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在本书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视野、记忆、意识,集合当代文学小说家、政治明星、戏剧作家、歌剧家和戏剧演员5个主题,剖析他们的人生经历,塑造一个新的故事,以全新的角度,描述人文、文化、家庭和哲学。为什么卡夫卡总是喜欢在凌晨3点写作?英国杰出女作家乔治艾洛特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她后来的写作风格?剖析的角色包含:欧巴马、凯瑟琳·赫本、卡夫卡、意大利女星安娜玛·娜妮、美国有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Zadie以幽默、充满机智的文笔见解,深刻的重新诠释各种角色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意义。
为什么卡夫卡总是喜欢在凌晨3点写作?英国杰出女作家乔治•艾洛特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她后来的写作风格?其中剖析的角色包含:奥巴马、凯瑟琳•赫本、卡夫卡、意大利女星安娜•玛格纳尼、美国著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扎迪•史密斯认为自己是写作中的微观管理者,怀疑自己永远无法跟《白牙》达成和解;认为广泛阅读好比均衡饮食——读完肥腻的福斯特•华莱士,就需要来点卡夫卡充当粗粮;《他们眼望上苍》令扎迪对自己的“黑人性”首次做出私人回应,她在潜意识中怀疑自己是个悲惨的黑白混血,被自豪和羞愧的情感撕扯着;《米德尔马契》虽然至高无上,却让她感到当代英国作家太过依赖榜样的力量,她瞥不见21世纪小说的踪影;作为纳博科夫虔诚的读者,她读了六遍《普宁》,不断修正着自己的阅读方式并对写作这一行为进行重构……正如她本人所言:“思想观念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其实正是信仰的要素之一。不论我今后成长到何种地步,都不会背弃这一信念。”扎迪用二十余篇字字闪光的思想随笔,回溯了对自我的寻找过程,无论阅读或观影,文学或电影,都构成、丰富和助推了扎迪对自我的认知,她的写作也由此出发,如影随形,并逐渐走向一个身份交杂又独立的扎迪式写作。
《他们眼望上苍》:
何谓触动灵魂?
我十四岁那年,母亲把《他们眼望上苍》拿给我看。我不想看。尽管我明白母亲的用意,却还是对她“自作聪明”感到不快。出于同样的目的,母亲之前还向我推荐过《茫茫藻海》和《*蓝的眼睛》,我都不喜欢(更确切地说,我不允许自己喜欢上它们)。因为我更喜欢自己随意挑选、不拘一格的阅读书目。我为自己涉猎甚广,从不以遗传出身和社会文化的理由选书而沾沾自喜。母亲发现《他们眼望上苍》依然静卧在我的书桌上,不曾翻开,便开始催我:
“你会喜欢的。”
“为什么,就因为她是黑人?”
“不—因为它是好作品。”
对于怎样才算“好作品”,我有自己的理解。这类书里不该有格言警句式的,或者过度“抒情”的语言,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确呈现的“市井俚语”,以及女性的爱情磨难。在做好抵御《他们眼望上苍》的文学防备之后,我翻开了**页:
远方的轮船承载着每个男人的希望。有些船只伴着潮汐入港,另一些则始终航行在海平线上,从不脱离人们的视野,直至瞭望者听天由命地移开目光,他们的梦想被时间摧折殆尽,这些船才会靠岸停泊。这便是男人的人生。
女人呢,她们把不愿想起的事情统统忘记,把她们不愿忘记的每件事都铭记在心。梦想就是真实。于是她们便按照梦想行事。
这的确是一段格言警句,却将我击倒在地,让我无力反抗。它把“时间”一词的首字母作了大写(我向来反对将抽象名词的首字母大写),但我还是为那些不知名的男人和他们无可避免的失败心怀感伤。写女人的第二段,命中了我的要害。在我读过的书里,这句话是对母亲和我绝无仅有的准确写照:于是她们便按照梦想行事。那好吧。我放下铅笔,在椅子上放松下来,开始猛读。三小时后,我再也无法自持,泪流满面,不光是因为那个悲惨的结局。
读《他们眼望上苍》那天,我的文学防卫战败绩连连。我不得不承认,格言警句的力量有时候真的很强大,我也不再认为,抒情是济慈的专利了。
她仰面躺在梨树下面,梨树沐浴在来访蜜蜂的轻吟浅唱、阳光的金色和轻风的喘息之中,她听到了种种细不可闻的声音。她看到一只带着花粉的蜜蜂飞入一朵花中央的圣堂,成千的姊妹花萼一一躬身迎接这爱的怀抱,以致梨树从根部到每一处细微的枝芽皆因兴奋至极而颤抖,就连花瓣中也翻腾着喜悦。原来这就是婚姻!她是被召来领受这一启示的,这时,珍妮感到一阵痛苦、残忍的甜蜜,把她变得倦怠乏力a。
我不得不承认,神话般的语言若是写得好,也会令人感到震惊。
死神,那个长着巨大方形脚趾的怪物,住在遥远的西方。这个大家伙住在一所平板的房子里,就像一个没有四壁,也没有屋顶的平台。死神哪里需要什么遮蔽呢?有什么风能吹倒它呢?
在赫斯顿对黑人交谈的敏锐把握面前,我对对话的抵触(是我的偶像纳博科夫激发了它)抗拒了一番,随后便轰然崩塌。她从这些目不识丁的人们口中,发现了绝妙的平凡比喻:
“假如上帝不像我这样替他们着想,那他们无异于丢在高高草丛里的皮球。”
发现了经得起考验的智慧:
“我觉得,服丧的时间不该比悲伤更久。”
她笔下的对话揭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准确而敏锐,完全不像是由作者创作出的。
“你们急匆匆地,这是打哪儿来啊?”李·科克尔问。“乔治亚中部,”斯塔克斯轻快地回答,“我叫乔·斯塔克斯,乔治亚州的。”
“你和你女儿打算加入我们吗?”另外一个斜倚着的人问,“那可太好了。我叫希克斯,阿莫斯·希克斯先生,南卡罗来纳州的布福德人,自由,单身,也没有婚约。”
“噢,上帝啊,我可没到能养出成年女儿的岁数,她是我老婆。”
希克斯顿时兴致全无,把身子倒了回去。
“市长在哪儿?”斯塔克斯继续问道,“我想和他谈谈。”
“你来得太早啦,”科克尔对他说,“我们还没有市长呢。”
*重要的是,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对女性爱情磨难的成见。珍妮借由三段婚姻获得成长的故事,让读者领悟出这一至关重要的道理:择偶—在不同的男人(或女人)当中作出选择—远不止是浪漫的恋爱这么简单。说到底,择偶就是在不同的价值观、可能性、未来、希望、观念(符合你的阅世经验的共同观念)、语言(符合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共同语言)和生活当中作出抉择。你与洛根·基利克斯分享的世界,与你跟绰号“茶点”的沃吉柏·伍兹分享的世界截然不同。在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你的思维方式也会大不一样;在洛根那里行不通的想法,在“茶点”那里却自由无碍。不过在那样的环境里,谁还敢谈论自由?事实上,像珍妮或赫斯顿本人这样的黑人女性,在世纪之交的美国,所享有的公民自由与农场牲口相差无几:“女黑鬼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做牛做马的命。”这是珍妮祖母的名言—这话伤到了我的自尊,也伤到了珍妮;她拒绝了祖母向现实低头的训诫,展开了一场存在主义的报复,它隶属想象的范畴,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
她知道,上帝每天晚上都会把旧世界摧毁殆尽,在日出之前创造出新的世界。眼看着新世界在阳光下和创世的尘土中显形,着实美妙。熟悉的人与事令她失望,于是她把身子搭在大门上,眺望着大路远方。
珍妮寻找“代表遥远天际”的某人(或某物)的那部分人格,有着足以引以为傲的先驱,比如伊丽莎白·班内特b、多萝西娅·布鲁克c、简·爱,甚至还有品格远不如她的爱玛·包法利。自从关注女性爱情磨难的小说问世伊始(也就是说,自从小说问世伊始),这类小说“追求浪漫”的一面,就时常遭到人们漫不经心的嘲弄:不久前,我和一名美国女性共进晚餐,她告诉我,她看完《米德尔马契》之后倍感失望,因为它写的“不过是拖拖拉拉、牢骚满腹地寻找男人”!这样阅读《米德尔马契》的读者,也不会喜欢《他们眼望上苍》。后者讲的也是一个女孩努力寻找真爱的过程,一个透过他人发现自我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当你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同时也被另一个人完全理解的时候,甚至连种族主义这一阴暗可怕的陈词滥调,都会变得无关紧要。假如它不曾表明,爱情会让人获得自由,那它才该死呢。如今,“自我实现”变成了人们的目标,如果你无法独立完成这一目标,你就要承认自己软弱无能。我觉得,赫斯顿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的,那种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迸发出来的狂喜,珍妮那种深厚的、肯为“茶点”“粉身碎骨的爱”,看起来或许就像“拖拖拉拉、牢骚满腹地寻找男人”的枯燥结局。但对“茶点”和珍妮来说,他们的彼此选择并非走投无路之举,而是彼此发现,他们对彼此的需要,给他们带来的是欢乐,而非耻辱。我们不会选择“茶点”,我们常常不赞同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对他倍感失望,这让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愈发生动感人。“茶点”仿佛无拘无束,珍妮也是自由地选择了他。我们无权干涉,只能观望。虽然小说的架构如同童话(比如三任丈夫竟然相继离去),讲的却不是愿望成真的故事,至少没有实现我们的愿望d。如果恋爱双方自己都不觉得,我们却说人家软弱无能,岂不是咄咄怪事。
在**遍通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哭了,并不仅仅是因为“茶点”,还有文笔的完美,更不是因为告别这书中世界时的怅然失落。小说对我的意义远大于这些,有些东西是我不能,也不愿用语言来表达的。后来,我把它带到了晚餐桌上,仍捧着不放,就像有时我们捧着爱不释手的书。
“怎么样?”母亲问我。
我告诉她说,基本上不错。
……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1975—)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权威杂志《Granta》选为20位最佳青年作家之一。2000年,处女作《白牙》使她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坛巨星,此书甫一出版便荣获惠特布莱德图书奖、布莱克纪念奖、英联邦作家处女作奖、《卫报》最佳处女作奖、法兰克福电子书最佳小说奖;2005年,作品《关于美》入围布克奖决选,并在2006年获得橘子图书奖。《改变思想》作为第一本随笔集,展现了其丰富幽深的内心世界,赢得了诸多好评。
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 本书特色 ◆从伦敦到巴黎、纽约勇敢踏上爱的疗伤之旅在一张张散去又被陌生人捡到的明信片中重拾母爱的记忆◆ 我叫瑞秋,来自伦敦,这个周末我和朋...
小鱼的幸福 本书特色 《小鱼的幸福》这本小集子汇集了李克曼在法国 《文学杂志》、《读书》 等刊物上发表的杂文,主题涉及文学、文化、艺术现 象等,书名则来自《庄子...
隐居.在旅馆 本书特色 叶怡兰的可贵在于她永远在不断超越自己,从不满足于已经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因此她总是能发现更美的地方,这便是她对极致的追寻。幸好有叶怡...
大学国文 本书特色 《大学国文》选本利用北京各图书馆馆藏和私家藏书精密选择,周作人、钱钟书、林语堂等名家高度评价,这本书荟萃三百余篇锦绣文章于一册,洋洋大观,古...
从容地去度那生活(巴金笔下的人生随想) 本书特色 “从容地去度那生活”,这是很多人向往的生活方式。不过,巴金的“从容”绝非是“云淡风轻”,它包含着血与泪、奋斗与...
《梁漱溟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内容简介:梁漱溟是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中国向何处去、人活着为什么是他终生思考
《创新家装设计图典(第4季):卧室 书房》内容简介:全新升级的《创新家装设计图典第4季》将继续为读者提供新的设计案例,针对居室
小说.戏剧.翻译.书信-林徽因集 本书特色 本卷系《林徽因集》之一种,收有迄今可以找到的林徽因小说、戏剧、翻译领域的全部及迄今可以发表的林徽因书信全部,注释详尽...
《向您告知,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内容简介:荣获——美国国家书评人协会奖、乔治·波尔卡新闻奖/《洛杉矶时报》图书奖、笔会/玛
鸳鸯湖棹歌 本书特色 《鸳鸯湖棹歌》是清代嘉兴人朱彝尊撰写的诗集,共收诗一百首。本书注释简明,以嘉兴的史地、人物为主,有些未直接出现在诗中,但与内容有关系的,稍...
风诗心赏 内容简介 本书为古典文学大家萧涤非先生有关汉魏六朝隋唐宋以及当代风诗名篇的鉴赏文字,按照散文、诗话、笺注三种体式,分为正文、附录一、附录二三个部分。正...
《小窗幽记》内容简介:全书始于醒,终于倩,虽混迹尘中,却高视物外;在对浇漓世风的批判中,透露出哲人式的冷隽,其格言玲珑剔透
《人类学讲演集》内容简介:本书是斯特劳斯在法国高等试验研究院和法兰西学院任教期间的讲义,条理清晰地展示了他在1959—1982年间
梦回大秦看奇案 本书特色 姜正成著的《梦回大秦看奇案/千古奇案系列》从秦代的入手,通过生动的故事叙述、案件分析,从特别的视角剖析,揭开谜团,解读人物命运。&ld...
《宗庆后:笃行者》内容简介:时代造就了伟大的企业,伟大的企业成就了时代。本书通过对娃哈哈集团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了宗庆后董事
李真秘密档案--李真与六个女人 本书特色 这本书被称为是“有史以来**部揭示贪官与女人情感世界的著作”,有专家说:“这本书对当代官员处理与女人关系有极强的警示作...
中国文学经典--李白诗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编年部分和不编年两大部分。书中收入了160余首诗歌作品,每一首诗除原文和注释外,还有赏析部分。中国文学经典--李白诗...
考据篇-中国诗学 本书特色 一 台湾学者、散文家黄永武先生*知名作品首次引进大陆。荣获台湾 “国家文艺奖”, 风行台湾三十余年。二 作者以商量旧学、汇通新知的...
百年情书-中国最美的情书 本书特色 ★世间*美的文字,中国*美的情书!时光流逝,爱情依旧,让永恒的爱情再次鲜活,让无情的时间变得温柔,本书精选20世纪影响历史进...
读者文摘精华文丛:感悟卷:生命的恩赐 本书特色 本丛书从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出发,每本书精选了近100个具有感染力的励志故事,这些故事汇集了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