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辑选汪篯先生生前唐史相关论文,围绕唐朝的骑兵、门阀、禁军、吏治等问题,探究唐朝崛起与兴盛的原因。字里行间也显示出汪先生深厚的学养和扎实的功力。
汪篯同志在陈寅恪先生门下专攻隋唐史多年,很多文章是受陈先生的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的影响而写成的,师徒相承之迹,跃然纸上
汪篯先生,江苏江都人,1916年生于扬州,1934年秋进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学习。“七七”事变后,他随校到达昆明,1938年毕业于西南联大。1939年夏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做研究生,仍在昆明西南联大。1942年秋到1946年秋在昆明西南联大师范学院任教员,并在五华中学兼课。他善诗文,对唐诗饶有兴趣,特别爱好杜诗。
1947年6月,汪篯先生辗转来到北平,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具体工作则是在清华大学协助陈寅恪先生写《元白诗笺证稿》。北京解放后,他回到北大,1951年以后一直在北大历史系工作,先后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1963年晋升为教授,1966年6月10日含冤去世,终年五十岁。
汪篯先生一生主要从事隋唐史的研究。他曾受业于陈寅恪先生,因此,在学术观点和治学方法上都深受陈寅恪先生影响。正如胡如雷先生在《读〈汪隋唐史论稿〉兼论隋唐史研究》一文中所说,汪篯先生在解放前的“很多文章是受陈先生的学术观点、治学方法的影响而写成的,师徒相承之迹,跃然纸上。譬如陈先生的重要论点之一,是西魏、北周、隋、唐诸朝的上层统治集团例行所谓关陇本位政策,很多复杂的政治斗争均与此有关。《论稿》承其余绪,并加以发挥,在《唐太宗之拔擢山东微族与各集团人士之并进》《唐太宗树立新门阀的意图》《唐高宗王武二后废立之争》及《唐室之克定关中》诸文中都明显而系统地贯串着这一重要论点……陈寅恪先生过人的优点之一,是观察问题目光敏锐,往往能从常人所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能说明重大现象的契机,这样写成的文章异常引人入胜,汪同志确实也具有同样的优点……陈寅恪先生治学谨严,每条史料都经过核校诸书方始引用,无一字一句苟且,此点素为后学所景仰。汪同志在这方面也继承了陈先生的学风,所用史料无不细加考校,从无信手拈来,滥事引用之处”。
对于具体的历史研究,汪篯先生经常强调认识历史问题需要有一个过程。对历史上一些重要制度和规律性问题,他认为“在研究过程中需要经过几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历史上的实际情况,得出比较切合实际的结论”。因此,他不囿于前人所说,也不坚持自己曾经有过的某些看法,而是在吸取别人成果和自己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因此,他对某些问题的研究,往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例如,他对北魏至隋唐均田制的研究,是从1956年开始的,到1964年虽然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看法,但他认为有许多看法还不成熟,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在此期间,他不仅对均田制的认识不断深化了,而且研究领域也大为扩展。他不仅研究和考释了北魏、北齐和唐的田令,研究了包括敦煌西魏和唐的户籍簿在内的与田令实行有关的材料,而且上溯商、周、两汉的土地占有情况;他不仅研究了这些时期的土地问题,而且还探索了这些时期的生产力状况以及阶级斗争在土地制度变化中的作用。在研究工作中他总是这样不断深入,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求历史发展的本质。
他在研究中很注意对比研究。他总是把历史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力图从纷繁的历史线索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划分出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他很重视前后的对比。他不仅在秦汉史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而且还下了很大的功夫钻研商、周和战国的历史,为此还研究了金文以及《尚书》和《诗经》。他不止一次地表示,自己对宋以后的历史不熟悉,准备有机会进行钻研。他还很注意把外国历史和中国历史,把欧洲的封建社会和中国的封建社会进行对比,既注意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又注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力图从这种比较研究中找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和各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他在研究中不仅注意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而且非常注意各个阶段中的数量关系,经常进行各种统计和计算。从宰相的各种家庭出身到各官僚集团的成员,从各地区的人口到各地区的物产,从古代的耕地面积到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耕地面积,他都进行过统计。在统计时,他注意分析,尽量按照事物发展的阶段和特点加以分类,而不是把几十年乃至数百年的人或事凑在一起简单地加以平均。在统计时,他也注意对比,把几个朝代的数字进行对照,以便从中发现变化的轨迹。
汪篯(1916—1966),江苏江都人。中国当代历史学家,1934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1947年进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工作,师从陈寅恪先生。先后任北大历史系副教授、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文革初去世。毕生从事隋唐史研究,身后文稿札记集为《汪篯隋唐史论稿》,计二十二篇。
近现代世界史-上册-第十版英文影印版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的是从中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的近现代世界的历史。作者以其深刻的历史洞见和巧妙的叙述技巧,为纷繁复杂的当代...
变革中的危机-袁世凯集团与清末新政 本书特色 观清末十年大变局,一场地方和中央的地方博弈,一个变革失控就江山失守的活案例。再现大盗窃国的幕后台前,在细节处品袁氏...
《重症康复临床工作手册》内容简介:本书以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为主线,系统阐述了重症康复的相关内容,把相关学术领域的知识体系和
印度史 本书特色 国别史系列。一幢世界古老文明的殿堂,一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国度,一块唐僧师徒心中的圣地,一颗大英帝国皇冠的明珠,一处甘地非暴力斗争的实验场,一...
鄂温克族社会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从鄂温克族的发源地——贝加尔湖说起,包括了鄂温克族在历史上生活、活动过的地域,鄂温克族自身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的进程,以及相关朝代对...
平成时代(1989-2019)日本衰退的虚与实 本书特色 本书凝集了笔者在从事日本观察与研究中的一些心得与体会。本书从**大视野、特别是第三方的视角出发,避免产...
历史知识问题-对相对主义的答复 本书特色 本书想达到两个目的。它的头一个目的,在于试图克服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针对历史知识的怀疑论。它的第二个目的,在于对与这个问...
明代国家机构研究-明清史学术文库 本书特色 《明清史学术文库:明代国家机构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章国家机构的核心——皇帝;第二章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禁直机构;...
十字路口的长城:明中期榆林生态.战争与长城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历史、中外关系研究相关专业读者及对历史文化感兴的普通读者 本书作者实地考察了榆林地区修筑的明代...
救国会史1936-1949 本书特色 阐述救国会的历史,兼及其代表人物的言论思想,对研究民国史和现代史,研究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历史,中间势力的历史,抗日和解放...
一本书读懂中国史 本书特色 中国人一向有读史的传统,因此早先的读书人大多喜欢读史。很多古代明君都曾经览阅《史记》、《 资治通鉴》,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以铜为镜...
前言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清谈与清议孙吴建国及汉末江南的宗部与山越《晋书·赵至传》中所见的曹魏士家制度魏晋户调制及其演变九品
毫州史话 本书特色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亳州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史记载可追溯到3800年前,被史学...
爱尔兰史 本书特色 爱尔兰是欧洲西北角海上的蕞尔岛国,国土面积7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余万。但是,爱尔兰在历史和现实中所扮演的角色,其重要性和受关注度却远远超过...
颠覆曹操墓 内容简介 曹操宦官爷爷主立昏君导致东汉走向衰败。曹操三落三起,表面中兴汉室,暗地移天换日,破坏国体传统。撕裂北方社会,迷恋武力征讨,拒绝和平统一,是...
本书依据国际劳工运动大量的新数据库,对劳工运动进行了长历史时段和全球范围的研究,揭示出19世纪晚期以来地方的劳工运动与国际
受降内幕-亲历者讲述 本书特色 《受降内幕》:亲历者。真故事。这是一部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书。《受降内幕》的作品源自《文史资料存稿选编》和《文史资料选辑》,具有一定...
汉代篇-女人的私房历史书-6 本书特色 首部从女性视角诠释的历史通俗读本。 从先秦到民国,以历史上的传奇女性为线索,讲述了中国漫漫五千年的绚烂历史。民国篇全套6...
历史中国-民国原来是这样(1912-1949) 目录 一杨度:不甘寂寞的旷世逸才二凤凰才子熊希龄的跌宕人生三张振武之死:武昌首义者的不归路四梁启超与夭折的民国两...
中国文物常识 本书特色 1.文物研究先驱沈从文40年心血之作 2.文物鉴赏、收藏及美学研究的文物常识必读书 3.让文物说话,讲述中华文化、中华智慧、民族精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