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特点,即“行政权力支配社会”(马克思语)。
刘泽华先生把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特点提炼为“王权支配社会”这一核心观点。这种王权是基于社会经济又超乎社会经济的一种特殊存在……这种靠武力为基础形成的王权统治的社会,就总体而言,不是经济力量决定着权力分配,而是权力分配决定着社会经济分配,社会经济关系的主体是权力分配的产物;在社会结构诸多因素中,王权体系同时又是一种社会结构,并在社会的诸种结构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种现实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中,便把行政权力看得高于一切,看成一切的归宿。因此,在意识形态中,政治思想占有特别的地位,以至成为了整个思想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哲学的、经济的、教育的、伦理的等等思想,不仅离不开政治,而且通过不同的道路*后几乎都归结为政治。
本套书“先秦卷”阐述并分析了先秦时期王权专制论的基本特征,“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和“隋唐宋元明清卷”则从不同视角揭示了王权专制论在中国古代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深化的过程。由书可知,君主专制主义贯穿中国政治思想史始终,是传统政治思想、政治文化的基本主题之一。
本套书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经典之作、“刘泽华学派”立派之基,初版于1996年,在知识界、学术界引起巨大反响。2019年,值刘泽华先生逝世一年之际,为缅怀先生、重推经典,浙江人民出版社策划重版该书。
《中国政治思想史(修订版)》经近一年修订,由南开大学滨海学院葛荃教授、历史学院孙晓春教授联合校订,新增中国人民大学孟宪实教授代序一篇,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陈寒鸣教授《刘泽华先生生平学行》一篇,以及葛荃教授跋文一篇,总计约4万字,以导读“王权主义”思想精髓,纪念刘泽华先生“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本套书剔除近代以来西方话语体系和分析工具垄断,以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内部固有概念体系重写思想史,梳理了中国古代“王权支配”社会形成、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既为客观述史,也是在以中国古代独有的话语体系重新理解历史。
刘泽华先生试图解决为什么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主义、臣民意识、崇圣观念,几千年里没能发展为民主主义、公民意识和自由观念这一历史重大议题。该书给读者提供了一个与西方话语体系不同的新的思想工具,借助这个工具,我们可以向内自省,向外洞察,获得对中国政治思想传统在社会历史各时期深远影响的新的理解。
《中国政治思想史•先秦卷》第四章 百家争鸣与政治理性的发展(节选)
如果我们把历史的扉页翻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至战国时代,一种极为奇伟的景象便会展现在面前:思想理论界犹如峰峦竞相争高,随着一个大师的出现,一种思想便被推向高峰。这个时代究竟有多少思想家?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的书目看,诸子之作约近百种。用“百家”形容诸说林立,早在战国已经流行。《庄子•秋水》说公孙龙“困百家之知”,荀子称诸子为“百家之说”;至西汉,司马迁称诸子为“百家之术”。此后遂成习惯,一提到诸子百家,人们自然就想到战国的学海。
……
流派之争和派内之争,把无数问题提到了思想家的面前,迫使他们把思维的触角伸到各个领域,上论天,下论地,中论万物、人事,纵论古今。因此,他们的著作大都具有百科全书的性质。以《荀子》为例,全书不过十余万字,但涉及的问题却相当广泛:讨论哲学的有《天论》《解蔽》《正名》《性恶》《非相》等篇;讨论政治学的有《王制》《王霸》《君道》《臣道》《强国》《礼论》《乐论》等篇;讨论经济的有《富国》等篇;讨论教育的有《劝学》《修身》《不苟》等篇;讨论军事的有《议兵》等篇。另外,全书讨论了伦理道德,有些篇还论及了自然科学、史学诸问题。荀子为了论战,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写作的。每篇有一个主旨,篇名与内容一致。从某种意义上说,荀子是中国古代划分社会学问为不同学科的开创人之一。
百家争鸣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向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重点进军,每个人掌握知识的百科性又促进了对事物的综合考察与深入分析。百家与百科相激,于是对每个问题都能少者数种,多者十余种,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看法。
这个思想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积累和智慧结晶,是在继承基础上的伟大创造。诸子百家的存在与争鸣,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在以后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各式各样的思想差不多都可以从战国诸子中找到原型或雏形。直到今天,社会科学中的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还可以从诸子中找到相应的命题或思想源头。
为什么这个时期出现了那么多的思想家? 这首先需要从那个时代说起。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变动时期。“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变化打破了传统的生活和观念。过去的一切该怎么看?需要人们回答。现实该怎样生活? 需要人们创造。历史的车轮要向哪里转动?需要人们预测。数不清的问题一齐摆在了人们面前。一句话,社会历史需要重新认识! 百家争鸣便是历史变动在认识上的表现。
促成百家争鸣的另一个原因是,各国的政治变革与互相竞争需要理论指导。当时每个诸侯国都面临着如何妥善解决内政与外交这两大课题,都面对着生死存亡的抉择。在复杂的形势面前,任何僵化的传统,如门第、名分等都无济于事,唯*有效的东西便是合乎时宜的谋略和政策。在尖锐的斗争中,实力无疑是基础,然而没有合宜的谋略,优势就可能转为劣势。斗争不仅是物质力的较量,同时也是智力的较量。物质力可以由少数人垄断或控制,智力却是无法垄断的。君主们拥有物力,却不一定具备智力。在相对稳定的形势下,当权者可以把知识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但在多元的、动荡的、竞争的时代,抛掉知识才智就意味着毁掉自己。当时许多统治阶层人物对人才智谋的作用看得很清楚。一次,齐威王与梁惠王会晤。梁惠王问齐威王:有明珠吗?齐威王说,没有。梁惠王诧异地说,我的国小,还有十颗光照数十丈的明珠,齐国那么大怎么能没有呢?齐威王说,我的明珠与你的不一样,我以人才为明珠。由此可见人才在当时的地位和作用。各国争着招揽人才,有的下令求贤,有的重金收买。百家的兴起正是适应了智力竞争。他们中的多数目的也很明确,那就是“干世主”。
形成百家争鸣的再一个原因是,当时政治空隙比较多,知识分子大有用武之地,可以自由驰骋。这并不是说当时有什么开明的政治制度,而是指诸侯国林立,便于知识分子在各国间迂回,便于自由讨论问题。
思想自由,百家争鸣,认识深化,三者之间既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关系,又是递进关系。有思想自由而有百家争鸣,有百家争鸣而有认识深化。认识深化程度是人类智慧和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
认识发展的动力之一,是不同观点与见解之间的相激,即挑战和应战。认识领域不存在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局面。认识的天性之一就是“犯他性”。犯他而后才能有新见。犯他不可避免地要有“破”。“破”与“立”是一个相反而相成的过程。先秦诸子之间既有公开的对阵、指斥、无限上纲,又有娓娓细语的辩析。有的针对整个学派,有的则仅针对个别论点。在争鸣中并不都是壁垒分明,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因人废言者有之,弃取并行者亦有之;有的学派意识很强,有的则全然把学派抛到一边。总之,在争鸣中没有裁判员,自己就是认识的上帝。战国诸子相激到什么程度,可以从如下两方面考察:
**,没有任何一个论题是神圣不可批判的。先秦诸子究竟提出了多少论题,谁也没有做过统计,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即不管哪种理论都没有获得人人共尊的地位。任何理论都是可以讨论的;信仰者有之,但却不是必须的和规定的。儒家对仁和礼尽管有不同的解释,但都又把它们作为自己的旗帜。可是在道家看来,仁与礼却是造成人世祸害的根源。《老子》说:“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三十八章》)仁、礼与“道”是对立的,是破坏“道”的恶果。《庄子》认为仁礼这类东西不属于人的自然本性,是那些好事的圣人(非道家所称的圣人)制造出来的。“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庄子•马蹄》)仁礼之兴造成了一系列的恶果,它既是人的桎梏,又引起了人的互相猜忌;既可怜,又可悲,更可恶,以至作者发出这样的谴责:“虎狼,仁也。”(《庄子•天运》)“夫兼爱不亦 迂乎? 无私焉,乃 私也。”(《庄子•天道》)法家中的某些人是有限地主张仁、礼的,不过也有人,如《商君书》的某些作者把仁、礼比作虱子、蠹虫,主张加以灭绝。总之,在战国,找不到任何一种理论是不可以再认识,不可以再讨论和不可以批判的。
第二,没有不受到批判的权威。在争鸣中形成了流派,也出现了权威。孔子之于儒家、老子之于道家、墨子之于墨家、李悝之于法家,几乎均处于权威的地位,孔子与老子甚至还有点神味。孔子就自称:“天生德于予。”子贡称颂孔子:“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论语•子张》)他认为孔子如日月,谁要说孔子的不足,只表明自不量力。又说:“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论语•子张》)“自生民以来,未有(及)夫子也。”(《孟子•公孙丑上》)然而,由于当时许多派别存在,这些人完全是可以讨论和批评的对象。一个看门人批评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式的理想主义者。这还是客气的,《庄子•盗跖》的作者把孔子视为“伪圣人”,对孔子进行了全盘否定和批判。孟子除对杨朱和墨子的理论进行批判外,还斥之为“禽兽”理论家。
诸子互相激烈的争论把认识推向一个又一个高峰。在理论上互相批驳、点名道姓,争鸣的深入,促进了认识的深化。争鸣中也出现“偏激”现象,什么是偏激? 很难为它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偏激”是与“中正”相对而言。在对社会的认识中,既找不到一个统一的“中正”,也就无法判断何为“偏激”。大致说来,把一种理论观点推向极端的做法可算之为“偏激”。“偏激”是争论中不可避免的产物,也是为了彻底阐述某种理论难免出现的现象。另外,论战双方批判对方时,常常攻其一点, 不及其余,经过对方之手,也会把某种论点推向极端。还有,在同一学派内部,为了争正统,也常常把不同于自己的观点视为异端,异端也多半与偏激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
时人分辨正统与偏激,其目的在于取消偏激。笔者在这里谈偏激不是简单地要提倡偏激,而是要谈谈偏激在深化认识中的意义。
认识*好沿着直线深化,但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也从来不存在这种认识。人类的认识从来都是在曲折和多样化中向前推进。从认识过程看,偏激不仅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深化认识所不可缺的形式。因为只有偏激才能把一种思想和理论以极端的形式彻底地表现出来。偏激是冲破认识上平稳局面的一种做法。偏激本身或许有缺,但它又是人们选择中正认识的坐标之一。没有这种坐标,也就显示不出中正的意义。中正与偏激是互为参照物的。偏激并不只是一种情感,它可以是一种深化的理论,正像荀子在《非十二子》中所言:“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也就是说,它是有一定根据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为了批驳这种有一定根据和道理的偏激之论,那就应提出更多的根据和道理,所以偏激之论成为认识发展的动力之一。
区分中正和偏激,如果是为了进行选择,是完全必要的,对认识也是有益的;如果区分的目的是想取消偏激之论,如我们的先人那样,其后果并不会太好。秦汉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设法把某一学说定为一尊,其结果不仅桎梏了思想,也使自己失去了选择和应变能力。
如果战国百家争鸣没有偏激之论,那么争鸣也不可能那样深化,也不可能那样多姿,具有聪明才智的士也不可能获得迅猛发展。
刘泽华是我国现代著名史学家、中国思想史研究名家、南开大学荣誉教授,所提出的“王权主义说”在海内外学术界有很大影响。以他为核心的“刘泽华学派”是继“侯外庐学派”之后形成发展起来的又一个有着鲜明学术个性的史学流派,是中国政治思想史和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镇。
军事百科 本书特色 准确的数据+全面的信息库精美的图片+品质的国际化新颖的体例+编的权威性方便的查找+广泛的实用性军事百科 目录 **章军事制度军事领导体制武装...
《战斗民族的钢铁巨龙:苏俄装甲列车图史1917-2015》一书以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线图、彩绘和精悍的文字,集中展示了苏联(俄罗斯
孙子兵法鉴赏辞典(文通版) 本书特色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蕞早的兵书,被后世尊为“兵学圣典”,不仅在军事领域享有极高声誉,还提供给世人政治、经济、外交等多方面...
秋收起义纪实 内容简介 “八七会议”之后,毛泽东等人酝酿并发动了秋收起义,数路人马挥师长沙,然而强敌之下,进攻迅速败北。毛泽东果断率领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罗霄山...
《社会进化与政治学说》一书的主旨是提供一套清晰阐述的社会哲学,以作为解决工业革命以来英国社会经济问题的理论指导。作者霍布豪斯以进化与进步的区分作为贯穿全书的主线...
中国抗日战争战场全景画卷:1937南京保卫战金陵大沦陷影像全纪录 本书特色日本军人大山勇夫等到虹桥机场挑衅,中国军人 开枪,将之击毙。中国军人的做法毋庸置疑是正...
战略情报的批判性思维-(全新中文译本) 本书特色 对情报工作而言,批判性思维是一项**的基本技能。通过探讨20个关键问题,本书重点阐述了在情报分析和生产...
新中国国防和军队60年 本书特色 《新中国国防和军队60年》:辉煌历程: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重点书系。新中国国防和军队60年 内容简介 简介1949年10月1...
秘密战3000年:公元17世纪到现代:第3部 本书特色 震惊世界的间谍秘史经典,人类3000年来秘密战领域的秘闻与传奇史料严谨,精彩丰富,一针见血!秘密战300...
《法律的故事:规则背后的博弈》内容简介:法律的复杂之处在于它不是人类社会的孤独存在,而是置身于天理人情、风俗习惯乃至人们的
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 内容简介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
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内容简介 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作者广泛吸收了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新理论成果,运用了大量的新材料,突出了冷战后世界政治和经济的新变化,使...
千年的遗恨:变动中的政治格局与列国沉浮 本书特色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别的时期,各种政治因素从旧有的社会序列中挣脱出来,按照自身的内在要求,在相互冲突中又...
心与音的对话:观察与思考-音乐人文地理 本书特色 《音乐人文地理(2)·心与音的对话:观察与思考》:报道与思考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浙江遂昌教研基地”落...
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最新修订图文版 本书特色 《中国秘密战:中共情报、保卫工作纪实(*新修订图文版)》作者亲自翻阅秘密档案、零距离采访100多位...
作品目录第一编 分析的模式第一章 理论分析的形式第二章 分析的一些基本范畴第二编 要求的输入第三章 作为系统输入的要求第四章
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回忆录 本书特色 《波斯帝国王位争夺战回忆录》记录了希腊雇佣军从波斯帝国腹地穿过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抵达黑海,返回希腊的充满冒险的传奇经历。...
苏俄百年军服 本书特色 《苏俄百年军服》16开精装,铜版纸印刷,全彩图文。由国内著名军品收藏家徐海燕手绘插图,以详实文字记录了从1918年苏联工农红军建立至今,...
世界军用飞机百科大图鉴1914~1990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内容简明、信息量丰富、且对各种飞机均有得体叙述的飞机资料参考书,书中尽可能详尽地提供了技术数据、国...
应对危机-灾难.暴乱和恐怖行为管理 本书特色 该书是危机管理研究方面的经典著作,由著名的危机管理研究学者罗森塔尔组织众多专家学者共同撰写,对20世纪70、8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