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风土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开始论述,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通过考察(包括实地),分析了各地区的宗教,哲学,艺术特征,展示了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里被称作风土的是,某一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等方面的总称,这在过去也被叫作水土。这些概念背后潜藏的是这样一种自然观吧!即,将作为人之环境的自然理解为地水火风。但是,不把它作为“自然”问题,而是想要把它作为“风土”来考察,在这一点上,笔者有相当的理由。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风土的现象。
我们全都居住于某一片土地上,所以这一片土地的自然环境,不管我们是否想要,都已经把我们“裹挟”在其中了。这一事实是常识性的,是极为明显的。由此,人惯常把这一自然环境视为各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来考察,进而其波及“我们”的影响也被视为问题。有的将我们视为生物学、生理学的对象,有的将我们视为进行诸如形成国家这类实践的活动者。这里内含了复杂的关系,其程度复杂到有必要进行各自的专门研究。但是,对我们来说成为问题的是,作为日常直接事实的风土真的就能这样原封不动被视为自然现象吗?自然科学将这些问题视为自然现象来处理,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是当然的,但是现象本身在根源性上是否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为此,我们先试着用常识性的清楚明白的气候现象,且只不过是其内在的一种契机的寒冷现象来进行理解吧!我们感到寒冷,这是谁都确认无疑的事实。不过什么是寒冷呢?一定温度的空气,即作为物理性客观存在的寒气,刺激到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于是,作为心理性主观存在的我们就体验到了一定的心理状态。是这样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寒气”也好,“我们”也好,各自单独存立于自身,通过寒气从外部向我们迫近,“我们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关系开始产生。所以,这当然可以认为寒气对我们有影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感到寒冷前,我们如何知道诸如寒气这样独立的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在感到寒冷时,发现的寒气。而且,认为这一寒气存在于外部、向我们迫近的想法恰是对意向性关系的误解。原本,意向性关系就并非是由客观从外部迫近我们而开始产生的。仅就关于个人意识的考察而言,主观自身内部就具有意向性构造,其已经具有“某种朝向”。“感到寒冷”的“感到”并非是朝向寒气而产生关系的一个点,而是“感到……”这一结构本身就已经是意向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寒冷得以发现。所以,作为这一关系性构造的意向性,正是与寒冷相关的一种主观构造。在“我们感到寒冷”这一点上,首先是这样的“意向性体验”。
但是如此一来,寒冷就只不过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契机了?在其处所发现的寒气是“我”感受范围内的寒气。但是我们所称为寒气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超客观存在,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主观性体验如何与这一超客观存在产生关系呢?也就是说,诸如寒冷的感觉是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冷发生关系的?——这一疑问在意向性关系中包含了对被意向性事物的误解。意向对象并非心理内容。所以,也并不是说,寒冷——作为与客观性寒气相独立存在的体验——就是意向对象。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不是感受到寒冷的“感觉”,而是直接感受到“户外空气的冷”或者说感受到的是“寒气”。也就是说,在意向性体验中作为“被感受到”的寒冷,不是“主观性的东西”,而是“客观性的东西”。所以,可以说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的“关联”本身,已经与户外空气的寒冷相联系。作为超越性存在的寒气,在这一意向性中开始形成。从而,寒冷的感受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寒冷发生关系,诸如此类问题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和辻哲郎(1889—1960),近代日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学者和日本思想史家,也是将日本哲学思想引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哲学京都学派的成员。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同时也是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求学间接受西方古典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熏陶,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影响,同时热心文学,为大正文坛的活跃人物,精神上为夏目漱石私淑弟子,后转为重在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研究。1927—1928年曾赴德国留学,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知名的著作有《古寺巡礼》《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锁国:日本的悲剧》《日本伦理思想史》等多部。一生笔耕甚勤,故后译作著作被整理为《和辻哲郎全集》二十五卷,别卷二卷。
曾在东洋大学、法政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校任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1955年文化勋章获得者。
生命的解码:墓志铭 本书特色 李阳著的《生命的解码(墓志铭)/西方社会文化生活丛书》是研究西方墓志铭的一本专著,作者通过厘清反映西方社会文化生活的一扇窗口——西...
鬼谷子全集 本书特色 ★ 32开精装,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 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号玄微子,纵横家之鼻祖,长于修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捭...
媒介哲学 本书特色 本书以当前新闻传播学的两个热门话题“媒介竞争”与“媒介文化”作为研究对象,既从理论上探讨媒介竞争产生的历史及社会根源,更致力于分析当前报业及...
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 本书特色 编者对收入本书的文稿,已公开发表的权威版本和毛泽东的手稿,都保持原貌,只对其中的错字、漏字、衍字和部分不规范用字及标点符号,作了校...
资本主义:一项社会审视 本书特色 当下关于资本主义的讨论已经日渐变为一个褪色的话题,虽然作为一个争执的对象,它已经盛行了一个多世纪。但是,这个话题又是如此威名赫...
开明新编国文读本(全三册) 内容简介 本书是开明书店1946年出版的中学语文课本的重印本,甲种本专选白话文(含外国作品译文),乙种本专选文言文(也含外国作品译文...
公文处理案例:2016年版 本书特色 公文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公文处理的准确性、时效性以及处理质量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机关运行水平和运转效率的高低,体...
国家与市民社会:中国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挑选了数位国内知名法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专家关于中国市民社会的理论和经验研究,借鉴西方社会和政治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对当前...
两个女人的问题(附光盘) 内容简介 把两个女人关在一个屋内,她们很快会成为好朋友;把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关在一起,她们不久就会打破头…… 两个女人的关系有多种:太...
编辑推荐:1.现代社会科学主要奠基人——马克斯·韦伯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现代最具影响力和生命力的思想家,与卡尔·马克思、埃米尔·涂尔干并列为现代社会...
天南地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本书特色 《读者丛书》推出十周年纪念典藏版,纪念了近十年,80后人群成长道路上的《读者》精选,在这些选出的文字里,蕴含了这个时代人的...
【作者简介】于尔根•考伯(Jürgen Kaube)生于1962年,最初在德国比勒菲尔德大学等高校从事社会学的教学工作,1999年开始在《法兰克福汇报》担任编辑...
现代社会冲突 本书特色 拉尔夫?达伦多夫是当代西方著名的社会学家,是西方社会冲突论的主要代表之一。本书被作者称为其“社会科学之总和”,意...
新青年-全三册-精选本 内容简介 《新青年》是中国文化史上一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是旧中国时代*早的一份思想启蒙刊物,也是我国*早介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的...
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自治与控制 本书特色 致谢潜在的困境澄清主要的前提多元主义民主的难题国家差异更多民主财富和收入再分配: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改变公民取向补救措施...
融合社会关系与社区结构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面向数据挖掘领域,特别是推荐系统研究的一本专著。本书共7章,系统地分析和介绍了有关推荐算法的发展历...
中国式家庭 本书特色 《中国式家庭》承接《中国式相亲》《中国式婚姻》,讲述了中国式家庭的历史渊源和种种形态。全书共分十章,四十小节,从中国式家庭的诞生说起,为我...
《北京文艺评论2020-2021年度优秀作品汇编》内容简介:本书是2021年“北京年度评论推优活动”经过评论并最终选出的作品集,树立了中
沟洫佚闻杂录 内容简介 本书分冶清诸渠册、簿及公牍和泾渠碑刻两部分介绍陕西地区的水利资源。沟洫佚闻杂录 目录 总序(中文)总序(法文)序言 关中灌溉系统的革新—...
中国新闻史 本书特色 刘家林编写的《中国新闻史》是中国专门史文库中的其中一本,分三编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公元713—1815年),中国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