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道出了天地万物变化的玄机,更指出了处世的方略。本书提供了《道德经》的原著实录,对原文进行了经典解读,并进行了说文释义,还逐章对相应的经典思想进行了活学活用。阅读本书,能更深刻地认识《道德经》中所蕴涵的思想,本书更是现代人修身处世宝典。 《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文约意丰、博大精深,涵盖哲学、伦理学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道经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道经》共三十七章,是关于宇宙之根本问题的探讨,即关于宇宙真相及其运动总规律的探讨。老子把宇宙的运动总规律概括为“反者,道之动”。万物生生灭灭,不停地发展运动变化着,这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是任何人、任何物也逃脱不了的。《道经》中的第十六章、二十五章、四十章都体现了这一说法。 老子了悟了人类以及宇宙万物的实相——空,无,以多维空间之慧眼看地球三维空间的生生灭灭的规律,认知到空性是一切事物的本质,由意识的“无”创造人类可见的“有”,观察有无相生的变化。上和光同尘,是道也是术,更是人类践行宇宙终极真理的实操性方向,也是改变现实创造未来的人生之道。悟道实修,连接宇宙能量,体验宇宙源头显化事物奇迹的过程,更深刻地认知和遵从宇宙规律,了悟生命实相。 我们也可以在老子的哲学宇宙论中,领会宇宙万物的根源和作为万物之一的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进而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求为人、处世、修身的治国之道。文中每章的内容都很有阅读价值,值得广大读者品味、欣赏。 一章 把“道”作为哲学概念提出来,是从老子开始的,它贯串《老子》全书。 本章极力称述“道”高远深奥、无可名状而又至关重要,是万物的始源和根本。老子认为宇宙是从“无”到“有”,是“无”产生了天地,天地又产生了万物。至于“道”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实体还是绝对精神,本章并没有明示。 道①可道②,非常道③;名可名,非常名④。 无,名天地之始⑤;有,名万物之母⑥。故常无,欲以观其妙⑦;常有,欲以观其徼⑧。此两者,同出而异名⑨,同谓之玄⑩。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①道:此处为名词,本义指人们应走的道路,即事物应该遵循的规则或做事的途径。可引申为事物规律性、自然法则等。 ②可道:可以解释清楚,说得明白的。道,在此处为动词,意为说明,解释。 ③常道:永恒不变之道。“常”字在马王堆帛书版本(以下简称“帛书本”)中为“恒”,当以汉时为避孝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改为“常”。 ④名可名,非常名:**个“名”为名词,指具体的事物名称。第二个“名”为动词,称名、命名之意。第三个“名”是老子特用术语,指称“道”之名。 ⑤无,名天地之始:“无”指“道”。它首先产生了天地,故“无”是天地的本始。 ⑥有,名万物之母:“有”指“道”由无形质转向了有形质。指由道而产生的万物,故“有”是万物的本原。 ⑦妙:事物演化之道的微妙、奥妙。 ⑧徼(jiǎo):边界。此处指此物与彼物区别的界限,也可引申为“端倪”的意思。 ⑨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此两者”指上文的“无”和“有”。帛书本此句为“两者同出,异名同胃(谓)”。 ⑩玄:深黑色,意为深远、看不透。形容“道”之深邃。 众妙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 【译文】 可以用言语说出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的名。“无”,是形成天地的本始;“有”,是创生万物的母体。所以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无”和“有”来源相同而称谓不同,都可说是幽隐深远的。而幽深又幽深,是一切玄妙的门径。 【解析】 老子认为“有”与“无”同出而异名,实际上是一回事,这个观点确实惊世骇俗。其意蕴深邃超远,不是西方的“否定之否定”哲学原理能简单涵盖的。只能说玄之又玄,只可意会,难以言表。 老子提出了“道”,又提出了“道”同时包含了“无”和“有”。“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就是老子讲到的两种认知“道”的方法,“观”就是认知的意思,“其”就是指“道”。 “常无,欲以观其妙”是说明了一种从上至下的认知方法,即从“道”的本体“无”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妙”。“妙”的意思是精微奥妙。具体说,就是哲学、数学的方法。哲学一般并无实验基础,所有的哲学都是起源于哲学家对事物、对真理的感悟,而直接建立一套理论去认知世界的。数学这点上有点像哲学。用哲学、数学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是说明了一种从下至上的认知方法,你从“道”的作用“有”入手认知世界,就可以得到“道”的“徼”。“徼”的意思是广大。具体说,就是实验科学的方法,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的方法。用实验科学去认知世界,会得到这个世界的“徼”。 古代社会的物质匮乏,人们的精神世界却相对丰富,人类多能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从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家,实验科学却相对薄弱。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社会,在大量物质的缭乱下,人类再难以从“无”的角度入手看世界。所以,现代社会的哲学发展十分缓慢,但实验科学却能得到大力的发展。 老子认知世界的方法当然是“常无”,但老子并没有否定用“常有”的方法去认知世界。不仅没有否定,而且郑重其事地把它写在了**章。不过可惜的是,中国人太重视“常无”的方法,太忽视“常有”的方法。老子早就指出,认知世界不只需要自上而下,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认知,哲学数学和实验科学是认知世界的两种方法。但后人却没有认识到他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名家点评】 蒋锡昌:“老子书中所用之名,其含义与世人习用者多不同。老子深恐后人各以当世所习用之名来解《老子》,则将差以千里,故于开端即作此言以明之。” 高亨:“道可道非常道者,例如儒墨之道,皆可说者,非常道也。名可名非常名者,例如仁义之名,皆可命者,非常名也。老子此二语实为其全书而发。其意以为吾所谓道之一物,乃常道,本不可说也;吾所称道之一名,乃常名,本不可命也。” 张默生:“本章可以说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他首先把道的本体和道的名相提示出来,教人不要执着语言和名相,入了是是非非的迷途。” 余培林:“先秦时代,百家争鸣,是我国学术思想的黄金时代,但各家所讨论的问题,都集中于人生修养和政治方术,很少涉及宇宙问题。只有道家,除研究人生、政治问题外,进而探讨宇宙的各种问题,而老子在这方面谈得更多,因为宇宙论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也因此,老子的思想比儒墨名法各家就显得更为深刻。” 张松如:“老子书中**次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与一般所谓神道、天道或伦理之道等习惯用法不同。大体说它有两个意思:(一)有时是指物质世界的实体,亦即宇宙本体;(二)在更多场合下,是指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陈鼓应:“整章都在写一个‘道’字。这个道是形而上实存之道,这个形上之道是不可言说的,任何语言文字都无法用来表述它,任何概念都无法用来指谓它。道是老子哲学上的一个*高范畴,在老子书上它含有几种意义:一、构成世界的实体。二、创造宇宙的动力。三、促使万物运动的规律。四、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本章所说的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之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无、有是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活动过程。老子所说的无,并不等于零。只因为道之为一种潜藏力,它在未经成为现实性时,它‘隐’着了。这个幽隐而未形的道,不能为我们的感官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道的特性。这个不见其形而被称为‘无’的道,却又能产生天地万物,因而老子又用‘有’字来形容形上的道向下落实时介乎无形质与有形质之间的一种状态。可见老子所说的‘无’是含藏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乃蕴含着无限之‘有’的。无和有的连续,乃在显示形上的道向下落实而产生天地万物时的一个活动过程。由于这一个过程,一个超越性的道和具体的世界密切地联系起来,使得形上的道不是一个挂空的概念。” 卢育三:“老子不局限于对有形的具体事物的感性直观,探索出了隐藏在事物背后,并决定事物的*一般的东西。这在人类认识史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展,对以后中国哲学的发展具有开拓性的意义。”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于凤斌,硕士学历,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有多年古籍整理校注经验,发表有多篇论文,如《张金吾藏书趣事》等。
好故事 本书特色跟着法顶禅师,在爱与智慧的关怀里,体悟真诚生活的态度。一本温暖馨香的故事集,所写的都是对于爱、慈悲、奉献、牺牲或是清贫、施舍方面意义深远的故事。...
该全集是迄今为止最为完备的李鸿章著作汇编,共39卷、2800余万字,全面收录了包括奏折、附片、咨札、批牍、问答节略、题本、电报
索尔·克里普克(SaulKripke1941—),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模态逻辑语义学创始人之一。他少年时期已显得颇有才华,16岁念
中观学概论 本书特色 本书为学术类图书。中观学派是佛教发展到中期大乘时期,受到部派佛教教理及外教哲学思想影响产生的一个学派,以龙树《中论》为根柢,宣扬般若空观思...
倓虚大师文汇 本书特色 《倓虚大师文汇/百年佛教高僧大德丛书》编著者王志远。 觉光法师宣读礼赞文今乃礼赞现代高僧者,寄禅、虚云、太虚、谛闲、印光、弘一、倓虚、来...
词解人生-成语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特色 寥寥数言浓缩千年世事沧桑,短短百字演绎历史精彩瞬间,拈提古今开启过往经典之门,古为今用照亮人生智慧视野。成语,中华文化宝库...
列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 本书特色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验教材:列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读》是新世纪高等学校教材之一。列宁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选...
Inthismodernspiritualclassic,theTibetanmeditationmasterChögyamTrungpahighlightsa...
俄国哲学史-(上.下卷)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人民出版社出版★ 津科夫斯基编著的《俄国哲学史》,是一部史料全面,分析系统的哲学通史★《俄国哲学史》一直是西...
老子禅解 本书特色 老子是道教的始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自然主义哲学家。他的不朽著作《道德经》,仅五千余言,但其内涵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在中国文化思想史...
论奥理-阿奎纳著作集 本书特色 作者是中世纪西方世界*伟大的思想家,他对亚里士多德和奥古斯丁的原创性综合构成了目前*伟大的五个哲学体系之一。他在伦理学、政治学、...
我读庄子 本书特色 《我读庄子》(作者:赵又春)是一部很有见解的注庄子的书,是一本严肃的、兼及学术和普及的著作。本书初版后,有读者评论本书:“作者先后对《周易》...
析波普尔政治哲学之困境 本书特色本书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波普尔政治哲学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主要有如下内容:考察方法论的困境;透析波普尔功利主义思想的困境;考察...
当代社会发展的哲学研究与论辩 目录 **章关于发展哲学的科学定位与体系建构问题的讨论第二章光与交往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的讨论第三章光与社会发展动力恩悌的讨论第四...
审美文化学导论 本书特色 “审美文化学”是一个以往不经见的新概盒,作为一种“学”更是一个新的学科方向。这一新概念或新学科方向的形成,得力于20世纪90年...
汉唐道教论集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丁煌先生是台湾重要的道教学者。书中收录了作者精选的七篇文章,主要涉及道教史领域,上起汉末三国,下迄明清现代,其中像《唐代道教太清...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 内容简介 简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是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6 目录 第六卷 说明弗·恩格斯序言弗·恩格斯第二版序...
徐复观文集(全五套) 本书特色 ★ 16开平装,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徐复观,新儒家学派的大家之一,潜心于中国文化典籍,亦是台、港颇具社会影响力的政论家。★ 《...
尚书.礼记-(图解) 本书特色 近二百幅版画配图,意境古远与典籍内容相得益彰,一种赏心悦目的视觉享受。专家难点释文,使原文通俗易懂。生僻字和异体字分别注音,使诵...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 本书特色 《多维视野中的儒家文化》是一部多角度、全方位探讨儒家文化的学术著作。作者倡导“价值中立,方法多元”,主张跳出儒家以反观儒学,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