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幻想蕾蒂西娅远走他乡,在一个称她心意的地方隐居下来,从此销声匿迹。我幻想的不是死者的复活;我试着去记录生命沉入水底之际,在水面上留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波纹。
在19世纪的旧制度之下,性侵受到了极大的纵容。是女人激起了男人的欲望,男人只是将它表现出来而已。这体现在定罪上的颠倒黑白,其逻辑源于一种价值判断,它置“弱势”的性别于强势的性别之下,使“半人”服从于完整的人。在夫妻关系中,暴力的概念是不可思议的。根据拿破仑的民法典,女性应该“服从她的丈夫”。显然,丈夫对性的需求找到了一个发泄口。在新婚之夜,对贞洁而无知的年轻妻子施加的性关系是一种义务。暴力构成了人权的一部分。
为了摧毁某个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人,光是杀死他还不足够。必须首先让他出生在一个暴力横生和混乱不堪的环境里,剥夺他情感上的安全感,破坏他的家庭,接着把他安置在邪恶的寄养家庭里,对他不闻不问,最后,当一切都结束之际,用他的死亡大做政治文章。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上,女性正遭受着辱骂、骚扰、殴打、强奸和谋杀。在这个世界上,女性并不拥有完整的权利。在这个世界上,受害者忍辱负重,以沉默来回应暴戾和殴打。在闭门庭审上,缺席的总是这些死去的人。
我试着去记录生命沉入水底之际,在水面上留下的那些稍纵即逝的波纹。
没有一个社会能根除犯罪,哪怕是极权主义。恶、犯禁的欲望、渴望、疯狂都是人类的组成部分,零风险是不存在的。
通过声明,政府在事关同情和安全的言论中也暴露出自己的逻辑:对情绪的垄断足以提供一种权力,借此就可以指出有问题的人。
但是没有什么拦下蕾蒂西娅。谁会挽留她?爸爸喝啤酒打人,妈妈吃药睡觉,帕特龙先生教训人、摸屁股。蕾蒂西娅继续走下去。她的创伤记忆暗中指引着她。当好斗的男人向你们发号施令,你们就向他们屈服了;当他们要举手打你们,你们就处于晕厥状态了。危险与恐惧产生了某种冷漠,好像你们的精神蜷曲成了一团。你们的意志停滞了。这事发生在你们头上,但却好像是别人的事。
蕾蒂西娅一案揭示了21世纪里堕落男性的幽灵,男性的专制,畸形的父亲身份,还没有死去的父权制:酗酒的父亲、神经质的人、感情丰富而多愁善感的骗子;猥琐的父亲,眼神直勾勾的恶棍,在角落里乱摸你们、满嘴仁义道德的父亲;吸毒成性、满嘴谎话、试图操控一切的帮派分子、永远成不了父亲的人、用赤裸的双手处刑的兄长;长官、有权势的人、总统、决策者、诱人的权力。震颤性谵妄,过度热情的毛病,致命的爆发,民粹主义罪行:四种文化,四种男性堕落,四种英雄化暴力的方式。
犯罪就是生活中泛起的血淋淋的泡沫、施虐狂的日常活动、冷酷的喧嚣、文盲和长舌妇的消遣,他们沉湎于人们的不幸,热衷于窥视他们肮脏的私生活。
命运如此怪异,一如这转瞬而逝的名望。在世人眼里,她诞生之时就是她死亡的那一刻。
遭受虐待的婴儿,被遗忘的儿童,受安置的女孩,羞涩的青年,自力更生的年轻女子,这就是蕾蒂西娅·佩雷
人员方面做出的巨大牺牲,还有(也许最主要的就是)配偶和孩子方面的牺牲。
没有传媒,没有把耸人听闻的事情传送到全国各地的广播,蕾蒂西娅·佩雷就不会存在。在她失踪的那一刻,上千万从来没有听说过她的人得知了她的存在。电视、电台、报纸和网络都树立起了这样一个矛盾的形象,她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她的消失,她活着是因为她死去了。
记者有时会变成无耻之徒、目无法纪的唯利是图者、吸血鬼,但是他们的职业是提供信息,因为不论是哪个公民都需要知道发生在他身边的事情。
一个社会新闻发端于公众意识,因为它位于故事、媒体领域、敏感性和政治环境的交汇点。这些“大案件”是弗朗索瓦·德·罗塞特《悲剧故事》的后继者,在大众传媒到来之前的1614年,他就用充满了鲜血和性、残暴犯罪、原始复仇、下毒、强奸、火灾的故事让人心潮澎湃、魂飞魄散,人们只消坐在自己的扶手椅上,就会瞬间身临其境。这些惊悚的、巴洛克风格的故事让人惴惴不安,但它们并不迎合读者的变态心理,而是将它清除掉,这是一种宣泄,帮助读者克服时间的怆痛并驯服死亡。
帕特龙先生,他是代理父亲,还是滥用职权的家庭助理员?他怀有的是名副其实的警惕,还是对情人的妒忌?他的严厉有利于迷失的青少年,让人安心,还是说,他对未成年人而言就是暴君?
一桩社会新闻意味着一个有罪之人。一桩恐怖的社会新闻需要一个怪物。怪物必须被关起来。这种分析上的简单化传达出了我们社会深处的一种运动:指定所有罪行、所有意外、所有疾病的必要性,以及一个引来众怒的负责人。伴随着有罪之人身败名裂的是受害者的提升:后者之所以无辜正是因为前者的卑鄙。这种解释力图催生出一个善恶参半的社会。
帕特龙—萨科齐构成了轴心,这是一种因审时度势而订下的政治——情感契约,它表现为一种相互利用的策略,每一方都试图操纵另一方的欺骗游戏。
面对我们的死亡,我们之间存在着隔阂,而他人的痛苦将我们攫取,萦绕和盘桓在我们头上,并挥之不去。对于我们自己,我们无能为力。我们的创伤就是我们自己,我们生命中的悲剧和常态、我们被驯服了的神经症,我们对此习以为常,就像是面对着某处的残疾。
啊,只想和你们说,看看你们的身边,不再有我这个说谎的人了。
性建立在暴力之上,但是对性的拒绝也会招致暴力。
在我们冒险的日子里,一道难以察觉的微光将我们拯救:我们对父母的爱,对我们的死亡会给他们造成的悲伤的恐惧。我们因此在悬崖边停下了脚步,我们往回走,我们找到了回家的路,但并不后悔在未知世界里迈出去的那些步伐。
蕾蒂西娅作为女性而死去,她身上存在着一个有待被降服、战胜和消灭的女性。杀害蕾蒂西娅的这一罪行既是惩罚也是报复,饱含对女性的厌恶。
但是,我自己不就是一个男人吗?我不只是一个有资质的学术权威,我是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作家。我不代表谁,我对你们进行调查,对你们生命中那些惨烈的悲剧进行调查,我投入于你们的秘密中去,我重新打开了你们的伤口,我询问你们的亲友,我试图揭示你们生命的意义。然而,出现在一本书中,看到自己被表现出来、被解剖、被说明、被公之于众,这是一种暴力的形式。
罪犯是如此骇人,犯下了如此残暴的事情,他要高于多数人,为人父母者、大学生、杂货店主、公证处文员,所有这些过着井井有条生活的平庸之辈。因其全部的恶的能力——因其勇气,他凌驾于这些人之上。
凶手对“他的”受害者施加的权力体现在:他不仅夺走了她的生命,还支配了这一生命的轨迹,从今往后,它面向的是致死的会面、无法回头的宿命之旅、夺命的一击、对尸体的凌辱。
在一个变动的社会中,社会新闻就是一个地震中心。
在闭门庭审上,缺席的总是这些死去的人。
生命史
女性所承受的那些暴行被记录在案、形诸报告,千言万语,却道不尽如今西尔维娅·拉尔歇目光中痛之入骨的恐惧。这是对嗜酒而暴力的父亲的恐惧,对那些割破你们的皮肤、对待你们犹如处置财产般肆意侵犯的男人的恐惧;这也是对其他东西的恐惧,对权威的恐惧,对人类的恐惧——颓丧和期待交织其中,凝固成僵硬的笑容,表现为害怕做错事,并为了讨好别人而默默地全力以赴。
通过老师、宪兵、法官、记者,词语总是或多或少地被强加到杰西卡头上。我自己则小心翼翼地记录了这些词语,它们既是属于她的,也不是属于她的:一旦它们简化了事情的复杂性和私密性,一旦它们出自其他源头,比如她的律师或财产管理人的建议、刑事法庭的判决、电视报道,它们就化作青烟,从她身上飘过,不再能触碰到她了。
我读过点这方面的书。约翰·鲍比(John Bowlby)开创了1960年代末的依恋理论,儿童精神病科医生莫里斯·伯杰(Maurice Berger)则是他的追随者,他曾写道,儿童需要和一个“稳定、可靠、可预见、容易接近,能够理解其需求和平复其紧张的”成人形象建立关系。没有这样一个照料者(或者说“给予关心的人”),他就没有情感上的安全感,没有信心,没有着落,因此也就没有去发现新世界的能力。
“因为尖叫和打斗,我经常在晚上醒过来……人们在童年遭遇的暴力,就像是一种人们教授给你的母语。”
马蒂诺和图谢,他们直到最后都是调查的双引擎。
人世没有条理可言,大人物争执不休,爸爸和妈妈表现不佳。
幼稚、头脑不清,还是死亡的晕眩?
在18世纪,丢弃幼儿被当作是一种产后避孕的方式,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它成了社会问题的一个方面,年轻女性通过这种手段来保住饭碗,继续苟活下去。
尽管面对着信息发布的急迫性、收视率的竞赛和语言的格式化,但每一个人都在使用着一种类似于轻柔的裹尸布一样的语言。
美丽就是品位,一种个人天赋,但也是一种报复。发育停滞会让女孩在青春期变得消瘦。她们一边吃着薯片、品客、麦当劳等垃圾食品,同时还保持着苗条的身材。美丽是一种保证——光彩、微笑、体贴、愿望,这些都会取悦旁观者,打消他们的顾虑。对于商业和服务业行当而言,它提供了客观上的优势。针对平民阶层出身的西班牙年轻女孩,莫雷诺·佩斯达涅说道,“对身体的投资”是一种避免其阶级命运的方式。
按照萨特在《词语》结尾的说法,蕾蒂西娅就是一个21世纪的女孩,是被所有的人所创造出来的,男女和女人、女孩和男孩,她等于他们所有人,又和任何人都不等同。
蕾蒂西娅的每一张自拍都表达了尽善尽美的欲望,希望引起某一个人的重视,从这样的生活中,从被朋友组成的“公众”的观看中获得满足。
男人,就是那些用剪刀解决争端的人,用拳打脚踢让你们惊惶不安的人,让你们拿着餐巾纸好让他们把精液射在上面的人,刺伤你们的人,就像处理鸡肉一样捣碎你们脖颈的人。在他们眼里,你们要么是被用来取乐的东西,要么是出气筒。还有就是那些部长、领导,也就是那些在电视上讲话的人,他们下达命令,他们是有理的,他们谈论到你们,谈论着你们,对你们夸夸其谈,就你们夸夸其谈。最终,赢的总是这些男人,因为他们把你们变成了他们想要的样子。
杰西卡,我们的女儿。她早上起床,她出门上班,她练柔道,她努力考取驾照,她有一个女朋友,这已经是对金科玉律的一种胜利,对绵延至今的臣服机制的一种不易察觉的消耗。一个背着背包行走在城市里的无名年轻女子。为了两个人而坚持的抵抗者。但愿她能原谅我们。这本书是献给她的。
人们喜欢这种让人安心的对立,谋杀的纯粹性,不留余地的残暴;但是,一个相信圣人和怪物的社会是一个焦虑的社会,它需要神性的传递以便获取对自己的一点点信任。政客深知这一点,便致力于攫取受害人身上的光晕。
这些可怕的日子让人筋疲力尽。人们一起等待、发冷、战栗。到了星期五的晚上,人们逃出布列塔尼亚的议会,惊讶地观察到,街上有人、有车、有店铺、有露天咖啡座,而且,生活还在继续,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如果我思念死者,我就会为生者而写作。
卢梭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卢梭散文选》选译了二十七篇卢梭的散文,其中大部分系**次译成中文。这些作品较全面地概括、反映了卢梭的思想脉络及心灵与...
少年犯罪纪实 本书特色 能挽救一个少年,就等于挽救一个濒临破碎的家庭。由一个个美满幸福的家庭构成我们安定、向上、发展的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和保护每一个学生...
沈卫荣,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主要社会兼职有西北民族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在国内外发...
莱茵河/散文译丛 内容简介 文学作品四大门类里,散文不同于诗歌、小说,如果说诗歌是属于精神史的,小说是属于社会史的,集中众多艺术功能的戏剧是属于广义文化艺术史的...
花都调色板 本书特色巴黎是块魔术师的调色板,采一截成功的耀红、半片失意的冷蓝、几滴梦想的金黄,三种原色,加上巫婆的黑袍、和平鸽的白羽,便调出个彩虹大旋涡来了。这...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明清近代卷 内容简介 本书所选收文学作品的时代,自先秦迄于近代,共分四卷:先秦秦汉卷、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宋金元卷、明清近代卷。 ...
魏爱莲(EllenWidmer)出生于美国明尼苏达州,美国汉学家。在康涅迭戈州卫斯里安大学(Wes-leyanUniversity)任教二十五年,现任麻省
艺文类聚-心香寄远 书信 本书特色 书信是一种重要的文体形式,它不仅是人类情感*真实的倾诉,也是人们交往、沟通的重要手段,许多书信本身就是很有文学价值、颇具艺术...
伊犁秋天的札记 本书特色我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周涛的散文作品集,他以浓郁写意的笔墨描绘了祖国边疆,主要是作家熟悉的北疆万里河山的波澜壮阔,贯穿着对生命的颂赞、崇...
小窗幽记 本书特色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不仅创造了四大发明等物质财富,也留下了许多博大精深的精神财富,凝聚了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聪明和智慧。这些财富对提高全民文化...
告别未名湖-北大老五届行迹 本书特色 北大老五届,是指北大理科1960—1965级,文科1961—1965级的学生。这个九千多人的群体,在1968或1970年间...
《悼念集(英汉双语)》内容简介:童年并不幸福的丁尼生进入剑桥大学后可谓度过了人生中最快乐的几年,而这快乐大部分来自他结交了
我的音乐笔记-肖复兴文集-卷一 本书特色 《我的音乐札记》是一部为孩子写的古典音乐简史,作品从音乐家出发,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帕莱斯特里那,到古典主义时期的巴赫、亨...
三十七孔窑洞与红色中国 本书特色 本书是一部对卑微苍生内在旺盛生命状态的吟述。全书以时空交错的方式,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同陕北高原上窑洞主人们几十年的生活变迁及...
德尔苏.乌扎拉-专供版 本书特色本书主人公德尔苏·乌扎拉是乌苏里地区的一个猎人,为本书作者担任向导。在俄罗斯,他被视为“森林之子&rd...
李白诗集新注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出版★ 作者管士光为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编审,他曾师从刘忆萱先生攻读唐代文学研究生,硕士毕业论文即为...
《纳兰词典评》内容简介:在现代的钢筋水泥从林中,人们似乎渐渐丧失了对于古典精神的继承,直到重新阅读纳兰。我们几乎想象不出,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内容简介:《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一起并称“四书”,是两篇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经
在血与火中穿行: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纪实:1939-1945 本书特色 《战火中的行走》是一部纪实报告文学。“七七事变”以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为配合全民...
青葱 本书特色 《青葱》分“月亮纯洁得没有意义”“胖月亮已悄悄坐上屋檐”“他创造出永恒的时间&r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