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世界文学的相互趋近与多元共生”为主题,论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 32开平装,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是一部全新的外国文学史教材,由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承担编写
★ 主编和执笔作者均为相关领域颇有建树的专家学者
★ 全书以民族文学、地域文学、东西方文学、世界文学为核心概念,并以四个概念所形成的平行递进关系,构成世界比较文学史的基本面貌
★ 既适合相关专业的师生阅读参考,也适合爱好外国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普通读者
友情提示:本套书年版久远,切口处有黄斑,但内页完好,介意的读者请慎拍
《比较世界文学史纲》是作为北师大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承担的教育部“高等师范院校外国文学课程与教材改革”研究项目的*终成果,写出的一部新的外国文学史教材。
“比较世界文学史”,首先是“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是一种宏观的、全球视野的文学史。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个是指世界各国文学,这是它的研究范围;一个是能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而加以弘扬的优秀经典作品,这也是世界文学史的选材取舍的原则尺度和评价标准。同时,“世界文学史’:又是一种“比较文学史”。所谓“比较”,又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描述世界各民族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的关系;其二,是对世界各民族文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民族特色加以比较研究,从而寻找出世界文学发展的某些基本规律,揭示出各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的特色和地位。
这部《比较世界文学史纲》中在理论框架的构建上体现出了世界文学史总体研究与国别文学个案研究的有机结合,体现出了世界文学的纵向演进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文学的横向交流、横向联系的有机结合。为此,全书确立了四个核心概念,即“民族文学”、“地域文学”、“东西方文学”和“世界文学”,并以四个概念所形成的平行递进关系,来描述构成从古到今世界文学发展演进史的基本面貌。所谓“民族文学”,是指各民族在没有广泛的相互交流之前所形成的相对孤立的文学;所谓“区域文学”,是指由若干民族和国家由于密切交流和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文学集合体;所谓“东西方文学”是指在十五世纪前后“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所形成的两大分野;所谓“世界文学”,是指十九世纪以后出于东西方各国文学的密切联系而形成的文学全球化的趋势。
本书有独特的框架体系,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以“民族文学”和“区域文学”为中心,分两编论述“神话、史诗与各民族文学的起源”、“古典文学的形成与文学的区域性”;中卷以十五至十九世纪间形成的“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两大文学体系为对象,论述“东西方文学的分途发展”;下卷以“世界文学的相互趋近与多元共生”为主题,论述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
陈惇,浙江省湖州市人,1934年9月21日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同年留校,任教于外国文学教研室,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会员,兼任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少数民族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北京市比较文学研究会顾问等职,曾作为中国学者代表多次参加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年会。
长期从事西方古典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对莎士比亚、莫里哀、歌德等作家有深入研究,曾写有《莎士比亚和他的喜》、《莫里哀和他的喜剧》等著作及大量论文,主编《西方文学史》、《外国文学名著精解》、《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选》等,参编《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简编》等全国通用教材。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攻比较文学,与人合写及主编多种有关比较文学原理的著作,如《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比较世界文学史》等。另著有论文集《陈惇自选集》等 。
1992年起获国家特殊津贴。
王向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博士。1962年生,山东人。1987年起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96年晋升为教授,2000年起担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东方文学、比较文学、翻译文学、中日关系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近年来独立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文章100余篇。出版《东方文学史通论》《中日现代文学比较论》《“笔部队”和侵华战争——对日本侵华文学的研究与批判》《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东方各国文学在中国——译介与研究史述论》《比较文学学科新论》《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二十年》《翻译文学导论》《中国文学翻译十大论争》(与陈言合著)《比较文学一百年》(与乐黛云合著)《日本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学者、文化人的侵华战争》《日本右翼言论批判——“皇国”史观与免罪情结的病理剖析》等论著及《初航集——王向远学术自述与反响》13种。另有译著4种,合作主编丛书4套50余册,主编《中国比较文学论文索引(1980~2000)》等工具书3种。曾获首届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四届宝钢教育奖全国高校优秀教师一等奖、第六届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1年度华东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等多种奖项。
刘象愚,1942年生于四川成都,硕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教授、离退休教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客座教授。曾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担任全国高等学校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欧洲文学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外委员,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外国文学评论》编委,《中国比较文学》编委,《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编委等多项学术兼职。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现代女性革命小说的话语流变 本书特色中国女性解放与民族国家建构、左翼革命的关系构成了现代以来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焦点问题之一。本书以1898&...
名家谈白蛇传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当代著名学者关于《白蛇传》传说中相关历史、文化、民俗等研究文章。内容包括追溯白蛇故事的起源与流变;探寻白蛇故事的发源地;白蛇故...
三界宅急送 内容简介 有一些地方,永远去不了,有一些快递,永远送不到。我是pkd快速员钟小魁,我能行走三界,愿竭诚为您服务。“神秘宅急送”“三界快递品”“不可完...
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 本书特色 《生命阅读与神话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经典文本的重新释义》:选取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经典”意义的作品文本作为研究对象,重新去...
文心雕龙辞典 本书特色 《文心雕龙》作校勘,并参以杨明照先生《文心雕龙校注拾遗》、詹锳先生《文心雕龙义证》等各家校释。这样,对于版本和校勘,既有了国内*早的元至...
本书取名《胡适论人生》,内容选自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胡适全集》。为保持胡适说话的语境和论说的完整性,不至于断章取义,
民国时期中学生的新文学接受研究 本书特色 “民国文学史论”是一套系统研究民国文学学术著作。**辑规模:6卷,200万字,包括《民国政治经济形态与文学》(李怡著)...
刘震云,男,1958年5月出生,河南新乡延津人。1973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8年复员,在家乡当中学教师,同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童话城堡-1001大发现 内容简介 “1001大发现”是一套专为2-6岁儿童设计的数学启蒙游戏书,欧美各国十余年,被译成22种文字,荣获2000年英国家长协会童...
中古文学史论文集续集 内容简介 先生讳文诠,字道衡,以字行,江苏苏州人。1928年8月4日生,1952年8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生前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自由阅读家”阅读盲盒--浮生一页 本书特色 “自由阅读家”阅读盲盒--浮生一页 内容简介 阅读盲盒购买须知1、阅读盲盒中书籍总定价高于盲盒售价。2、因盲盒类产...
文学地理学: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第五届年会论文集 本书特色 本书分别介绍了文学地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文学地理学学术史研究、文学景观研究、区域文学地理研究、文学...
评点本金庸武侠全集 侠客行(上下) 本书特色 《侠客行》的真正奇妙之处,在于它没有像一般的武侠小说那样纯粹的为奇而奇,乃至常常荒唐无稽而且漏洞百出,不少作品要靠...
我看 我想 我论:梁晓声答问集 内容简介 收在此集中的内容,除了为梁晓声某些小说写的“补白”,以及几篇关于电影的评论,其余部分,皆20年间在各大学的讲座,或就某...
《Node.js开发实战》内容简介:本书以实战开发为原则,以Node.js原生知识和框架实战为主线,详细介绍Node.js开发的基础知识和相应案
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第3辑--从乡愁出发:吴奕錡选集 内容简介 《从乡愁出发 吴奕锜选集/世界华文文学研究文库》是作者对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从*初的由论说“乡...
故事主人公夜泉是一个纯真善良而又柔软,但是总是在适当的时候,为自己染上各种颜色保护自己和别人,也会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染上
影子的呓语 内容简介 本书收有“绝妙的芹菜”、“看电影的男人”、“羞涩与凶残”、“冬天里的童话”、“移民中的文化人”等随笔。影子的呓语 目录 百姓的梦 21世纪...
赵忱文集(全三册)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赵忱是一位有着鲜明个性的文化记者,她的文集可以看作是她一个人关于这个国家的文化日志★ 三卷分...
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讲析 本书特色 《永嘉证道歌》为古体诗之体裁,人诗247句,共1814字(一作267句,1817字),或4句或6句为一解,共分51解,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