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本书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
莫理循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先后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在当时时局动荡、制度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一身而几任,既是旁观的记者,又深深地卷入中国的高层政坛;既是外籍人士,又对中国内部事务多有参与,并与中国的政界、文化界的诸多重要人士多有交往。深入研究他的言论活动与中国内外政治事件的关系,是一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我院窦坤所著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确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所以她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去做。《绪论》是开宗明义之篇,包含研究意义、研究回顾和研究思路三个小目。作者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较大篇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回顾,既显示自己研究工作的起点,又为自己提出原创性见解奠定了基础;之后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中外关系史和史料等角度论述选题的研究意义,着重探讨了莫理循在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史中的活动及历史地位,以回答莫理循在中国20年如何认识中国、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这篇《绪论》是阅读本书的锁钥,也为本书及其作者确立了遵守学术规范的地位。纵览全书,尚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介绍:
首先,本书对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动态有颇为深入的了解,对前人的学术成果有评述、有判断、有批评,特别是对其中的学术源流有清晰的梳理,对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有系统的把握。在本书撰写期间,作者曾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一书,又推动国家图书馆引进了莫理循文件的缩微胶卷,并系统地参阅了相关时段的英文《泰晤士报》及与论题有关的各种文集、函电和档册等。此前,中西学者多有对莫理循其人其事的研究,但应该说,该书是迄今为止对莫理循的相关资料掌握得*为全面的研究作品。
其次,本书对研究对象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结论是建立在翔实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作者认为,“认识中国、实践自己的认识并试图影响中国,是莫理循在华活动的三步曲”。对莫理循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英国来说人,如何协调祖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此类“两栖”人物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引起后来研究者极高兴致的问题。在这方面,本书做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对中国充满同情之心的英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他生活二十载的国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英双方都得到利益。然而当双方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则毫不犹豫地向母国倾斜,莫理循始终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为其行事的基本原则”。应当说,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大量史料、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
再次,注重发掘、利用**手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独到创新的观点,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也因此揭示出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史实真相,澄清了既往研究中的一些谬误和谜团。如莫理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为,中日“二十一条”向外界披露的真相,莫理循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莫理循在巴黎和会上的作用,等等,都多发前人所未发。
古德诺以一篇《共和与君主论》而留下百年骂名,所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要为古德诺鸣冤叫屈。袁氏另一个重要的外国顾问莫理循,则长期以来被史家忽略了。莫理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二十几年,并在这里成了有世界影响的记者,北京王府井大街曾被叫做“莫理循大街”,他本人也被称为“北京的莫理循”(或“中国的莫理循”)。北京女学者窦坤在合作翻译了莫理循的英文传记之后,又独立完成了《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这大概是**本研究上个世纪之交莫理循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专著。
莫理循在中国的职业记者生涯始于1897年,他留在北京的16年,正是中国变化*急剧的年代,一方面动荡不安,一方面又在腐朽没落的夹缝中露出了希望。他见证了六君子的头颅和热血,并亲身介入了对张荫桓的救援;他曾在东交民巷的交火中受伤;1902年他**次采访袁世凯就被吸引,他对当时的改革寄予厚望,认为改革可以把衰弱老朽的中国带入新时代。他在**时间向世界提供了许多独家报道,先是他以自己的方式鼎立支持袁世凯,再是袁世凯有意利用他作为大报名牌记者的特殊身份赢得国际势力的支持。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袁世凯的一颗重要棋子,他在《泰晤士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挺袁的报道、访谈,对西方列强的政策取向所产生的微妙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莫理循的重要性不仅是他留下了大量日记、书信、备忘录、照片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不仅因为他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局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时局、社会变革等方方面面的报道,成为国际社会认识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
窦坤,196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已发表《评珀尔<北京的莫理循>、《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并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1956年卷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是以编年体全面反映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领域重大史事的资料书,旨在为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供...
《道德经说什么4》内容简介:在生活中,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得到的很少,从而想要的会越来越多。作为一个普通人,在生活
昌乐骨刻文 本书特色 ★ 16开精装,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刘凤君,山东大学教授,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美术考古和艺术史教学研究与书法创作研究★ ...
山海经--经典国学无障碍阅读版 本书特色《山海经》是一部包含神话传说的上古地理著作,主要记述了古代地理、物产、巫术、宗教等知识,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等方面的内...
《遥远的风铃》内容简介:《遥远的风铃》讲的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故事。故事开始时,主人公小芽是十五岁的初中生,故事结束时,她
宋朝的腔调 本书特色 1、 通过诗词解读、文人生活、历史事件相合的方式,完全再现宋朝生活的百科式读本。文字生动有趣,又不乏知识性。2、 有爱恨情仇、有悲欢离合、...
五代十国《四》:千山残雪 本书特色《 五代十国-千山残雪》讲述了盛唐隆宋之间,帝国迷失了方向,社会已面目全非。从末唐时代,天下陷入了持续的动荡与混乱,历经五代割...
民国军制 内容简介 本书以民国军制建设为主题,以陆、海、空三军从无到有的发展为主线,梳理了三军的组建、发展和壮大的过程,内容包括军校发展、军事教育、军事训练、民...
2009-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七辑 本书特色 《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7辑)》由中华书局出版。2009-沈阳故宫博物院院刊-第七辑 目录 满族赋乾隆...
ThisbookisanexpandedandrevisededitionoftheauthorscriticallyacclaimedvolumeNutsan...
彩绘本美国历史(精) 本书特色 《彩绘本美国历史(精)》由九本独立成篇的系列丛书组合而成,每篇均围绕美国历史上一位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物展开,多视角、全方位地展现...
辽宁省博物馆藏碑志精粹 内容简介 为了庆贺建馆五十周年,特为广大读者编辑这本《辽宁省博物馆藏碑誌精粹》在馆麇前夕,经文物出版社与日本东京中教出版株式会社合作,精...
发现仰韶 本书特色 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曲折艰难的发掘全过程! 20世纪初一个外国人的意外发现牵扯出一个以“彩陶”著称的古文明并由此从河南这片古老的中原大地走...
《机器70年》内容简介:本书试图梳理我们的生活被一种社会实践力量改变的过程,这力量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变
世界历史一本通 本书特色 拂去岁月尘埃,重现诸文明真貌从古埃及到二战,纵横八万里用*有戏剧性、*犀利的方式解读世界历史根据希腊神话,历史女神克里奥从时间而来,隐...
活在大宋 本书特色 1、适合大众阅读的历史类普及读物,集趣味性、历史性于一体,语言通俗有趣,也呈现出了很多历史细节,既保证了阅读性同时也保证了历史真实。2、体验...
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常识 本书特色 《中华传统节日文化常识》是面向中小学生和广大民众系统介绍中国节日的传统文化读本。对于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
《未完成的肖像》内容简介:众人追求且有婚约的西莉亚,竟闪电嫁给一见钟情的德莫特。他们一起经历许多生活的磨难,终于建立一个美
《改革开放四十年口述史》内容简介:本书通过对胡福明、袁宝华、王梦奎、陈锦华、刘鸿儒、伍绍祖、龙新民等49位老领导、老同志的访
魏晋名士的风流 本书特色 《魏晋名士的风流》笔者本着严谨的史学态度和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在士族社会,这个魏晋时代大背景的基础上,以细腻的笔墨一一将魏晋名士洒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