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海宗作为民国时期西南联大的历史教授,其历史学的造诣完全无愧于大师的身份,属于不为大众熟悉的隐藏的大师。★中国处于复兴的大潮流中,军事实力也在不断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前人对于中国兵制的思考与探索无疑是有益的财富。
《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雷海宗先生的多篇学术论文的合刊,是雷海宗先生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中,雷海宗先生全面论述了他对于中国兵制和中国文化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了解中国兵制和“兵”的文化——也就是“武德”的历史的读本。传统的研究兵制的著作有很多,但雷海宗先生将西方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引入到研究之中,全面分析了中国文化的兵的精神,也即武德的历史及其丧失的根源,并由此出发,探讨了整个中国文化许多值得注意的特点,敏锐的预见了中国军队的复兴,令人耳目一新。此外,《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这本书还收录了《君子与伪君子——一个史的观察》《雅乐与新声》《海军与海权》等文章,全面体现了雷海宗先生作为一代史学大家“通中外,贯古今,兼宏微,融史哲”的特点,对我们全面了解中外历史特点也具有丰富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所谓“止戈为武”,历来被奉行为中华文化的“武德”而流传后世。以暴易暴,不能称之为“武”;只有阻止暴乱,恢复和平,才能称得上“武”。但是,做得到“止戈为武”的,往往是将领,而不是真刀真枪在战场上拼杀的“兵”。在史书上,即使是对本国的百姓,能做到“秋毫无犯”的军队也是凤毛麟角,以至于史书要大书特书;而随意抢劫百姓财物,焚毁房屋,践踏农田乃至强抢民女的记载则是屡见不鲜。而百姓对于“兵”的印象也极差,以至于出现了“好汉不当兵”的说法,而各种文学作品中百姓更是与“兵”站在了对立面。结果,百姓不愿当兵,不能当兵,许多事情都要消极地等待外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事环境)的变化。这种消极的文化,雷海宗先生称之为“无兵的文化”。秦以前,各诸侯国的百姓尚能为了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拿起武器进行战斗(虽然范围仅限于“国人”等贵族阶层);秦以后,百姓则是“自扫门前雪”,至于保家卫国,那是“兵”的事情。如果“兵”战败了,溃逃了,甚至投降了,百姓也只能扶老携幼逃走,或是消极地盼望灾祸可以不降临在自己的头上。这种“无兵的文化”,虽然使中华民族多次在面对入侵时败北,但由于周边民族文化水平较低,即使他们进入中原,终究也会在中华文明强大的影响力之下逐渐被同化;而这正是中华文明没有像古埃及、古巴比伦等文明那样断绝的原因。可是到了十九世纪,当强大的工业文明以军舰大炮打开我们的国门后,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不再奏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如果再不及时抵抗,等着我们的,就将是真正的亡国灭种。于是,在各种观念的交织下,中华民族开始反思自己,反思这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缺陷到底在何处。面对疯狂残暴的敌人,人们终于开始抛弃“自扫门前雪”的观念,主动拿起武器,开始为保卫自己的家园而战斗。此时,在中华大地上,“兵”与“民”才重新站成为一体,军事教育、征兵制才开始逐步建立起来。家族利益在先,国家利益在后,甚至因家族利益抛弃国家利益的所谓“忠孝”,也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所代替。如今,我们已经建立起完善的义务兵役制,“兵”也从百姓的敌人变成了人民子弟兵,无数的适龄青年纷纷踊跃参军,准备在国家需要的时刻拿起武器保家卫国;而各种救灾抢险、支援建设的场合,更是少不了人民解放军的身影。中国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之中,而作为复兴的基本的保障,中国的“兵”应该如何发展,如何才能让中国的“兵”真正为中国的盛衰而奋斗,是每个人都应思考的话题。作为民国时期的史学大家,雷海宗先生以他独特的思路,剖析数千年来的整个中国历史,并从中找出这种“无兵的文化”形成的根本原因。作为推动民族复兴的主体,阅读本书,不仅可以令一般读者了解雷海宗先生的学术思想,也可以令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兵制和中国的历史。
雷海宗(1902~1962),字伯伦。河北省永清县人。192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公费留学美国,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历史和哲学。1924年入该校研究院历史学研究所,192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返国。曾任南京中央大学史学系教授,系主任,金陵女子大学历史系教授和中国文化研究所研究员。1931年任武汉大学史学系和哲学教育系合聘教授。1932年后任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教授,曾任历史系主任和文学院代理院长。1952年任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直至逝世。雷海宗毕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工作。在三十多年执教过程中,讲授中国通史、中国上古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化史、西洋通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中古史、世界近代史、外国史学史、外国文化史、基督教史等多种课程。编著有《中国通史》、《中国通史选读》、《西洋通史》、《西洋通史选读》(3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商务印书馆1940年出版)、《世界上古史交流讲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审定)等。另有《历史的形态与例证》、《中外的春秋时代》、《上古中晚期亚欧大草原的游牧世界与土著世界》等史学论文多篇。
中日文化交流史论集:户川芳郎先生古稀纪念 内容简介 本书共收集了有关中日文化交流史方面的研究论文13篇,执笔者或直接师从户川先生,或受到先生学问的影响,并且均有...
社会民主党的改革能力-西欧六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政策比较 本书特色 《社会民主党的改革能力:西欧六国社会民主党执政政策比较》: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暨欧洲社会党译丛。社会...
《汽车产品开发结构集成设计实战手册》内容简介:本书站在整车集成高度系统地介绍了整车开发结构集成设计概念、流程、跨专业系统的
《制胜的科学》是俄国统帅苏沃洛夫的代表作,这篇军事名著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治军思想、军事战略和作战原则。《制胜的科学》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 本书特色 赵壮道著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除导论外,共七章,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文化基因、集体主义文化基因的...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39桂南会战喋血昆仑关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 由陈良武、季晓丹*的《喋血昆仑关(1939桂南会战影像全纪录)/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
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 本书特色 《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何为“幽暗意识”,何为一“转型时代”?传统中国为何开不出民主宪政的道路?我们的民主观存在哪些问题?著...
二战著名战役全画传·3,太平洋四大战役全画传 内容简介 《太平洋战役全画传》,包括袭击珍珠港、中途岛海战、瓜岛争夺战和菲律宾战役四次著名战役。该书选用大量经过考...
早期中美关系研究(17841844) 内容简介 本书可以说是大陆学者关于这一时期中美关系*详尽的一部著作。首先,作者充分借鉴了中外已有的研究成果。本书专有一章绪...
浪漫沧桑 本书特色 为什么家境优越的国民党高官之女能奋不顾身投身革命?为什么他们为了坚守爱情能在几十年的乱世中甘愿颠沛流离、穿越生死?李兰贞一家在战乱年代变迁巨...
哲学与政治之间:卢梭政治学研究 本书特色 曾誉铭的这本《哲学与政治之间:卢梭政治哲学研究》揭示了卢梭政治哲学的德性根据,呈现了解决类与个体异化的完善政制与自我教...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 内容简介 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
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读本:马克思<人类学笔记>研究读本》作为国内外**本以文本文献学研究范式、社会哲学理解模式全面解...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03:法国的沦陷 本书特色 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了1940年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法国的沦...
正面战场-原国民党将领抗日战争亲历记-(全十二册)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本套书包括《七七事变》《南京保卫战》《中原抗战》《湖南会战》...
治国与读史:领袖人物谈历史文化 本书特色 学习和总结历史文化,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是我们党一贯重视和倡导的做好领导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和方法。中央文献研究室内部...
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的古诗情怀 内容简介 本书使读者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领略到伟人独特的语言艺术,在经典中获得文化浸润和精神升华。毛泽东读书心得:毛泽东...
《PHP 8从入门到精通(视频教学版)》内容简介:本书循序渐进地介绍了PHP 8开发动态网站的主要知识和技能,提供了大量的PHP应用实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空军与英国空军 本书特色 西风编著的这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空军与英国空军》是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和英国空军的专业用书。该书图文...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 本书特色 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因其具有爆发性、特殊性,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群体扩散性等特征,为应急管理带来非常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