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谈美书简》包含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和《谈美书简》这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其中《谈美》主要阐释了美与美感、美与自然、美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并对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模仿、灵感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 《谈美书简》由十三封关于美的书信构成,探讨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问题,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也进行了论述。《谈美?谈美书简》语言深入浅出,将原本理论性比较强的美学叙述得通俗易懂,是我们了解美学知识的入门书籍。
《谈美•谈美书简》包含了朱光潜先生的《谈美》和《谈美书简》这两本重要的美学著作,其中《谈美》主要阐释了美与美感、美与自然、美与游戏之间的关系,并对创造与想象、情感、格律、模仿、灵感之间的关系也进行了探讨,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 《谈美书简》由十三封关于美的书信构成,探讨了美和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问题,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文学的创作规律及特点也进行了论述。《谈美•谈美书简》语言深入浅出,将原本理论性比较强的美学叙述得通俗易懂,是我们了解美学知识的入门书籍。
谈美
序 / 002
开场话 / 006
一 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 / 010
二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 017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 025
四 希腊女神的雕像和血色鲜丽的英国姑娘 / 032
五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 038
六 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 / 044
七 情人眼底出西施 / 052
八 依样画葫芦 / 060
九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 / 068
十 空中楼阁 / 075
十一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 082
十二 从心所欲,不逾矩 / 089
十三 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
似则失其所以为我 / 096
十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 103
十五 慢慢走,欣赏啊 / 110
谈美书简
一 代前言:怎样学美学 / 120
二 从现实生活出发还是从抽象概念出发? / 128
三 谈人 / 137
四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美学的一些误解 / 146
五 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 / 154
六 冲破文艺创作和美学中的一些禁区 / 167
七 从生理学观点谈美与美感 / 178
八 形象思维与文艺的思想性 / 190
九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 / 202
十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 212
十一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 224
十二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 235
十三 结束语:“还须弦外有余音” / 246
三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宇宙的人情化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故事,是你平时所欢喜玩味的。我现在借这段故事来说明美感经验中的一个极有趣味的道理。 我们通常都有“以己度人”的脾气,因为有这个脾气,对于自己以外的人和物才能了解。严格地说,各个人都只能直接地了解他自己,都只能知道自己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至于知道旁人旁物处某种境地、有某种知觉、生某种情感时,则是凭自己的经验推测出来的。比如,我知道自己在笑时心里欢喜,在哭时心里悲痛,看到旁人笑也就以为他心里欢喜,看见旁人哭也以为他心里悲痛。我知道旁人旁物的知觉和情感如何,都是拿自己的知觉和情感来比拟的。我只知道自己,我知道旁人旁物时是把旁人旁物看成自己,或是把自己推到旁人旁物的地位。庄子看到鯈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人与人,人与物,都有共同之点,所以他们都有互相感通之点。假如庄子不是鱼就无从知鱼之乐,每个人就要各成孤立世界,和其他人物都隔着一层密不通风的墙壁,人与人以及人与物之中便无心灵交通的可能了。这种“推己及物”“设身处地”的心理活动不尽是有意的、出于理智的,所以它往往发生幻觉。鱼没有反省的意识,是否能够像人一样“乐”,这种问题大概在庄子时代的动物心理学也还没有解决,而庄子硬拿“乐”字来形容鱼的心境,其实不过把他自己的“乐”的心境外射到鱼的身上罢了,他的话未必有科学的谨严与精确。我们知觉外物,常把自己所得的感觉外射到物的本身上去,把它误认为物所固有的属性,于是本来在我的就变成在物的了。比如,我们说“花是红的”时,是把红看作花所固有的属性,好像是以为纵使没有人去知觉它,它也还是在那里。其实花本身只有使人觉到红的可能性,至于红却是视觉的结果。红是长度为若干的光波射到眼球网膜上所生的印象。如果光波长一点或是短一点,眼球网膜的构造换一个样子,红的色觉便不会发生。患色盲的人根本就不能辨别红色,就是眼睛健全的人在薄暮光线暗淡时也不能把红色和绿色分得清楚,从此可知,严格地说,我们只能说“我觉得花是红的”。我们通常都把“我觉得”三字略去而直说“花是红的”,于是在我的感觉遂被误认为在物的属性了。日常对于外物的知觉都可作如是观。“天气冷”其实只是“我觉得天气冷”,鱼也许和我不一致;“石头太沉重”其实只是“我觉得它太沉重”,大力士或许还嫌它太轻。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们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应?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在说云飞泉跃、山鸣谷应时,我们比说花红石头重,又更进一层了。原来我们只把在我的感觉误认为在物的属性,现在我们却把无生气的东西看成有生气的东西,把它们看作我们的侪辈,觉得它们也有性格,也有情感,也能活动。这两种说话的方法虽不同,道理却是一样,都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了解外物。这种心理活动通常叫作“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把自己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仿佛觉得外物也有同样的情感。这是一个极普遍的经验。自己在欢喜时,大地山河都在扬眉带笑;自己在悲伤时,风云花鸟都在叹气凝愁。惜别时蜡烛可以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柳絮有时“轻狂”,晚峰有时“清苦”。陶渊明何以爱菊呢?因为他在傲霜残枝中见出孤臣的劲节;林和靖何以爱梅呢?因为他在暗香疏影中见出隐者的高标。 从这几个实例看,我们可以看出移情作用是和美感经验有密切关系的。移情作用不一定就是美感经验,而美感经验却常含有移情作用。美感经验中的移情作用不单是由我及物的,同时也是由物及我的;它不仅把我的性格和情感移注于物,同时也把物的姿态吸收于我。所谓美感经验,其实不过是在聚精会神之中,我的情趣和物的情趣往复回流而已。姑先说欣赏自然美。比如,我在观赏一棵古松,我的心境是什么样状态呢?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古松本身的形象上,我的意识之中除了古松的意象之外,一无所有。在这个时候,我的实用的意志和科学的思考都完全失其作用,我没有心思去分别我是我而古松是古松。古松的形象引起清风亮节的类似联想,我心中便隐约觉到清风亮节所常伴着的情感。因为我忘记古松和我是两件事,我就于无意之中把这种清风亮节的气概移置到古松上面去,仿佛古松原来就有这种性格。同时我又不知不觉地受古松的这种性格影响,自己也振作起来,模仿它那一副苍老劲拔的姿态。所以古松俨然变成一个人,人也俨然变成一棵古松。真正的美感经验都是如此,都要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在物我同一的境界中,移情作用*容易发生,因为我们根本就不分辨所生的情感到底是属于我还是属于物的。 再说欣赏艺术美,比如说听音乐。我们常觉得某种乐调快活,某种乐调悲伤。乐调自身本来只有高低、长短、急缓、宏纤的分别,而不能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换句话说,乐调只能有物理而不能有人情。我们何以觉得这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居然有人情呢?这也是由于移情作用。这里的移情作用是如何起来的呢?音乐的命脉在节奏。节奏就是长短、高低、急缓、宏纤相继承的关系。这些关系前后不同,听者所费的心力和所用的心的活动也不一致。因此听者心中自起一种节奏和音乐的节奏相平行。听一曲高而缓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高而缓的活动;听一曲低而急的调子,心力也随之作一种低而急的活动。这种高而缓或是低而急的心力活动,常蔓延浸润到全部心境,使它变成和高而缓的活动或是低而急的活动相同调,于是听者心中遂感觉一种欢欣鼓舞或是抑郁凄恻的情调。这种情调本来属于听者,在聚精会神之中,他把这种情调外射出去,于是音乐也就有快乐和悲伤的分别了。再比如说书法。书法在中国向来自成艺术,和图画有同等的身分,近来才有人怀疑它是否可以列于艺术,这般人大概是看到西方艺术史中向来不留位置给书法,所以觉得中国人看重书法有些离奇。其实书法可列于艺术,是无可置疑的。它可以表现性格和情趣。颜鲁公的字就像颜鲁公,赵孟的字就像赵孟。所以字也可以说是抒情的,不但是抒情的,而且是可以引起移情作用的。横直钩点等等笔划原来是墨涂的痕迹,它们不是高人雅士,原来没有什么“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但是在名家书法中我们常觉到“骨力”“姿态”“神韵”和“气魄”。我们说柳公权的字“劲拔”,赵孟的字“秀媚”,这都是把墨涂的痕迹看作有生气有性格的东西,都是把字在心中所引起的意象移到字的本身上面去。 移情作用往往带有无意的模仿。我在看颜鲁公的字时,仿佛对着巍峨的高峰,不知不觉地耸肩聚眉,全身的筋肉都紧张起来,模仿它的严肃;我在看赵孟的字时,仿佛对着临风荡漾的柳条,不知不觉地展颐摆腰,全身的筋肉都松懈起来,模仿它的秀媚。从心理学看,这本来不是奇事。凡是观念都有实现于运动的倾向。念到跳舞时脚往往不自主地跳动,念到“山”字时口舌往往不由自主地说出“山”字。通常观念往往不能实现于动作者,由于同时有反对的观念阻止它。同时念到打球又念到泅水,则既不能打球,又不能泅水。如果心中只有一个观念,没有旁的观念和它对敌,则它常自动地现于运动。聚精会神看赛跑时,自己也往往不知不觉地弯起胳膊动起脚来,便是一个好例。在美感经验之中,注意力都是集中在一个意象上面,所以极容易起模仿的运动。移情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有移情作用然后本来只有物理的东西可具人情,本来无生气的东西可有生气。从理智观点看,移情作用是一种错
朱光潜,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一生致力于文学、心理学与哲学的研究,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讲授美学与西方文学。主要著作有《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谈美》等。此外,还著有《谈文学》《谈美书简》等理论读物。
李光地-大家精要 内容简介 李光地(1642~1718),福建安溪人,清朝康熙年间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著有《榕村集》、《榕村语录》等,康熙皇帝“御纂”之书亦大...
敲蹻洞章-上卷 本书特色 国学就是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及其研究的学问,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它沉淀于历史的长河,而又升华于现代社会,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
北大美学研究丛书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解释学的缘起与要义 本书特色 《意义的本体论(哲学解释学的缘起与要义)》是作者章启群关于20世纪西方哲学方面的第三本小册子。作...
西洋伦理学述评.西洋伦理学史-老北大讲义 本书特色 杨昌济(1871~1920),伦理学家,教育家,人称“板仓先生”。毛泽东对杨昌济评价极高,称他是“给我印象*...
古希腊星象说 本书特色 著名古典语文学家莎德瓦尔德通过重述古希腊的神话故事来描绘希腊人的星空,带着读者穿越历史,使我们可以从另一外角度来梳理古希腊神话。本书不仅...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朱子语类>经学思想研究》:“国学”一词*早见于《周礼·春官》:“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其中所谓“国学”实际上是...
荷尔德林诗的阐释 内容简介 本书是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作者通过对荷尔德林诗歌的阐释表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本书初版于1944年,而后多次再版,到1971年第四...
先秦思想史论简述与专论 本书特色 本书收集作者三部分文稿,一为“思想之历史进程”,简明、扼要、深入浅出地论述了自殷商至荀子的思想与哲学。第二部分为专论,收入论文...
佛本是道-(1) 内容简介 《佛本是道》中国新版神话的崛起!2006-2007年无可比拟的仙侠巨著,为仙侠类玄幻小说开启出一扇全新的门户,将中国古代神话历史与现...
禅话-南怀瑾作品 本书特色 本书是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禅话-南怀瑾作品 内容简介...
团购:中国哲学史3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任继愈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宗教学家、历史学家★ 任继愈一生致力于用唯物史观研究中...
新书--王财贵65文集:论语七讲 本书特色 本书为“王财贵65文集”中的一种。本书为2013年4月王财贵先生在北京中华书局所作系列讲座之...
二十世纪西方哲学译丛-后哲学文化 本书特色 本书旨在从实用主义真理观中得出一些结论。实用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对于真理这种东西,我们不能指望有一个哲学上的重要的理...
彩绘全注全译庄子全书:超值全彩珍藏版 本书特色 《天文观测与探索百科:教你识星星》为广大读者奉上了一场知识盛筵,既搜集了古今中外有关天文学的知识;又用大量文字介...
内学杂谈(含《别时意趣与净土教》) 内容简介 《内学杂谈》汇集作者十年佛学研究之文章而成,内容为佛教常识略说、佛教文史评述、佛教文献考订等,其中一些文章之写作背...
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 本书特色 “长生不老”一直是千百年来世人的向往与追求。究竟如何修炼,方家各有所见。为答复学人的咨询求教,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结合自己多年来...
《养性延命录》,梁陶弘景撰,二卷。上卷叙教诫、食诫、杂诫、祈禳等项,下卷述服气疗病、导引按摩、房中术及养性延命的理论与方
世纪前沿-重构美学 本书特色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包涵“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大学经典”及“开放人文”五个界面,各成系列,相得益彰。“厘清西方思...
老子校释 内容简介 《老子校释》以唐景龙二年易州龙兴观《道德经》碑文为主,参考石本、敦煌本、旧钞本、佚本、正统道藏本诸刻本共一百余种,从事校勘。老子校释 目录 ...
新世界文库.哲理经典:沉思录【中英对照.双色插图珍藏版】 本书特色 《沉思录》(中英对照)(双色插图珍藏版)为西方历史上*为感人的伟大名著之一。它以庄严不屈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