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保罗·萨特( 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 --- 1980年4月15日 ),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着《呕吐》(或译作恶心)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让-保罗·萨特( 法语:Jean-Paul Sartre,1905年6月21日 - 1980年4月15日 ),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大师,被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其代表作《存在与虚无》是存在主义的巅峰作品。1964年,让-保罗·萨特凭着《呕吐》(或译作恶心)一书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主动回绝该奖项,成为第一位拒绝领奖的诺贝尔奖得主。他是1970年代女权运动的重要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伴侣,他们的哲学思想非常相近又各有千秋。
过分喜欢孩子和畜生,其实是厌恶人类。
——引自章节:文字生涯
时时自我克制,这是愚蠢的事,因为你在毫无意义地耗尽自己。
——引自章节:恶心
《青少年VEX IQ机器人实训课程(初级)》内容简介:本书选用VEX IQ机器人器材,系统讲述机器人设计过程。将以学生活动项目为主线,
古典诗词坊 白居易诗选 本书特色 《白居易诗选(插图版)》:感受汉语魅力,分享至美意境;培育优雅气质,体验诗情人生。古典诗词坊 白居易诗选 内容简介 简介白居易...
汉魏六朝诗选 内容简介 从汉兴到隋亡约八百年。在这一段时间里,诗歌园地中生长了不少花果。这里选录的诗约三百首,其中有几组或几家的诗选得比较多,从数量上可以看出这...
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 本书特色 梁实秋是民国时期*名文学家,其散文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笔调轻松欢快,读梁实秋先生的文章,我们不仅欣赏其文字的优美、语...
《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内容简介:本书在全面地考察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侨寄之地与设置经过的基础上,系统地探讨了侨置
花之寺 本书特色 凌叔华的小说《花之寺》,却发祥于这一种期刊(指《现代评论》)的,她恰和冯沅君的大胆、敢言不同,大抵很谨慎的,适可而止地描写了旧家庭中婉顺的女性...
杜伊诺哀歌 本书特色 《杜伊诺哀歌》:同济·欧洲文化丛书,德意志文化系列。杜伊诺哀歌 内容简介 里尔克与叶芝、艾略特被誉为欧洲现代*伟大的三位诗人。他性情柔弱,...
《陪着孩子走向世界》内容简介:教育孩子是一项系统工程。父母只有了解了教育所需的全部技能,了解了家庭教育的全貌,才能避免挂一
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冯玉奇卷:豆蔻女郎续集 本书特色 《豆蔻女郎续集/民国通俗小说典藏文库·冯玉奇卷》为其通俗小说的代表作品。冯玉奇的作品在民国年间风行市面,...
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精品集+04-特别纪念版 本书特色 《沉默的大多数》是作者王小波*初发表于1996年第4期《东方》杂志的杂文,并于1997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
《唐诗三百首(插图珍藏本)》内容简介:《唐诗三百首(插图珍藏本)》选编唐诗中的精品,以前作为家塾课本,流行很广,包括李白、
抓住心灵的震颤 内容简介 本书收入美籍华人作家刘墉的小小说《你是我一生的陪伴》、《吃得快的人》、《*后一场清凉秀》、《我在来生等你》等30篇作品。抓住心灵的震颤...
思想胚胎 本书特色 《四方风杂文文丛(第2辑):思想胚胎》是一本社会与文化批判类的杂文、随笔集,作者用文化批判的理念批判着文化,用人仁善的胸怀拷问凋敝的美好,以...
曲与画:元曲三百首[繁体本]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与当代名家国画系列四种之一,另三种是《诗与画·唐诗三百首》、《词与画·唐宋词三百首》、《文与画·古...
席慕容散文:前尘·昨夜·此刻 本书特色 精选席慕蓉各个历史时期的散文代表作,其散文名篇《成长的痕迹》《我的记忆》《夏天的日记》《永远的诱惑》《欲爱的神殿》《在那...
幽梦影 本书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里蕴藏着中华文明的光芒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与力量。 1. 内容上,本丛书采用“原文+注...
2017中国最佳散文 本书特色 散文的选本,既注重作品个性化的心灵感受,又注意个人体验中所折射的时代精神。二十年的坚持与努力,都是为给当代文学历史寻找准确的精神...
南渡记-野葫芦引-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全三册) 本书特色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中国*好的文学作品《南渡记 东藏记 西征记》中国*难得的抗战小说国难之时,知...
时间没有悲欢属性,总是一如既往地过去;幸福还是不幸,只取决于你自己。这本书中出现了太多急于走出失意却不得章法的面孔,晚睡一一告诉他们:别为了讨好而怠慢了自己,也...
自1942年《采取事物的立场》问世,蓬热便以其对事物和语言的独特感知而引起世界文坛的注意。蓬热的名字几乎伴随着法国20世纪后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