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所谓“止戈为武”,历来被奉行为中华文化的“武德”而流传后世。以暴易暴,不能称之为“武”;只有阻止暴乱,恢复和平,才能称得上“武”。但是,做得到“止戈为武”的,往往是将领,而不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杀的“兵”。在史书上,即使是对本国的百姓,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也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史书要大书特书;而随意抢劫百姓财物,焚毁房屋,践踏农田乃至强抢民女的记载则是屡见不鲜。而百姓对于“兵”的印象也极差,以至于出现了“好汉不当兵”的说法,而各种文学作品中百姓更是与“兵”站在了对立面。结果,百姓不愿当兵,不能当兵,许多事情都要消极地等待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事环境)的变化。这种消极的文化,雷海宗先生称之为“无兵的文化”。秦以前,各诸侯国的百姓尚能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虽然范围仅限于“国人”等贵族阶层);秦以后,百姓则是“自扫门前雪”,至于保家卫国,那是“兵”的事情。如果“兵”战败了,溃逃了,甚至投降了,百姓也只能扶老携幼逃走,或是消极地盼望灾祸可以不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这种“无兵的文化”,虽然使中华民族多次在面对入侵时败北,但由于周边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即使他们进入中原,终究也会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影响力之下逐渐被同化;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那样断绝的原因。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当强大的工业文明以军舰大炮打开我们的国门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不再奏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再不及时抵抗,等着我们的,就将是真正的亡国灭种。于是,在各种观念的交织下,中华民族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这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缺陷到底在何处。面对疯狂残暴的敌人,人们终于开始抛弃“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主动拿起武器,开始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时,在中华大地上,“兵”与“民”才重新站成为一体,军事教育、征兵制才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家族利益在先,国家利益在后,甚至因家族利益抛弃国家利益的所谓“忠孝”,也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所代替。如今,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义务兵役制,“兵”也从百姓的敌人变成了人民子弟兵,无数的适龄青年纷纷踊跃参军,准备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而各种救灾抢险、支援建设的场合,更是少不了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之中,而作为复兴的基本的保障,中国的“兵”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让中国的“兵”真正为中国的盛衰而奋斗,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雷海宗先生以他独特的思路,剖析数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并从中找出这种“无兵的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主体,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令一般读者了解雷海宗先生的学术思想,也可以令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兵制和中国的历史。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大断裂: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的重建》内容简介:二十世纪中叶以降,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相继迈入了所谓的后工业时代,在这一时期,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历史上最残酷的武装冲突。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主题,就以往的研
齐格蒙特·鲍曼思想中的个体与政治 目录 序中文摘要英文摘要导论一、鲍曼研究的缘起与依据二、思想概观与文献综述三、分析性概念与分析视角四、研究方法与本书结构**章...
中国历代创业帝王 本书特色 本书分析历代创业帝王得国的时势、身份、凭借、素质、机缘以及能否长期保持基业的关键,虽属历史,但鉴往知来,值得各界人士细读与思考。该书...
戴旭空军上校,毕业于空军政治学院,中国著名军事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宣专家,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浙江大学非传
《马上天下》主要内容:一个乡村学子成为驾驭战场的风云人物:一对父子由精神背叛到心心相印:一组师生分道扬镳数年后殊途同归,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44衡阳保卫战梦断衡阳城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由吕晓勇、江圣*的《梦断衡阳城(1944衡阳保 卫战影像全纪录)》全方位、多视角、全...
新世纪之战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上、中、下三篇剖析“颜色革命”的深层原因。作者以敏锐的政治眼光解读了包括香港“占中”...
1911-1923-一战帝国 本书特色 大多数一战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假设:一战始于1914年“八月的枪声”,结束于1918年11月11日的停战协议;战争源于民族国...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事珍闻全记录丛书:一野全战事 本书特色 1946年6月,辽阔的中国大地再次燃起战火,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由此拉开序幕。 这是中国人民自1840年开始...
大决战-平津战役 本书特色 解放军机动性和攻心战的代表作,诠释中国式“闪电战”。大决战-平津战役 内容简介 该书反映的是解放战争的主体——三大战役中的平津战役情...
本书第一次客观、深度还原了国民党抗日首席王牌七十四军的真实面目!在国民党军队的五大主力中,有靠嫡系上位的,有靠美式先进装
亲历见证51区秘史的先驱之作大量从未破解的机密信息51区,是美国政府从未承认其存在的军事禁地。很多人以为51区的命名出于随机,
国际人士看中国:我在中国的岁月 本书特色 “国际人士看中国”丛书收录了多个国家的著名国际人士的著作。这些作者分别在20世纪中前期亲历、见证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或...
《Java编程的逻辑》内容简介:写一本关于编程的书,是我大概15年前就有的一个想法,当时,我体会到了编程中数据结构的美妙和神奇,
政能亮 Ⅵ 本书特色 本书是凤凰网“政能亮”栏目在2018年下半年至2019年全国两 会期间所发文章的一个阶段性合集。“政能亮”作为一个围绕国务政策和时事热点解...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美国在国际武装冲突中的支持行为:1945-1988) 内容简介 中国国际问题学者首当其冲的任务,恐怕是要寻找和形成国际政治专门领域的研究语言...
原始性创新理论与实证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概括了三件事:**,探讨了原始性创新的界定和识别问题,并综合分析了原始性创新的主要特征表现和其独具内涵的影响因素,归纳总...
《政治自由主义》是以《正义论》蜚声世界的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被哈贝马斯誉为当代实践哲学史上“轴心式转折点”的哈佛大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的又一力作。在其中,罗尔斯继...
企业文体活动-策划与实施手册 内容简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类社会组织需要开展的公务、商务及私人社交活动愈发频繁、多样,除负责活动组织的专职人员和机构外,大量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