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食、色,性也。”《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不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性都是基本需要,是本性,所以我们不能回避它,也不应该回避它,更不能谈性色变。性科学已建立三十多年,但人们对其又了解多少,对性的态度又改变多少,“性福”生活是否实现、差距还有多远,对青少年的性教育有无改观?……很多问题值得深思。刘达临教授研究社会学与性科学三十余载,已85岁高龄,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涌现的*代至今还活动在性学舞台上的性学家,也是*受到国际赞誉的中国性学家,他曾经四次被授予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被称为“亚洲性学*人” “中国的金赛博士”。他立足科学认知的角度,总结了个人的思想观点,并不偏不倚地指出了当前性学研究的发力点和立足点,为我国性学研究奠定了一定的研究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贡献度。
刘达临教授提出了“性文明”的内涵,大力提倡性应该是自由与控制相结合,要“发乎情,止乎礼”;他通过了对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的总结阐述了中国当代性文化的状况,又通过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挖掘了中国古代性文化的根源与特点;他对爱情和婚姻的未来作了预测,还对目前社会生活中的性问题作了分析,又对中国今后的性学研究提出了建议与希望。这些理论观点很有民族性、历史性与代表性,对我国今后的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书稿的中心思想是怎样认识与促进性文明,这也是刘达临教授毕生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后一部分,刘达临教授以他研究性学三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与各种体会,提出了当前的性学研究方针与重点应该改变,作为一个性学家应该警惕一些什么问题,这是作为老一代的性学家留给后继者的*好礼品。书稿有现实性也有预测性,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践意义,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起来了,在性学发展的长河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性文化”与“性文明”在性学研究中,人们经常使用“性文化”与“性文明”这两个词,有时甚至把它们等同起来,混淆到一起,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文化”一词有多种解释,我认为*简单明了的说法是:文化是人类对周围事物的认识与改造。所谓“周围事物”是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以至无涯。对原始人来说,不过是太阳、月亮、山山水水、动物植物、吃饭、性交、生孩子;对现代人来说,“周围事物”甚至包括了世界万物与宇宙天体。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要认识它们、改造它们,这是和一切动物本质的区别;动物是没有思考的,它们只能利用环境、适应环境,而不能认识事物、改造事物,所以“文化”一词只是对人类而言的,从来没有“动物也有文化”一说。我们常说“性文化”,就是指自有人类以来,对性的认识(如性观念、性理论)和改造(如性技巧、性工具、易性、增强性功能等)。文化既然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改造,那就一定包括正面与负面、正确与错误两个方面,不能说只有正确的认识与行为才是文化。譬如古人崇拜性、提倡女子“从一而终”也是一种文化(或曰文化发展过程),卖淫嫖娼也是文化(雅称为“青楼文化”),日本的武士道又是一种文化,泰国的人妖也是一种文化,不过都带有负面性而已。我们研究文化,对其中正面与负面的内容都要研究,比较它们、鉴别它们,才能找出正确的发展方向。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创办初期,有个官员前来参观,看到馆内还陈列了一些古代妓院用具,皱着眉头说:“你们怎么还展出这些东西?”我回了他一句:“在北京的博物馆里还展出了日本侵略军的步枪和大炮呢!这都是文化。”“文明”一词和“文化”就不同了,文明的内容都是正面的,那是人类文化的精华,把这些精华集中起来作为人类进步、世界发展的方向。把“文化”和“文明”这两个词加以明确区分是很重要的,对于文化,要兼收并蓄,不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要研究,以其中的精华建立现代文明,并了解与摒弃各种文化中的糟粕,不要重蹈覆辙。中国现代的性学家们通过社会调查、分析探讨,了解中国与世界的现代性文化;有的学者也通过挖掘历史、搜集文物、建立博物馆等方式研究中国与世界的古代性文化,这些都是为了建立与推动中国现代的性文明。现在“性文明”一词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它的具体内容却少有人提及,似乎有些空洞。在性方面怎样才算是文明呢?我的看法是,对“性文明”一词的具体内涵,可以用“健康的自由,合理的控制”两句话来表述。“健康的自由”的含义是:性是一件非常自然、正常的事情,应该开放,个人要能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健康”。所谓“健康”,就是至少不要伤害他人与社会。“合理的控制”的含义是:性的自由并不是可以随心所欲、恣意而为的,有些性行为是不可以做的,因为人类的性除了自然性以外,还有它的社会性,必须受到社会道德、法律、知识与习俗的控制。过马路都要受红绿灯的控制,更何况是性呢!人的一切行为都要受社会的控制,不过控制要“合理”,“合理”的标准就是符合人性的健康发展,也不能伤害他人与社会。对于怎样控制才算合理,这是需要不断研究与改进的,它们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因此道德观念要不断改革,法律要不断修改,知识要不断追求,还要不断地移风易俗。可见,“性文明”总归应该是自由与控制、权利与义务、快乐与责任等两个方面的结合,既要反对性压迫、性禁锢,又不能走向没有底线的自由。这应该是全人类都要遵循的一个原则,只不过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性的自由与性的控制的理解与做法有所不同而已。现代的中国人对性应该自由到什么程度,又要怎么控制呢?怎么做才*符合现代中国人的需求和社会发展呢?这是我们中国性学家的重要研究任务。……
刘达临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中华性文化博物馆创始人,著名社会学家、性学家。曾在国内举办第一个向社会公开的性学系列讲座,举办第一个性教育骨干培训班,建立第一个性学术团体,出版第一部《性社会学》,创办第一份性学刊物《性教育》,组织了迄今世界规模最大的性调查——“全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承办了首届国际性学研讨会,创建国内第一个性文化博物馆,也是国内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奖的社会学家。出版著作140余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俄、法、韩等文字,曾四次获得国际大奖,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引导中国走向幸福的21世纪的六个代表人物”之一。
第三性世界-中国太监考 本书特色 本书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事件为纬,以写实的方法,以简洁明快的文字揭示了太监的神秘外衣。书中对太监制度的演...
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抗战胜利受降现场 本书特色 《三岛蜷伏 日月重光》一书主要呈现抗战胜利时各战区日本向中国投降的“现场”状况。主要收集整理当时各报刊杂志的记者...
莫高窟的守望者 本书特色 《莫高窟的守望者》是敦煌学专家赵声良写的对于敦煌学研究、保护、传承中的所感所想。全书分为“前辈的足迹”、“感悟敦煌”、“敦煌之缘”三部...
1948年:上海舞潮案-对一起民国女性集体暴力抗议事件的研究 内容简介 序言 引言 **章 海上舞业话沧桑 一、舞场兴衰 二、诸色人等 三、当局管理 第二章 禁...
生在城南 本书特色 外城也称南城,是相对于老北京内城而言的。清军入关后,将京城汉人悉数赶至外城,外城从此成为汉人亦即相对于旗人的“民人”...
话说中国 群英荟萃 本书特色 《话说中国》是一部以当前历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社会学研究的新成果为底蕴,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方式,配以大量精美文物照片编辑而成...
《新基建:中国经济新引擎》内容简介:2020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要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文化视角研究史学 内容简介 本书以文化为视角探讨史学研究问题,汇辑了作者三十年来的思考和研究成果。全书分为五辑,既有总论,也有具体论述。**辑总论从文化角度研...
日本史(第2版) 本书特色推荐购买史书商书权书三合一的《日本战国群雄系列小说合集》(武田信玄 上杉谦信 织田信长 丰臣秀吉 德川家康)日本史(第2版) 内容简介...
《晚霞明处暮云重:清代卷》内容简介:《晚霞明处暮云重:清代卷》全书通过对我国清时期大量文明遗产(包括各类工艺品、美术作品、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5:西汉·楚汉相争——新莽·由假皇帝到真皇帝 本书特色 1.专业的插画:网罗经验丰富的插画家,经过严谨的考据,加上写实技法表现历史事件与人物...
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 本书特色 《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中国民族史研究丛书民族史视角下的近代中国论稿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论文的撰著过程及我近年来学...
《国家篇·法律篇》内容简介:就了解西方政治法律文化的发展脉络和源流来说,西塞罗的《国家篇》和《法律篇》这两部著作早就该翻
大国兴亡录 本书特色 本书所要讨论的核心问题是超级强国如何巩固并发展自身独一无二的地位。作者依照今日美国的特征,给出了“超级强国”的定义,进而挑选出历史上的八个...
德国史 内容简介 所有这些都会使人产生疑问。超过2 000年的悠久文明能用过去的150年加以定性吗?谁是1848年和1933年之前的德国人?贯穿着这些意义重大却...
土匪军阀张宗昌 本书特色 如果说北洋政府的统治是中国近代史上*黑暗时期,那么北洋实力军阀之一张宗昌,起了推波助澜的重要作用。陈惠丰主编的《土匪军阀张宗昌/文史资...
《癌症·真相:医生也在读》内容简介:这是一本讲癌症的书,但和你以往见过的该题材的书完全不同。这不是一本“养生秘籍”,不会推
甲午战争史 本书特色 在《甲午战争史》中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 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 、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甲午战争史》对战争的...
《安娜的新大衣》这个二战题材的故事里,“安娜的妈妈尝试用家传的几件贵重物品为安娜换取一件新大衣……,整个情节发展的基调很
今古咫尺间 本书特色 李乔编著的《今古咫尺间》的文章,内容驳杂,颇难归类,勉强分了四类,每类里还是驳杂。随笔古来属于杂学。杂而不专,向来老儒睥睨,讥为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