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在本书中,作者以个人的阅读、体验、视野、记忆、意识,集合当代文学小说家、政治明星、戏剧作家、歌剧家和戏剧演员5个主题,剖析他们的人生经历,塑造一个新的故事,以全新的角度,描述人文、文化、家庭和哲学。为什么卡夫卡总是喜欢在凌晨3点写作?英国杰出女作家乔治艾洛特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她后来的写作风格?剖析的角色包含:欧巴马、凯瑟琳·赫本、卡夫卡、意大利女星安娜玛·娜妮、美国有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Zadie以幽默、充满机智的文笔见解,深刻的重新诠释各种角色背后所代表的深层意义。
为什么卡夫卡总是喜欢在凌晨3点写作?英国杰出女作家乔治•艾洛特的人生经历,如何影响她后来的写作风格?其中剖析的角色包含:奥巴马、凯瑟琳•赫本、卡夫卡、意大利女星安娜•玛格纳尼、美国著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等。作为英国当代*著名的作家之一,扎迪•史密斯认为自己是写作中的微观管理者,怀疑自己永远无法跟《白牙》达成和解;认为广泛阅读好比均衡饮食——读完肥腻的福斯特•华莱士,就需要来点卡夫卡充当粗粮;《他们眼望上苍》令扎迪对自己的“黑人性”首次做出私人回应,她在潜意识中怀疑自己是个悲惨的黑白混血,被自豪和羞愧的情感撕扯着;《米德尔马契》虽然至高无上,却让她感到当代英国作家太过依赖榜样的力量,她瞥不见21世纪小说的踪影;作为纳博科夫虔诚的读者,她读了六遍《普宁》,不断修正着自己的阅读方式并对写作这一行为进行重构……正如她本人所言:“思想观念中的自相矛盾之处,其实正是信仰的要素之一。不论我今后成长到何种地步,都不会背弃这一信念。”扎迪用二十余篇字字闪光的思想随笔,回溯了对自我的寻找过程,无论阅读或观影,文学或电影,都构成、丰富和助推了扎迪对自我的认知,她的写作也由此出发,如影随形,并逐渐走向一个身份交杂又独立的扎迪式写作。
《他们眼望上苍》:
何谓触动灵魂?
我十四岁那年,母亲把《他们眼望上苍》拿给我看。我不想看。尽管我明白母亲的用意,却还是对她“自作聪明”感到不快。出于同样的目的,母亲之前还向我推荐过《茫茫藻海》和《*蓝的眼睛》,我都不喜欢(更确切地说,我不允许自己喜欢上它们)。因为我更喜欢自己随意挑选、不拘一格的阅读书目。我为自己涉猎甚广,从不以遗传出身和社会文化的理由选书而沾沾自喜。母亲发现《他们眼望上苍》依然静卧在我的书桌上,不曾翻开,便开始催我:
“你会喜欢的。”
“为什么,就因为她是黑人?”
“不—因为它是好作品。”
对于怎样才算“好作品”,我有自己的理解。这类书里不该有格言警句式的,或者过度“抒情”的语言,虚无缥缈的想象,精确呈现的“市井俚语”,以及女性的爱情磨难。在做好抵御《他们眼望上苍》的文学防备之后,我翻开了**页:
远方的轮船承载着每个男人的希望。有些船只伴着潮汐入港,另一些则始终航行在海平线上,从不脱离人们的视野,直至瞭望者听天由命地移开目光,他们的梦想被时间摧折殆尽,这些船才会靠岸停泊。这便是男人的人生。
女人呢,她们把不愿想起的事情统统忘记,把她们不愿忘记的每件事都铭记在心。梦想就是真实。于是她们便按照梦想行事。
这的确是一段格言警句,却将我击倒在地,让我无力反抗。它把“时间”一词的首字母作了大写(我向来反对将抽象名词的首字母大写),但我还是为那些不知名的男人和他们无可避免的失败心怀感伤。写女人的第二段,命中了我的要害。在我读过的书里,这句话是对母亲和我绝无仅有的准确写照:于是她们便按照梦想行事。那好吧。我放下铅笔,在椅子上放松下来,开始猛读。三小时后,我再也无法自持,泪流满面,不光是因为那个悲惨的结局。
读《他们眼望上苍》那天,我的文学防卫战败绩连连。我不得不承认,格言警句的力量有时候真的很强大,我也不再认为,抒情是济慈的专利了。
她仰面躺在梨树下面,梨树沐浴在来访蜜蜂的轻吟浅唱、阳光的金色和轻风的喘息之中,她听到了种种细不可闻的声音。她看到一只带着花粉的蜜蜂飞入一朵花中央的圣堂,成千的姊妹花萼一一躬身迎接这爱的怀抱,以致梨树从根部到每一处细微的枝芽皆因兴奋至极而颤抖,就连花瓣中也翻腾着喜悦。原来这就是婚姻!她是被召来领受这一启示的,这时,珍妮感到一阵痛苦、残忍的甜蜜,把她变得倦怠乏力a。
我不得不承认,神话般的语言若是写得好,也会令人感到震惊。
死神,那个长着巨大方形脚趾的怪物,住在遥远的西方。这个大家伙住在一所平板的房子里,就像一个没有四壁,也没有屋顶的平台。死神哪里需要什么遮蔽呢?有什么风能吹倒它呢?
在赫斯顿对黑人交谈的敏锐把握面前,我对对话的抵触(是我的偶像纳博科夫激发了它)抗拒了一番,随后便轰然崩塌。她从这些目不识丁的人们口中,发现了绝妙的平凡比喻:
“假如上帝不像我这样替他们着想,那他们无异于丢在高高草丛里的皮球。”
发现了经得起考验的智慧:
“我觉得,服丧的时间不该比悲伤更久。”
她笔下的对话揭示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准确而敏锐,完全不像是由作者创作出的。
“你们急匆匆地,这是打哪儿来啊?”李·科克尔问。“乔治亚中部,”斯塔克斯轻快地回答,“我叫乔·斯塔克斯,乔治亚州的。”
“你和你女儿打算加入我们吗?”另外一个斜倚着的人问,“那可太好了。我叫希克斯,阿莫斯·希克斯先生,南卡罗来纳州的布福德人,自由,单身,也没有婚约。”
“噢,上帝啊,我可没到能养出成年女儿的岁数,她是我老婆。”
希克斯顿时兴致全无,把身子倒了回去。
“市长在哪儿?”斯塔克斯继续问道,“我想和他谈谈。”
“你来得太早啦,”科克尔对他说,“我们还没有市长呢。”
*重要的是,我不得不放弃自己对女性爱情磨难的成见。珍妮借由三段婚姻获得成长的故事,让读者领悟出这一至关重要的道理:择偶—在不同的男人(或女人)当中作出选择—远不止是浪漫的恋爱这么简单。说到底,择偶就是在不同的价值观、可能性、未来、希望、观念(符合你的阅世经验的共同观念)、语言(符合你对这个世界认知的共同语言)和生活当中作出抉择。你与洛根·基利克斯分享的世界,与你跟绰号“茶点”的沃吉柏·伍兹分享的世界截然不同。在这两个毫不相干的世界里,你的思维方式也会大不一样;在洛根那里行不通的想法,在“茶点”那里却自由无碍。不过在那样的环境里,谁还敢谈论自由?事实上,像珍妮或赫斯顿本人这样的黑人女性,在世纪之交的美国,所享有的公民自由与农场牲口相差无几:“女黑鬼在这个世界上,就是做牛做马的命。”这是珍妮祖母的名言—这话伤到了我的自尊,也伤到了珍妮;她拒绝了祖母向现实低头的训诫,展开了一场存在主义的报复,它隶属想象的范畴,不受任何条条框框的约束。
她知道,上帝每天晚上都会把旧世界摧毁殆尽,在日出之前创造出新的世界。眼看着新世界在阳光下和创世的尘土中显形,着实美妙。熟悉的人与事令她失望,于是她把身子搭在大门上,眺望着大路远方。
珍妮寻找“代表遥远天际”的某人(或某物)的那部分人格,有着足以引以为傲的先驱,比如伊丽莎白·班内特b、多萝西娅·布鲁克c、简·爱,甚至还有品格远不如她的爱玛·包法利。自从关注女性爱情磨难的小说问世伊始(也就是说,自从小说问世伊始),这类小说“追求浪漫”的一面,就时常遭到人们漫不经心的嘲弄:不久前,我和一名美国女性共进晚餐,她告诉我,她看完《米德尔马契》之后倍感失望,因为它写的“不过是拖拖拉拉、牢骚满腹地寻找男人”!这样阅读《米德尔马契》的读者,也不会喜欢《他们眼望上苍》。后者讲的也是一个女孩努力寻找真爱的过程,一个透过他人发现自我的过程。它告诉我们,当你能够完全理解另一个人,同时也被另一个人完全理解的时候,甚至连种族主义这一阴暗可怕的陈词滥调,都会变得无关紧要。假如它不曾表明,爱情会让人获得自由,那它才该死呢。如今,“自我实现”变成了人们的目标,如果你无法独立完成这一目标,你就要承认自己软弱无能。我觉得,赫斯顿毫不掩饰地表达出来的,那种有可能在人与人之间迸发出来的狂喜,珍妮那种深厚的、肯为“茶点”“粉身碎骨的爱”,看起来或许就像“拖拖拉拉、牢骚满腹地寻找男人”的枯燥结局。但对“茶点”和珍妮来说,他们的彼此选择并非走投无路之举,而是彼此发现,他们对彼此的需要,给他们带来的是欢乐,而非耻辱。我们不会选择“茶点”,我们常常不赞同他的所作所为,有时对他倍感失望,这让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愈发生动感人。“茶点”仿佛无拘无束,珍妮也是自由地选择了他。我们无权干涉,只能观望。虽然小说的架构如同童话(比如三任丈夫竟然相继离去),讲的却不是愿望成真的故事,至少没有实现我们的愿望d。如果恋爱双方自己都不觉得,我们却说人家软弱无能,岂不是咄咄怪事。
在**遍通读完这本小说之后,我哭了,并不仅仅是因为“茶点”,还有文笔的完美,更不是因为告别这书中世界时的怅然失落。小说对我的意义远大于这些,有些东西是我不能,也不愿用语言来表达的。后来,我把它带到了晚餐桌上,仍捧着不放,就像有时我们捧着爱不释手的书。
“怎么样?”母亲问我。
我告诉她说,基本上不错。
……
扎迪•史密斯(Zadie Smith,1975—)英国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被权威杂志《Granta》选为20位最佳青年作家之一。2000年,处女作《白牙》使她一跃成为万众瞩目的文坛巨星,此书甫一出版便荣获惠特布莱德图书奖、布莱克纪念奖、英联邦作家处女作奖、《卫报》最佳处女作奖、法兰克福电子书最佳小说奖;2005年,作品《关于美》入围布克奖决选,并在2006年获得橘子图书奖。《改变思想》作为第一本随笔集,展现了其丰富幽深的内心世界,赢得了诸多好评。
我与面包的旅行情缘 本书特色 "我们通常想象的“欧洲的浪漫风景”有哪些?阳光和煦的日子舒适的骑着自行车在巴黎的街道,她的自行车篮里有法式面包;或自由公园草地上躺...
《理论何以自信》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特”?习近
给妈妈的60张明信片 本书特色 ◆从伦敦到巴黎、纽约勇敢踏上爱的疗伤之旅在一张张散去又被陌生人捡到的明信片中重拾母爱的记忆◆ 我叫瑞秋,来自伦敦,这个周末我和朋...
本套丛书以1958年、1962年、1963年、1981年、1983年五次大规模云南民族民间文学调查的一手资料为汇编对象,以云南大学所藏大量稀见原始档案为底本。这...
纪伯伦经典诗文鉴赏-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本书特色纪伯伦是二十世纪与泰戈尔比肩的东方文学大师,是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也是洗涤东方的圣水。 影响读者长达2个...
我们共同是美好生活 本书特色 “身份共同体·70后作家大系·诗歌卷”是对国内70后诗歌创作实绩的一次集中展示...
●贝恩在早期作为一个狂热的圣像破坏者活跃在德国诗坛,其创作主题多为肉体的崩溃:疾病和死亡。1912年贝恩发表了惊世骇俗的诗集
《艾默生:技术与收购的“双冕”王》内容简介:一家地区性的风扇生产商,是如何一步步成长为世界制造业巨头和美国工业史上的丰碑的
古典诗歌的生命情怀 本书特色 阅读贫困,何来文化积淀 何来视野 何来识见 何来语文素养 阅读量不足显而易见,阅渎的质、阅读的方式也令人担忧……余党绪老师对此了然...
黄永玉和他的湘西 本书特色 ★ 8开精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装帧精美,设计别致,无光铜版纸全彩印刷★ 黄永玉,著名画家,祖籍湖南凤凰,自学美术,文学,为一代...
天朝之门 本书特色 《中国近代海战场纪实》丛书策划精当,立意新颖。其时限,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全程;其地域,北到旅顺,南到虎门,涵盖整个中国沿海地区,是目前记述这...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思想政治教育思想考论》内容简介: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基础。重温和深耕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奉天之路 本书特色 本书为“老沈阳书系”之四。400年来,从“沈阳路”、“沈阳中卫”到&...
惠特曼,w.(WaltWhitman1819-1892)诗人。1819年5月31日出生于长岛。父亲务农,因家贫迁居布鲁克林,以木工为业,承建房屋;他对空想社
玲珑文抄 本书特色 《都门四记》系著名画家于非闇所撰《都门钓鱼记》、《都门蓺兰记》、《都门豢鸽记》和《都门蟋蟀记》的合集。按作者当初设想,作品拟由“形性...
精彩摘录有人说:有些胜利者,愿意敌手如虎,如鹰,他才感得胜利的欢喜;假使如羊,如小鸡,他便反觉得胜利的无聊。又有些胜利者
中国2016年度诗歌精选 本书特色 《中国2016年度诗歌精选》收录中国2016年度诗歌近三百首,均为2016年度发表在全国各诗歌刊物上的精品力作,包括李亚伟、...
大地理想 本书特色 《大地理想》属于“走读大地”系列之一。该书是作家深入武夷山南麓和及武陵山脉等原始大山区,和大自然长期亲密相处而创作的...
白鹿原纪事 本书特色 《白鹿原纪事》是陈忠实“闭关”乡下潜心写作时期创作的作品,他立足于自己的生活场白鹿原,用本色的地方语言描绘了白鹿原上发生的故事:“马罗大叔...
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 本书特色 一部妙趣横生的作家生活回忆录,见证人生的变迁,也见证历史的更替。走过人生-叶永烈谈生命的精彩 内容简介 这是著名作家叶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