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以风土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开始论述,并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通过考察(包括实地),分析了各地区的宗教,哲学,艺术特征,展示了其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本书讨论的是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艺术和文化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
书中对亚洲和欧洲各地风土特性及各自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质和关系论述周密、言必有据,“是日本比较文化研究的集大成者”。
这里被称作风土的是,某一土地的气候、气象、地质、地力、地形、景观等方面的总称,这在过去也被叫作水土。这些概念背后潜藏的是这样一种自然观吧!即,将作为人之环境的自然理解为地水火风。但是,不把它作为“自然”问题,而是想要把它作为“风土”来考察,在这一点上,笔者有相当的理由。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必须要搞清楚风土的现象。
我们全都居住于某一片土地上,所以这一片土地的自然环境,不管我们是否想要,都已经把我们“裹挟”在其中了。这一事实是常识性的,是极为明显的。由此,人惯常把这一自然环境视为各种不同的自然现象来考察,进而其波及“我们”的影响也被视为问题。有的将我们视为生物学、生理学的对象,有的将我们视为进行诸如形成国家这类实践的活动者。这里内含了复杂的关系,其程度复杂到有必要进行各自的专门研究。但是,对我们来说成为问题的是,作为日常直接事实的风土真的就能这样原封不动被视为自然现象吗?自然科学将这些问题视为自然现象来处理,在各自的立场上来看是当然的,但是现象本身在根源性上是否属于自然科学的对象,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为此,我们先试着用常识性的清楚明白的气候现象,且只不过是其内在的一种契机的寒冷现象来进行理解吧!我们感到寒冷,这是谁都确认无疑的事实。不过什么是寒冷呢?一定温度的空气,即作为物理性客观存在的寒气,刺激到我们身体的感觉器官,于是,作为心理性主观存在的我们就体验到了一定的心理状态。是这样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这一“寒气”也好,“我们”也好,各自单独存立于自身,通过寒气从外部向我们迫近,“我们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关系开始产生。所以,这当然可以认为寒气对我们有影响。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在我们感到寒冷前,我们如何知道诸如寒气这样独立的存在呢?这是不可能的。我们是在感到寒冷时,发现的寒气。而且,认为这一寒气存在于外部、向我们迫近的想法恰是对意向性关系的误解。原本,意向性关系就并非是由客观从外部迫近我们而开始产生的。仅就关于个人意识的考察而言,主观自身内部就具有意向性构造,其已经具有“某种朝向”。“感到寒冷”的“感到”并非是朝向寒气而产生关系的一个点,而是“感到……”这一结构本身就已经是意向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寒冷得以发现。所以,作为这一关系性构造的意向性,正是与寒冷相关的一种主观构造。在“我们感到寒冷”这一点上,首先是这样的“意向性体验”。
但是如此一来,寒冷就只不过是一种主观体验的契机了?在其处所发现的寒气是“我”感受范围内的寒气。但是我们所称为寒气的东西,是存在于我们外部的超客观存在,并不仅仅是我们的感觉。主观性体验如何与这一超客观存在产生关系呢?也就是说,诸如寒冷的感觉是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冷发生关系的?——这一疑问在意向性关系中包含了对被意向性事物的误解。意向对象并非心理内容。所以,也并不是说,寒冷——作为与客观性寒气相独立存在的体验——就是意向对象。当我们感到寒冷时,我们不是感受到寒冷的“感觉”,而是直接感受到“户外空气的冷”或者说感受到的是“寒气”。也就是说,在意向性体验中作为“被感受到”的寒冷,不是“主观性的东西”,而是“客观性的东西”。所以,可以说感到寒冷这一意向性的“关联”本身,已经与户外空气的寒冷相联系。作为超越性存在的寒气,在这一意向性中开始形成。从而,寒冷的感受如何与户外空气的寒冷发生关系,诸如此类问题原本就是不存在的。
和辻哲郎(1889—1960),近代日本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伦理学家、文化史家、哲学学者和日本思想史家,也是将日本哲学思想引向世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哲学京都学派的成员。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同时也是日本伦理学会的创立人。
191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哲学科,求学间接受西方古典哲学与德国哲学的熏陶,尤其深受叔本华、尼采等哲人的影响,同时热心文学,为大正文坛的活跃人物,精神上为夏目漱石私淑弟子,后转为重在融通东西方思想文化的学术研究。1927—1928年曾赴德国留学,1932年以《原始佛教的实践哲学》获得博士学位,知名的著作有《古寺巡礼》《风土:人间学的考察》《锁国:日本的悲剧》《日本伦理思想史》等多部。一生笔耕甚勤,故后译作著作被整理为《和辻哲郎全集》二十五卷,别卷二卷。
曾在东洋大学、法政大学、京都帝国大学、东京帝国大学等校任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1955年文化勋章获得者。
高桥哲哉出生于1956年。在东京大学大学院修读完博士课程后到南山大学担任讲师,后又回到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科任教授。其主要著作有由未来社出版的《逆光的宇宙...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活字本 (插图珍藏本) 内容简介 《活字本》结合多幅插图和书影,对中国活字《活字本》籍进行介绍,阐述了文献记载的活字印刷术,以及活字与活字印本...
相信力-《新周刊》2015年度佳作 本书特色 马云之身 + 星云之心,也许可以成为中国下一个五年、下一波潮流的火种或催化剂。希望那时不再是“群氓的时代”,而是“...
遏制民主 本书特色 《当代政治理论译丛:遏制民主》是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批判美国在冷战前后推行的“美国式民主”的力作。作者指出,美国在冷战前后,分别借...
云南留守女童研究 内容简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也随之加速。在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转变中,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始于20世纪80年...
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现代商品经济理论的新视野,从某些微观细节入手,对古代中国的商品经济形态进行整体宏观研究。全书以...
文本情感分析关键技术研究 本书特色在web2.0时代里,互联网上存在着大量可作为情感语料数据原型的评论,如何高效**的获取基于这些语料的情感信息,并依此进行相关...
钱宾四先生与现代中国学术 本书特色 1.钱穆是20世纪中国成就*大的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史家之一,他的思想学问对现代中国学术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影响甚为深...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 内容简介 经济-社会史是国际新兴的一门学科,在我国也引起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集分上下两编:上编汇集了国内著名史学家在该领域的...
乡土中国(经典珍藏版) 本书特色 《乡土中国(经典珍藏版)》辑录的《乡土中国》、《皇权与绅权》、《内地的农村》、《乡土重建》和《生育制度》等5篇著作,是费孝通早...
丹·琼斯(Dan Jones),历史学家、广播节目主持人和获奖记者,著有《血夏》《金雀花王朝》《空王冠》和《大宪章》。他撰写并主持Channel 5/Netfl...
大学人文(第2辑) 内容简介 人文文化是一种自省的文化,人文体现了高度的文化使命感。人文精神指向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人类理想体系,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内核蕴...
传播与社会影响(当代世界学术名著) 本书特色 这部选集在不到三十万字的篇幅中尽情展现了19世纪西方社会的知名学者,今天令后辈学人仰慕的大师——加布里埃尔·塔尔德...
《公家花园的迷宫》内容简介:《公家花园的迷宫》,陈丹燕“外滩非虚构系列”之一。小说讲述了公家花园,那个因“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社会偏见与攻击的关系-认知加工偏向的视角 本书特色攻击行为的发生机制及预防策略是社会心理学领域内历久弥新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系统的理论梳理和实验验证,孙连荣编著...
作品目录序 言第一部分 1918年前第一章 从“社会物理学”到“社会学”:发现新的认识对象(1789~1860年)第一节、社会学,革命的
《始于极限》内容简介:“上野女士,您为何可以对男人不感到绝望?”上野千鹤子×铃木凉美,最知名的女性主义先驱×最叛逆的人气作
作品目录写在新版之前的几句话再版序序自序导言第一节 宗教学的性质和内容构成宗教学与宗教观宗教学的形成及其历史条件宗教学的
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 本书特色 知识分子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历史与当下是中国知识分子问题研究的两个维度,历史是研究知识分子问题的逻辑起点...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出生于西藏。由本世纪最受尊敬的上师蒋扬钦哲仁波切养育成人。后来被上师认出是拖顿索甲的转世。1971年在英国剑桥大学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