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桐城派研究中心主任江小角教授将《桐城派十二讲》书稿送给我看,托我写篇序。我遵嘱拜读《桐城派十二讲》稿之后,深感它仿佛在我面前展现出一幅桐城派研究蓬蓬勃勃、争奇斗艳、生机盎然的景象,犹如春风扑面、百花竞放,使我满目生辉;桐城派研究后继有人、人才济济,如同雨后春笋,竞相破土而出、势不可挡。这令我备受鼓舞,不禁为之拍手点赞。令我感受深、感到值得点赞的是,《桐城派十二讲》具有“四性”的特色:资料的丰富性。《桐城派十二讲》作者不仅把视野扩展到过去很少涉及的桐城派作家,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新的历史资料,而且对*近十几年来桐城派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累累成果,皆作了翔实的搜集和列举。这为我们今后把桐城派研究引向深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提供了许多便利。视野的广阔性。《桐城派十二讲》不仅以主要篇幅把桐城派作为文派来阐述,而且把视野扩展到了桐城诗派和桐城学派。在研究对象上,也不再局限于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及姚门四杰、曾国藩及曾门四大弟子,而是扩展到戴、方之前的方以智、钱澄之,与曾国藩同时期或稍后的邵懿辰、孙衣言、刘蓉、孙鼎臣、李元度、俞樾、郭嵩焘、马其昶、高步瀛、李景濂、严修、谷钟秀、籍忠寅、王振尧、邓毓怡、常堉璋、梁建章等过去很少引人注目的桐城派作家。其视野之广,所涉及作家之多,研究领域之深,皆实属罕见,足以制胜。阐述的概括性。《桐城派十二讲》虽然只有十二讲,篇幅不长,但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对桐城派研究的方方面面,无论是作家的生平、思想、成就和特色,还是流派的创始、形成、发展和衰落,无不作了概括的阐述和介绍,为我们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桐城派,提供了一幅颇为简明扼要、一览尽知的蓝图,堪称要言不烦,弥足珍贵。
“桐城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厚重安徽地域文明的一个突出亮点,《桐城派十二讲》从不同角度对桐城派的历史和艺术特质进行了全面梳理,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将了解桐城派的发生、发展路径及桐城派作家的学术思想及成就,也使“桐城派文化”得到很好地推介和弘扬。
《桐城派十二讲》:于经学之外,桐城派史学研究成果亦十分丰硕。清代是古代《史记》研究的高峰期,无论是在考证方面还是文学品评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桐城派一直持有研习《史记》并以太史公笔法为宗的传统,自归有光、方苞至吴汝纶、林纾,都为《史记》研究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如方苞《〈史记)注补正》、吴敏树《(史记〉别钞》、郭嵩焘《〈史记)札记》、吴汝纶《桐城吴先生点勘(史记)》等。同时,桐城派作为清代*大的古文流派,亦贯以韩愈、欧阳修、归有光等人崇尚《史记》的传统,于清代考证《史记》盛风外,开《史记》文学性研究之生面,对其文章的审美价值、行文之法及艺术风格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以此作为其派文论的重要来源,进一步发掘了《史记》的文学内涵。同时,于学术其他门类上,桐城诸子亦有涉及。如清末著名学者、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以宗经为本,撰《三经谊诂》,自谓为文而不求之经是无本之学。同时,其亦兼及子史,旁及佛典。其在道家经典研究方面的代表作《老子故》《庄子故》,以严谨翔实的考据及简练深远的义理阐发赢得当时学者的认同,严复《侯官严氏庄子评点》、钱穆《庄子纂笺》都多有参考《庄子故》之处,刘文典、闻一多等学者的注解亦常征引马其昶的观点。可见其影响深远。其研究先秦典籍的代表著作《屈赋微》,大量搜集桐城派前人对屈赋的评价,形成桐城派屈赋学的总结性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甲午战争后,变法维新思想高涨,西方文化大规模传人,坚守理学阵营的桐城派面临严峻挑战,但是“历史毕竟前进到非从根本上打破理学传统不可了”①,以理学经世为理论基础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知识分子开始向西方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西学之争成为主要矛盾。在过往的评价体系中,晚清时期的桐城派经常被视为排斥新学的顽固派而受到猛烈抨击。事实上,吴汝纶、姚永概等人都是当时新式教育的引领者,他们主动接触西学以求救亡图存之法,绝不应以“守旧”“顽固”等欲加之罪一言蔽之。吴汝纶为同治四年(1865)进士,授内阁中书,先后任曾国藩、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人曾国藩幕府时曾协理“洋务”,后入李鸿章幕府接触了更多的西方书籍,对“西学”的认识逐步加深。他的思想比较开通,主张研习西学,“观今日时势,必以西学为刻不可缓之事”①。其主讲莲池书院时,曾特聘英文、日文教师,又为严复译《天演论》《原富》和美日学者多种著作写序,倡导启蒙,“窃谓今后世界与前古绝不相同,吾国旧学实不敷用……非有实在本领,不足与外国人才相抵”②。除此之外,吴汝纶还倡导以废除科举为首要的教育改革,他认为只有教育上破旧立新,方能转变社会风气和士人思想,培养“经世致用”的合格人才。中国的科举考试制度发轫于隋唐,中经宋、元、明等朝,到了清代已经承袭一千多年。这种考试制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的命题来源,以“八股文”为主要的选才方式,制度僵化后所选拔出的人才已难堪抵御西方列强炮火的大任。他认为,应该向日本那样深入地学习西方知识才是为谋富强之正道。严复赞:“吾国人中旧学淹贯而不鄙夷新知者,湘阴郭侍郎后,吴京卿一人而已。”③姚永概也接受了新学创办的使命,并亲自前往日本学习,可见其并非完全固守从前的旧思想体系。如果桐城派是一个彻底的顽固守旧派,又如何不辞辛苦远涉重洋去考察?……
江小角,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桐城派、近代思想文化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在《文物》《文学遗产》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张英全书》《张廷玉全集》等专著数部。 方盛良,文学博士,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桐城派、清代经学与文学、清代地域文化。在《文学遗产》《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献》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盛险峰,安徽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桐城派、中国古代史。在《史学集刊》《安徽大学学报》等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急迫的煞车声,破碎的玻璃碎片,他从车祸昏迷中醒来,竟已八年过去。发的誓,总比过的日子动听,曾经相爱的他,却有了另一个倾心
庄子音义研究 内容简介 片断:《五代会要》第八卷《经籍》条记载:显德二年(九五五年)二月,中书门下奏:“国子监祭酒尹拙状称:准敕校勘《经典释文》三十卷,雕造印板...
《大浴女》在社会的大背景和家庭的小环境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尹小跳备尝艰辛的成长过程与情感历程:因母亲的红杏出墙和小妹的失足
烈儿失踪了!可敌人留下的线索如此细微,永殷皇子首次出手,是否能成功回爱人?而落入余浪手中的烈儿,意外窥破了余浪的计划!在
人论(世纪文库) 内容简介 《人论》自然是研究所谓“人的问题”的。全书共十二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是回答一个总的问的问题的各种哲学理论,并在*后指出,当代尽管科...
孔庆东文集-超越雅俗(精装版) 本书特色 《超越雅俗》: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被誉为“继钱钟书以来真正的幽默”。他的作品,让你“先是笑到要死,再是忙着深思”。孔庆...
只要穿上那家店的西裝,就可以獲得成功。位於骨董街一隅的SHIDA是一間眾口相傳的裁縫店。身為室內設計師的城野大海趁著工作空檔前
“山地部落”这个词,与都市文明遥遥相对,天然涵盖了异域、遥远、纯净、原始、陌生等色,能够燃起无数人踏上旅途的渴望。新旧秩
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考察20世纪中国鲁迅研究的演进轨迹。全书将20世纪的中国的鲁迅研究分为四个时期:一、奠基期(1913~1928);二...
方东树诗学研究 本书特色 陈晓红编著的《方东树诗学研究》以集中体现了方东树诗学思想的《昭昧詹言》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兼及方氏文集中的序跋、书牍(主要是诗序)等与诗...
独立大队 本书特色 “中国百年电影经典故事”系列之一,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粤北。一支受国民党反动派排挤和破坏的小股武装人员,在上士班长马龙的带领下,从国民党军...
红楼湘娄文化考 内容简介 拆解《红楼梦》文本成为一种潮流,《红楼梦》正在变得支离破碎,正在被历史化——事件化,正在被权谋化——政治化,正在丧失其文学性,而被另一...
时代的面影:当代文艺论集/微光.青年批评家集丛(第2辑) 本书特色 文学研究究竟应该固守文学的“本分”,在自身学科的疆域内深耕细作,还是...
叶适评传 内容简介 叶适(1150-1223)是南宋永嘉学派的集大成者和主要代表,是与朱熹(道学代表)、陆九渊(心学代表)“鼎足而三”的思想家。本书依据马克思主...
经典名著导读系列之《西游记》导读手册 本书特色 领略经典名著韵味,强化提高阅读理解能力1.图文并茂,趣味性强2.紧扣课堂知识点,有助于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表达...
忆来何事最销魂:纳兰容若的词与情 本书特色 孟斜阳所著的《忆来何事*销魂(纳兰容若的词与情)》主要通过意象和用典分析,佐以各类历史资料还原词文之场景,细细品味纳...
《幸福谷》编辑推荐:钟情于《围城》,就别错过《幸福谷》。在寻求幸福、探索生活的意义方面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钱钟书十分
爱读书 本书特色 安武林的《爱读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近80篇优秀书评,所评图书全部为国外经典文学作品。安武林在很多报刊都曾开设过阅读专栏,向读者推荐优秀...
本书以农村青年金锁与小水之间的感情经历为主线,描写了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暴露出来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的浮躁状态和浮躁表面之下的
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的**手资料和其他资料,在科学的基础上大胆地提出了质疑:“非典”可能来自于基因武器。 该书通俗易懂,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