦》销量大增。
《百家讲坛》那时若干题目的讲座都受到欢迎,后来更以易中天的三国讲座和于丹的《论语》讲座形成大高潮,《百家讲坛》成为CCTV的名牌栏目,万卫后来因此被提升,栏目的编导也大都成为频道的骨干。
然而,我的不愉快,却纷至沓来。
刘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成都。曾当过中学教师、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之作。代表作长篇小说《钟鼓楼》《四牌楼》,《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5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录制《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节目,2011年出版《刘心武续红楼梦》,引发国内新的《红楼梦》热。
九州出版社项塔兰2:山之影 本书特色 《项塔兰》作者耗时十年才完成的续篇《山之影》终于出版,继续林的惊险印度之旅!《项塔兰》塑造了令百万读者难以忘怀的角色&md...
泪与笑 本书特色 他的文思如星珠串天,稍纵即逝。——废名一个极有文学兴趣与天才的少年作家。——胡适有人评价说,读梁遇春的散文,不论是早期的青春冲动、少年意气,还...
★“那不勒斯四部曲”作者、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唯一的专栏合集★52篇专栏,关于恐惧和嫉妒、成长和衰老、身体与写作、谎言和隐私的隽永书写★顶级插画师安德烈亚·...
海曲诗钞/浦东历代要籍选刊 本书特色 《海曲诗钞》乃《海曲诗钞》十六卷、《海曲诗钞补编》一卷、《海曲诗钞二集》六卷和《海曲诗钞三集》十二卷的合集,前三种均由冯金...
贾平凹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特殊的散文集,由女儿与挚友慎重编选,贾平凹亲自审阅并绘插图。“孤独”也好,“从容&rdqu...
毛南族卷-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集 本书特色 《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是一个时期成果的展示,又是走向新征程的起点。对于这套丛书,我们坚持科学性、时...
季羡林散文精选 本书特色 学贯中西的季羡林先生的也是散文大家。他在70余年的时间里,笔耕不辍,写出了大量的优秀散文。这些散文,淳朴、隽永、评议、深邃,...
唐人绝句精华 本书特色 劉永濟先生對浩瀚如海的唐人絕句細加抉摘,取 其精華,去其糟粕,選錄編成《唐人绝句精华(精)》 (作者刘永济)一書。凡能反映社會生活、表現...
《“我忠于中国人民”:1950年代钱学森在美听证会全记录》内容简介:本书是钱学森在美国被迫参加的五次听证会的全记录,根据公开披
敬宜笔记续编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的是作者2002年以来为《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敬宜笔记”专栏写的随笔。内容包括;华年二十去如飞、黄浦源头说清浊、新《阅江楼...
萤窗异草 本书特色 测鬼神之情状,发人间之幽微,读狐魅之故事,梦幻之[围城]。萤窗异草 内容简介 《萤窗异草》3编12卷共138篇,署名清代长白浩歌子撰。长白浩...
《这里曾经是汉朝.3》内容简介:《这里曾经是汉朝3:汉武大帝》是该系列的第三部,书中从司马相如出道混世写起,到霍光铲除“奸党”
胡麻的天空:一位母亲的“自然笔记”心灵史 本书特色 ★一个历经苦难、内心温暖的“好学婆婆” 65岁重新识字画画,一笔一画都带着生命的体温,暖暖内含...
《明心宝鉴》系明初通俗读物,内容网罗百家,杂糅儒、释、道三教学说,是流传海外最古老的中国劝善书、童蒙书之一。早在1592年前
宋词名篇解析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是宋词精华的集萃,精选的就是宋词“婉约”与“豪放”两派的名家名作。通过这个选本读者可以大体领略宋词的不凡风彩。作为赏析集,意在努...
给少男少女-大家小书 本书特色 本书中所收的文章是1944年李霁野到四川白沙女子师范学院任教前后为学生们所做的演讲集,围绕读书与生活、爱的艺术、大自然的乐趣等娓...
当代散文-荒煤散文选集 本书特色 《荒煤散文选集》荣获第八届中国图书奖。当代散文-荒煤散文选集 内容简介 古往今来,有多少精美的散文像珍珠般在熠熠生辉!《百花散...
把快乐种在心里 本书特色 ★大师经典作品,全新精装收藏版,千万网友鼎力推荐★教育部推荐必读书目,于简单中蕴藏大智慧,于平淡中流溢真性情★现代人的心灵读本,畅销2...
那些乘客教我的事 本书特色我们或许曾在同一个城市、同一艘船上、同一辆车上,对彼此微笑,相遇而后匆匆错过,在远去的路上颠肺流离。在陈夏民的文字里,来自于人的幽微情...
《索尔·贝娄书信集》内容简介:有人劝索尔·贝娄写自传的时候,他总说没什么好写的,他就是忙得要命。忙着写小说,偶尔写写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