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美国被人忽视的“第二次革命”。
1776年,为了抵抗英国、争取独立,美利坚的十三邦结成了联盟。1783年推翻英国殖民统治者,让美国赢得了珍贵的独立和自由,但是——此时美国想要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依然困难重重。独立战争胜利后,国内邦与邦之间的深刻分歧也随之浮现。站在当时的视角看这些各行其是的地方权力,没人敢肯定日后是否会有“美国”这个国家。
独立之后的几年,美国在一片胜利的气氛里渐渐失控。战争期间欠下的外债,哪个邦都不愿出钱偿还;和外国商谈的条约,不同意的邦就拒不执行。国际声誉上,美国从人类的革命之光,很快跌落成了一个信誉败坏的国家。另外,还有西部土地利益、奴隶制、亲法和亲英等等分歧,把独立初期的美国推向了分裂的边缘。一些乐观的英国政客,甚至等着美国各邦在窝里大打出手,然后央求着回到大英帝国的怀抱。
在这种几乎无望的境地,美国革命能够真正成功、建立坚实的国基,着实是政治上的奇迹。《缔造共和》这本书,将为你拼出这一奇迹的全貌: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联邦党人文集》、华盛顿、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财政之父汉密尔顿……这些人和事之所以被铭记,就是因为他们在那个关键时刻构成了美国的国家与国格。
1. 政治学中有一个比喻说,国家就像一条船,要在开出船坞之前把它打造完美;切不能等到船下水之后,再修补漏水的地方。《缔造共和》就是几位美国建国者奋力造好“美利坚之船”的一段往事。美国的宪法、三权分立、联邦制,美国的国本,就诞生于这6年的政治风云之中,并且一经确立,二百余年来不曾有大的变动。了解这段历史,就理解了美国的立世之基。
2. 《缔造共和》生动讲述的历史,就是《联邦党人文集》的全部背景事件!《联邦党人文集》(或译为《联邦论》)是美国经典政治文献,是现代政治学的一部奠基之作,曾在中国国内掀起阅读风潮。但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该书的议题过于抽象——啃专著,不如先读历史,《缔造共和》正是你需要的!
3. 这本书将修正你对美国的误解:美国并不是战胜了英国殖民者之后就立即诞生的。美国的建立是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要和阴魂不散的欧洲强权继续抗争,平衡精英政治和民主政治的不羁力量,并且不断尝试思想先哲的政治思想与契约精神。
4. 【套书推荐】美国革命和建国是世界史进程中的一座里程碑。君主制和封建等级制度主宰世界上千年,而美国的建立,向人类揭示了国家政治、乃至人之存在的新可能——共和制。在一片广袤的土地上,人民可以不必为了统治者的野心去赴汤蹈火,也不用为了供养所谓的“贵族”而忍辱负重;人民可以选出代表来管理自己的国家,以更平等、更进取、更有尊严的姿态实现人之价值。此次新思文化推出“美国创世记”系列,包含《美国创世记》《缔造共和》两本叙事历史,以及《华盛顿传》《杰斐逊传》两位核心国父的传记,均为约瑟夫·J.埃利斯作品,各有侧重。精彩故事之余,也理清美国政治的游戏规则和精神内涵。
【序幕:合众为一】(节选)
我是在聆听28 位中学生在他们的同学和自豪的家长面前背诵《葛底斯堡演讲》(Gettysburg Address)时萌生了写作此书的想法的。我的儿子斯科特(Scott)当时正在位于佛蒙特的普特尼(Putney)的格林伍德学校(Greenwood School)教授科学,他邀请我为一年一度的演讲比赛担任评委。我不记得具体的时间了,但在不厌其烦地努力听清林肯说了些什么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林肯的这篇著名演讲的**句话就犯了一个历史性错误。
林肯是这样开场的:“87 年前,我们的国父们在这块大陆上创造了一个新的国家。”但事实并非如此。1776 年,为了赢得战争,13个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宣布要脱离英国而成为独立的13 个邦,战争结束就各行其是。它们在1781 年创建的基于《邦联条例》(Articles of Confederation)的政府并非、也从未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政府。如一位历史学家所言,它的确只是这些自视为迷你国家的拥有主权的邦之间的一项“和平协议”,为了共同的安全,它们自愿走到一起,组成一个本地版的国家联盟(League of Nations)。
一旦开始思考这些句子,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在赢得独立之后不可能出现一个团结的美利坚国家这种事物。个中原因就如杰斐逊(Jefferson)笔下的那些真理一样不证自明。殖民地已经花了十多年的时间向英国政府表达自己强烈的不满,它们否认英国议会对它们的征税权,认定这项权力应归属各殖民地的立法机构,后者以一种更直接和更亲近的方式代表它们的选民,这是远方的英国议会中的成员无法做到的。1776 年7 月2 日通过的宣告独立的决议明确表明,这些前殖民地并非作为一个整体,而是作为“自由和独立的各邦”脱离大英帝国的。2 所以,从政治上而言,与这些争论共存的,是一个以邦为基础的框架。
距离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大部分美国人在30 英里(约48 公里)的地理半径范围内出生、生活和死去。一封信从波士顿送到费城需要3 个星期的时间,因而他们的政治视野和忠诚度也受到限制——显然,当时并不存在广播、手机或者互联网这样的事物,可以解决距离的问题。因此,理想的政治单位是城镇或者是县,在那里,因为代表们就是你的邻居,所以你相信他们会捍卫你的利益。
的确,人们认定任何遥远的全国性政府都将意味着一个本地版的英国议会,它与美国公民的利益和经验离得太远,不值得信任。对这种遥远的政治权力来源的不信任已经成为独立运动中一股核心的意识形态推动力。对类似于来自伦敦和白厅的那种权力,人们常常持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敌意,他们将其描绘成天生专断、傲慢和腐败的。因此,创建一个全国性政府是美国革命者*不可能考虑的事,这种遥远的政治权力的来源包含了所有暴政的可能性,而爱国的美国人相信,这正是他们要反抗的。
约瑟夫·J. 埃利斯(Joseph J. Ellis)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撰写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美国建国史作品。他的《杰斐逊传:美国的斯芬克斯》和《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分别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和美国普利策历史奖。
埃利斯早年就读于威廉玛丽学院和耶鲁大学。他曾在美国军中服役并在西点军校任教,军衔达到陆军上尉。埃利斯目前执教于马萨诸塞大学。
埃利斯主要研究美国殖民地和建国时代的历史,是该领域的权威学者和历史普及作家,为广大历史读者打开了了解美国建国史的窗口。《福布斯》杂志曾盛赞埃利斯的读者声望,称他是“历史学家中的罗杰•费德勒”。
《开国与幕末变革:江户时代后期》内容简介:本书是“讲谈社·日本的历史”第九卷,讲述的是日本江户时代后期的历史,在时间上相当
休休室治史文稿补编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入的论著,是已出版单行本之外的傅衣凌先生其他文章。这些文章*早发表的时间是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迟的是1988年,时间跨度...
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30篇关于探讨和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史学的优秀论文,对中国少数民族从古至今的民族观、史学述要、民族服饰特色、民族学等内容作...
那时汉朝4 本书特色 现代视角书写汉代历史的扛鼎之作!2010年度*值得期待的汉朝历史书。全景再现中国古代**军事帝国的勃兴与衰落。白话汉朝史的通俗普及范本 现...
《震颤与回响》内容简介:物理学家眼中的宇宙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的身体和呼吸的空气,踩在脚下的大地,每天都要面对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活动于大漠南北和西北地区的民族,即匈奴、鲜卑之后主要就是敕勒(高车)和柔然。他们对中国北方及中亚历史发生过
七至八世纪赴日唐人研究 本书特色 日本遣唐使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和承 载者,历来被世人称道。而作为授予方的唐政府和唐 人却常被人忽视。事实上,在唐言传身...
《禁闭岛》内容简介:66名精神病罪犯被关押于此。重重戒备之下,一个杀害了自己三个孩子的女犯雷切尔竟诡异失踪。联邦执法官泰迪的
历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在当代史学理论和历史哲学关于价值与评价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建构历史评价的理论体系,并通过勾勒中国史领域有关评价问题的重要论争展...
《投资的60个基本》内容简介:并不是有钱了才理财,而是理财了才有钱。钱从何而来? 有了钱应该放在哪里? 家庭资金如何配置? 一百元
《莫理循眼里的近代中国(第3版)(套装共3册)》图片是第一手资料,出版者精心排版制作,大幅高清呈现,每一张图都是审美主体。4.图
全系列从各个侧面记录了希特勒纳粹德国由崛起到覆灭的整个过程。每一册都向您展示了第一手的私人记录,从未发表过的照片,亲历者
生生之德哲学论文集-方东美作品系列 本书特色 他是我们当代一位伟大的学者兼良师。作为一位哲学家,方东美先生不愧是体现了他自己的人格理想——集诗人、先知、圣贤三重...
2014年儒莲奖得主。魏根深的《中国历史研究手册》不仅仅介绍了中国史研究中的主要资源和困难,同时还在详尽研究的基础上,提供了
新史学 本书特色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新史学》是美国著名史学家詹姆斯·哈威·鲁滨孙的代表作,书中作者提出了要用综合的多种因素的观点来分析历史,冲破以政治史研...
历史.你也懂 本书特色 《历史,你也懂的》是《广州日报》颇受关注和好评的“国学版”近两年所刊文章的精选结集。全书通过大量的历史素材,还原古代名人轶事的真实生活面...
团购:王曾瑜宋史研究丛书4册 本书特色 ★ 包含《涓埃编》《纤微编》《丝毫编》《点滴编》4册★ 作者王曾瑜,历史学者,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著有《...
《实战供应链:业务梳理、系统设计与项目实战》内容简介:本书是我国社会化供应链成本的优化空间巨大,在以信息化主导的产业互联网
从黄帝到崇祯-《二十四史》 本书特色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各朝撰写的二十四部史书的总称,其内容上起传说中的黄帝(约前2550年),止于明朝崇祯十七年(164...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这一影响至今在世界各地仍随时可见。北京大学出版社培文书系为纪念第二次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