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作法》是两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和刘薰宇先生讲给中学生的作文课。其基本内容来自夏丏尊先生在长沙师范和白马湖春晖中学授课时的作文课讲义,后经刘薰宇先生在教学实践中修订改进,1926年由开明书店初版。全书分章节讲述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小品文等文体的基本概念、注意事项和具体写作技巧,涵盖了当今中小学生作文课的基本内容。书中还以《红楼梦》《水浒传》《复活》《爱的教育》等中外名著作为作文素材来讲解示范,以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同步提升。?原来中国文人是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虽然有几部论到作文法的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之类以及其他的零碎论文,不是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就是不合时宜。近来在这方面虽已渐渐有人注意,新出版的书也有了好几种,只是适合于中等学校作教科用的仍不易得;而为应教学上的需要,实在又不能久待;所以参考他国现行关于这一类的书籍,编成这本书以救急。?——本书绪言
入选多地中小学校阅读指导书目,
夏丏尊、刘薰宇的六堂大师作文课,
快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实用秘籍。
精编精校多条注释无障碍阅读。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话虽然只指示着学习“吟诗”的初步方法,但中国人学习作文,也是同一的态度。原来中国文人是认定“文无定法”,只有“神而明之”,所以古代虽然有几部论到作文法的书如刘勰的《文心雕龙》和唐彪的《读书作文谱》之类以及其他的零碎论文,不是依然脱不了“神而明之”的根本思想,陈义过高,流于玄妙,就是不合时宜。近来在这方面虽已渐渐有人注意,新出版的书也有了好几种,只是适合于中等学校作教科用的仍不易得;而为应教学上的需要,实在又不能久待;所以参考他国现行关于这一类的书籍,编成这本书以救急。
文章本是为了传达自己的意思或情感而作的,所以只是一种工具。单有意思或情感,没有用文字发表出来,就只能保藏在自己的心里,别人无从得知。单有文字而无意思或情感,不过是文字的排列,也不能使读的人得到点什么。意思或情感是文章的内容,文字的结构是文章的形式。内容是否充实,这关系作者的经验、智力、修养。至于形式的美丑,那便是一种技术。严格地说,这两方面虽是同样地没有成法可依赖,但后者毕竟有些基本方法可以遵照,作文法就是讲明这些方法的。
技术要达到巧妙的地步,不能只靠规矩,非自己努力锻炼不可。学游泳的人不是只读几本书就能成,学木工的人不是只听别人讲几次便会,作文也是如此,单知道作文法也不能就作得出好文章。反过来说,不知作文法的人,就是所谓“神而明之”的也竟有成功的。总之,一切技术都相同,仅仅仗那外来的知识而缺乏练习,绝不能纯熟而达到巧妙的境地。“多读,多作,多商量”,这话虽然简单,实在是很中肯綮,颠扑不破,要想作好文章的不能不在这方面下番切实的功夫。
照上面所说的一段话,必定有人疑心到作文法全无价值,依旧确信“文无定法”,只想“神而明之”,这也是错的。专一依赖法则固然是不中用,但法则究竟能指示人以必由的途径,使人得到正规。渔父的儿子虽然善于游泳,但比之于有正当知识,再经过练□□专门家,究竟相差很远。而跟着渔父的儿子去学游泳,比之于跟着专门家去练习也不同,后者总比前者来得正确、快速。法则对于技术是必要而不充足的条件,真正凭着练习成功的,必是暗合于法则而不自知的。法则没用而有用,就在这一点,作文法的真价值,也就在这一点。
文章有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前面已经讲过。所谓好文章,就是达意表情,使读者读了以后能明了作者的本意,感到作者的心情的文章。应当怎样作法才能达到这种地步,这个问题包含很广,实不容易的,但综合起来,□要紧的基本条件却有两个:(一)真实,(二)明确。
(一)真实
文章是传达自己的意思和情感给别人的东西。倘然自己本来并无这样的意思和情感,当然不应该作表示这样的意思和情感的文章,不然便是说诳了。近来,许多青年欢喜创作,却又并不从实生活上切切实实地观察体验,所以虽然作了许多篇东西,却全同造谣一样,令人读去觉得非常空虚。“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所以作文先要有真实的“情”,才不是“无病呻吟”。所谓“真实”,固然不是开发票或记账式地将事实一件一件地照样写出,应当有所选择,但把很微细的事物说得很夸张,把很重大的事件说得很狭小,或竟把有说成无,把无说成有,都不免成为虚空。
虽然文章是表现作者的实感,往往有扩大、缩小的事实,而同一事物大看、小看也随人随时不同,但这是以作者的心情做基础,不能凭空妄造。用一块钱买一件东西,是一桩很简单的事;但因时间和各人的情形不同,有的人觉得便宜,就说:“不过花一块钱。”有的人觉得昂贵,就说:“这要一块钱呢!”心情完全不同。但都是真实的,所以没有不合理的地方。“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朝如青丝暮成雪”“边亭流血成海水”,这类名句所以有价值,就因它们是表现作者的实感。倘若并没这样的心情,徒然用这样笔法来装饰,便是不真实。
(二)明确
文章要能使读的人了解,才算达到作文的目的,所以难解及容易误解的文章,都不能算是好的。古来的名文中,虽也有很深奥、晦涩,非加上注解不能使人明白的,但这不是故意艰深,使人费解。所以这样,是有两种原因:一是它的内容本来深奥;二是言语随着时代变迁,古今不同。
文章本是济谈话之穷的东西,它的作用原和谈话没有两样。但用谈话来发表意思和情感的时候,大概是彼此觌面的,有不了解的地方,还可当场问清楚。至于文章,是给同时代或异时代任何地方的人看的,很难有询问的机会,万一费解,便要减少效用,或竟失却效用。就是谈话,尚且要力求明了,何况文章呢?
以上两种是作文的消极的条件,不可不慎重遵守。要适合这两种条件,下列几项□要注意。
(一)勿模仿、勿抄袭
文章是发表自己的意思和情感,所以不能将别人的文章借来冒充。抄袭的不好是大家都承认的,古来早已有人说过,不必再讲。至于模仿,古来却有不以为非的。什么桐城派、阳湖派的古文呀,汉魏的骈文呀,西昆体的诗呀……越学得像越好。其实文章原无所谓派别,随着时代而变迁,也无所谓一定的格式。仅仅像得哪一家,哪一篇,绝不能当作好的标准。从另一方面说,文章是表现自己的,各人有各人的天分,有各人的创造力。随人脚跟,结果必定要抑灭了自己的个性,所作的文章就不能完全自由表示自己的意思和情感,也就不真实、不明确了。
(二)须自己造辞,勿漫用成语或典故
所作的文章要读的人读了能够得着和作者作时相同的印象,才算是好的,所以对于自己所要发表的意思和情感必须十分忠实。这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步功夫就在用辞。用辞要适如其分,不可太强,也不可太弱,不可太大,也不可太小。从来文人无不在用辞上下过苦功夫,贾岛的“推敲”就是□显明的例。法国文豪福楼拜教他的学生莫泊桑有几句名语,很可做教训。
因为世间没有全然相同的事物,作者对于事物,要先观透它的个性。描写的时候务须明晰,使读者不致看错。这样,自然和人生的真相才能在作品中活跃。□要紧的事情就是选辞。我们应该晓得,表示某事物□适当的言语只有一个,若错用了别语,就容易和别事物混同。
他这段话真是至言,作者对于要表示的内容,应该搜求□适当的辞来表示它,不要漫把不适当的或勉强适当的辞来张冠李戴。因此可以说,要对言辞有敏感的人,才能作得出好文章。
晓得这一层,就不至于乱用成语或典故了。成语、典故如果真和自己所要表示的内容吻合,用也无妨,但事实上很难得有这样凑巧的事情。如“暮色苍然”是描写晚景的成语,但暮色不一定苍然,若只要描写暮色就用这成语便不真实了。古人灞桥折柳以送行,本是一种特别土风,“阳关”“渭城”也是实有所指,现在这种土风已没有了,事实也不相同了,要描写别离的情况,还用“阳关三叠”“渭城骊歌”这类的话,也便是不真实明确。又如“莼鲈之思”这句成语,在张翰本是实有这样的情感,若不是吴人,连莼鲈的味都不知道的,也用来表示思念故乡的情感,当然不真实明确了。用成语、典故真能确切的实在不多,所以这样的错误触目皆是,非特别留意不可。
和成语、典故相类似,用了容易发生错误的,还有外国语和方言。外国语除了已经通行的或真没有适当译语的以外,都应当避去,因为不懂外国语的人见了这种辞是不会懂的,已懂外国语的人见了这种辞又要感着累赘讨厌。方言非有特别理由,就是没有适当的辞可代替的时候,也不宜用,因为文章中杂用方言,别地方的人读了往往不容易明了。
(三)注意符号和分段
符号和分段,都是辅助文章使它的意义更比较明确的。符号错误,就易使文章的真意不明,或引起误解。同一句话,因符号不同,意义就不相同。例如:
(1)“大军官正擦额上的汗呢!听见了这句话,遂高声喊道:‘全胜!’”这句里“全胜!”本是大军官得意的口吻,所以用叹号(!)表出;若用问号(?),便是表示那大军官还怀疑别一军官的报告,并且和“遂高声喊道”几个字所表示的情调不称;若用住号(。),情调自然也不合,而“全胜”二字所表示的不过是事实的直述,再无别的意味。
(□)“我爱他,是很光明的。”和“我爱他是很光明的。”两句意义全不同:□□句“是很光明的”五个字是指“我爱他”这件事,第二句是指“我”所以“爱他”的原因。
一篇文章虽有一个中心思想,但仔细分析起来,总是联合几个小的中心思想成功的。为了使文章的头绪清楚,应当把关于各个小的中心思想的文字作成一段。换句话说,就是一个小的中心思想应当作一段,而一段中也只应当有一个小的中心思想。文章的内容若十分复杂,一段里面还可分成几小段。分段的标准或依空间的位置,或依时间的顺序,或依事理自然的秩序,全看文章的内容怎样。至于每段的长短,这是全无关系的。
(四)用字上的注意
为使文章明确和翻译外国文便利,关于第三身代名词,这几年常有人主张将“他”字依性别划分,但还没有一定主张。我喜欢单数在男性用“他”,在女性用“她”,在通性用“它”;多数则用“他们”“她们”“它们”。“的”字也划分成三个:(A)“的”用作代名词和形容词的语尾;(B)“底”用作后置介词,表示“所属”;(C)“地”用作副词的语尾。“那”字原有“询问”和“指示”两种任务;现在也有人主张分成两个,“询问”用“哪”,读上声;“指示”用“那”,读去声。这些分别,于文的明确很有关系,虽未全国通用,但在个人无论采用与否却须一致,否则误解就容易发生。
夏丏尊(1886—1946)
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翻译家、作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曾任开明书店总编辑,创办《中学生》杂志。
刘薰宇(1896—1967)
著名教育家、数学家。19□8年留学,在巴黎大学研究数学。回国后返立达学园授课,兼课,曾任副总编辑。
精彩摘录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不惜让
二十世纪台湾诗歌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介绍了诗学观念重构的时代性契机、汉学运动与旧体诗社、从新文学运动到日文写作、超越文字的鸿沟、诗艺发展历程的钟摆式结构、现代诗社...
宋朝人的吃喝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的随笔共分为四卷,分别是:谈自己、谈吃食、谈历史和谈师友。收录的文章有:《自报家门》、《旧病杂忆》、《随遇而安》等。宋朝人的吃喝...
满堂花醉 本书特色 画家冷冰川有一幅黑白的画叫《阳台》,阳台一角上,植物都长得肥硕可爱,簇拥着两三张同样是圆圆胖胖的椅子。画面无人,但坐在其中做点什么或什么都不...
微型小说-2017中国年度作品 本书特色 ★全景呈现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创作的实绩!做青春的时尚年选!做深度的大众年选!做品质的经典年选! ★现代版年选,在场...
天真的歌 本书特色 《天真的歌》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编选、翻译、解读的英美现代诗歌精选集,收录百余首英国、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的代表作,如叶芝的《当你年老》,狄金森的《...
墨西哥早晨 本书特色英国作家劳伦斯是20世纪英语文学中*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争议性的作家之一。在劳伦斯短暂的一生中,他*后的日子是与妻子弗里达在意大利、美国、...
《树之生命木之心(天地人三卷)》内容简介:本书是著名作家盐野米松,对日本师徒三代宫殿木匠持续十年的采访笔录,分为天、地、人
只求在最美的年华 遇见你 本书特色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江南烟雨,沉醉了多少在风雨中漂泊的文人墨客的心?诉不尽...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书信全编(上中下卷)/鲁迅著作分类全编 本书特色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十五卷,由北京鲁迅博物馆原副馆长兼研究室主任陈漱渝、上海鲁迅纪念馆原馆长...
《诗画浙江:诗路伴我行》内容简介:本书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精选这条诗路上留下的著名诗篇,从诗篇中找寻诗画中的浙江,全方位、多
里尔克散文 内容简介 十九世纪以前的奥地利文学在整个德语文学中还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注意,那么二十世纪以来它就不能不让人乔目相看了!不仅像卡夫卡、穆齐尔在西方现代小...
诗经.楚辞选注 本书特色 《关雎》是《诗经》的**篇,诗中讲述的是“君子”看中了一位淑女,却又求之不得的种种生动表现。《毛诗序》以为此诗是歌咏“后妃之德”,“乐...
孤独是灵魂的必修课-赠送10篇毕淑敏经典文字朗读音频 本书特色 1、毕淑敏全新“朗读者”系列散文终结篇——人生篇,经典的文字,用朗读的方式,伴你成长。2、毕淑敏...
涂画半生路 本书特色 《涂画半生路》*次集中发表了作者张承志的美术作品,包括油画、速写、草图、书法等。书中都是作者严苛选择后的作品,而且配了生动贴切的文字。一桩...
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远不可亲近。其实它只是民歌,没有想象中那么疏
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本书特色 本书分为两部分,**部分是《莫斯科日记》;第二部分是《柏林纪事》。莫斯科日记. 柏林纪事 内容简介 《莫斯科日记》是本雅明19...
不安之书/散文译丛 内容简介 《不安之书》——葡萄牙著名作家F.佩索阿的未完成之作,里面的许多篇章也不像已经完成的篇章,甚至还有留着空白等待填补之处,但是全部加...
《如何读,为什么读》内容简介:《如何读,为什么读》是美国文学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年近古稀时出版的一本个人化的导读著作,这位
让-保罗·萨特( 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 --- 1980年4月15日 ),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