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集自甲骨文字以来直到公元1911年三千年间的各种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依年序辑集。内容包括我国历史上各种天气、大气物理现象及其相关事件的记述。这是以张德二为首的课题组人员经历十载寒暑辛勤劳动,整理了8228种古籍编成的。这本气象史料与国内外的同类出版物相比较,跨越时间长、覆盖地域广、内容齐全、考订认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气象科学基础资料。
本书并非是一部枯燥的资料集,由于它广采博引,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精妙文字也纳入其中,许多记述还是相当生动的,甚至带有趣味性的。尤其是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首次被系统地整理出来,尽管它只能按类举来辑入,却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这些多方面的历史记载,其价值不止于提供一条,两条气角记录或气候佐证,也启迪我们对古气候、古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还让我们领略一番古代文学、史学作品的风采。从这部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气象观测活动和古人对大气科学的认识,这对研究古代气象科学史技术是有价值的。
★ 16开精装,凤凰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版1印,印数仅1300册
★ 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初次被系统地整理出来,甲骨文卜辞按气象项目分类例举
★ 以编年体形式,梳理辑集我国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911年三千多年间的各类气象记录
★ 囊括历史上各种天气、气候、大气物理现象的文字记述,包括水、旱、雨、雪、冷、暖等天气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各种气象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和灾后赈济、蠲免;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物候、农业丰歉和病虫害及疫病、饥荒、奇异现象等内容
★ 本书共查录史籍8228种,实际采摘引用7835种,其中地方志7713种,纪传体史籍28种,各代会要7种,各代纪事本末6种,及《资治通鉴》、《通鉴外纪》、《明实录》等,并酌量收入笔记、碑文等
★ 启迪我们对古气候、古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还让我们领略一番古代文学、史学作品的风采
★ 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气象观测活动和古人对大气科学的认识,对研究古代气象科学史技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收集自甲骨文字以来直到公元1911年三千年间的各种有关气象的文字记载,依年序辑集。内容包括我国历史上各种天气、大气物理现象及其相关事件的记述。这是以张德二为首的课题组人员经历十载寒暑辛勤劳动,整理了8228种古籍编成的。这本气象史料与国内外的同类出版物相比较,跨越时间长、覆盖地域广、内容齐全、考订认真,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气象科学基础资料。
气候变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演变是当代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探讨,都要用到过去时期(几百年、几千年乃至万年以上的)的古气候的信息。出于这种迫切需要,在全球气候研究计划WCRP中,就曾列有收集历史时期古气候资料的内容;在当前执行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IGBP中专门设有研究过去时期全球变化的子计划IGBP-PAGES,其目标之一是获取近二千年的高分辨率的历史气候资料。各国科学家千方百计地通过冰芯、沉积物、珊瑚、年轮等方法来取得过去气候的信息,花费很大,准确性不很高,因而国际学术界很希望有人把中国的历史文献中的记录整理出来。本书将中国古代对大气现象的直接观察和相关事件的记录作了系统的辑集,时间长达三千年,这是只有我们国家才能够提供的宝贵的科学财富。
这份难得的基础科学资料的问世,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和气候预测有着重要意义。比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研究,科学家们注意到,在出现变暖趋势时,地球上气候的年际变率有改变,特别是在季风气候区这种现象更显著,这就很需要查考在过去的几百年、几千年是不是也出现过这种现象,以及它们的定量特征、出现规律和背景条件等等。又如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模拟出在各种因子的不同的强迫作用下的气候变化,但这些理论研究的结果,需要用相应的气候实况来检验和证实,而这样的足够多的有典型意义的气候实况,可望通过对历史时期气候的复原研究来得到。对气候预测来说,我们需要利用可靠的历史气象记录详细地分析过去的气候究竟是怎样变化的,才可以有把握地外推未来的变化,并警惕那些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而近代气象观测记录中未曾见到的重大气候异常的发生。另外,这份史料对减轻和防御自然灾害也是十分有用的。书中辑入的中国历史上各种气象灾害的详实记述,尤其是当时人记当时事的记载,可以直接用于研究自然灾害规律、灾害发生背景、灾例评估和气象极值的推算等,为制定与执行防灾、减灾的措施提供咨询和佐证。此外,本书还辑入了与气候有关的蝗、螟、虫灾、疫病、收成、饥荒、赈济的记载,这是研究历史上生态变化、人类活动与社会影响的宝贵资料。更可贵的是这部系统的史料长逾三千年,它的丰富内容将会增进我们对过去的气候的许多至今尚不清楚的那些问题的认识。
本书并非是一部枯燥的资料集,由于它广采博引,将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些精妙文字也纳入其中,许多记述还是相当生动的,甚至带有趣味性的。尤其是甲骨文中的气象记录首次被系统地整理出来,尽管它只能按“类举”来辑入,却引起我们很大的兴趣。这些多方面的历史记载,其价值不止于提供一条、两条气象记录或气候佐证,也启迪我们对古气候、古环境问题的综合思考,还让我们领略一番古代文学、史学作品的风采。从这部书中还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气象观测活动和古人对大气科学的认识,这对研究古代气象科学史技术是很有价值的。
古代史籍中的气象记载不能像仪器观测那样精确,文字记述难免有误、有伪。从浩繁的古籍中系统地将气象记录进行筛选和甄别以得到可信度高的记录,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它需要一定的知识素养和综合判断能力。编写者们本着对科学事业的认真负责的精神,持非常严谨的态度,对初步获得的二十多万条记录逐一考查其来源、订正记载的错误,并对记载来自多源、辗转抄袭、流传刊刻的复杂情况也试作了清理。这项大规模系统考订尽管只是一次初步尝试,但却使气候史料的品位大为提高,表明我国的历史气候研究步入一个新阶段。这项整理、考订的工作量十分巨大,编写者克服了多重困难,以极大的耐心,甚至可以说是凭着坚韧的毅力来坚持进行,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后要提到的是,在目前学术著作出版普遍感到困难的情形下,江苏教育出版社承担了本书的出版。这种大力支持科学事业发展的精神值得高度赞扬,我谨表示深深的感谢。
我相信本书的出版将受到国内外大气科学、地理学、灾害学、农业以及生态科学界读者的欢迎。
陶诗言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4年
一、体例
本书为编年体,将我国公元前23世纪至公元1911年三千多年间的各类气象记录依年序辑集。甲骨文卜辞中的气象记录按项目作分类例举。
二、整编内容
本书辑集了历史上各种天气、气候、大气物理现象的文字记述,包括水、旱、雨、雪、冷、暖、冰、冻、霜、雹、风、尘霾、风暴潮和大气声、光、电等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和情景;各种气象灾害的范围、危害程度和灾后赈济、蠲免;与气象条件有关的物候、农业丰歉和病虫害及疫病、饥荒、奇异现象等内容。
凡无明确年代的气象描述,未予收录。
三、史料来源
本书共查录史籍8228种,实际采摘引用7835种。其中地方志7713种,纪传体史籍28种,即二十四史及《新元史》、《明书》、《清史稿》和张其昀、肖一山总纂之《清史》,各代会要7种,各代纪事本末6种,及《资治通鉴》、《通鉴外纪》、《明实录》等,并酌量收入笔记、碑文。此外,还参录《太平御览》、《册府元龟》以及政书类之“十通”等。
甲骨文卜辞按气象项目分类例举,主要采自《甲骨文合集》。
中国古代气象记录尚有一部分见于私人日记和清代的宫庭奏折档案,鉴于其记录体例另成—格,本书未作系统收录。
四、纪年
本书各条记录的年代采用帝王纪年或帝王年号标示,并注明干支纪年。为便于使用,又依据陈垣《二十史朔闰表》和方诗铭《中国史历日和中西历日对照表》,将对应的公元纪年注于帝王纪年之前面。西周共和元年以前无准确纪年,谨据翦伯赞《中外历史年表》和《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约注为公元前XX世纪。各条记录中的日期(月、日)均依古籍原文照录,未作中西历日的换算。由于农历与公历的差异,农历纪年的岁末,实际上已跨入公历的次年岁首,请使用本书时留意。
在多个朝代并存时,采用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中第一次序的年号作为本集的帝王年号,史籍原文中的帝王年号则照录之。
甲骨文气象记录的定年,沿用五期划分法注明卜辞契刻的时代。从盘庚到殷末,期别以1、2、3、4、5先后顺序表示,据《甲骨文合集》照录之。
五、史料编排
鉴于各历史时期的史料主体来源及记述详略差异较大,故本书的编排方式以元代为界,前、后有所不同。元代及其以前的气象记录采用编年体通例,即一年之中各项记录全部按月、季先后为序编列,将未注明月、季只有年份的列在最后,而同一月份的多条不同出处的记录则予并列。元代以后的明代和清代气象记录,仍沿编年体格式,但各年度的史料先按地名依序排列,其下再以月、季为序编列。对古籍原文中已存在的日序、月序的颠倒记述不作更动,对包含多处地点的记载也不作割裂分置或重复辑入。同一地名在同一年内有多条不同出处记录的,其地名只列出一次。
明代、清代记录按地名依序排列的原则是:全国性和跨省的大区域史料置于该年序之首位,其后按各省(市、自治区)-地区(市)一县(市)的顺序排列;各省(市、自治区)内跨县的记录,则列于省内记录的首位。这些跨省、县的记录条的前面,均不列示地名,改以空格表示。凡明、清时行政区划与现今政区不相对应的,仅按其治所的位置纳入排序。
凡持续多年的事件的记述,仅在第一年录入全文,在其后各年份中只作简记,不再重复辑入。如“光绪三年、四年大旱”,仅将原句列于光绪三年条下,而在光绪四年条下录为“大旱”。其他多个年份的并列记述,如“嘉庆七年、二十年、道光二十二年大水”,亦作同样处理。
六、史料中地名的处理
本书西周一元代气象史料中的古地名,仅择少数加以注释,另编有“中国古代地名沿革简表”(见附录)供读者参阅,此“简表”之后列出本书编写时参考使用的历史地名图书的目录,以备详细查考之用。明代、清代气象史料数量大,覆盖地域广,为方便使用,特在各条记录前增列今地名,以表示史料中古地名的治所和大致范围:当气象史料记述范围的古代之府(直隶州、厅)境不便用今地名表示时,则用其治所的今地名列出;当某一条记录中出现多个县名或涉及数府、县范围时,一般按首见之县名或首见府治所的今地名,用“XX县(市)等”列出;今地名采自中国地图出版社198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册》,唯将原广东省海南行政区和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改为海南省。另外,各少数民族自治县的全称略写,仅用“XX县*”表示。
七、史料的考订
同一史实见诸多处典籍者,皆追溯其原始记录,删除误录者和重复者,一般仅取首见史籍或最早版本的记录辑入。若经考订,晚期版本记录更为翔实者,酌用晚期版本的记录。
同一史实在多种典籍中记述互有出入时,经考订择可信者录之;遇有难于委决者,在其后加“按”或“注”,同时也并列出其他的不同记述,以供参考。凡在通志、府志中已有概括记述,而县志中又有详细记述的,酌予并录。
本着以当时人记当时事最为可信的看法,凡清代和民国纂修的地方志所载元代以前的事件记录,仅酌予收录;仅见于《古今图书集成》等类书者,未予收录。凡载于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及张心澂《伪书通考》之“伪书”的史料,未经前人考订出时代及作者的,一般不收录,仅用于考订史料时参考。
史籍中的避讳改字,本书据陈垣《史讳举例》予以复原。
八、史料出处的标注
每条史料的出处均在其末端注明。史书类注书名和卷别,如《后汉书·张衡传》、《新唐书·玄宗纪》下、《资治通鉴·晋纪》四十九;经书类注书名和篇名,如《尚书·金滕篇》;地方志在书名、卷别之前加注帝号,以示版本,如同治《续纂江宁府志》卷十七宦绩;遇同一帝号有两种以上的同名地方志者,再加注年号以示区别,如康熙八年《靖江县志》卷五灾祥、康熙二十二年《靖江县志》卷十四尚义等;凡遇地方志不分卷或无卷次、卷名的,卷别项则省去;其余古籍只在书名前注朝代和作者名,如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碑刻类注收藏地点和碑名,如《山东省昌乐县东台官庄·霜麦碑记》。
九、其他
本书一般采用汉字简体,唯遇有歧义的字仍用繁体。古籍(包括原文和书名)中的异体字和通假字一般依原文照录,个别可能引起误会的,作了统改。
古籍文字中原有的注,仅择必要者用方括号标出。西藏史料所记之奏报年月,用方括号注在文前。史料之删节处,为语意完整计,酌将史实所对应的日、月、干支、地点、姓氏、国号或事由等用圆括号插入文句中。原文缺字或原刻本漫漶不清处用方框表示。引用文献原本无标点者,由编者试加断句标点。
张德二,女,1943年2月生,江苏镇江人。1965年南京气象学院毕业、1986-88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研修。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历任中国气象科学院研究员,中科院西安黄土第四纪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等职,现任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研究首席专家、研究员,中国气象局科技委委员,中科院兰州冰芯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学术委员,中国第四纪科学委员会常委。
S-粗集与粗决策 内容简介 本书给出了S-粗集的两类形式:单向S-粗集和双向S-粗集以及S-粗集的遗传、记忆特征,提出S-粗决策,给出S-决策分析模型;S-粗集...
深入理解生态学-理论的本质与自然的理论-(原著第二版)-导读版 本书特色 《深入理解生态学——理论的本质与自然的理论(原著第2版导读版)(精)》是生态系统研究所...
常见蜘蛛野外识别手册 本书特色 蜘蛛很常见,但经常被人们注意到的,却就那么几种,再加上受不恰当宣传影响,使得很多人对蜘蛛有着较强的恐惧或厌恶,从而忽略了蜘蛛的美...
科学的历史研究 内容简介 《萨顿科学史丛书》总序译者的话科学史的理论基础四条指导思想科学和传统科学史的科学基础科学史的历史与实践已做的事与要做的事科学史教学是可...
中国数理天文学 本书特色 本书为《数学与科学史丛书》之一,按照传统历法的编排次序,逐次论述了中国古代数理天文学的太阳运动、月亮运动、日月交食与行星运动方面的算法...
卫星气象学(第二版) 目录 **章 绪论**节 卫星遥感的意义和内容第二节 气象卫星遥感探测的特点第三节 卫星资料在大气科学和其它领域中的应用第四节 极地轨道卫...
本书的目标,是要从后现代,或者也许更精确地说是从后结构(post-structural)的视角来阐明复杂性概念。从这种视角获得的最明显的结
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基础微生物学实验技术、应用微生物实验技术、微生物接种与培养技术、微生物纯种分离技术等内容。微生物学实验技术 目录 **...
科学哲学导论 内容简介 本书作为一部科学哲学论著,是我近20年来从事西方科学哲学研究的结果。虽然国内外本领域的菱已经出版不少,但我还是认为这本书自有特色:1.本...
唐娜·哈拉维编著的《灵长类视觉--现代科学世界中的性别种族和自然》讲述了:故事总是许多讲述者和听众的共同产物,他们并非都是
夸克.轻子和规范场-第2版 内容简介 依据通行的观点,物质的基本彻块是夸克与轻子,它们通过杨-米尔斯规范场的媒介相互作用(在这种场合下引力被忽略了)。这就意味着...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 本书特色 《郑国锠细胞生物学》对《细胞生物学》(第二版)进行了大规模修订,在内容的更新和版式的改变上均有较大改变。章节的基本结构与第二版保持一...
中国古代度量衡 内容简介 《中国读本》系列涉及历史文化的各个方面,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本书是该系列中的一本,书中包括了:度量衡的萌芽时期、大禹治水和度量衡...
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 本书特色 本书包括:弗朗西斯·培根与亚当·斯密;古代社会的“研究与发展”;所谓黑暗时代;商业革命等内容。科学研究的经济定律 内容简介 作者从...
近几十年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但同时又面临着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局面。当科学家想到太阳具有几乎无尽的能量时,他们便
《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给出了20世纪场论的概念发展的广泛综述,涉及从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场论和规范场论的概念发展。作者针对这
同类相食 :一部生物生存进化史 本书特色 大家都不知道的在你看完这本书后,你都会知道!为什么大多数鱼会吃掉它们的孩子?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有能力在饥饿中生存下来?...
技术过程的价值选择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将技术史纳入哲学的视域之中,基于价值选择的视域对技术过程展开探究,即从哲学的维度和史学的维度对本书所研究主题展开剖析。技术...
力学和对称性导论-(第2版) 本书特色 本书是Springer《应用数学教材》从书第17卷,是一部经典力学基本教程。书中对动力系统中的活跃分支——可积系统、混沌...
半导体物理学-(第7版) 本书特色 本书以正确阐述物理概念为主,辅以必要的数学推导,理论分析有一定深度,但又不是把基本物理概念淹没在繁琐的数学运算中,使读者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