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选汪篯先生生前唐史相关论文,围绕唐朝的骑兵、门阀、禁军、吏治等问题,探究唐朝崛起与兴盛的原因。字里行间也显示出汪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功力。
汪篯同志在陈寅恪先生门下专攻隋唐史多年,很多文章是受陈先生的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的影响而写成的,师徒相承之迹,跃然纸上
汪篯先生,江苏江都人,1916年生于扬州,1934年秋进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七七”事变后,他随校到达昆明,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39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仍在昆明西南联大。1942年秋到1946年秋在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员,并在五华中学兼课。他善诗文,对唐诗饶有兴趣,特别爱好杜诗。
1947年6月,汪篯先生辗转来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具体工作则是在清华大学协助陈寅恪先生写《元白诗笺证稿》。北京解放后,他回到北大,1951年以后一直在北大历史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晋升为教授,1966年6月10日含冤去世,终年五十岁。
汪篯先生一生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他曾受业于陈寅恪先生,因此,在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上都深受陈寅恪先生影响。正如胡如雷先生在《读〈汪隋唐史论稿〉兼论隋唐史研究》一文中所说,汪篯先生在解放前的“很多文章是受陈先生的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的影响而写成的,师徒相承之迹,跃然纸上。譬如陈先生的重要论点之一,是西魏、北周、隋、唐诸朝的上层统治集团例行所谓关陇本位政策,很多复杂的政治斗争均与此有关。《论稿》承其余绪,并加以发挥,在《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及《唐室之克定关中》诸文中都明显而系统地贯串着这一重要论点……陈寅恪先生过人的优点之一,是观察问题目光敏锐,往往能从常人所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能说明重大现象的契机,这样写成的文章异常引人入胜,汪同志确实也具有同样的优点……陈寅恪先生治学谨严,每条史料都经过核校诸书方始引用,无一字一句苟且,此点素为后学所景仰。汪同志在这方面也继承了陈先生的学风,所用史料无不细加考校,从无信手拈来,滥事引用之处”。
对于具体的历史研究,汪篯先生经常强调认识历史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历史上一些重要制度和规律性问题,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因此,他不囿于前人所说,也不坚持自己曾经有过的某些看法,而是在吸取别人成果和自己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例如,他对北魏至隋唐均田制的研究,是从1956年开始的,到1964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看法,但他认为有许多看法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期间,他不仅对均田制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而且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展。他不仅研究和考释了北魏、北齐和唐的田令,研究了包括敦煌西魏和唐的户籍簿在内的与田令实行有关的材料,而且上溯商、周、两汉的土地占有情况;他不仅研究了这些时期的土地问题,而且还探索了这些时期的生产力状况以及阶级斗争在土地制度变化中的作用。在研究工作中他总是这样不断深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求历史发展的本质。
他在研究中很注意对比研究。他总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力图从纷繁的历史线索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很重视前后的对比。他不仅在秦汉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下了很大的功夫钻研商、周和战国的历史,为此还研究了金文以及《尚书》和《诗经》。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对宋以后的历史不熟悉,准备有机会进行钻研。他还很注意把外国历史和中国历史,把欧洲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对比,既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力图从这种比较研究中找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各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他在研究中不仅注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而且非常注意各个阶段中的数量关系,经常进行各种统计和计算。从宰相的各种家庭出身到各官僚集团的成员,从各地区的人口到各地区的物产,从古代的耕地面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耕地面积,他都进行过统计。在统计时,他注意分析,尽量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加以分类,而不是把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人或事凑在一起简单地加以平均。在统计时,他也注意对比,把几个朝代的数字进行对照,以便从中发现变化的轨迹。
汪篯(1916—1966),江苏江都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师从陈寅恪先生。先后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文革初去世。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身后文稿札记集为《汪篯隋唐史论稿》,计二十二篇。
中国简史-(上下卷) 内容简介 这是民国时代*有影响力的历史教科书,是中国史学大师*优秀的历史普及读物,由中国卓越的史学大师、杰出的历史普及作家吕思勉所作。 中...
《东方特工在行动》由萨苏、老拙著,不仅讲述国民党军统鲜为人知的故事,也记述共产党情报部门的各种奇闻轶事。书中除了展现影视
失落的巅峰-六位中共前主要负责人亲属口述历史 本书特色 1.书中人物的独特性。书中选取的六个人都曾在政治生涯中攀登到权利的巅峰,在党内担任过总书记(总负责)。然...
神机妙算刘伯温 本书特色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即使放眼整个中国史的谋士排行榜,刘伯温也能轻轻松松打进前四强。无论是陈友谅的无敌舰队,还是元帝国的铁...
《古琴基础教程》内容简介:古琴是中国最古老乐器之一。儒家的教学体系“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乐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古琴
老照片-第九十二辑 本书特色 《老照片》是一种陆续出版的丛书,现每两个月推出一辑。辟有“故时风物”“名人一瞬”“旧事重温”“私人相簿”等栏目。通过刊发有意思的老...
香海浮沉录 本书特色 《香海浮沉录》由叶灵凤编著,收录了三十五篇 有关香港由开埠到二十世纪初的法政历史的文章,早 年的香港华洋杂处,政法制度一时未备,...
北京话旧-(增订本) 本书特色 翁偶虹先生是著名戏曲作家和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戏曲教育家。《北京话旧》是百花文艺出版社在2004年搜集翁先生关于昔日北...
《漫画生活中的金融》内容简介:本书从金融的根本——货币入手,通过轻松的漫画和精练的文字,让人们能够快速掌握生活中的一些金融
民国史料笔记丛刊:花随人圣庵摭忆(套装共2册) 本书特色 《花随人圣庵摭忆(上下)》(作者黄濬)为民国时期出版的一部笔记资料,原稿*初连载于《中央时事周报》,续...
《人类大瘟疫》内容简介:进入20世纪后,随着医学和技术的进步,人类曾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可以准确预测流行病的暴发了,有些人甚至
虞坤林先生整理汇编的《二十世纪日记知见录》,填补了日记学研究的一段空白。在这部书中系统的收录了作者搜集到的1900年以来的国
吕思勉讲史系列--吕思勉讲三国 本书特色 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史学四大家,钱穆*敬重的恩师。易中天引用*多的历史学家。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
高中历史-概念速递-基础知识及重难点突破 本书特色 本书为64开大小的高考历史复习口袋书。本丛书参考*新高考改革方案,依据教材,按照学科体系编写,融众多名师之智...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如果说中国有一种根本的立国精神,能够历久不变,能够浸润在全民族的生
古国寻踪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三星堆文明丛书中的《古国寻踪》,全书共分五章,其内容包括三星堆文明的发现与探索、三星堆文明的基础——宝墩文化、辉煌的三星堆文明、三星堆...
十年流亡记 本书特色 斯塔尔夫人,一位女作家,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女泰斗,在拿破仑时期,她一直是塔列朗的政治对手,歧视女性的拿破仑不欣赏博学的女人。 17...
中国逻辑思想史 本书特色 中国逻辑史是以研究逻辑的规律和形式法则等理论发展为对象的。因为逻辑的规律和规则都是普遍性的和全人类性的东西,人们思维过程赖以实现的各种...
三国那些事儿:肆:魏吴衰败卷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魏、吴两国的家事国事。司马懿深得曹叡的重用,率兵平定辽东,回来之后,成为托孤大臣之一,但却受制于曹爽,大权被夺...
历史可以这样读-第二版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提出了快读中国历史的三个特殊概念:基数、循环、对立。旁征博引,化繁为简,易记易明,在解读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