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大帝时代》分为三部分。*部分从巴布尔开始讲起,他是阿克巴的祖父,他提出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终没有在印度扎根,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未能解决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和谐共存的难题,*终失国,逃离了印度。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胡马雍之子阿克巴早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学家所记录的阿克巴统治时期重大事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阿克巴推动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布尔与胡马雍均未解决的宗教土壤问题,经过阿克巴的努力,终于迎刃而解。
★知名作者
本书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和阿富汗史研究专家G.B.马勒森的代表作。
★故事精彩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揭开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建立的历史谜题:莫卧儿帝国为什么经过三代君主的努力,到阿克巴时期才终于建成?阿克巴的莫卧儿帝国是如何使伊斯兰文化扎根于印度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全景插图
配有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插图。插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物肖像、战役场景、外交场面、风俗画卷、自然美景。
兴起于16世纪早期、灭亡于19世纪中期的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征服者在印度建立的庞大帝国,是印度历史上*后一个封建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莫卧儿帝国是印度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印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阿克巴(1542—1605)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位统治者。阿克巴在位期间(1556—1605),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开疆拓土,*终将印度各部族统一起来,开创了印度次大陆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局面,开启了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相互交融的新时期。阿克巴因此被尊称为“阿克巴大帝”。事实上,阿克巴大帝时代是莫卧儿帝国的黄金时代,阿克巴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奠基人和*了不起的皇帝,也是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统治者之一。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们信奉伊斯兰教,但受他们统治的印度人大都信奉印度教,并没有伊斯兰教化和突厥化。于是,在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所难免。阿克巴是如何将四分五裂的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并在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开创印度繁荣稳定的新篇章的呢?这与阿克巴的锐意改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使莫卧儿帝国扎根于印度的土壤,阿克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创立的军事管理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政治与社会改革,使莫卧儿帝国的国土扩大了三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阿克巴废除人头税,改革社会陋习,依据功绩奖励、提拔非穆斯林。于是,他成为**位得到印度人信任、拥护的莫卧儿君主。阿克巴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宗教方面。为了建立有序、稳定、持久的统治制度,阿克巴逐渐认识到,他必须想方设法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构建民族利益共同体。
因此,阿克巴实行普遍的宗教宽容政策。他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各派系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从而改变了不同宗教、不同派系之间相互迫害的传统。他广施仁政,取消了印度教徒朝圣的香客税,废除向非穆斯林征收的人头税。阿克巴还专门修建宫殿,邀请各宗教、各派系的学者们辩论宗教教义、教规、人生与来世等方面的道理。这些辩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阿克巴对莫卧儿帝国统治制度的设计。
经济改革方面,阿克巴重新测量了土地,改革了土地分配与缴纳土地使用税的办法,重新划分税区,在不同的地区实施合理的税收制度。通过经济改革,莫卧儿帝国的经济欣欣向荣,财政收入日益稳定,为帝国走向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政改革方面,阿克巴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主。他通过与印度教首领的家族联姻,争取到势力强大的印度教贵族支持,从而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他提拔有能力、功绩卓著的印度教徒,让他们担任国家高级职务,把印度教徒、拜火教徒、基督教徒吸纳进他的统治机构,使印度本土王子们的利益与阿格拉中央权力机构的利益趋于一致,由此消解了对立情绪。他努力消除妨碍人民幸福的法律条令。他主张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者之间通婚。他不仅禁止寡妇殉夫,还鼓励寡妇再婚。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阿克巴的远见卓识,但谁能想到,阿克巴其实是个文盲,或者至少有阅读障碍,原因在于阿克巴儿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每天都要听别人朗读各种书籍,因此获得了比较渊博的知识。
《阿克巴大帝时代》的作者G.B.马勒森(G.B.Malleson)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史和阿富汗史研究权威。他在印度史和阿富汗史的研究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阿富汗史》《孟加拉军队的哗变》《1857年—1858年印度兵变》《阿克巴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等。在创作本书时,马勒森参考了大量权威史料,例如,巴布尔著、莱顿(Leyden)与欧斯金(Erskine)合译的《巴布尔回忆录》(MemoirsofBabar),欧斯金所著的《巴布尔与胡马雍》(BabarandHumayun),布洛赫曼(Blochmann)所译的《阿克巴政典》(TheAin-i-Akbari),道森教授(ProfessorDowson)根据H.M.艾略特爵士(SirH.M.Elliot)的手稿编辑的《由印度史学家讲述的印度历史》(TheHistoryofIndia,astoldbyitsownHistorians),道(Dow)所著的《菲丽什塔》(Ferishta),埃尔芬斯通(Elphinstone)所著的《印度史》(HistoryofIndia),托德(Tod)所著的《拉贾斯坦纪事》(AnnalsofRajast'han)以及其他著作。
《阿克巴大帝时代》分为三部分。**部分从巴布尔开始讲起,他是阿克巴的祖父,他提出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终没有在印度扎根,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未能解决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互协、共存的难题,*终战败,逃离了印度。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胡马雍之子阿克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学家所记录的阿克巴统治时期的重
大事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阿克巴推动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布尔与胡马雍均未解决的“土壤问题”,经过阿克巴的努力,终于迎刃而解。《阿克巴大帝时代》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衔、军阶、战役等专有名词,其中还有许多印地语,翻译难度相对较大。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与准确性,我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有
时,为了译好一个专有名词,我会耗费许多时间,真正体会到了译事之难。尽管如此,囿于所学,疏漏之处实难避免,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赵秀兰
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初想建立这样一个帝国的人并不是阿克巴,而是他的祖父巴布尔。巴布尔已经征服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遗憾的是,从征服印度到他死亡的五年间,巴布尔几乎没有机会治理印度。那些被他击败的对手以及印度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将巴布尔视为征服者,仅此而已。巴布尔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戎马一生,不仅是一位真正的冒险家,还是一位聪明的冒险家。他天资过人,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场宿将。他从都城喀布尔俯瞰,看到土壤肥沃的印度四分五裂的局面,就率军长驱直入,打到了开阔的平原上。一路上,他所向披靡,势不可当。这就是巴布尔。虽然他已至中年,但他仍然慷慨大方,待人亲切,高瞻远瞩。不幸的是,进入印度后,他充其量是个征服者。他没有时间考虑他所熟悉的制度之外的其他任何制度。这是由他的阿富汗前任开始在印度推行的、将领土划分为几个大区进行管理的行政传统,每个大区都由一位效忠于他的将军管理,每位将军在行省中均占据核心地位。不知道巴布尔推行这种制度的思想是想在中亚建立一个帝国,还是在印度建立一个帝国。
然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福利并没有被纳入这个制度。也许,如果巴布尔还活着,并审视他卓越的能力所带来的一切,他很可能会看出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正如他的孙子看到的那样。这种制度缺乏伟大原则的一致性,没有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利益联系起来;它没有确保任何依附关系,没有调和任何偏见;它没有生根,一任狂风暴雨吹打。因为巴布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揭露了他内心的秘密,坦白了他的所有错误,并详述了他的所有野心,所以,通过该回忆录来了解巴布尔其人,你可能认为,如果他有机会,他也许会建立一个帝国。但他却没有这个机会。从他占领印度西北各省的**次帕尼帕特战役到他死亡,这段时间太短暂了,使他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只能在巩固被征服地区统治的基础上,去征服更多的省份。他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印度。虽然他在阿格拉统治印度五年,但他仍然是一个征服者,仅此而已。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不具备完成他没机会完成的使命的能力。胡马雍的性格反复无常,极不稳定,缺乏创立新制度的
能力,这些都表明他不适合承担这个使命。他在印度统治了五年,却毫无建树。在他的统治末期,他的帝国衰落了,就像他的那些阿富汗前辈的王国一样衰落了,衰落的原因都是:他们没有在这片土壤中生根,一场败仗就令他失去了巴布尔所征服的印度河以南的所有地区。莫卧儿人显然失去了印度。因为巴布尔的儿子屈服于一位更加能干的将军,这位将军立刻完全取代了他。对于莫卧儿人来说,幸运的是—对于印度人民来说,更幸运的是—这位能干的将军不仅能力很强,而且虚心接受那些比他更懂得如何建立王朝的阿富汗酋长的观点。然而,他还是没有将数百万印度人纳入他的体系。他满足于将被他征服的地区划分为几个大区来管理。这样做的结果是,当他死后,其他人开始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几年后,这种混乱局面愈演愈烈。1554年,胡马雍从卡瑙季战场逃跑十四年后,再次渡过印度河,并重新夺回对印度北部的统治权。他还年轻,仍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建立一个稳定的帝国。
G.B.马勒森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和阿富汗史研究权威。他在印度史和阿富汗史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阿富汗史》《孟加拉军队的哗变》《1857年—1858年印度兵变》《阿克巴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等。
赵秀兰,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贵州社会科学》《外国语文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译有《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近代欧洲与中国》《道光时代的清帝国》等多部著作。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 本书特色 桑兵主编的《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分为概念、学科、教育、文化、制度5篇,共19章,分别探讨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解释一词即是作...
新编历史小丛书:五谷史话 本书特色 本书是由万国鼎先生编写的普及性历史知识读物,首先介绍了什么是“五谷”,其后探讨了“五谷”的起源,古代五谷相互之间的比重和古今...
敕勒与柔然 内容简介 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民族,继匈奴、鲜卑之后,主要就是敕勒和柔然。这两个古代民族,不仅对我国北方和中亚...
中国历史大讲堂:五代史话 内容简介 五代史是宋朝人的近代史,可是不知为何后来说的人渐渐地少了,终于从茶馆书场里消失。我们虽则还能看到宋人的《新编五代史平话》残本...
民国那些事儿 本书特色 妙趣横生的通俗历史,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于历史故事中读懂人性真相,从古代权谋中学习生存智慧民国时代,政权割据,群雄并存,混战不休,一时间风...
1940-1942-在中国的使命-一个军事顾问的笔记 本书特色 本书是原苏联元帅崔可夫写的一部回忆录。该回忆录*初发表于苏联《新世界》杂志1979第11期和12...
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 内容简介 本书包括:“巫蛊之祸”与武帝晚年政局、“公孙病已立”谶言的出现与昭帝统治局势、宣帝政治与霍光家族等内容。西汉中后期政局演变探微...
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3:东周·知心的朋友——东周·严厉的大教练 本书特色 1.专业的插画:网罗经验丰富的插画家,经过严谨的考据,加上写实技法表现历史事件与人物装...
《经济学基础》内容简介:本书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着理论“必需、够用”的原则,搭建起完善的经济
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 本书特色 《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是王家范编著的一本学术随笔,《漂泊航程(历史长河中的明清之旅)》收录了《明清易代的...
隋唐史话 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介绍了隋唐时期的重大事件、经济发展、民族关系、中外交流、社会生活、哲学思想、文学艺术、科技发展等。隋唐史话 目录 开关语——略说隋朝...
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 本书特色《汉赵史论稿——匈奴屠各建国的政治史考察》主要讲述了中国社会史和政治史,是中国历史发展演变的主流,研究中国社会和政...
《华为营销作战》内容简介:华为内部一直强调:天底下给华为钱的只有客户,客户永远是华为之魂。目前,华为的客户遍及170多个国家和
阿拉伯的劳伦斯-战争、谎言、帝国愚行与现代中东的形成 本书特色20世纪*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史诗之一,阿拉伯起义和争夺中东的秘密较量。惊心动魄、扣人心弦,披露此...
KayAnnJohnsonprovidesmuch-neededinformationaboutwomenandgenderequalityunderCommu...
清代史馆与清代政治 本书特色 清代是中国史馆制度发展的顶峰。清代史馆修史与幕府修史、私家修史三者之间既相互争斗又相互补益,共同描绘了清代史学绚烂多姿的图画。史馆...
《大明寺史话》内容简介:大明寺始建于南朝刘宋大明元年,以“大明”年号命名,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走进大明寺,我们仿佛走进
宋元珍稀地方志丛刊:乙编(全六册) 本书特色 ★ 《吴郡图经续记》(宋)朱长文纂修,主要记载吴郡地区地理、历史、事志、风俗等,被认为是宋代地方志开始定型之作。★...
张家驹史学文存 本书特色 《张家驹史学文存》:宋代社会中心南迁史两宋经济重心的的南移张家驹史学论稿张家驹史学文存 内容简介 《张家驹史学文存》由《宋代社会中心南...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褪去了。但这场战争留下的惊悚与阴影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回顾这场战争,除了战役与屠戮,还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