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
获奖作品评语:一部壮观的散文长卷。韩少功将认识自我执著地推广为认识中国,以忠直的体察和宽阔的思考,在当代背景下发掘和重建了乡土生活的丰沛意义。
韩少功获奖感言:获得以鲁迅先生命名的文学奖,使我想起了先生当年的孤独、沉痛以及决绝。作为一名后来人,我愿在立国、立人、立心的文明薪传中奉献微力,哪怕*终成为可笑的吊客或失败的小卒。
这是一部长篇散文。韩少功在《山南水北》中记录了对山野自然和民间底层的深入体察,作家细腻的笔调勾画了生动的人物和神奇的亲历,将历史的真相一步步揭示出来;在作品中,多种元素构成了作品凌厉而温厚的风格。这是一本对生活与文化不断提出问题的书,是一个亲历者挑战思想意识主潮的另类心灵报告。韩少功力图将被轻率删减的乡村的意义加入正在迅速更新的对中国的想象和认同中去。他力图将那山、那水、那人民嵌入新的中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去,这是韩少功赋予《山南水北》的重要意义。
词典撰写者——《山南水北》
李敬泽
1•《山南水北》,不知是小说还是散文。
两年前,读《暗示》的时候,我就认为,作为新时期以来在小说艺术上走得*远的小说家之一,韩少功可能已经深思熟虑、义无返顾地走出了小说——至少是走出了你我想象所及的那种小说。我愿意相信,当中国的小说家们正沉醉于“史诗”的宏伟规模、幻想着自己是托尔斯泰,至少是小若干号的托尔斯泰时,韩少功看到了小说的“不可能”,小说艺术的几乎所有基本假定都在这个时代备受考验。
我认为,韩少功之“不”小说与张承志之“不”小说,是90年代以来小说写作中的两个真正事件,他们的“不”相对于当下广大、热闹的小说写作,可能更透彻地表达着小说艺术的真实境遇和问题。
——这件事说来话长,暂且放下。
2•《山南水北》写乡居生活:一个城里人回到乡村,盖了幢房子住下来。但是,他在冬天又乘飞机回到城市,他在院子里种菜,但是他的生计并不依靠务农,他是个作家,他的作品的读者基本上都在城市,甚至法国或日本,也就是说,这个人在乡村也不在乡村,他的“经济基础”、他与这个世界的货币交换关系远在乡村之外。
韩少功对此有透彻的自我意识,在这本书中,他有时也许会把自己想象成归隐山林的文人,但他从未把自己当成农民,虽然他比如今绝大部分中国作家都离农民更近——农民是沉默的,农民成了被讨论和争辩的“问题”,大家七嘴八舌、慷慨激昂,但是,在慷慨激昂之前,很少有人做认识论的反思和澄清:我是谁,我的背景和我的真实的社会位置,我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个问题自己应该搞清楚,别人也有权搞清楚,否则我们就无法辨别什么是卓识什么是偏见、什么是热情什么是伪善。
所以,韩少功不把自己当农民,这是一种忠直的立场,是怎么回事就是怎么回事,我的位置就是如此,也正因为如此,我才能确切地划定我的问题场域。
在《山南水北》中,这个问题就是:对于一个城里人、一个现代化语境中的中国人来说,乡村究竟意味着什么?
3•至少在二十五年前,乡村对韩少功来说是因遗弃、背离而伤心、负罪之地。一九八一年,韩少功写过一个短篇《飞过蓝天》,其中一个下乡知青急于回城而出卖了、枪杀了象征理想的鸽子,他仰望蓝天,扪心自问:“你活着,你幸福吗?”现在,前度刘郎又重来,《山南水北》终结于仰望蓝天,而且,我们能够感到,多年前的疑问已经解决。
体认生命意义,这个问题在韩少功这里变成了体认城与乡,他执念于此,对他来说,斟酌自我与斟酌城乡是同一件事,吾道一以贯之,韩少功的“寻根”、回乡,他二十几年来的写作和生活,演绎着一个中国人在城乡之间的焦虑和选择。他把认识自我的问题执着地推广为认识中国的问题。
城市所体现的对中国的想象正全面覆盖我们的生活和心灵,对我们来说,中国是高楼大厦的中国,是高速公路的中国,是互联网和超女的中国,是义无返顾迅猛向前的中国,乡村在这幅图景中变成了“问题”,它被怜悯、等待改造,它本身已经已经不生产意义,它的意义取决于城市。
但在《山南水北》中,乡村依然自有丰沛的意义。这本书很容易被理解为一部浪漫、感伤的挽歌,被归入那些对着乡村如对落日的脆弱咏叹中去,但这并非韩少功的意图,他是知行合一的,他力图提供另一种对中国的认识路径,他力图将被轻率删减的乡村的意义加入正在迅速更新的对中国的想象和认同中去。
艾默生、梭罗等人在高歌猛进的十九世纪美国做了类似的事,他们将自然和乡村的意义深深地嵌入了美国精神之中,他们克服了现代化的轻率和势利,他们使得农民的形象、伦理和精神成为美国认同的一个关键性环节。
我猜想,这也是韩少功的志向,他力图将那山、那水、那人民嵌入新的中国认同的形成过程中去。
4•所以,《马桥词典》的作者写《山南水北》时仍是在撰写词典。
词典是对世界的整理和编纂,词典是散文,而小说的根本旨趣其实通于词典。在我们这个时代,一部关于中国的庞大的新词典正被撰写——所有中国人都是撰写者,而韩少功,他要补足被我们遗漏或忽略的一系列辞条。
韩少功,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1968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1974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1978年就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副主编(1982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85年)、《海南纪实》杂志主编(1988年)、《天涯》杂志社社长(1995年)、海南省作协主席(1996年)、海南省文联主席(2000年)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长篇随笔《暗示》,长篇散文《山南水北》。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
海子作品-海子作品精选-现当代名家作品精选-珍藏版 本书特色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
记忆的脚注 本书特色 1、小怀旧版,龙年董桥七十了--董桥说:我扎扎实实用功了几十年,我正正直直生活了几十年,我计计较较衡量了每一个字,我没有辜负签上我的名字的...
荷马史诗(彩色插图本 上下) 本书特色 ★32开精装,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荷马与但丁、莎士比亚、歌德被西方文学界并称为世界四大诗人。而荷马则又被但丁在《神曲》...
纯粹.局部接触 本书特色 有人认为搞音乐是轻松浪漫的事,是玩着赚钱。如果你真的做了,你才能体会那是一种近乎自虐的生活方式。——窦唯我没有压力,我总是劝别人不要抱...
青年读本---郁风作品---画中游 本书特色 给你:肺腑之言教你:人生哲理帮你:扫除障碍跟你:思想交流“青年读本”是一部人生教科书青年读本---郁风作品---画...
乡情卷-百年新诗 本书特色 五四新文学革命*重大的成果,是诞生了新的诗歌形态——中国新诗。新诗是用接近于口语的白话写作,语言的转换大大促进并密切了诗歌和社会发展...
上海探戈-程乃珊散文 本书特色 已故海派女作家程乃珊生前专注于上海文化、特别是老上海文化的研究和创作,她创作的上海题材的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坛有过深刻的影...
《乐以忘忧:薛仁明读《论语》》内容简介:今天这个时代,不缺乏有理想有抱负想要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人,却最缺乏一个个安稳悦乐的
杨得志兵团战事报告-大兵团 大司令 大战功华野19兵团战事全过程 本书特色 杨东雄编著的《杨得志兵团战事报告(华野19兵团)》是一部以浓墨重彩,书写我军一...
秘密的瓶子开着花 本书特色 出一本随笔集,比出一本诗集更让我动心。一直觉得写诗是一种隐瞒的艺术,通过各种掩饰加深事物的光影。随笔则不同,它不会让我受累,因为把郁...
《丰子恺散文》内容简介:本书收入《剪网》《渐》《艺术三昧》《山水间的生活》《自然》《儿女》《闲居》《从孩子得到的启示》《忆
唐诗杂论 本书特色 《唐诗杂论》:检讨的范围是唐代开国后约略五十年,从高祖受禅(六一八)起,到高宗武后交割政权(六六〇)止。靠近那五十年的尾上,上官仪伏诛,算是...
作品目录瑞普·凡·温克尔鬼新郎睡谷的传说大块头先生闹鬼的屋子掘金者鬼门关海盗基德魔鬼和汤姆·华克尔渥尔弗尔特·魏伯尔或黄
南海九章 本书特色 出生于湖北赤壁的刘汉俊,却以海南主题文章闻名。他让我们懂得,好的散文,是一切文体之上的文体,它们以匍匐的姿态,阐释昂扬的力量,终将浮出历史的...
1996年4月-1997年-11月-水流过.星月留下-王鼎钧纽约日记 本书特色 《水流过,星月留下》是华文文学大师王鼎钧先生的日记体散文集,写作时间为作家移民纽...
箧中词 本书特色張惠言十首 張惠言(一七六一—一八〇二),字皋文,江蘇武進人。嘉慶四年(一七九九)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有《茗柯詞》。 木蘭花慢楊花 儘飄零盡了,...
《遇见中国音乐艺术(古代篇)》内容简介:《遇见中国音乐艺术》是“遇见艺术”系列中的一册。中国音乐可以追溯至黄帝时代,并曾对
街头的自语 本书特色 望着大街上匆忙的行人、骑车人、开车人和乘车人,陷入了胡思乱想。我会厌倦一本书,一个人,一间屋子,一座山丘,一条河流,可是,我怎么会厌倦新鲜...
元稹诗文选 本书特色 元稹是与白居易同时并同等重要的唐代诗人。本书对其诗文加以选注,以明杨循吉据宋本影钞《元氏长庆集》六十卷为底本,参校诸本,对重要的异文出以校...
《50:伟大的演讲》内容简介:本书精选了50篇对人类发展史有特殊意义的演讲,内容涉及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智者哲人的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