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所谓“止戈为武”,历来被奉行为中华文化的“武德”而流传后世。以暴易暴,不能称之为“武”;只有阻止暴乱,恢复和平,才能称得上“武”。但是,做得到“止戈为武”的,往往是将领,而不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杀的“兵”。在史书上,即使是对本国的百姓,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也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史书要大书特书;而随意抢劫百姓财物,焚毁房屋,践踏农田乃至强抢民女的记载则是屡见不鲜。而百姓对于“兵”的印象也极差,以至于出现了“好汉不当兵”的说法,而各种文学作品中百姓更是与“兵”站在了对立面。结果,百姓不愿当兵,不能当兵,许多事情都要消极地等待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事环境)的变化。这种消极的文化,雷海宗先生称之为“无兵的文化”。秦以前,各诸侯国的百姓尚能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虽然范围仅限于“国人”等贵族阶层);秦以后,百姓则是“自扫门前雪”,至于保家卫国,那是“兵”的事情。如果“兵”战败了,溃逃了,甚至投降了,百姓也只能扶老携幼逃走,或是消极地盼望灾祸可以不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这种“无兵的文化”,虽然使中华民族多次在面对入侵时败北,但由于周边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即使他们进入中原,终究也会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影响力之下逐渐被同化;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那样断绝的原因。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当强大的工业文明以军舰大炮打开我们的国门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不再奏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再不及时抵抗,等着我们的,就将是真正的亡国灭种。于是,在各种观念的交织下,中华民族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这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缺陷到底在何处。面对疯狂残暴的敌人,人们终于开始抛弃“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主动拿起武器,开始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时,在中华大地上,“兵”与“民”才重新站成为一体,军事教育、征兵制才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家族利益在先,国家利益在后,甚至因家族利益抛弃国家利益的所谓“忠孝”,也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所代替。如今,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义务兵役制,“兵”也从百姓的敌人变成了人民子弟兵,无数的适龄青年纷纷踊跃参军,准备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而各种救灾抢险、支援建设的场合,更是少不了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之中,而作为复兴的基本的保障,中国的“兵”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让中国的“兵”真正为中国的盛衰而奋斗,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雷海宗先生以他独特的思路,剖析数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并从中找出这种“无兵的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主体,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令一般读者了解雷海宗先生的学术思想,也可以令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兵制和中国的历史。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为人民服务-真抓实干的十个方法 本书特色 衡量一个干部的好与差,就是看他能不能办实事,能不能打开局面。人间万事出艰辛、一勤天下无难事。实现中国梦靠什么?靠实干,...
《牛津比较政治学手册》由来自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杜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世界著名大学近50位比较政治学领域的专家合著而成,绝大多数撰稿人都是活跃在美...
毒气战:追寻恶魔的踪迹 本书特色 这不是资料集,不是学术著作,也不是文学著作,而是一本比较浅显懂的综合介绍日本对华毒气战的通俗读物。日本军队遗弃在中国的那些化学...
学习.赢在细节-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感 本书特色 《学习,赢在细节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有感》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主线,结合当下党和人民...
共产党宣言:党员干部普及读本(百周年纪念版) 本书特色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3日下午就《共产党宣言》及其时代意义举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习近平在主持学...
1956-1989-聚焦红墙-共和国红镜头-(全二册) 本书特色 ★500幅珍贵照片首度公开,目击30年中南海风云★毛泽东专职摄影师用镜头再现历史★本书用大量...
《摄影构图之美》内容简介:首先,本书从“什么是构图”开始,告诉读者构图在摄影作品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之后介绍了主要的构图元
政治学说史(下卷)第四版 本书特色 深邃睿智的政治理论圣经畅销70年的大学经典*新修订版全新中译本 政治学说史(下卷)第四版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萨拜因不仅对政...
2015-中国基层治理发展报告 本书特色 《中国基层治理发展报告(2015)》总报告全面、系统、深入梳理和分析了2014年中国基层治理状况,并指出其局限...
燃烧的土地-第三帝国-19-修订本 本书特色 希特勒1941年6月进攻苏联时所预见的唾手可得的胜利,成了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两年的时间过去了,到了1943年3月...
本书是德国军火大王克虏伯家族的传记。克虏伯这个名字长期以来实质上是权力的同义词,时至今日,它仍然意味着冷酷无情、玩世不恭
民主 本书特色 民主和自由是现代社会的标志之一。20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向着民主和自由的方向迈进,形成了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也引发了许多有关民主和自由...
现代英国战机-深度.战机手册 本书特色 冷战以来,随着世界军用飞机的构造日益复杂,航空技术成为科学研究的*前沿,各国军方技术人员掌握的高度机密———使得原本只是...
《RRU设计原理与实现》内容简介:本书以信号流为方向,自上而下对RRU系统的组成及原理进行了详尽说明,各部分内容均为业界主流应用
思潮(中国“新左派”及其影响)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左派”和“新自由主义”两大阵营的思想交锋,内容概括了九十年代中国知识界在交锋中分化和整合...
宪政制衡与日本的官僚制民主化 内容简介 从民主化的角度研究战后日本官僚制,是一项较新、牵涉面广的研究课题。本书在提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着重对战后日本官僚制民主化...
民主的精神 本书特色 本书系统回顾了“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兴起与衰退过程,在其广阔、权威的国际发展趋势调研基础之上,对民主的构成、发展动因及本质做出了详细的论述...
作者简介乔治•霍兰•萨拜因 (George Holland Sabine),188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迭顿城,1903年入康奈尔大学,1906年获博士学位。在...
资本主义新论-当前争论的分析与综合 本书特色 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引发了一股宣告资本主义终结的言论浪潮,人们将经济萧条、气候变化、环境破坏、贫富分化、崇尚物质与消...
作品目录前言第一回 朱武小传第二回 天王意外第三回 林冲敬酒第四回 燕青提职第五回 裴宣铁面第六回 宋清设宴第七回 宋江提亲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