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结合西方哲学、遗传学和演化生物学知识,鼓励我们用科学理解世界,用哲学指引生活,分清哪些事必须坚持,哪些事必须放弃,保持开放的心态。跟随古罗马智者爱比克泰德学习斯多葛处世之道,能解答21世纪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如何控制自身的欲望?如何应对职场关系?
普通人是否需要掌握前沿科技?
金融危机时如何处理财富?
抑郁、愤怒时应该怎么做?
孤独是不是坏事?
如何战胜残疾与精神疾病?
如何看淡生死,做个坚韧不拔的人?
★科学用来理解世界,哲学用来指引生活,写给21世纪的《沉思录》。 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生物学家,结合遗传学、演化生物学知识,与罗马智者展开一场跨时空对话,汲取斯多葛 (Stoic)处世哲学,用科学/哲学解答当下生活难题。
★话题多元,紧贴现实,既是生活指导手册,又是哲学箴言录 以斯多葛派智者语录开篇,从世界观、人生价值、爱情、家庭、职场,聊到理财、 旅游安全、减肥、残疾、孤独与抑郁、临终关怀,哲学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
★实用又有启发性,带你亲身体验一种古罗马哲学生活 。作者结合亲身经历,探讨在信息时代如何随时体验古罗马哲学生活。书后包含【实用主义12守则】,马上动手,自我提升。
★哲学版的《自控力》,让我们掌控生活,做自己的主人。斯多葛派曾培养出“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神学家圣奥古斯丁、思想家蒙田、哲学家叔本华,并影响了克林顿和奥巴马两位美国总统。它鼓励我们尽可能掌控自己的人生:听天由命,更要尽力生活。
尽管文化有世俗宗教之分,单一多元之别,但“如何生活”这个问题,不论在哪种文化中都是重中之重。例如,我们如何应对生活的挑战、人生的沉浮?我们如何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终,我们又该如何做好准备,面对品格的*终考验——死亡?为解决这些问题,人类在历史长河中创造数不清的宗教和哲学,有的从神秘学角度出发,有的从超理性视角阐释,给出了五花八门的答案。而如今,科技论文铺天盖地,探讨幸福本质、教人追求幸福的畅销书琳琅满目,能显示“你的大脑正沉迷于”某件能够左右你生活满意度之事的强制大脑扫描应运而生,都表明现代科学也跃跃欲试,想要加入寻找答案的大军之中。
试图解答以上这些存在主义问题的方式千差万别,人们所运用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宗教经典、参禅打坐、哲学论证、科学实验等,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通过以上方法得出的答案,一方面确实令人惊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的创造力,及其明显迫不及待要去探究意义和目的的心态。举个例子,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有大量不同教派可供选择,此外你还可以皈依佛教中的某一个宗派,抑或在诸子百家中信奉道家或儒家学说。如若你对宗教不感兴趣,偏爱哲学,你还可以转而研究存在主义、世俗人文主义、世俗佛教、伦理文化等等。
当然你也可以得出这一切都没有意义的结论——事实上寻找答案这一行为本身就没有意义——从而接受一种“快乐”的虚无主义(没错,这种思想也确实存在)。而我信奉的是斯多葛派学说。这并不意味着我要让自己喜怒不形于色,时刻压抑情感。尽管我很喜欢“斯波克先生”这个角色(据称,这是《星际迷航》的创作者吉恩·罗登贝瑞依据他所理解的斯多葛派信徒为原型塑造的——后来证明这个理解有些流于表面),但是他被塑造出的性格特征反映出人们对斯多葛派信徒*常见的两种误解。其实,斯多葛派学说并不是让人抑制或隐藏情感——而是要我们承认自己的情感,反思情感产生的来由,进而调节情感,使其为我所用。
另外,它还要求我们谨记哪些事在自己掌控之中,哪些事在自己掌控之外,从而将精力倾注在前者身上,不要在后者身上白费功夫。这一派学说要让我们践行美德,竭力去引导世界。与斯多葛派学说有一条核心原则:我们应该认识并区分自己所能掌控的事情和无法掌控的事情。某些佛教教义也提到过这种区分,而人们常常据此认为:斯多葛派信徒倾向于摈弃社交,遗世独立。然而,如果仔细研读斯多葛派的著作,特别那些大人物的生平自述,你就会发现这种成见实在荒谬——斯多葛派哲学可以说是一种“入世哲学”,鼓励热爱人类、热爱自然。斯多葛派学说,一方面让人们观照内心,另一方面又鼓励人们参与社交,这充满了矛盾的张力。正是这一点吸引了我,让我对其信受奉行。
我之所以信奉斯多葛派学说,并不是因为我要去大马士革,而是因为我经历了一连串与文化相关的机缘巧合,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并在哲学层面上做出了慎重的抉择。回想起来,似乎我的人生道路冥冥之中注定会将我引向斯多葛派学说。我在罗马长大,高中时便学习了古希腊 - 罗马的历史和哲学。尽管从那时起我便一直把斯多葛派学说当作文化遗产来看待,但我直到现在才试图在生活中践行它的准则。
我目前从事的是科学和哲学研究,因此会(通过科学)采用比较合乎逻辑的方式来理解世界,并(通过哲学)在生活上做出更好的决策。几年前,我写了一本《为亚里士多德解答:如何用科学与哲学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在书中建立了一套我称为“科哲”(sciphi)的思想架构。这套思想架构的基础是:将美德伦理学的古典思想和*新的自然社会科学相结合,美德伦理学关注品格发展,追求个人卓越,能够指明我们生活的意义;而*新的自然社会科学则能解释人性,解释我们工作、失败、学习的机理。从建立这套思想架构开始,我便踏上了哲学意义上的自我意识觉醒之旅。
1990 年我来到美国。除了从小到大看过不少意大利语配音的好莱坞电影、电视剧之外,我对美国文化知之甚少,一个好友建议我读一读库尔特·冯内古特的短篇小说,从而以一种非正式的方式学习美国文化。
《五号屠场》出版于 1969 年,是一部奇书。主人公比利·皮尔格里姆发现自己被一帮名叫“拉法马铎人”(或许这个名字是他臆想出来的)的外星人给绑架了,并与另一个被捉的地球人——艳星梦坦妮·怀尔德哈克一起关进动物园展览。拉法马铎人能穿梭于四维空间——通常的三个维度再加上时间维度——因此可以随意重回他们生命中的任何时刻。比利从俘虏他的人那边学会了这项技能,然后利用这项技能来讲述他生命中的重要时刻,包括同盟国在“二战”末期轰炸德累斯顿这一饱受争议的事件。下面这段话是我在读《五号屠场》的时候看到的,它被装裱在比利位于地球的验光办公室中,也被铭刻在梦坦妮佩戴的盒式吊坠里:
神啊,请赐予我内心安宁以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以改变我所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以分辨这二者之间的差别。
当然,这段《安宁祷文》浓缩了主人公贯穿全书的追求——比利极其渴望安宁,并且认为只要意识到过去的事无法改变,能左右的只有当下,这样才能获得安宁。认识到这一点需要勇气——不是打仗时那种勇气,而是一种更加微妙,或者说更加重要,能让你*大程度上过好这一生的勇气。现代版的《安宁祷文》据说是美国神学家莱因霍尔德·尼布尔所作,他早在 1934 年就曾在布道时用过这篇祷文。如今这篇祷文因为被戒酒互助会以及许多其他运用 12 步疗法的组织采用而广为人知。然而,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中,我们都能找到同样的感叹。
11 世纪的犹太哲学家所罗门·伊本·盖比鲁勒曾说过这样的话:“他们说:在形成所有认识之前——要先认清某物是什么,某物不可能是什么,并对于那些自己不能左右的事情放宽心。”公元 8世纪的印度佛教学者寂天也写过类似的话:“如果困难有办法解决 / 那为何要沮丧? / 如果困难没有办法解决 / 发愁又有何用?”甚至,还有更古老的说法 :“充分利用我们所能掌控的事物,其余的顺其自然。有些事由得我们做主 , 有些事由不得我们左右。看法、冲动、渴望、厌恶——简而言之,我们的所作所为,自己能够做主。肉体、财产、名誉、职位——即我们所作所为之外的事,由不得我们做主。”这段话见于爱比克泰德《手册》的开篇。因为这一观点是爱比克泰德学说的基础,对于以芝诺为伊始的整个斯多葛派哲学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就让我们通过仔细思考这段话来开始斯多葛派学说的探索之旅吧。
上文提到的这些学说之间的相似性,揭示出斯多葛派的智慧传播广泛,绵延几个世纪,尽管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此外,斯多葛派的一些重要概念也出现在其他哲学和宗教传统中,如犹太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这些相似点部分来自学派之间直接或间接的交互影响,部分则反映出智者们关于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终百川归海。虽然本书主要谈论的是斯多葛派学说,但我们会频繁接触在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中的人通过实践提出、再现、验证的观点。
这些观点确实历经了时间的考验,所以将其运用于生活一定是一种明智之举。
可读性非常强,用好懂的文字、哲人对话和许多历史轶事给人以启迪。
——《华盛顿独立书评》
马西莫·匹格里奇为所有立志成为新世代马可·奥勒留的人写了一本很棒的启蒙书。
——认知心理学家 唐纳德·罗伯特森
本书证明了以下三点:一,斯多葛派思想在今天依然适用;二,斯多葛派的智慧能用生动的文字来表达;三,作者天赋异禀,将哲学转化成抚慰人心、提升自我的文字。
——《谷歌时代的柏拉图》作者 丽贝卡·戈尔茨坦
马西莫·匹格里奇(Massimo Pigliucci)生于罗马,纽约城市大学哲学教授,拥有遗传学、演化生物学、哲学三个博士学位,曾获演化研究学会颁发的“杜布赞斯基奖”,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会员。他开设了哲学博客“柏拉图的注解”,也常为《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撰稿,曾出版过十多部著作。
人生十论 本书特色 《人生十论》系钱穆先生所撰有关人生问题之文稿结集。钱穆先生从中国旧传统、旧观念归纳人生义理,紧随时代新潮流、新趋势,阐发了人生立身处世之要旨...
本书讲述西域古国龟兹是佛教东传的主要中转站,龟兹文化是整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经由龟兹东传以及汉传佛教反转西域之
占有论:历史新视角 内容简介 本书对历史与心理、生命的本质是占有、占有和人的心理、混血现象、中国的权力场、中国的考场、欧洲的神场、中国的农本和家本、中国的静势和...
狄德罗文集 本书特色 狄德罗是法国百科全书派学者、哲学家、文学家,也是法国启蒙运动卓越的领袖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卓著的事业,是担任《百科全书》的主编。作为一项空...
哲学科学常识 本书特色 一本像惊险小说一样刺激、好看的哲学著作哲学一开始是要寻求真理,理解我们置身其中的世界。哲学理论的“道理“从常识(或常情)而来,并对它们加...
中国道教史 本书特色 《中国道教史》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道教历史发展为线索,阐明了道教在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当时社会背景和思想文化潮流的关系。对道教思想的研...
休谟哲学研究 本书特色 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的展览,他们凭藉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深入上帝的本...
苏格拉底与希琵阿斯 本书特色在《申辩》中,苏格拉底为了反驳“败坏青年”的指控,他连续提到三位智术师的名字,并与他们划清界限。他们分别是高尔吉亚(gorgias)...
曾国藩修身经 本书特色 凡能成大事者,无不从修身开始讲述曾国藩修身立志的生存哲学还原一个历史上真实的曾国藩曾国藩修身经 内容简介 《曾国藩修身经》是一本讲述曾国...
尼采和他的超人哲学 本书特色 这是一本介绍尼采及其哲学思想的通俗性读物,也是一部颇具文采的散文集。作者从总体上把握尼采的思想体系,解析和评价了尼采的许多重璺思想...
导读利奥塔 本书特色 在诸如《后现代状况》、《歧争》、《力比多经济学》和《非人》等作品中,让-弗朗索瓦·利奥塔激进地改变了人们思考当代文化的方式。他对知识、艺术...
阆苑仙宫-道教宫观概览 本书特色 王朦编著的《阆苑仙宫:道教宫观概览》上篇侧重于对宫观的产生溯源、世俗与宗教功能以及建筑形制和构造的阐释,以期读者对道教宫观有一...
卡尔·雅斯贝斯(1883-1969)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者之一。本书以三篇简短的讲演,概述了作者生存哲学
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 本书特色 一部系统阐述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的理论专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论纲》,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之际出版。它是国防大学专家学者...
李叔同谈人生 本书特色 由李叔同著《李叔同谈人生》辑录了一代大师李叔同先生在出世前后与朋友、家人、爱人的书信来往,主要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是早期的家书、朋...
诺奖得主人文译丛生命物语 本书特色 《生命物语》对灵魂的孜孜不倦的探求一直贯穿于梅特林克全部的创作生涯之中,在这个重物质轻精神的时代,他的作品总能以童话的方式展...
游牧思想 本书特色 《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是人文译丛之一。游牧思想 节选 《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 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是法国哲学家...
想象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有关想象的哲学史,也是影像的现象学的再现。萨特研究并创建了“影像存在的真正理论”,他的分析穿越了传统的形而上学重要体系,使之与现象学和胡...
观念的选择:20世纪中国哲学与思想透析 内容简介 本书从社会思想史的视角,透视了20世纪中国哲学与社会思想的历史演变。本书认为:“观念的选择”可以作为观察20世...
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到卢俊) 本书特色 《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至卢梭》:当代西方学术文库·西方公民理论书系西方公民身份传统(从柏拉图到卢俊) 目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