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本书提供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进行了说文释义,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本书,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本书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世宝典。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道经》共三十七章,是关于宇宙之根本问题的探讨,即关于宇宙真相及其运动总规律的探讨。老子把宇宙的运动总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万物生生灭灭,不停地发展运动变化着,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任何人、任何物也逃脱不了的。《道经》中的第十六章、二十五章、四十章都体现了这一说法。 老子了悟了人类以及宇宙万物的实相——空,无,以多维空间之慧眼看地球三维空间的生生灭灭的规律,认知到空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由意识的“无”创造人类可见的“有”,观察有无相生的变化。上和光同尘,是道也是术,更是人类践行宇宙终极真理的实操性方向,也是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人生之道。悟道实修,连接宇宙能量,体验宇宙源头显化事物奇迹的过程,更深刻地认知和遵从宇宙规律,了悟生命实相。 我们也可以在老子的哲学宇宙论中,领会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进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求为人、处世、修身的治国之道。文中每章的内容都很有阅读价值,值得广大读者品味、欣赏。 一章 把“道”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是从老子开始的,它贯串《老子》全书。 本章极力称述“道”高远深奥、无可名状而又至关重要,是万物的始源和根本。老子认为宇宙是从“无”到“有”,是“无”产生了天地,天地又产生了万物。至于“道”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实体还是绝对精神,本章并没有明示。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可名,非常名④。 无,名天地之始⑤;有,名万物之母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⑨,同谓之玄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此处为名词,本义指人们应走的道路,即事物应该遵循的规则或做事的途径。可引申为事物规律性、自然法则等。 ②可道:可以解释清楚,说得明白的。道,在此处为动词,意为说明,解释。 ③常道:永恒不变之道。“常”字在马王堆帛书版本(以下简称“帛书本”)中为“恒”,当以汉时为避孝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为“常”。 ④名可名,非常名:**个“名”为名词,指具体的事物名称。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名、命名之意。第三个“名”是老子特用术语,指称“道”之名。 ⑤无,名天地之始:“无”指“道”。它首先产生了天地,故“无”是天地的本始。 ⑥有,名万物之母:“有”指“道”由无形质转向了有形质。指由道而产生的万物,故“有”是万物的本原。 ⑦妙:事物演化之道的微妙、奥妙。 ⑧徼(jiǎo):边界。此处指此物与彼物区别的界限,也可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指上文的“无”和“有”。帛书本此句为“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 ⑩玄:深黑色,意为深远、看不透。形容“道”之深邃。 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译文】 可以用言语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母体。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称谓不同,都可说是幽隐深远的。而幽深又幽深,是一切玄妙的门径。 【解析】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其意蕴深邃超远,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只能说玄之又玄,只可意会,难以言表。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知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明了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即从“道”的本体“无”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具体说,就是哲学、数学的方法。哲学一般并无实验基础,所有的哲学都是起源于哲学家对事物、对真理的感悟,而直接建立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数学这点上有点像哲学。用哲学、数学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明了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的意思是广大。具体说,就是实验科学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方法。用实验科学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徼”。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常无”的方法,太忽视“常有”的方法。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认知,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名家点评】 蒋锡昌:“老子书中所用之名,其含义与世人习用者多不同。老子深恐后人各以当世所习用之名来解《老子》,则将差以千里,故于开端即作此言以明之。” 高亨:“道可道非常道者,例如儒墨之道,皆可说者,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者,例如仁义之名,皆可命者,非常名也。老子此二语实为其全书而发。其意以为吾所谓道之一物,乃常道,本不可说也;吾所称道之一名,乃常名,本不可命也。” 张默生:“本章可以说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他首先把道的本体和道的名相提示出来,教人不要执着语言和名相,入了是是非非的迷途。” 余培林:“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但各家所讨论的问题,都集中于人生修养和政治方术,很少涉及宇宙问题。只有道家,除研究人生、政治问题外,进而探讨宇宙的各种问题,而老子在这方面谈得更多,因为宇宙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也因此,老子的思想比儒墨名法各家就显得更为深刻。” 张松如:“老子书中**次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与一般所谓神道、天道或伦理之道等习惯用法不同。大体说它有两个意思:(一)有时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亦即宇宙本体;(二)在更多场合下,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陈鼓应:“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含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 卢育三:“老子不局限于对有形的具体事物的感性直观,探索出了隐藏在事物背后,并决定事物的*一般的东西。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展,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于凤斌,硕士学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多年古籍整理校注经验,发表有多篇论文,如《张金吾藏书趣事》等。
说好做好-命运靠自己-II 本书特色 《命运靠自己2:说好做好》:立下好心好愿,惜缘力行,好做好为生命中的璀璨,星云大师讲器度与成就的接承忠于理想,以实践来证明...
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 本书特色 乔治·拉雷恩著的《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国外马克思学译丛》是国外马克思学译...
南怀谨,1918年出生于浙江温州书香人家.幼年接受私塾教育,12-17岁之间已遍读诸子百家.少年的时代,还学习拳术剑道,以及文学
南怀瑾讲述系列:老子他说(全二册)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大众*老古正版授权,畅销多年,老子他说全本两册 *南怀瑾审定本、太湖大学堂推荐版本*爬罗剔抉、精萃经典...
理想国 本书特色 ★回答人生终极一问:如果好人不易当,我们为何还是要做个好人?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代表作 ★以斯灵斯校勘本为底本,遵照“字对字”原则,...
《觉知生命的七封信》是以焦谛卡禅师写给学生与法友的诸多信件编辑而成,讨论议题涵盖禅修指导,个人独处、日常生活的经营、面对
旋转与升腾-新经典主义文学的哲学视野对话-(全二册) 本书特色 ★ 32开平装,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邓晓芒是著名哲学家,康德“三大批判”中译版的主要译者;残雪...
沉思录-(II) 本书特色 我感谢老师拉斯蒂克斯,他使我熟悉了爱比克泰德的经典语录和言论。——〔古罗马〕马可奥勒留(皇帝,《沉思录》作者)我不知道除了马可奥勒留...
八旗.八旗-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全2册) 本书特色 本书为“中国海洋萨满女神系列丛书”之一。在满族文化中,八旗制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顺治元年(1644...
近代科学在中世纪的基础:其宗教、体制和思想背景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经典的科学史著作。它考察了中世纪科学的成就,并从哲学、宗教、体制等方面令人信服地表明,与流行...
资本论(全3册) 内容简介 1938年我国**部中文全译本重新再版,马克思著作权威翻译家郭大力、王亚南翻译。在世界经济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读《资本论》是一种时尚。...
《保富法》就是用佛学观点来说明怎样才能得到财富,怎样才能保住财富。他谈的完全是以他个人一生接触,亲眼看见的。他接触了两类
变动不居的经典-明代《大学》改本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上编主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明代理学精英争夺《大学》文本话语权的各种奇思妙想,以及由此催生出的众声喧哗的改本...
中国先哲智慧全书 本书特色 在五千年茫茫的历史苍穹中,中华民族的风流火物灿若群星,可其中有多少入算得上真正的先哲昵?老子的“道法自然”,孔子“仁爱和谐”,...
道教神学概论 内容简介 《道教神学概论/当代视角下的道教神学丛书之一》试图给道教的教义思想有个明确的定位和较完整的概述,为培养和造就当代高道做个垫脚的铺垫。道教...
容忍与自由-名家经典.胡适哲思录 本书特色内容推荐 胡适思想充分体现了自由、民主、科学、革新的进取精神,他毕生都在推崇新道德,新文化运动的改革。在国人被民...
中土前期禅学思想史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了自后汉以来传入中土的几部重要的,代表佛教各派禅法的禅经,进行了剖析,揭示出由小乘禅到大乘禅再到禅宗*上乘禅的禅法与禅理的...
曾国藩全集:冰鉴日记——看领导者如何识人、修身 本书特色 《冰鉴》是一部伯乐识英才的佳作。曾国藩通过自己对相人识人的具体实践,将自己的心得与智慧分享与世人。本书...
蒙田的极简智慧 本书特色 蒙田,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人文思想家。以《随笔录》三卷留名后世,被誉为“思想的宝库”。经过四百余年的考验,历史证明了蒙田与苏格拉底、莎士比...
陇上学人文存:韩学本卷 本书特色 孔敏编选的《陇上学人文存(韩学本卷)(精)》记载了韩学本先生这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探索真理的艰难历程,凝结着对他安身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