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巴大帝时代》分为三部分。*部分从巴布尔开始讲起,他是阿克巴的祖父,他提出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终没有在印度扎根,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未能解决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和谐共存的难题,*终失国,逃离了印度。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胡马雍之子阿克巴早早地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学家所记录的阿克巴统治时期重大事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阿克巴推动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布尔与胡马雍均未解决的宗教土壤问题,经过阿克巴的努力,终于迎刃而解。
★知名作者
本书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和阿富汗史研究专家G.B.马勒森的代表作。
★故事精彩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揭开了莫卧儿帝国在印度建立的历史谜题:莫卧儿帝国为什么经过三代君主的努力,到阿克巴时期才终于建成?阿克巴的莫卧儿帝国是如何使伊斯兰文化扎根于印度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的?
★全景插图
配有反映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油画插图。插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物肖像、战役场景、外交场面、风俗画卷、自然美景。
兴起于16世纪早期、灭亡于19世纪中期的莫卧儿帝国是来自中亚的征服者在印度建立的庞大帝国,是印度历史上*后一个封建帝国,也是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国家之一。莫卧儿帝国是印度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重要时期,在印度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阿克巴(1542—1605)是莫卧儿帝国的第三位统治者。阿克巴在位期间(1556—1605),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开疆拓土,*终将印度各部族统一起来,开创了印度次大陆政治统一、经济繁荣的局面,开启了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相互交融的新时期。阿克巴因此被尊称为“阿克巴大帝”。事实上,阿克巴大帝时代是莫卧儿帝国的黄金时代,阿克巴被认为是莫卧儿帝国的真正奠基人和*了不起的皇帝,也是印度历史上*伟大的统治者之一。莫卧儿帝国的统治者们信奉伊斯兰教,但受他们统治的印度人大都信奉印度教,并没有伊斯兰教化和突厥化。于是,在莫卧儿帝国时期,伊斯兰教文明与印度教文明、波斯文化与印度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所难免。阿克巴是如何将四分五裂的印度次大陆统一起来,并在两种异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开创印度繁荣稳定的新篇章的呢?这与阿克巴的锐意改革精神是密不可分的。为了使莫卧儿帝国扎根于印度的土壤,阿克巴推动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创立的军事管理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政治与社会改革,使莫卧儿帝国的国土扩大了三倍,国力强盛,经济繁荣。阿克巴废除人头税,改革社会陋习,依据功绩奖励、提拔非穆斯林。于是,他成为**位得到印度人信任、拥护的莫卧儿君主。阿克巴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宗教方面。为了建立有序、稳定、持久的统治制度,阿克巴逐渐认识到,他必须想方设法使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相互尊重、相互宽容,构建民族利益共同体。
因此,阿克巴实行普遍的宗教宽容政策。他规定宗教信仰自由,各宗教、各派系按各自的教规进行宗教活动,从而改变了不同宗教、不同派系之间相互迫害的传统。他广施仁政,取消了印度教徒朝圣的香客税,废除向非穆斯林征收的人头税。阿克巴还专门修建宫殿,邀请各宗教、各派系的学者们辩论宗教教义、教规、人生与来世等方面的道理。这些辩论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影响了阿克巴对莫卧儿帝国统治制度的设计。
经济改革方面,阿克巴重新测量了土地,改革了土地分配与缴纳土地使用税的办法,重新划分税区,在不同的地区实施合理的税收制度。通过经济改革,莫卧儿帝国的经济欣欣向荣,财政收入日益稳定,为帝国走向全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内政改革方面,阿克巴加强中央集权,神化君主。他通过与印度教首领的家族联姻,争取到势力强大的印度教贵族支持,从而巩固了帝国的统治。他提拔有能力、功绩卓著的印度教徒,让他们担任国家高级职务,把印度教徒、拜火教徒、基督教徒吸纳进他的统治机构,使印度本土王子们的利益与阿格拉中央权力机构的利益趋于一致,由此消解了对立情绪。他努力消除妨碍人民幸福的法律条令。他主张不同民族和宗教信仰者之间通婚。他不仅禁止寡妇殉夫,还鼓励寡妇再婚。
以上这些都表明了阿克巴的远见卓识,但谁能想到,阿克巴其实是个文盲,或者至少有阅读障碍,原因在于阿克巴儿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但他每天都要听别人朗读各种书籍,因此获得了比较渊博的知识。
《阿克巴大帝时代》的作者G.B.马勒森(G.B.Malleson)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史和阿富汗史研究权威。他在印度史和阿富汗史的研究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阿富汗史》《孟加拉军队的哗变》《1857年—1858年印度兵变》《阿克巴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等。在创作本书时,马勒森参考了大量权威史料,例如,巴布尔著、莱顿(Leyden)与欧斯金(Erskine)合译的《巴布尔回忆录》(MemoirsofBabar),欧斯金所著的《巴布尔与胡马雍》(BabarandHumayun),布洛赫曼(Blochmann)所译的《阿克巴政典》(TheAin-i-Akbari),道森教授(ProfessorDowson)根据H.M.艾略特爵士(SirH.M.Elliot)的手稿编辑的《由印度史学家讲述的印度历史》(TheHistoryofIndia,astoldbyitsownHistorians),道(Dow)所著的《菲丽什塔》(Ferishta),埃尔芬斯通(Elphinstone)所著的《印度史》(HistoryofIndia),托德(Tod)所著的《拉贾斯坦纪事》(AnnalsofRajast'han)以及其他著作。
《阿克巴大帝时代》分为三部分。**部分从巴布尔开始讲起,他是阿克巴的祖父,他提出了在印度建立帝国的思想;但这种思想*终没有在印度扎根,巴布尔的继承人胡马雍未能解决伊斯兰文明与印度文明互协、共存的难题,*终战败,逃离了印度。在这宏大的历史背景下,胡马雍之子阿克巴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第二部分叙述了伊斯兰教历史学家所记录的阿克巴统治时期的重
大事件。第三部分主要讲述了阿克巴推动的宗教、政治、经济、军事和风俗等方面的改革。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巴布尔与胡马雍均未解决的“土壤问题”,经过阿克巴的努力,终于迎刃而解。《阿克巴大帝时代》涉及大量的人名、地名、官衔、军阶、战役等专有名词,其中还有许多印地语,翻译难度相对较大。为了保证翻译的质量与准确性,我查阅、参考了大量相关资料。有
时,为了译好一个专有名词,我会耗费许多时间,真正体会到了译事之难。尽管如此,囿于所学,疏漏之处实难避免,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赵秀兰
于西北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初想建立这样一个帝国的人并不是阿克巴,而是他的祖父巴布尔。巴布尔已经征服了印度的大部分地区。遗憾的是,从征服印度到他死亡的五年间,巴布尔几乎没有机会治理印度。那些被他击败的对手以及印度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将巴布尔视为征服者,仅此而已。巴布尔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戎马一生,不仅是一位真正的冒险家,还是一位聪明的冒险家。他天资过人,在艰苦的逆境中成长为一位骁勇善战的沙场宿将。他从都城喀布尔俯瞰,看到土壤肥沃的印度四分五裂的局面,就率军长驱直入,打到了开阔的平原上。一路上,他所向披靡,势不可当。这就是巴布尔。虽然他已至中年,但他仍然慷慨大方,待人亲切,高瞻远瞩。不幸的是,进入印度后,他充其量是个征服者。他没有时间考虑他所熟悉的制度之外的其他任何制度。这是由他的阿富汗前任开始在印度推行的、将领土划分为几个大区进行管理的行政传统,每个大区都由一位效忠于他的将军管理,每位将军在行省中均占据核心地位。不知道巴布尔推行这种制度的思想是想在中亚建立一个帝国,还是在印度建立一个帝国。
然而,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福利并没有被纳入这个制度。也许,如果巴布尔还活着,并审视他卓越的能力所带来的一切,他很可能会看出这种制度实际上是不合理的,正如他的孙子看到的那样。这种制度缺乏伟大原则的一致性,没有将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利益联系起来;它没有确保任何依附关系,没有调和任何偏见;它没有生根,一任狂风暴雨吹打。因为巴布尔在他的回忆录中揭露了他内心的秘密,坦白了他的所有错误,并详述了他的所有野心,所以,通过该回忆录来了解巴布尔其人,你可能认为,如果他有机会,他也许会建立一个帝国。但他却没有这个机会。从他占领印度西北各省的**次帕尼帕特战役到他死亡,这段时间太短暂了,使他没有更多的时间考虑,只能在巩固被征服地区统治的基础上,去征服更多的省份。他以一个征服者的身份进入印度。虽然他在阿格拉统治印度五年,但他仍然是一个征服者,仅此而已。巴布尔的儿子胡马雍不具备完成他没机会完成的使命的能力。胡马雍的性格反复无常,极不稳定,缺乏创立新制度的
能力,这些都表明他不适合承担这个使命。他在印度统治了五年,却毫无建树。在他的统治末期,他的帝国衰落了,就像他的那些阿富汗前辈的王国一样衰落了,衰落的原因都是:他们没有在这片土壤中生根,一场败仗就令他失去了巴布尔所征服的印度河以南的所有地区。莫卧儿人显然失去了印度。因为巴布尔的儿子屈服于一位更加能干的将军,这位将军立刻完全取代了他。对于莫卧儿人来说,幸运的是—对于印度人民来说,更幸运的是—这位能干的将军不仅能力很强,而且虚心接受那些比他更懂得如何建立王朝的阿富汗酋长的观点。然而,他还是没有将数百万印度人纳入他的体系。他满足于将被他征服的地区划分为几个大区来管理。这样做的结果是,当他死后,其他人开始争夺国家的统治权。几年后,这种混乱局面愈演愈烈。1554年,胡马雍从卡瑙季战场逃跑十四年后,再次渡过印度河,并重新夺回对印度北部的统治权。他还年轻,仍然没有像他父亲那样建立一个稳定的帝国。
G.B.马勒森是英国著名的东方学者、印度和阿富汗史研究权威。他在印度史和阿富汗史领域著作颇丰。他的著作主要包括《阿富汗史》《孟加拉军队的哗变》《1857年—1858年印度兵变》《阿克巴与莫卧儿帝国的兴起》等。
赵秀兰,著名学者,西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曾在《英美文学研究论丛》《贵州社会科学》《外国语文研究》和《外国语言文学》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译有《英美文学作品赏析》《近代欧洲与中国》《道光时代的清帝国》等多部著作。
中國的知識分子在過去做了些什麼事?在未來還有哪些該做的事?十位中外知名的史學家與社會學家,針對中國歷史幾個重要轉折點上知
《西南联大诗词课》内容简介: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一代学者,为他们所创造的成就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本套图书力图
民国初年的国会政治 本书特色 本书以民国初年的临时参议会和两次国会为研究对象,以扎实的历史资料还原民初国会的运作状况,并以政治学的视角讨论国会政治与其他制度的互...
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 本书特色 作者曾在北大偷学四年,耳濡目染了北大诸多名师的学问风采和道德文章。在学问上,这些老师是作者的恩师;在精神上,是兄弟;在...
公元前400-公元前200-崛起的帝国-全球通史-5 本书特色 《全球通史3:公元前1500-前600文明初曦》精选世界各国博物馆、图书馆珍藏的精美图片,构成人...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指数排名研究报告(2014)》内容简介:当前中国的各类研究报告层出不穷,种类繁多,写法各异,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全表 本书特色 方便记忆和查阅.考前冲刺*有效,完全配合,基础知识全包括。高中历史基础知识全表 内容简介 高考题型每年都变幻莫测,但扎实的基础知...
西方文学简史 本书特色 《西方文学简史》,从西方文学史的经典名著出发,讲述了自古希腊时期至20世纪初西方文学发展的历程,既有对西方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
会面之地-中外铁路建筑剪影 本书特色 《会面之地:中外铁路建筑剪影》将铁路发展与建筑文化相结合,分中国百年老站、新中国铁路名站、中国高铁名站、青藏铁路和世界铁路...
西行日记 本书特色 赵振武在担任《月华》杂志编辑期间,随阿訇马松亭护送5名中国学生留学埃及。本书即为作者在往返埃及途中,记录下的在东南亚、南亚、西亚以及北非诸国...
世界文明史:恺撒与基督 本书特色 一个伟大的文明国家之灭亡,常非外力的摧毁,而是由内部的腐蚀所造成的。恺撒打造的罗马帝国给地中海世界带来了约两百年的秩序、繁荣及...
《征服,1016—1130》内容简介:本书记述了中世纪时期发生在意大利的另一场“诺曼征服”。11世纪,居住在法国的诺曼人因缘际会,来
中国历史研究法 本书特色 《中国历史研究法》充分体现了梁启超的治史方法及理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另一种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精)》主要从史学研究的对象、范围、任...
两晋史-蔡东藩中华史 本书特色 朝代更迭下的民谷民生·千古兴亡中的得失成败!毛泽东喜爱并推荐的历朝通俗演义!顾颉刚、二月河等高度评价的通俗历史巨著!一般历史通俗...
岭南历史文献 本书特色 《岭南历史文献》涵盖了岭南地方史料、岭南人物与著述、岭南出版物三部分的内容,全面、系统地叙述了岭南文献源流、岭南文献刻印、岭南文献聚散、...
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 本书特色 邵燕祥是中国的杂文大家,有当代鲁迅之称,文学界、思想界上人人皆知的人物,有一定量的固定读者。《我死过我幸存我作证》一书是其从1...
《生为女子》内容简介:这是一本写给所有女性的勇气之书。卓文君、武则天、慈禧、吕后、张爱玲……无论是史书中寥寥几笔却彪炳千古
《中国五岳1924》内容简介:对于古老的中国文化,西方人总认为伟大而神秘。这神秘,既让他们着迷,又让他们困惑。而中国的五岳具有
《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内容简介:宏观经济不仅关乎国家命运,也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过去,我们的关注点在于如何解释改革开放以
权力的任性:人类历史上最糟糕的决策(2) 本书特色 人生在世,孰能无过。对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来说,犯个错误,无伤大雅,顶多是影响我们自己及身边的人。只有极少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