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运用文献研究法、考察实测法和文字考证法, 按照历史朝代和不同地域, 以深入中国腹地获得的**手调查资料和厚实的汉学基础, 对中国古代建筑进行了深度考察和研究。书中有大量作者实地拍摄或手绘的建筑及构件图片共计300余幅, 其中很多建筑现今已不复存在。这些珍贵的资料, 对了解和研究我国建筑的历史、美术和工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理想上言之:文献遗物之完全保存,乃国家事业。一面以法律之力,加以维护;一面支出相当巨额之国帑,从事整理。然在中国现今之国情,似难望此。然则舍盼望朝野有志之团体,于此极端尽瘁,外此殆无他途。
——伊东忠太
主编者序
伊东忠太(1867—1954)是*早来华实地考察的日本学者之一。其一生的涉华调查不下十次,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五卷本)》《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下卷)》《法隆寺》等大量著作。他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甚至有“工学泰斗”“建筑巨人”之称。其于1925 年撰述的《中国建筑史》1,是日本**部较全面、系统的中国建筑通史,在学界影响深远。这一著述的问世受惠于其多次来华实地调查,是其二十余年来对中国建筑考察与研究的结晶。此前,他先后来华六次开展建筑考古活动。
**次是在1901 年的七八月份,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伊东忠太受官方派遣,偕同摄影家小川一真等来到北京,参观史迹,并重点对紫禁城及其建筑进行了详细考察、测绘和拍摄,事后出版了大型图录《清朝北京皇城》以及附有大量实测图的《清朝北京紫禁城殿门之建筑》等。伊东也因此成为**个对北京皇城进行全面实测调查的外国人,其所得的调查资料也是*早关于紫禁城建筑的公开文献。到20 世纪20年代,瑞典汉学家喜龙仁(Osvald Siren)才被获准进入紫禁城考察,并留下测量和
拍摄记录2。
第二次是1902 年3 月开始的长达3 年的海外游学时期,其中有一年多的时间伊东在中国境内考察,足迹遍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云南等十余省市。这次长时间、大范围的调查,使其收获颇丰,仅事后发表的相关论文或考察报告等就多达十余篇。其考察对象不仅局限于各地建筑,还包括云冈、龙门、千佛崖等大型石窟及五台山、峨眉山等道教、佛教圣地。其中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发现”3,可谓此次考察的*大收获。他根据文献记载和实地
1伊东忠太的《中国建筑史》,*初连载于国史讲习会《东洋史讲座》(第5—16 期,1925 年8 月—1926 年7 月)。《东
洋史讲座》再版时,《中国建筑史》独立成册,伊东忠太曾将单行本赠送给营造学社。后收录于《东洋建筑之研究》
上卷(龙吟社,1936 年)。中文版《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校,商务印书馆,1937 年)即由陈清泉据其单行本翻译的。
2参见 Osvald Siren,Walls and Gates of Peking , John _e Bodlley Head Limited,1924。
3关于云冈石窟之发现,伊东忠太除通过演讲等形式介绍之外,影响*大的当属其发表于大型美术杂志《国华》上的《中
国山西云冈之石窟寺》(《国华》第197—198 号,1906 年10—11 月)。
寻访,找到了这一湮没已久的艺术宝库,并公之于众,轰动一时。随后,有众多日本学者来此考察,并留下大量考察文献1 ,仅近代日本人对云冈石窟调查这一项,就足够用一本书来记述了。
第三次是1905 年对东北地区的调查。日俄战争硝烟未泯,伊东等人即奔赴旅顺、奉天等地,对寺庙、古迹,尤其是宫殿建筑等进行考察。事后发表《中国东北地区的佛塔(1907)》《中国东北地区的佛寺建筑(1909)》等论文或报告。
第四次是1907 年对江苏、安徽、浙江、江西诸省的调查。有《南清地方探险记》(1908)、《南海普陀山》(1908)等报告。
第五次于1909 年末至1910 年初对以广东为主的中国*南端省区的考察。发表《广东之建筑物》(1910)、《广东之回教建筑》(1910)、《北、中、南清建筑之特征》(1910)等,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建筑总论(1 - 6)》2 。
第六次是1920 年在山东省的调查。东自青岛,西至泰安、曲阜,伊东对齐鲁大地之遗物、遗迹进行了详细考察,并多有所获。此次考察详见于其《山东参观旅行记》(1920)。
通过以上六次调查,伊东忠太几乎踏遍中国主要省区,基本掌握了各地古建筑实况,并在此基础上发表了有关中国建筑与遗物的论文或报告四五十篇,还与人合编了《中国建筑》图集3 。当然,这些实地考察及成果为其撰写《中国建筑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他仍谦虚地认为,“其实中国广大无边,予既往之探查,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九牛一毛而已”。4 因此,他认为中国建筑史之大成,需建立在全
1近代日本涉及云冈石窟调查的人员和文献众多。普通考察记中,集医师、作家、宗教美术评论家于一身的木下杢太
郎所著《云冈日录》(即《大同石佛寺》,1921 年)影响*大。其初版多半毁于关东大地震(1923 年9 月),1938
年改版发行后,仅两年多时间再版三次,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可以说,正是由于其作家之笔,云冈石窟才广为日本
读者所知。学术调查文献中,以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出版的16 卷32 巨册的《云冈石窟》(1951—1956)为*,
这是中日战争期间的调查成果,由东方文化研究所主导实施,直到战后才得以问世。
2伊东忠太著《中国建筑总论》(1—6)、《建筑世界》第6 卷7—9 号、11 号、第7 卷1—2 号(1912 年7 月—1913 年9 月)。
3伊东忠太、关野贞、塚本靖合编《中国建筑》图集(共两册,附解说,建筑学会出版,1929 年),收录三人所拍摄
的有关中国建筑的图片计七百六十余幅,当时可谓中国建筑图录之集大成者。
4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东洋建筑之研究(上)》(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编纂会编《伊东忠太建筑文献》第三卷,龙吟社。
**篇 中国建筑史
绪 言
本篇所讲述的中国建筑历史,主要是就其艺术方面进行的观察,而不是以其材料构造为主进行的土木方面的观察,是按照时间顺序,阐述有关中国艺术的一般概念。我们现在使用的“艺术”这个词,与英语的Art,德语的Kunst,法语的Beauxarts 意思相同,一般是指雕刻、绘画、建筑等造型艺术,从广义上解释,还网罗有诗歌、音乐、舞蹈等技艺在内。中国自古没有和Art 之意相同的词汇,但很早就有了“艺”这个字,并有孔子的弟子七十二人精通六艺之说。所谓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礼包括从制度律令、宗庙祭祀到冠婚丧葬等仪式,是一种技艺,大多并非所谓的艺术。乐包括音乐、舞蹈、雅乐,大多伴随祭典仪式,当然属于所谓的艺术。射指弓箭射术,御是马术一类的身体技能,这些也并非所谓的艺术。书是中国特有的技术,从广义上解释,其在某种程度上与绘画相通,是堂堂正正的艺术。书写文字到底是不是所谓的艺术,这个问题虽曾引起争论,但将其认定为艺术应该没有问题。数即是算术,这是一种技能,也并非所谓的艺术。总之,中国所谓的艺,比我们现今所说的艺术范围更为广泛,大体是指作为绅士或有识之士应该具备的一种素养,而并非指特殊的艺术。
那么中国就不存在所谓的专门艺术吗?不然!专门艺术是作为另外一种特殊的东西存在的,如金石,如绘画。雕刻实际上包含在金石之中,建筑历来被作为木工工作的一部分而不被尊重,而各种美术工艺事实上则长期被包含在金石之内。中国所谓的金石,比如金属类的有铜制祭祀用具、饮食器皿、古钱、兵器、文具、装身饰物、铸造雕像等,石质类的有碑、碣、各种石雕、玉器、砖瓦等。中国人自古尊重金石,但与其说尊重其本身的艺术价值,不如说是尊重其作为古董的价值。也就是说,书画金石的学术只是一种考古学的艺术,或者应该称之为艺术的考古学。为此,中国固有的艺术论必然要以书画金石为本。*近有一位名叫弗格森(JohnColvin Ferguson) 的美国人就持此见地论述中国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见解颇为有趣,但是和我本人要在这里讲述的建筑问题相去甚远。建筑也是一门艺术,但在中国,雕刻和绘画与金石*为接近,建筑则是独树一帜的。因此我认为在论述中国建筑史时,对金石既没有必要深入阐述,也不能完全置之不理,特别是在考察古代建筑的时候,总要或多或少地与金石相伴,以期能相互参照。
建筑这门学术,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自古都不大受重视,相反在欧洲则备受重视,因此建筑的研究方法在欧洲得以迅速发展。我在论述中国建筑时援用了欧洲进步的研究方法,不过在说明中国式特殊建筑时,还需要有特殊的准备。在这种特殊准备方面,欧洲人有着很多不足之处。我本人的研究方法是不限于以书画金石为本的古老中国方式,但又充分尊重书画金石,力求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因此我在此要讲述的建筑史,特别是在古代建筑史中常会见到一些书画金石的影子。
中国建筑史涉及范围很广,详细讲述需要众多时日。现在要求我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在勉强,不要说尽道原委之难,即便是仅得要领亦属不易。我只是想尽自己的*大努力,力求叙述得通俗易懂,但难免会涉及某些专业问题,出现一些深奥费解的言辞。这一点谨请诸位读者予以谅解。
**章 总论
**节 中国建筑的定位
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界中居于何位?如果按世界古今建筑大致分为东西两派的说法,自然是属于东洋建筑。“东洋”一词,本来是以欧洲为本的命名,近东、远东之称均以距欧洲远近而定。而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东洋亦有三大系统并存。
这三大系统,一是中国系,二是印度系,三是伊斯兰教系。这三大系统各有自己的特色发展,并逐渐扩展到亚洲大陆全域、非洲北半部以及欧洲的部分区域和南洋的部分区域。可以说在东半球范围之内,除了欧洲的大部分地区之外,其余都是属于东洋建筑的领域。
中国系建筑由汉民族所创,以中国本土为中心,南至安南、交趾1,北及蒙古,西抵新疆,东含日本,地域之广,达120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5 亿,占世界总人口的30%。其艺术在幽深难测的古代历史中诞生并发展,保持着古时的风貌,迄今连绵不断,并在世界建筑界大放异采,实在是令人惊叹。
印度系的艺术始源于印度五河地区, 在印度河、恒河沃野发达并逐渐扩展到印度、后印度(除安南、交趾以外)的东印度诸岛的大部分地区,面积达83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3 亿5 千万,相当于世界人口的20%。印度艺术的起源亦极为悠远,性质亦极为特殊,但是自伊斯兰教传入之后,远古的风貌就几乎不复存在了。
伊斯兰教系的艺术起源于阿拉伯,随着伊斯兰教的勃兴而迅速传遍各地,领域之广堪称世界**。亚洲没有伊斯兰教痕迹的地方仅是西伯利亚的大部分和日本。非洲
1 现越南北部、中部和中国广西的一部分。
尚未受伊斯兰教侵入的地区仅有南部和中部的一小部分。在欧洲,俄罗斯南部及巴尔干半岛的一隅,阿拉伯影响迄今犹存。伊斯兰教曾经在西班牙繁荣,在西西里岛扎根,所覆盖区域的精确数字不得而知,但至少有4500 余万平方公里,人口恐怕也有过达到3 亿的时代。但是伊斯兰教艺术现在却有些不振,就连曾经极其隆盛的巴格达文化和莫卧儿王朝时的印度伊斯兰教艺术,现在剩下的也只不过是些残迹而已。东洋的三大艺术中,至今仍然生机盎然且傲视世界的只有中国艺术了。印度艺术随着国土的消亡而衰颓,伊斯兰教艺术也是伴随着国土的衰亡而陷入不振。中国艺术有不少值得观赏的地方,其*高潮时代的作品不乏冠绝世界的优秀作品,这已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近来欧美的学者都把目光一齐转向了中国艺术,从考古学的角度、从文学史的角度、从艺术的角度以及其他领域开始精心研究中国的原因就在于此。
中国艺术是何时产生的?又是如何发达的?这是个难题。产生的年代是在多少万年前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产生的地点也将是个永久的谜团,发生的经过也仍是个未知数。不过,中国艺术是独自生成的,不是从其他国家传习来的。有学者认为中国国民及汉族人种的发祥地是在西亚地区,主张中国艺术远受巴比伦、亚述传统的影响;也有人说中国艺术带有迈锡尼式的性质,对这些研究观点的评说姑且留待日后。但汉人所创建的所谓中国艺术的确有一种不可思议的特色,就像每个人直觉感到的那种全然不同于欧美的趣味,同属东洋却又相异于印度系,与伊斯兰教系也是大相径庭。要想说明这种奇异的特色十分困难,但我要在以下篇幅中逐一尝试。对中国艺术价值的认识,世人自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我则认为中国艺术有其伟大的气魄和不可捉摸的技能。
第二节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建筑
自古以来有关中国建筑的研究就不够完善。中国人自己并没有把建筑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因此相关的文献相当匮乏。据我所知,仅有宋代编纂的《营造法式》、明代著本《天工开物》以及近代出版的数种图书而已,并且这些书都深奥难解,与今日的科学系统相去甚远,不能不让人抱有隔靴搔痒之憾。欧美学者开始注意中国建筑的历史大概不过百年。近来研究工作虽然不断推进,但仍然是既幼稚又不得要领。为什么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会如此地推而不前,究其原因有很多,试例举几条如下。
**,欧美人一开始就没有把中国放在眼里,对其建筑更是低估, 完全没有想去深入研究的态度。
第二,欧美人不谙中国内地实情,仅仅在沿海的一些地区看到少数的建筑例子,便认定那是些在形式上、手法上、趣味上都相悖于欧美建筑,只是些走板走调的奇怪产物,故而一笑了之。
第三,欧美人不通中国历史。他们见到了建筑本身,却因不明其历史含义而引不起兴趣,因不懂建筑变迁的路径而难辨新旧异同,致使他们的评述难免支离破碎。
第四,欧美人读不懂中国文献。当然,近来出现了不少有特殊造诣能够熟读中文原文的域外学者,而稍前的学者往往是读不懂的。连建筑的历史渊源都搞不懂,建筑的研究也就无从做起。
第五,对欧美人来讲,到中国内地探险不是件易事。他们不知道内地有很多珍贵的历史遗物,这成了横在他们建筑研究面前的一大障碍。
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欧美人有关中国建筑的记述都是些粗糙杜撰之物。举其中一例,大约四十年前英国人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 ) 所著《印度及东洋建筑史(History of Indian and Eastern Architecture )》中有如下一节:“中国无哲学,无文学,亦无艺术。建筑作为艺术毫无观赏价值,只不过是一种工业而已,极其低俗,极其不合理,如同儿戏。”中国无哲学无文学的说法完全是一种盲者不惧蛇式的荒谬认识。所谓建筑不合理,弗格森指的是屋顶轮廓由曲线构成,特别是指反翘度很大的房檐。按照欧美人的见解,建筑物的房顶应该都是直线型的,用了曲线就是不合理。这种见解完全是一种谬误。世上没有建筑物的屋顶一定要用直线型的道理。中国人眼里的欧美建筑也会是不合理的。总之,弗格森视本国建筑为合理,并以此为标准来衡量他国建筑,这和用本国的语法来约束他国语言从而判定他国语言是错误的做法是一样的。弗格森所说中国建筑如同儿戏,指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堂、塔房顶上装饰着一些带有滑稽趣味、像小玩具似的人形或动物,房檐上挂着风铎,微风习习,铃声叮叮,人们因此而心情愉悦。这又是他的偏见了,可见他完全不懂中国建筑所具有的趣味风格。弗格森的谬论不止于此,谩骂中国建筑的唾沫继而也溅到了日本,谓“日本建筑是取既低俗又不合理的中国建筑之糟粕,不值一论”,而对日本建筑不屑一顾。
再举一例, 十几年前英国建筑家弗雷彻尔(Banister Fletcher ) 写了一本《世界建筑史(A History of Archiecture )》,书的*后一章题为“非历史的样式”,内容包括了伊斯兰、印度、中国诸系的建筑,有关中国建筑的数页写得实在是支离破碎不成体统,此处不予引用。弗雷彻尔所谓的“非历史”实属偏见,这个问题留待其他机会讨论。但他又把中国建筑与南美的古代秘鲁、古代墨西哥等相提并论,视其为不可思议的灭绝建筑,此种提法实在是令人费解。古代墨西哥与古代秘鲁的建筑,其真相虽迄今尚未被阐明, 但实际上的确是灭绝了。除了那一点点东洋气氛中尚存的若干考古学趣味之外,我认为它们绝不具有伟大建筑的价值。而中国建筑从数千年前起便蓬勃发展,至今日仍雄踞世界一方,为有5 亿之众的国民所用。这不正好说明弗雷彻尔的相提并论是出于偏见吗?
伊东忠太日本著名建筑史学家。著作包括《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装饰》《东洋建筑之研究》《见学纪行》《法隆寺》等。伊东不仅是近代日本建筑学科的创始者,也是东亚建筑研究的先驱。
◎怎么利用和创造势能?怎么理解公司的“术”和“道”?怎么定义护城河,又怎么有意识地给公司构建护城河?怎么用快节奏的打法,在短时间内打造一个全国老百姓都知道的品牌...
上帝的一生:上帝自述——文化生活译丛 简介:佛朗哥·弗鲁奇(franco ferrucci),出生于意大利的比萨,撰写过多部小说和文学评论专著。 本书是上帝在世...
图解电动车速修技巧问答 本书特色 本书全面介绍二、三轮电动车的入门基础、分类结构、工作原理、元器件、维修场地和工具、通用维修方法、上门维修技能、换板(控制器、仪...
精彩摘录需要选择,还是爱得不够,至爱没有怀疑。——引自章节:卖火柴的女孩小乐有时很同情巧儿:“这样聪明,有什么可乐可言?
珍本医集丛刊——一见知医 内容简介 《珍本医籍丛刊:一见知医》系临症方书,6卷,清代医家陈鄂(实夫、棣原)辑,刊于1882年。陈鄂生于1794年,卒年不详,湖南...
中国古代建筑.修订本 目录 **章 古建筑保护、维修概论**节 前言光荣的职责、艰巨的任务第二节 古建筑的价值与作用第三节 五十年来文物、古建筑保管工作的回顾第...
全球最大便利店连锁公司7-Eleven的创始人——铃木敏文,结合40多年的零售经验,为您讲述洞察顾客心理的成功秘诀:·一、不要为顾客着想,而是要站在顾客的立场上...
本书是国际著名算法专家李德财教授主编的系列丛书“Lecture Notes Series on Computing”中的一本。本书涵盖了绝大多数算法设计中的一般...
白岩松,央视资深新闻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 1》等节目,...
慕容素衣本名禹媚,性情湘女,文字中人。畅销书作家,豆瓣人气作者。已出版作品有《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时光深处的优雅》《生命的烤火者:杨绛传》等。
本书将为您提供包括交通、预算、住宿、美食、景点等众多方面的信息,为您的出游提供全面的建议:有“往返交通“、“区内交通”、“相连景点交通”等交通信息;有经济档、舒...
红线,女,大学毕业后先后从事过英语教师、大学助教、翻译、总监助理等工作,现供职于某知名外资设计咨询公司。混迹于翻译圈若干年,深谙圈内生存法则。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多...
蚯蚓高效养殖有问必答 本书特色 《农村书屋系列:蚯蚓高效养殖有问必答》是价值很高的一部养蚯蚓的指导书。蚯蚓高效养殖有问必答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一问一答的形式...
Saystheauthor:"Iwanttocapturetheheartofwhatitmeanstobeafamily.Theyallencountercr...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5万年的中国简史,展现了中国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的完整历史。本书汇集复旦、南大、社科院等院校的9位史学大家:蒙元史专家姚大力、...
Nationally recognized communication expert Debra Fine reveals the techniques and...
1998年,数码世界初具雏形。至此以往,大浪淘沙。随着IT产业的迅猛发展,涌现出了以苹果、谷歌、微软为首的行业巨头。它们为争夺数码世界不同分支的霸主地位而争斗,...
李行健,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90后创业人。现任中国电视剧艺术评论委员会剧本评估中心副主任,湖南省电视艺术家协会理事。被誉为“最年轻的制片人”。
二氧化硫减排技术与烟气脱硫工程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大气硫污染及控制、首端控制、清洁燃烧、末端控制3种二氧硫减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工艺装备,国外烟气脱硫典型工艺...
顾湘,本科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莫斯科国立大学新闻系硕士,作家、画家。著有随笔集《好小猫》《赵桥村》,短篇小说集《为不高兴的欢乐》,长篇小说《西天》《安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