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主张是将自然与人类清楚地区分开
我个人倾向于将这条分割线划在人类从捕猎和采集食物向农耕过渡的阶段
在大自然中不仅每一个齿轮与其他的齿轮相互啮合,所有的一切都与其他要素相互交织成一张大网。
灰熊在秋天靠野果子来维持生计,它们不厌其烦地用这种满是糖和碳水化合物的能量小球喂养自己的孩子,使幼熊体重稳步增加。
狼的出现使森林恢复了应有的荒野特质。
繁茂的树木使更多的树叶落入水中,最终带来了鱼类与贝类产量的提升。
现在我们不得不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小蠹虫究竟算不算害虫。在我看来答案十分肯定:不是!这些昆虫只是一种弱小的寄生虫,它们基本上只寻找那些已经有残缺的树。真正出现小蠹虫泛滥成灾的情况(昆虫种群数量增多,多到连正常健康的树木也能被消灭干净),发生在我们人类改变了自然的游戏规则之后。这种改变,有可能是通过开辟大型农场,或是通过排放污染物,导致气候变化——归根结底,原因不在小蠹虫,而在于我们打破了自然的平衡。
不错,人工照明给人类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我们体内都有一部生物钟,它依靠阳光来自我调节。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其中蓝色光的部分,可以判定我们处于清醒还是疲劳的状态。在我们的眼睛里存在一种叫作“黑视素”的感光色素。当它遇到蓝色光时,会给大脑发出一个信号:现在是白天。正常情况下它能很好地运作,因为晚上太阳下山后,光谱会转移到红光,致使我们自动就会感觉疲劳。
如果我们人类减少一点对自然的占有欲,那么其他的物种就会获得足够的活动空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鹤可以成为一位很好的环境大使,它们翱翔的身姿和号角般的啼鸣,提醒着我们,环境保护依旧任重而道远。
大约从零下5摄氏度往下,树木会迅速自我收缩,来改善自身的状况,也就是说它们会缩小树干的直径。但这并不是因为它们的木质由于热胀冷缩而收缩了,因为简单力学上的压缩对于树木周长的变化,只能起到不足一厘米的微不足道的作用。很明显,树干收缩的真正原因在于,树木将水分转移至内部,而这一过程在气温回暖后会再被逆向执行。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树木在冬眠过程中也不是毫无作为的。
对于所有物种,自然只给出了两条通向未来的路:适应或者灭绝。
从捕杀狼群开始的之后几年,直至今日所发生的自然地貌的变动,科学家们称其为“营养级联”。这一概念的定义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上而下发生了改变。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是狼,捕杀狼所引发的结果,或许可以称为“营养崩塌”。
正是狼群的回归开启了这一过程:河岸两边鹿的数量减少 = 柳树和白杨树的数量增多 = 河狸的数量增多。这样说您明白了吗?
人们过量地开发森林,砍伐大片树木之后,土地受到更多光照,使得草地到处萌发新芽,这就意味着食草动物可以获取更多食物,而数量也会随之增加。
这些狼群是自己返回的,它们从波兰出发并迁入德国,然后慢慢地从一个州扩散到另一个州。
在这件事情上,真正错误的并不在于动物,而在于那些总想要给它们喂食的人。
再说,即使是黄石国家公园,都经常会有人对自然频繁干预。在一些德国的国家公园里,更是有人肆意乱砍滥伐,这样的现象比发生在普通经济林区还要严重得多,那些责任人将那些被肆意砍伐的区域称为“开发区”,即使起初的意图是好的,但最终自然区还是会沦落为工业区。
只有当人们彻底收手,任由大自然的万物自生自灭,才有可能出现惊喜。这样做的方法便是,小心谨慎地帮助那些被四处放逐的物种重新回到原来活动的地方,或者反过来协助那些原本不属于这里的物种离开。既然在这里做不到彻底放手,我们就只能借鉴那些地球上其他地方发生的成功事例,比如美国国家公园。
这个星球上所有的生命体都需要营养素,比如矿物元素和氮磷化合物。这些营养素决定了植物生长的强度,进而影响到所有动物的生存。这里提到的动物指的不再只是鱼,而是也包含我们人类自己。人类是如何参与到这个生物循环中的,我们的祖先给出了最好的范例:首先人们为了获取居住所需的场地与建筑材料,把树林都砍伐殆尽,随后农民们在这片空旷的土地上开始农业耕作。
现如今,对地下水最大的威胁并不是气候转变,而是为获取燃料所采用的技术,尤其是液压破碎法。此法指的是利用高压将水泵入地下,以击碎岩石的方法。掺杂着沙粒和化学制剂的混合物使缝隙保持敞开,让石油和天然气得以向上喷涌而出。显然,大自然对这种粗暴的侵犯毫无防备。大自然的特性是永远保持稳定的状态,以及绝对缓慢。人们只能希望,不是所有地区都允许这种开采方法。
阔叶树底下通常空空如也,生长不出任何有营养的植物。只有那些孤零零的蕨类植物,以及在微弱的阳光下也能生长的野草才能生根发芽。
草本植物所含的养料普遍比耕地上的作物少,而且口感更韧,口味也更苦。
山毛榉和橡树几乎毫无防备地将其幼苗展现在所有动物面前,任由它们啃食,而这些树木唯一的武器就是它们给地面带来的一片昏暗,使得大部分有营养的植物无法生存,也就让森林这片栖息地变得对动物们毫无吸引力。
到目前为止,已经被发现的蚂蚁种类大约有10 000种,而德国《时代周报》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计算,它估算了一下各个不同蚂蚁家族的所有蚂蚁个体的体重之和:结果是,它们的总重量与我们全球所有人类的体重总量基本相同。
虽然有人会有异议,但蚜虫确实从森林蚁的保护中受益:由于瓢虫和食蚜蝇的幼虫被限制,蚜虫得到了完美的保护,可以免受天敌的威胁。而“挤奶”的过程也不会给蚜虫带来任何损失,因为最终那些糖分也是要作为粪便被干干净净地排出体外。
所以人们会看见小狼崽同那些黑色的鸟类同伴一起玩耍,由此,小狼可以熟悉乌鸦的气味,并记住它们和自己处于同一条战线。
对大自然感同身受,才是对大自然最好的保护。
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种植更多的阔叶林,这样对大家都有好处。
当然,对于是否应该给鸟类喂食这个问题,还存在许多其他的观点,在这里我要回到之前提及的“情感”方面。您真的很难想象,鸟儿的回归可以让人感觉到有多幸运,不只是那只中斑啄木鸟让我意识到这点,还有一只名为科克的乌鸦。
但在这里,我还是要再问一次:这样的喂食行为是否有害呢?我们会不会因此干涉大自然的运作呢?假如没有我们的帮助,科克可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饿死了,而生态系统中,由此腾出的空位应该可以被另外一只乌鸦或者另外一种鸟类所利用。我们已经讨论过,究竟应该同意还是反对这种直接干预环境的行为,但是我们还忽略了另外一点——移情作用。对于环境保护而言,移情作用是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甚至比所有的法律法规更有效。回忆一下我们针对捕鲸或者屠杀小海象的抗议活动——公众的呼声之所以如此高,是因为我们所有人都对这些动物怀有怜悯心。当动物离我们越近,这种怜悯心就会变得越强烈。“离得近”的确不只体现在字面上,这也是我基本不反对动物园的原因之一,当然,前提是它的饲养方式必须适合那个种群。那些能够与动物近距离接触的人,会更强烈地感受到他们与动物之间紧密的关系,也会时刻准备着为保护动物而做些什么。
所以,树木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找到一个统一的开花时间,而要做到这点,树木之间就必须要互相约定好。如果只是一小片树林中的山毛榉,它们可以通过树根连接以及地面的菌丝来互相沟通,但这还远远不够。虽然这么做效果不错,但是为了达到抑止野猪数量的目的,“树木互联网”的影响范围还是不够广。因为野猪可以迁移到很远的地方,它们在森林里搜寻食物的范围可以一直延伸至10公里或20公里开外。所以树木必须在很大的范围内互相约定,这个很大的范围是指几百公里以外。树木究竟是如何做到的,人类还不得而知,但事实是,整片森林范围内,每一棵树都非常同步地结果实或暂停结果实。
北半球的树木会在秋季齐刷刷地掉落树叶,这让我们的地球自转变得稍快了一些,由此一天的时长也缩短了一些。
北半球的树木会在秋季齐刷刷地掉落树叶,这让我们的地球自转变得稍快了一些,由此一天的时长也缩短了一些。这听起来很不可思议吧?
在这种情况下,树干内部不存在多余的应力就变得非常重要,而正是这点,我们这位“伤残老兵”的缺点就严重地暴露了出来。在树的旧伤口部位,当初愈合过程中所生成的木纤维,结构一塌糊涂,而这些被冻透的木纤维,会对伤口周围造成不同强度的挤压。在冬季寒冷晴朗的夜晚,整个森林里会回响着射击一般的声音。那不是猎人们正在扣动他们的扳机,真的不是,那是橡树发出的悲鸣。它们伤口部位的纤维组织出了问题,并急剧地迸裂开来,而这迸裂的声响在一公里外都清晰可辨。
自然究竟是什么?
他们同时也拥有一种特定的基因——Foxp2,而这种基因对于口语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然
一些美国的研究人员认为,我们人类这么强大的思维器官很有可能隐藏着绝对的缺点。他们对人类细胞与猴子细胞中的自毁程序做了对比。这个程序的任务,是在细胞老化或者损坏的情况下将其摧毁和代谢。而对比的结果是:猴子的自我净化机制明显比我们人类的有效得多。研究人员认为,人类降低了代谢比率,从而可以提高不同细胞间互联运算的效率,也为生长更大的大脑提供了可能性。以此能看出,我们为高智慧所需要付出的代价有可能很高。因为细胞自毁程序也会清除癌细胞。猴子基本不会罹患癌症,而相反,癌症已经成为造成人类死亡频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我们为了思维能力所付出的代价,是不是太高了呢?如果我们目前的智慧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存活并不匹配,那么它就必须被提高,或者被降低。很显然,后一个选项貌似是不可能接受的。
如果这一物种是在某个历史性的时期迁移到我们这里来的,而在当时这一物种在全球都受到灭绝的威胁,那么(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对它们特别处理,即使这样会部分地改变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如果不是因为某个物种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威胁,那么任何对自然这一复杂体系的干预都是应该被禁止的。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这经过了数十万年雨水冲刷的土壤,已经流失了大部分营养物质,因为这些营养物质被渗入的雨水带到了植物根部无法触及的深度。但如今这一区域内植物繁茂,树木葱郁——这看起来有违常理。事实之所以可以如此,因为树木将营养物质锁定在自己的系统中,它们主宰着昆虫、菌类以及病毒,这些小生物通过啃食和消化死去的生物质,将营养物质再次带回循环系统中。每一根腐朽的树干、每一片被昆虫啃食过的树叶,以及再次作为腐殖质被排出的粪便,都会重新释放出储存在其中的矿物质,这些矿物质会立刻被树根吸收,并重新用于生成新的生物质。
对于矿物质短缺,撒哈拉沙漠可以帮上一点儿忙。那里的沙尘暴可以将大量非常细小的泥土颗粒扬到高空,并将其从非洲带往南美洲。到了南美洲,这一“包裹”又会经历持续强降雨的冲刷,而重新滋养土壤。每年有将近3000万吨泥土堆积到一起,其中作为极其重要肥料的磷元素,就占到大约2.2万吨。
圣保罗大学由珍妮弗·沃特林带领的一个研究团队,在巴西阿克里州发现了450处地质印痕——带有几何形状的巨大地貌图案,这些图案由沟渠和壁垒组成,整个分布面积高达1.3万平方公里。为了修筑这些巨大图案,人们必须砍伐森林,但当地的原住民明显进行得十分小心谨慎,他们并没有将更大范围内的树木砍光,而这一点已经得到科学家的证实。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森林经营方式还是不错的
植物中一些细小的硅酸颗粒,也就是所谓的“植结石”,可以有助于判断树林范围。对于不同种类的植物,这些小石头或者小晶体也存在差异,但是更重要的是:它们与有机物质不同,不会很快被腐蚀,而是可以保存很长一段时间。根据不同植结石出现的频率,人们可以重塑当年植被的组成。
我们当然没有人愿意回到饥荒年代,我们现在的问题也不再是寒冷,而是气候日益变暖。好消息是:我们不仅重新找回了原始森林,而且也使气候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此我们什么都不需要做,相反,我们应该在尽可能大的自然范围内,放手任其自由发展。
我们应该在尽可能大的自然范围内,放手任其自由发展。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做叙述时的基调,慢慢偏向于更加感情化
善待我们自然中的其他生物,以及尊重它们所有的神秘特质。
数论与密码 内容简介 密码学和信息安全是一个重要的科学技术领域,不仅关系到国家的安全,而且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 通信的数字化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
跟孩子一起读的简明国学 本书特色 核心卖点:趣味亲子国学**读本!父母送给孩子*珍贵的礼物!深入浅出读懂深奥国学,简单明了先贤睿智,全方位培养孩子完善人格!轻松...
写给儿童的人文小百科:纸的神奇之旅 本书特色 《纸的神奇之旅》 没有纸以前的世界是什么样子?印刷术未发明以前,人类是怎么传播知识的?当纸遇上了印刷术,人类的...
《生涯咨询99个关键点与技巧》内容简介:本书作者在咨询实践和督导中积累的经验进行梳理,对职业辅导(vocational guidance)和生涯
恐龙奇遇记 内容简介 在几亿年前,地球上有那么一群生物,他们形态各异,本领不同,有的食肉,有的食草,有的爱打架,有的温柔至极,在它们身上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南...
第一次发现丛书·互动探索系列大百科自然奥秘 本书特色 适读人群 :3-6岁★ “diyi次发现”重磅推出极富创意的科普玩具书,给孩子带来独特的互动体验。 ★ 独...
21世纪儿童版十万个为什么--植物与地球 本书特色 世界上*大的花是企么?苏门答腊的热带森林里有一种大花草,它同有茎也没有叶,一生只开一朵花,但这朵花特别大,*...
UTOP权威探秘百科 (全8册) 本书特色 ★16开平装,晨光出版社出版★本套书原版由英、美、澳、加4地18位科学家、学者、专家执笔编写,中文版由中科院等数十所...
《道德经说什么》内容简介:西安交大韩鹏杰教授精研数十年,以魏晋时期天才学者王弼注解本《道德经》为依据,以独有的“以经解经”
第一次发现 手电筒系列 深入洞穴 本书特色 “**次发现”,我的神奇胶片书,法国国宝级儿童科普经典,被翻译成28种语言,全世界销量突破5000万册。 一把神奇的...
《哈佛长时记忆法》内容简介:每个人都有专属于自己的珍宝库——记忆。但随着互联网、智能手机等代替记忆的技术不断涌现,人们的短
鲨鱼-小牛顿趣味动物馆 本书特色 《小牛顿趣味动物馆》为一套动物科普书,现共有58本。每本讲述一种动物。作者将一些我们不熟悉的动物形象卡通化,使小朋友们易于接受...
翱翔蓝天:飞机中的科学 本书特色 科学心系列丛书编委会编著的《翱翔蓝天(飞机中的科学)》主要介绍了现代的重要交通工具——飞机及其中的科学,首先从古人对飞行的向往...
动手做面包-新小小牛顿-11-3-7岁适读成长版 本书特色 《新小小牛顿:动手做面包(3-7岁)(成长版)》是为了让孩子尽情地“玩”,希望孩子动动手、动动脑,所...
《说得恰到好处》内容简介: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说话。怎样提升自己的说话技巧,怎样通过说话来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怎
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数学小子成了参谋长(小学中高年级)/李毓佩数学童话总动员.爱数王子与鬼算国王系列 本书特色 著名数学家、中科院院士 张景中北京市数学特级老师...
《大数据营销》内容简介:本书全面而翔实地描述了大数据时代下营销的新变化。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营销的含义,大数据背景下的市场
一件毛背心的环球旅行 本书特色 德国2009年年度*佳科学图书你真的知道全球化是怎么回事吗?让孩子跟着红色的毛背心游历亚欧非,足不出户就能了解世界究竟是如何被联...
西顿动物记(全5册) 本书特色 小朋友们都喜欢动物吧?在我们周围,有很多人饲养着自己喜爱的小狗、小猫、金鱼、乌龟等小动物。如果你听说过人与动物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蝴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美国小学生课外科普读物问与答) 本书特色 这本书中有精彩的绘图,栩栩如生地描述了不同种类的蝴蝶和蛾的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活习性。蝴蝶的名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