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风土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开始论述,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通过考察(包括实地),分析了各地区的宗教,哲学,艺术特征,展示了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里被称作风土的是,某一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等方面的总称,这在过去也被叫作水土。这些概念背后潜藏的是这样一种自然观吧!即,将作为人之环境的自然理解为地水火风。但是,不把它作为“自然”问题,而是想要把它作为“风土”来考察,在这一点上,笔者有相当的理由。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风土的现象。
我们全都居住于某一片土地上,所以这一片土地的自然环境,不管我们是否想要,都已经把我们“裹挟”在其中了。这一事实是常识性的,是极为明显的。由此,人惯常把这一自然环境视为各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来考察,进而其波及“我们”的影响也被视为问题。有的将我们视为生物学、生理学的对象,有的将我们视为进行诸如形成国家这类实践的活动者。这里内含了复杂的关系,其程度复杂到有必要进行各自的专门研究。但是,对我们来说成为问题的是,作为日常直接事实的风土真的就能这样原封不动被视为自然现象吗?自然科学将这些问题视为自然现象来处理,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是当然的,但是现象本身在根源性上是否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为此,我们先试着用常识性的清楚明白的气候现象,且只不过是其内在的一种契机的寒冷现象来进行理解吧!我们感到寒冷,这是谁都确认无疑的事实。不过什么是寒冷呢?一定温度的空气,即作为物理性客观存在的寒气,刺激到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于是,作为心理性主观存在的我们就体验到了一定的心理状态。是这样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寒气”也好,“我们”也好,各自单独存立于自身,通过寒气从外部向我们迫近,“我们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关系开始产生。所以,这当然可以认为寒气对我们有影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感到寒冷前,我们如何知道诸如寒气这样独立的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在感到寒冷时,发现的寒气。而且,认为这一寒气存在于外部、向我们迫近的想法恰是对意向性关系的误解。原本,意向性关系就并非是由客观从外部迫近我们而开始产生的。仅就关于个人意识的考察而言,主观自身内部就具有意向性构造,其已经具有“某种朝向”。“感到寒冷”的“感到”并非是朝向寒气而产生关系的一个点,而是“感到……”这一结构本身就已经是意向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寒冷得以发现。所以,作为这一关系性构造的意向性,正是与寒冷相关的一种主观构造。在“我们感到寒冷”这一点上,首先是这样的“意向性体验”。
但是如此一来,寒冷就只不过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契机了?在其处所发现的寒气是“我”感受范围内的寒气。但是我们所称为寒气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超客观存在,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主观性体验如何与这一超客观存在产生关系呢?也就是说,诸如寒冷的感觉是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冷发生关系的?——这一疑问在意向性关系中包含了对被意向性事物的误解。意向对象并非心理内容。所以,也并不是说,寒冷——作为与客观性寒气相独立存在的体验——就是意向对象。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不是感受到寒冷的“感觉”,而是直接感受到“户外空气的冷”或者说感受到的是“寒气”。也就是说,在意向性体验中作为“被感受到”的寒冷,不是“主观性的东西”,而是“客观性的东西”。所以,可以说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的“关联”本身,已经与户外空气的寒冷相联系。作为超越性存在的寒气,在这一意向性中开始形成。从而,寒冷的感受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寒冷发生关系,诸如此类问题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和辻哲郎(1889—1960),近代日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学者和日本思想史家,也是将日本哲学思想引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哲学京都学派的成员。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同时也是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求学间接受西方古典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熏陶,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影响,同时热心文学,为大正文坛的活跃人物,精神上为夏目漱石私淑弟子,后转为重在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研究。1927—1928年曾赴德国留学,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知名的著作有《古寺巡礼》《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锁国:日本的悲剧》《日本伦理思想史》等多部。一生笔耕甚勤,故后译作著作被整理为《和辻哲郎全集》二十五卷,别卷二卷。
曾在东洋大学、法政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校任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1955年文化勋章获得者。
张礼士 1942年生。1963年毕业于安徽大学物理系,分配至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后改名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任教师。文革期间下过乡,去过干校,当过工人。除教了多年物...
金克木卷-师道师说 本书特色 弘扬中国文化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时刻要有一个观照全球的眼光,我们一方面要坚持自身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有吸收和融化其他民族文...
日本右翼言论批判 本书特色 全书从深层次文化视角出发,史论结合地研究日本右翼学者、文人的种种劣行。全书以大量的**手资料触目惊心地揭示了日本右翼文人的文化侵略以...
尹波涛,1984年生。2014年陕西师范大学博士毕业,民族学博士,现任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一项,在《中国史研...
人文主义的力量-韦政通文集 内容简介 《人文主义的力量》为“论世”部分,列三个专题:“巨变与传统”专题主要体现先生对时代变迁的体认;“知识分子的责任”专题意图体...
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 内容简介 本书依据丰富的文本资料,讨论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背景和演变过程、问题领域和概念框架、理论特点和争论要点,深入分析了这一理论...
《雾中回忆》内容简介:1924年,里弗顿 庄园正在举办一场盛大的社交晚宴。觥筹交错之际,诗人罗比徘徊在黑黢黢的湖边。突然,一声枪
《超写实的彩铅基础手绘教程》内容简介:本书涵盖了彩铅学习中工具选择、基础技法、案例精讲几大部分,案例精讲中又涉及到了水果、
1916年2月,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小群艺术家、文学家和戏剧家在中立的苏黎世创办了名为“伏尔泰卡巴莱”的剧团,在那里很快上演了闻所未闻的表演。雨果·鲍尔迫使自...
单向街003-复杂·性 本书特色 本期《单向街003》继续秉承非虚构类写作的理念,读取了大陆、香港,多个阶层有关性(包含同性)的**手资料。有助于我们理解国情,...
清儒得失论 本书特色 刘师培是晚请著名学者,其祖、父均为经学家,刘师培继承家学乃至大成。本书辑有其所作《清儒得失论》、《汉宋学术异同论》、《字义起于字音说》、《...
读库-1401 本书特色 《读库(1401)》一共包含六篇文章,《祖父的新屋》,《刘祥武相亲记》,《社会新闻内部版》,《古巴行记》,《塔窟东来》以及《舌染红尘》...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版附光盘) 本书特色 《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2008年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的分水岭。《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力图站在...
陇上学人文存:第六辑:霍旭东卷 内容简介 《陇上学人文存》是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社科院负责编辑出版的省级重大文化建设项目,精选新中国成立以来甘肃省人文社会科...
思想中国:批判的当代视野 本书特色 本书收入作者的15篇论文,2篇之外,其余均写作和发表于2008—2012年。中心内容是从思想史、文学史与文化研究的角度,在批...
做书:感悟与理念 本书特色这是出版人的五堂课,爱书者的启示录。全书以讲座形式,讨论编辑应当具备的素质、修养和能力。 出版的理想理念,编辑的书事书情,做书的感觉感...
中国女性主义8 本书特色 《中国女性主义》集海内外女性主义学术前沿成果,设“女学”“男学”“女性主义文本细读”“女性主义关键词”和行动研究,是中国*优女性主义学...
顾准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主要由《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古希腊城邦制度》、《经济文稿》等篇章构成。在《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中,作者结合欧洲唯理论与经验主义的...
大数据发展丛书迈向万物智联新世界:5G时代.大数据.智能化 本书特色 当今世界,随着通信技术、互联网、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飞速发展,原有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正在...
社会统计学与SPSS应用 内容简介 社会统计学是社会科学进行定量分析与研究的基本工具。也是社会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本书在扼要介绍社会统计学的核心概念、发展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