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松山、腾冲和龙陵,是1944年中国远征军在滇西对日军实施战略反攻作战的核心战场。以滇西战场的胜利为先声,中国的抗日战争拉开了胜利的序幕。余戈著的《滇西抗战三部曲(共3册)》历时十余载,先后完成并出版了“滇西抗战三部曲”:《1944:松山战役笔记》《1944:腾冲之围》《1944:龙陵会战》,填补了这一重大历史题材的空白。作者在滇西抗战三部曲的写作,采用了“微观战史”的写法,在“显微镜”下看历史,对战事叙事准确到一地,且以敌我双方史料严密比对,在错综复杂的战史中追求优选程度的客观准确,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信史”标准。前两部作品《1944:松山战役笔记》和《1944:腾冲之围》曾先后获得“文津图书”奖、“中国好书”奖和“中华很好出版物”奖,赢得了大量忠实读者。
★据198师特务连连长曹英哲回忆: 城外西北角突出的拐角楼,593团牺牲了200多条好汉的生命而未能攻占。我曾亲眼看到第2营姚家增营长额头上挂着大颗的汗珠,面色苍白,声音嘶哑,欲哭无泪的窘态。也曾在稍后方的野战医院门口,看到待救的无奈伤兵,成排的躺在担架上等待急救,或竟默默地就这样走了。院内更是一片凌乱,鬼哭狼嚎似的忍受着没有麻醉的手术痛苦。战争是太残酷了,硬生生地把生命夺走。 关于入城后在巷战中遭遇的新情况,预2师第4团特务排长王希孔留下如此回忆: 攻到女子学校北侧,挖过墙洞钻过去三个人,正在敌人碉堡边。五六个鬼子一拥而出,刺死我二人、伤一人;我刺死敌一人。像这样墙内墙外拼刺刀,日夜都有,因隔墙不易观察对方情况,处处遭遇肉搏。上高处,敌有房顶或楼上的机枪扫射;在低处,又有墙脚地堡的机枪突袭。每通过一家房院,都要过细搜索,注意隐蔽,稍微大意就会被敌人的刺刀穿身。敌在暗处躲着,有时我们几步跑到敌人枪口前,还未发现敌人,敌人刺刀就到身边。我第2班士兵挖开一个墙洞,未等我方射击,敌人就先投过一个手榴弹,炸伤我二人。我感到,这房前屋后的巷道战,比野外山地战还困难。所以多数时间是白天休息观察进路,夜间挖壕挖洞进攻。 我父亲是明治时代一名态度严厉的近卫兵。10月7日的今天正是严父的忌日,也是我的生日。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恰恰也是我作为帝国军人无颜被俘的日子。屈辱和悔恨的泪水,像断了线的珍珠从脸颊上滑落。自杀的念头一次次在脑海中浮现并一次次地涌上来。死吧,或许唯有设法早点死去,才能把自己从屈辱和悔恨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日】 吉野孝公:《腾越玉碎记》
序一 研究战争史的新视角与新方法/朱增泉
序二 真实战史的血腥拼图/乔良
序章 他们在寻觅什么?
第1章 松山:兽军盘踞的要塞
第2章 大反攻:西线有战事
第3章 一战松山(6月4日—7月1日)
第4章 二战松山(7月2日—7月6日)
第5章 三战松山(7月7日—7月11日)
第6章 四战松山(7月12日—7月19日)
第7章 五战松山(7月20日—7月25日)
第8章 六战松山(7月26日—8月2日)
第9章 七战松山(8月3日—8月19日)
第8军 松山战役中的指挥者
第10章 八战松山(8月20日—8月27日)
第11章 九战松山(8月28日—9月1日)
第12章 十战松山(9月2—9月7日)
尾章松山战役检讨
松山战役大事记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944:龙陵会战》 节选之一 攻克龙陵似乎唾手可得之际,后勤补给问题突然成了致命问题。 据宋希濂报告:“自6月4日以来,淫雨连绵不止,道路异常泥泞,人马行动困难。兵站输力既极薄弱,补给线路复因军队进展甚速、延伸过长,以致粮弹追送数量极少;飞机补助投掷,亦因受天候影响,不能及时接济。而龙陵地方贫瘠,产粮极微,又无法就地征购粮食。自6月10日以后,各部均因粮弹缺乏,亟望补充,无法续行攻击。” “……我军在为驰名的‘龙陵雨’所苦。在不能飞行的气候了,他们渴望着空中的补给,他们盼望着老百姓组织的骡马队,自怒江东岸怒山山脉的平坝里,驮着米和弹,赶到怒江西岸的高黎贡山山脉中来。这些日子,炮弹只留得几十发,罄其所有也摧毁不了几处敌人的工事。他们万里来的米,一顿减少一顿,起先大家喝稀饭,后来一道嚼山芋;山芋找不到,再找芭蕉和草根。”第71军此时的窘迫,被中央通讯社随军记者黄印文写在了战地通讯中。 骡马队在大雨泥泞中翻山越岭的地面运输固然不易,对于实施空投补给的具体困难,美军顾问团长弗兰克·多恩在6月9日的记事中也道出了苦衷: 物资空投的形势越发紧张。几乎每天,中国方面提供的天气预报不是晴天就是碎云。但是第69联队[3]却报告天气情况并不乐观,执行空中支援任务的飞机不是不能起飞就是中途被迫折返。因此,空投行动也无法进行。昨天(8日)晚上,宋希濂来电表示中国军队正在承受每天数百人的伤亡,希望美国飞行员能够在不利的天气情况下,冒险为前线空投供弹药和食品。今(9日)早,他再次来电,龙陵地区的所有战事因弹药不足而被迫暂停。我们也在一刻不停地催促第69联队的肯尼迪(Kennedy)上校,请他想尽一些办法为中国军队提供空中补给;如果龙陵不克,则整个的反攻计划都将失败。 中国方面提供的天气情况报告仅限于他们自己头顶的那一片区域(事实上,从机场到空投区的航路上会出现不利于飞行安全的气象条件,但中方对此不以为然),因此,大部分在前线的美军顾问也认为气象条件适合于空投。如果得不到有效的空中补给,那么美国人在此之前所做的努力将付之东流。我个人认为单靠几次空投,是不可能推动战事的全面进展的。肯尼迪是一个教条主义者,他不能也不会接受任何在他认知范围以外的事情。他没有丝毫的实战经验,也很少学习别人的经验。第69联队的人也很坦白地讲,凡是在路易斯安那州的训练/演习中没有演练过的科目,肯尼迪上校是绝对不会在实战中去尝试的。由于我们的支援不到位,中方的态度在过去的几周内已经变得越来越尖锐。 11日,大概是被宋希濂屡屡发来的电报搞烦了,弗兰克·多恩开始在记事中指出宋希濂本人的责任,并披露了远征军高层的矛盾: 宋希濂仍在一刻不停地叫喊着要求得到空中支援和物资的空投补给。尽管他手里已经有足够的甚至超出所需数量的部队,但是如果得不到空中支援和空投补给,他拒绝展开任何行动。宋希濂的陆上后勤非常糟糕,他曾经报告说当他的部队到达龙陵外围的时候只剩下随身携带那点物资(他们没有按照规定携带5日份的大米和1个基数的弹药),粮食弹药非常缺乏。 尽管萧毅肃(远征军参谋长)、卢佐(军委会后勤部副部长)将军和我一再提醒他战区的气象条件不可能保证有效的空投,但是宋希濂仍然完全依赖空投来对他的部队进行补给。他的地面后勤负责人李国源(第11兵站分监)愚蠢无能,并且还被一群傻瓜包围着。现在宋希濂需要他拿出点真本事来解决后勤供应问题,结果这位老兄彻底崩溃了。卢佐将军曾警告宋此人(指李国源)不堪使用,但是宋希濂依然我行我素。 ——对李国源提出指责的,还有远征军司令长官部兵站总监蒋炎。“他(蒋炎)相信,但是不能证实,第11集团军兵站分监李国源将军涉嫌贪污。李报告称他有1800头用于运输的牲畜,实际上这个数字可能被夸大以获取更多的经费。按照比例来讲,李所拥有的挑夫和牲畜的数量和第20集团军的一样多,但是第20集团军的后勤工作却进行得相当出色。并且,第20集团也没有向长官部申请更多的资金用于后勤保障工作。而李却不停地要求增加资金投入。”对此,弗兰克·多恩颇有深意地写道,“我们不能凭此断定宋有贪污行为,因为他已经是个十分富有的人。”实际上,已经谙熟中国军队传统的弗兰克·多恩明白,集团军的兵站分监就是总司令的“钱袋子”,往往由*亲信的心腹担任,且稳居不倒。 宋希濂还声称是我和萧毅肃使他陷入如此的困境,他甚至威胁说要从龙陵地区撤军。卫立煌因此指责我和萧毅肃先是说服宋冒险采取现在的作战计划,之后又让他在全军弹尽粮绝的时候无法及时得到补充。萧毅肃认为卫立煌的指责太尖锐了,如果不马上采取措施改变现状,他这个参谋长就干不下去了。萧毅肃认为宋希濂和他的下属们像一群爱哭鬼,事实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后勤系统;而且,宋希濂似乎忘记了,当时正是在他本人的支持下,我们才使目前的作战计划得以通过。 宋希濂直接给蒋委员长发去了一封电报,并在电报中列举了他目前遇到的种种不如意。委员长通过卫立煌做了回应,责问陈纳德(Chennault)将军为何没有能够提供有效的空中支援和空投。经过一番努力,我们终于让肯尼迪上校在不利的天气情况下为前线部队空投补给。肯尼迪的问题是,他不会做任何计划外的或者教科书规定以外的任何事情,同时他也不具备在特殊情况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日)下午两点,卫立煌召集了一次会议,在会上我们就空中支援和空投的问题对他进行再一次的说明,并说服他下令让宋希濂不要撤军。同时,萧毅肃致电宋希濂询问他的物资是否够用。萧毅肃建议*好马上开始攻城,好让士兵们能够尽快获得食物和住所。 下午5点,宋希濂攻下了龙陵。当天晚上,他收到了部分给养补充。攻城部队也将城内日军的大部分据点清除掉了。至6月11日早晨,日军残部被迫龟缩在龙陵城西、南两处的三个据点内继续顽抗。 实际上,“下午5点,宋希濂攻下了龙陵”之说,就是缘自宋希濂当日误发的那个报捷电报。据弗兰克·多恩记述,收到电报后,大概是为消弭此前中美双方的龃龉,卫立煌马上“向蒋介石发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对美方在夺取龙陵的战斗中提供的支援给予高度评价”。 但此时龙陵上空的天气任然没有改善的迹象,预示着更大的麻烦还在后面。
余戈,1968年7月出生,在陕西、甘肃、云南等地乡村、军营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5年考入军校从军,曾在部队任雷达技师、宣传干事。1994年调入解放军出版社,现为《军营文化天地》杂志主编、副编审。2000年起,业余时间收藏抗战文物、研究抗战史,从技术、战术、军人生存方式等军事文化视角,进行“微观战史”的写作。已出版《1944:松山战役笔记》,(获国家图书馆第六届“文津图书奖”、第三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图书提名奖”)、《1944:腾冲之围》(获2014年度“中国好书”奖、第六届“中华出版物奖图书奖”)。
孙子浅说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洋时期著名军事理论家将百里和刘邦骥合作,对《孙子兵法》所作的校释和注解。本书大量引入配方军事思想,着重从整体上阐述孙子的兵学思维,具...
甲午殇思 本书特色 在纪念甲午战争120周年之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报社联合策划“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专栏,邀请28位将校级军事名家分别从学术、制度建设...
反法西斯-雷霆万钧大空战 本书特色 《雷霆万钧大空战》是一部文学战争类小说,本作品主要描写包括闪击丹麦和挪威、荷兰空降作战、突击空降比利时、不列颠空战、塔兰托空...
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根源 本书特色 由于某些原因,科耶夫开始厌恶他大半辈子投身于其中的现代性事业。他开始认为,理性在全世界毫无羞耻的胜利已经造成了它在...
刘华清军事文选-(上.下卷) 内容简介 经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批准,《刘华清军事文选》编辑出版。《文选》收入刘华清同志一九三九年九月至一九九七年九月间有关军队和国...
「金三角」中的「三角」本來是指緬甸、泰國、寮國三國的交界之處,但因為盛產於緬北高山地區的罌粟,製造成高價的鴉片、海洛因等
《中国智库经济观察(2016)》内容简介:“经济每月谈”创办于2009年7月,是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每月举行一次的经济研讨活
责任与判断 本书特色 探讨20世纪政治危机下恶的本质与道德抉择 重申人类责任的意义与判断的力量 完整收录汉娜·阿伦特*后十年的讲演、报告及随笔责任与判断 内容...
本书是“世界名著・军事思想文库”之一。这是一本关于古今中外的伟大的战略家的为将之道和战略思想的入门性读物,分为中国篇和外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品书论人 本书特色 《*品书论人》是一部全面讲述*品书论人的心得之作。*读书,真是做到了\"思接千载,心游万仞\",\"心驰神往\"于古今...
右翼帝国的生成:总统大选与美国政治的走向 本书特色 与“里根主义”的消极政府的哲学相反,“布什上义”主张政府替天行道,甚至个惜侵犯州权……在布什手上,小政府的共...
幻想破灭的资本主义 内容简介 本书对新自由主义和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做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在此提出了当前三个幻想的破灭:**,由于高速增长时期在发达资本主义国...
2010-2011-讲真话的中国-《环球时报》社评精选 本书特色 中国是个复杂的国家如果把《环球时报》所有社评加在一起当成一篇文章来读这句话可以做篇文章的标题这...
国际关系史.第十二卷(1990-1999) 内容简介 20世纪90年代是世界新旧格局交替的过渡时期。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上发表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
苦难辉煌-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从哪里来? 本书特色 本书改编自中央电视台12集大型纪录片《苦难辉煌》,在保留原纪录片内容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多次润色加工而成。全书以全...
瓦良格迷局-中国首艘航母的前世与华夏证券的往事 本书特色 “辽宁号”诞生前那一段曲折离奇的惊魂故事 还原“中国007”的真实 谁参与秘密购买了瓦良格?他们为什么...
中共七大轶事 内容简介 坐落在黄土高原、被千沟万壑所簇拥的延安,因为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人民抗日武装力量的总后方,是新民主主义...
当代中国学术文库:自由主义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系统论述抗争性政治的学术专著。作者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出发,全面地分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特别是重点研...
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 本书特色 提点刑狱司是宋代首创的掌管一路司法、监察等事务的重要路级机构。提点刑狱司的设立,代表了宋代法制化进程的一个新阶段,促进了地...
新青年(全5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河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出版★ 本套书为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精装珍藏版,是一套简体横排、精装纪念版★ 由新文化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