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法》是两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刘薰宇先生讲给中学生的作文课。其基本内容来自夏丏尊先生在长沙师范和白马湖春晖中学授课时的作文课讲义,后经刘薰宇先生在教学实践中修订改进,1926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全书分章节讲述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等文体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和具体写作技巧,涵盖了当今中小学生作文课的基本内容。书中还以《红楼梦》《水浒传》《复活》《爱的教育》等中外名著作为作文素材来讲解示范,以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原来中国文人是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虽然有几部论到作文法的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之类以及其他的零碎论文,不是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就是不合时宜。近来在这方面虽已渐渐有人注意,新出版的书也有了好几种,只是适合于中等学校作教科用的仍不易得;而为应教学上的需要,实在又不能久待;所以参考他国现行关于这一类的书籍,编成这本书以救急。?——本书绪言
入选多地中小学校阅读指导书目,
夏丏尊、刘薰宇的六堂大师作文课,
快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实用秘籍。
精编精校多条注释无障碍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虽然只指示着学习“吟诗”的初步方法,但中国人学习作文,也是同一的态度。原来中国文人是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虽然有几部论到作文法的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之类以及其他的零碎论文,不是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就是不合时宜。近来在这方面虽已渐渐有人注意,新出版的书也有了好几种,只是适合于中等学校作教科用的仍不易得;而为应教学上的需要,实在又不能久待;所以参考他国现行关于这一类的书籍,编成这本书以救急。
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单有意思或情感,没有用文字发表出来,就只能保藏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得知。单有文字而无意思或情感,不过是文字的排列,也不能使读的人得到点什么。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严格地说,这两方面虽是同样地没有成法可依赖,但后者毕竟有些基本方法可以遵照,作文法就是讲明这些方法的。
技术要达到巧妙的地步,不能只靠规矩,非自己努力锻炼不可。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学木工的人不是只听别人讲几次便会,作文也是如此,单知道作文法也不能就作得出好文章。反过来说,不知作文法的人,就是所谓“神而明之”的也竟有成功的。总之,一切技术都相同,仅仅仗那外来的知识而缺乏练习,绝不能纯熟而达到巧妙的境地。“多读,多作,多商量”,这话虽然简单,实在是很中肯綮,颠扑不破,要想作好文章的不能不在这方面下番切实的功夫。
照上面所说的一段话,必定有人疑心到作文法全无价值,依旧确信“文无定法”,只想“神而明之”,这也是错的。专一依赖法则固然是不中用,但法则究竟能指示人以必由的途径,使人得到正规。渔父的儿子虽然善于游泳,但比之于有正当知识,再经过练□□专门家,究竟相差很远。而跟着渔父的儿子去学游泳,比之于跟着专门家去练习也不同,后者总比前者来得正确、快速。法则对于技术是必要而不充足的条件,真正凭着练习成功的,必是暗合于法则而不自知的。法则没用而有用,就在这一点,作文法的真价值,也就在这一点。
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前面已经讲过。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应当怎样作法才能达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包含很广,实不容易的,但综合起来,□要紧的基本条件却有两个:(一)真实,(二)明确。
(一)真实
文章是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倘然自己本来并无这样的意思和情感,当然不应该作表示这样的意思和情感的文章,不然便是说诳了。近来,许多青年欢喜创作,却又并不从实生活上切切实实地观察体验,所以虽然作了许多篇东西,却全同造谣一样,令人读去觉得非常空虚。“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所以作文先要有真实的“情”,才不是“无病呻吟”。所谓“真实”,固然不是开发票或记账式地将事实一件一件地照样写出,应当有所选择,但把很微细的事物说得很夸张,把很重大的事件说得很狭小,或竟把有说成无,把无说成有,都不免成为虚空。
虽然文章是表现作者的实感,往往有扩大、缩小的事实,而同一事物大看、小看也随人随时不同,但这是以作者的心情做基础,不能凭空妄造。用一块钱买一件东西,是一桩很简单的事;但因时间和各人的情形不同,有的人觉得便宜,就说:“不过花一块钱。”有的人觉得昂贵,就说:“这要一块钱呢!”心情完全不同。但都是真实的,所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朝如青丝暮成雪”“边亭流血成海水”,这类名句所以有价值,就因它们是表现作者的实感。倘若并没这样的心情,徒然用这样笔法来装饰,便是不真实。
(二)明确
文章要能使读的人了解,才算达到作文的目的,所以难解及容易误解的文章,都不能算是好的。古来的名文中,虽也有很深奥、晦涩,非加上注解不能使人明白的,但这不是故意艰深,使人费解。所以这样,是有两种原因:一是它的内容本来深奥;二是言语随着时代变迁,古今不同。
文章本是济谈话之穷的东西,它的作用原和谈话没有两样。但用谈话来发表意思和情感的时候,大概是彼此觌面的,有不了解的地方,还可当场问清楚。至于文章,是给同时代或异时代任何地方的人看的,很难有询问的机会,万一费解,便要减少效用,或竟失却效用。就是谈话,尚且要力求明了,何况文章呢?
以上两种是作文的消极的条件,不可不慎重遵守。要适合这两种条件,下列几项□要注意。
(一)勿模仿、勿抄袭
文章是发表自己的意思和情感,所以不能将别人的文章借来冒充。抄袭的不好是大家都承认的,古来早已有人说过,不必再讲。至于模仿,古来却有不以为非的。什么桐城派、阳湖派的古文呀,汉魏的骈文呀,西昆体的诗呀……越学得像越好。其实文章原无所谓派别,随着时代而变迁,也无所谓一定的格式。仅仅像得哪一家,哪一篇,绝不能当作好的标准。从另一方面说,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跟,结果必定要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自由表示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也就不真实、不明确了。
(二)须自己造辞,勿漫用成语或典故
所作的文章要读的人读了能够得着和作者作时相同的印象,才算是好的,所以对于自己所要发表的意思和情感必须十分忠实。这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步功夫就在用辞。用辞要适如其分,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从来文人无不在用辞上下过苦功夫,贾岛的“推敲”就是□显明的例。法国文豪福楼拜教他的学生莫泊桑有几句名语,很可做教训。
因为世间没有全然相同的事物,作者对于事物,要先观透它的个性。描写的时候务须明晰,使读者不致看错。这样,自然和人生的真相才能在作品中活跃。□要紧的事情就是选辞。我们应该晓得,表示某事物□适当的言语只有一个,若错用了别语,就容易和别事物混同。
他这段话真是至言,作者对于要表示的内容,应该搜求□适当的辞来表示它,不要漫把不适当的或勉强适当的辞来张冠李戴。因此可以说,要对言辞有敏感的人,才能作得出好文章。
晓得这一层,就不至于乱用成语或典故了。成语、典故如果真和自己所要表示的内容吻合,用也无妨,但事实上很难得有这样凑巧的事情。如“暮色苍然”是描写晚景的成语,但暮色不一定苍然,若只要描写暮色就用这成语便不真实了。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也是实有所指,现在这种土风已没有了,事实也不相同了,要描写别离的情况,还用“阳关三叠”“渭城骊歌”这类的话,也便是不真实明确。又如“莼鲈之思”这句成语,在张翰本是实有这样的情感,若不是吴人,连莼鲈的味都不知道的,也用来表示思念故乡的情感,当然不真实明确了。用成语、典故真能确切的实在不多,所以这样的错误触目皆是,非特别留意不可。
和成语、典故相类似,用了容易发生错误的,还有外国语和方言。外国语除了已经通行的或真没有适当译语的以外,都应当避去,因为不懂外国语的人见了这种辞是不会懂的,已懂外国语的人见了这种辞又要感着累赘讨厌。方言非有特别理由,就是没有适当的辞可代替的时候,也不宜用,因为文章中杂用方言,别地方的人读了往往不容易明了。
(三)注意符号和分段
符号和分段,都是辅助文章使它的意义更比较明确的。符号错误,就易使文章的真意不明,或引起误解。同一句话,因符号不同,意义就不相同。例如:
(1)“大军官正擦额上的汗呢!听见了这句话,遂高声喊道:‘全胜!’”这句里“全胜!”本是大军官得意的口吻,所以用叹号(!)表出;若用问号(?),便是表示那大军官还怀疑别一军官的报告,并且和“遂高声喊道”几个字所表示的情调不称;若用住号(。),情调自然也不合,而“全胜”二字所表示的不过是事实的直述,再无别的意味。
(□)“我爱他,是很光明的。”和“我爱他是很光明的。”两句意义全不同:□□句“是很光明的”五个字是指“我爱他”这件事,第二句是指“我”所以“爱他”的原因。
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的标准或依空间的位置,或依时间的顺序,或依事理自然的秩序,全看文章的内容怎样。至于每段的长短,这是全无关系的。
(四)用字上的注意
为使文章明确和翻译外国文便利,关于第三身代名词,这几年常有人主张将“他”字依性别划分,但还没有一定主张。我喜欢单数在男性用“他”,在女性用“她”,在通性用“它”;多数则用“他们”“她们”“它们”。“的”字也划分成三个:(A)“的”用作代名词和形容词的语尾;(B)“底”用作后置介词,表示“所属”;(C)“地”用作副词的语尾。“那”字原有“询问”和“指示”两种任务;现在也有人主张分成两个,“询问”用“哪”,读上声;“指示”用“那”,读去声。这些分别,于文的明确很有关系,虽未全国通用,但在个人无论采用与否却须一致,否则误解就容易发生。
夏丏尊(1886—1946)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中学生》杂志。
刘薰宇(1896—1967)
著名教育家、数学家。19□8年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数学。回国后返立达学园授课,兼课,曾任副总编辑。
延龄草 本书特色 1、一个人懂得,为什么这芬芳的旧大陆曾经如此支配了我们的画家和诗人的情感和想象力:因为它渗透了人类的品质,并因时间长久的贮藏而松软肥沃,它是岁...
《女性贫困》内容简介:本书由日本NHK电视台特别报道组所制作的《看不见明天——越来越严重的年轻女性之贫困》等节目集结而成,重点
《破圈》内容简介:人为什么会失败?自我定位错位、认知跟不上变化、没有核心价值观、受困于惯性行为模式、给自己的人生设限、找不
矢车菊卷-中国现代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 诗歌是一种承载,一面时光的镜子,我们透过它,不仅可以感知世界前行的步履,照彻人间万象,更重要的是,它能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深...
国家“八五”重点图书·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书系(1—52全)原包装 本书特色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重庆出版社为此出版了52卷本的《世界...
《9堂课轻松玩转短视频》内容简介:5G时代,得短视频者得天下。短视频随着抖音、快手、微视等平台的火爆,成了无数用户每日离不开的
中国最美的田园散文 本书特色 ◆ “中国散文学会”会长林非亲自担任主编,力邀数百位知名作家,倾情打造*权威*豪华的散文特辑阵容◆丛书入选作者:莫言、贾平凹、周国...
人生就是一场觅食 本书特色 1.不引经据典,不人云亦云,我行我素,我吃故我在。美食作家古清生为寻美食不辞辛苦,走遍大江南北,记录*难忘的舌尖回忆。2.以艺术的形...
见证 本书特色 《见证》的成书和问世过程极富于戏剧性。俄国人把音乐界巨人——季米特里·肖斯塔维奇作为他们文艺理想的化身介绍给世界,他在这些回忆录中揭示出他是一个...
美国手记 本书特色 狄更斯是英国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其作品一直是经典长销书。 《美国手记》是狄更斯游记的代表作对深刻了解作者本人和了解19世纪美国...
《怀念狼(插图修订版)》内容简介:茅盾文学奖得主作品,中国商州版猎人笔记。怀念狼是怀念着勃发的生命,怀念英雄,怀念着世界的
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 本书特色 《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九十九度中》、《悼志摩》、《一片阳光》……诗歌玲珑剔透,小说冷静理智,散文清丽温婉,无不凝结着灵动...
品唐诗 本书特色 《唐诗百话》是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一部关于唐诗鉴赏的书,也是一部学习唐诗的经典之作。自面世以来,受到海内外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赞誉。限于本丛...
九十年代生人成长史 本书特色 这是一段以纯90后的人的视线扫描出的社会,这是一段以纯90后的人的内心体验到的生活,这是一段以纯90后的人的脚步留下来的印迹,这是...
自我的风景 本书特色 英语文学研究学者 陆建德 随笔精粹,以他者视角反观中国文化,探寻文字背后复杂的人情世故,揭起迷信和盲从的帷幕一角。驿马文丛之一种。陆建德英...
从前的我也很可爱啊(平装) 内容简介 $a本书分《一握砂》《可悲的玩具》《叫子和口哨》《叫子和口哨补遗》《可以吃的诗》。内括:爱自己的歌;秋风送爽;难忘记的人们...
目倦集 本书特色《目倦集》是作者将近年来所作各类随笔、散文及读书感想编成一集。各类短文,体式不一,内容丰富、体裁新颖,文笔流畅优美。大部分文章多在各类报刊发表过...
许地山作品集 本书特色 “典藏”书系,精选了国内外*为经典的作品, 使读者用*低的价格觅得*为经典的作品。《许地山 作品集》书是“典藏”书系中的一本。书中收录了...
《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以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作为主题,主要是想从文化的某些角度切入,为盛唐诗的繁荣找出若干被忽略的原因。因
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 本书特色 浦江清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致力于文史考证,主张摒弃人云亦云,发前人所未发。本书根据20世纪50年代先生在北大授课的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