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中央研究院”院士、思想史大家王汎森代表作全新增订,葛兆光、罗志田特别推荐
★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发现晦暗不明的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断裂、跳跃、游移、烦闷,人真的能在自己身上克服他的时代吗?
★学术与社会、政治之间始终不曾消失的紧张,背负 生命危机感的个体,在新与旧、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徘徊挣扎
【内容介绍】
为什么现实中的“礼学大家”在日记和未刊著作中会有极端反叛的面孔?晚清以来,面对时代的困局和挑战,中国民间社会又有什么反应?为什么有的西方主义要反西方,有的传统主义却是反传统的?历史记忆是怎样被压制下去的,又是怎样复活的?近代中国,为什么学术会逐渐沦为阐释现实的工具?何以知识精英会自问“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
适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晚清士大夫和民国知识人的学术追求、思想世界乃至个人命运与时代剧烈碰撞,从应对“传统学术与思想内部的危机”,到“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纠缠与徘徊”,再到建立“学术社群”的努力、学术世界主义与学术民族主义间的两难选择,思想与学术的系谱贯穿其间。而在原有秩序已经崩解的近代中国,任何一种思想都有机会脱颖而出,同时也有许许多多的思潮在竞争,必须摆脱“后见之明”式的,或过度目的论式的思维,巡回往还于“史家的逻辑”与“事件发展的逻辑”之间,才能发掘其间的复杂性、丰富性及内在的张力,发现晦暗不明的思想与人物,倾听多元竞逐的声音。
【名家推荐】
关于“近代”、“思想”与“学术”,原本那些宏大而牢固的论述,构成了一个强大的脉络,既规定了历史叙述的边界,也限制着我们理解的视野。汎森兄读书多、用心细、思考深,最善于重新探究历史底层和发现隐没资料,在“坚如磐石的堤防上凿洞”(用他自己的话),也最善于巧妙地选择“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在本书中,他不仅使原本有关近代思想与学术的论述“去脉络化”,也总能通过特殊的资料选择、别致的切入角度、清晰的文字表述“再脉络化”,从而可能重建一个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与历史系特聘教授)
本书以动态而非静止的眼光考察世局对读书人的困扰以及后者的因应,使时代社会、政治与思想、学术的关联互动得以凸显。文字晓畅通达,辞足达其所欲言;既能关照今日西方学界思考的重大问题,又体现出作者对晚清学术传统内在理路的深刻把握,且所著皆“见之于行事”,并不以“空言”似的泛论出之,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必会成为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研究的典范之作。
——罗志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
王汎森,1958年生,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中央研究院”院士、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明清至中国近代的思想史、学术史等领域的研究。代表作有《章太炎的思想》《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傅斯年:中国近代历史与政治中的个体生命》《晚明清初思想十论》《近代中国的史家与史学》《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学术与心态》《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等。
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恽代英等思想家对知识分子所持的论点,在后来基本上是延续未变,并且形成国家政策。任何一种有关中共知识分子历史的研究中,都很清楚指出,虽然中共领导人承认广大知识分子是革命动力之一,是首先觉悟的成分,但知识分子所受到的对待基本上是不行的。在不行中仍然有起有落,知识分子有过两个“春天”,但也有无数的压抑,中共领导人们有的傾向压抑“戴眼镜的”(如李立三、张国焘等),有的持较宽大的态度(如周恩来、邓小平等),但是无论宽严,其理想仍是把知识分子改造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毛泽东在建国之初宣示,对知识分子要“团结、教育、改造”,而所谓“改造”,就是改造成工农阶级的一部分。只要稍一阅读相关的文件,我们可以发现,凡是想为知识分子争取比较宽大待遇的,就反复论证当时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的一部分了。如1950年,在《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中说当时全国二百多万知识分子中,大多数属于“职员”,而“职员为工人阶级中的一部分”。周恩来于1956年发表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中说,知识分子中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部分”,邓小平在1977年至1978年所主持的一系列会议,反复论证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了1983年,胡耀邦也是借着宣告知识分子已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来提高知识分子之待遇。凡是要打压知识分子的时候,则每每要从各方面阐释知识分子仍不能算是属于工人阶级,譬如毛泽东在1957年7月9日的上海干部会议上有名的讲话,强调知识分子不是工农的同盟兄弟,而是工人、农民请来做服务工作的,要听工农使唤。不管是要整知识分子或善待知识分子,在理念的展现上,仍然与“四民皆工”或“我为什么还不是一个工人”的想法相一致,足见它早已由早期的思想讨论变成为国家政策。使书人自已造自己的反,自己贬低自己,其后果当然是很明显的;自贬久了,统治者就要把你彻底踩在地上了。读书人既然这么贬低自己,统治者...
——引自章节:近代知识分子自我形象的转变
1969年中山大学的一份“形势报告”中有一段叙述,为我们猜测陈寅恪最后三年的精神状态留下极为重要之原始资料——“陈寅恪对于蒋家王朝的覆灭,对于亡国、共产党是不甘心的。他声称不吃中国面粉,不为五斗米折腰。他狂叫兴亡遗恨尚如新。他还说:虽然年纪老到皮包骨了,但还不愿死,要看共产党怎样灭亡,死了以后,骨灰也要抛在大海里,不留在大陆。简直反动透顶,恶毒至极。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革命群众对他也确实愤恨至极……他要至死不变,就让他带着花岗岩脑袋见上帝去吧。”陆键东表示,在中山大学当年的“总结”或“形势报告”中,用了这样的评语,陈寅恪是唯一一人。如果这份“形势报告”多少可信,那么陈寅恪则是到死都不愿调和“真谛”与“俗谛”之间的对立与紧张
——引自第494页
华南常见园林植物图鉴 本书特色 《华南常见园林植物图鉴》共收集南方常见园林植物70科244种,这些种类在南方园林中广泛应用,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实用性。读者可根据...
尹帅军,笔名牧川,1981年生于陕西渭南,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后从事工程建设多年,2008年金融危机后开始关注并评论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
材料力学:英文版:第5版 本书特色 材料力学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归纳的过程,“铁摩辛柯体系”或“归纳法体系”以学科的“逻辑”反映了“历史”的演变,大概是因...
谢宗博香港中文大学会计学硕士,公共管理学硕士,澳洲资深注册会计师、美国注册管理会计师。上海某生物科技公司副总裁、财务总监。曾以全省公务员考试第一名的成绩入职,在...
第一口咬在法国面包和法国黄油上,我那还在沉睡中的味蕾突然苏醒了,一阵痉挛……我失去了我的童贞,那种对美食一无所知的童贞。·世界上只有两件事能激起我们最强烈的反应...
王夫之法律思想研究 本书特色 本书是关于研究“王夫之法律思想”的专著,书中具体包括了:“趋时更新”的法律时变观、法贵简而能禁、“求天理于人欲之中”、人为万物之灵...
由于《义和团战争的起源:跨国研究》在2003年初由Rotledge公司出版发行后在欧美学术界的广泛影响,作者得以荣获美术国会图书馆基辛格讲座教授的资格。这不是一...
古今名人命鑑,【民國】徐樂吾撰,六卷,線裝。據虛白廬藏民國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上海徐樂吾自刊本修復清理出版。本書內容收古
使碧昂斯活力焕发的健身秘籍,JAY-Z作序,坎耶倾情推荐好莱坞明星私人教练写给你的身体使用手册◎ 编辑推荐·好莱坞明星私人教练,接地气的健身营养经验作者作为明星...
《青瓷》惟妙惟肖地再现了当代中国商人对关系的顶礼膜拜和娴熟利用,让我感触颇深。或许,中国商人应该从书中得到警示并反思其中
胜间和代(katsuma kazuyo),1968年出生于东京。经济评论家、注册会计师。毕业于庆应义塾大学商学院,早稻田大学财经MBA。19岁即通过注册会计师考...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维扬,位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有“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是世界美食之都、世界运河之都。古往今来,众多文士名流,醉心于扬州的风情风物...
鸡蛋花花,布偶设计师。1999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艺术设计系后在大学任教至今。业余时间较多,凭兴趣而创作,涉足设计多领域,插画、首饰、flash动画、布偶、黏土...
这碗粥,离经叛道,纯良无二。喜欢天马行空,在现实和童话之中畅想。作品:《采红》《绊橙》《却绿》《逢青》《扶蓝》《乌白》
作者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十八岁后回
苏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驻会专业作家。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代表作包括《园艺》、...
当年明月,副研究员,明史学会会员,青年历史学者,心灵历史开创者,担任国内多家电视台文史类节目主讲人,畅销书作家,所著作品《明朝那些事儿》销量过五百万册,为三十年...
A spellbinding narrative of the high-stakes mission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A...
Christianity, one of the worlds great religions, has had an incalculable impact ...
当今社会。人们对参透、掌握对方心理的能力有着极大的渴求,都希望能看透他人、保护自己、获得成功。《人性潜规则:把握人生进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