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理循曾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中华民国政府政治顾问,从1897年至1918年在中国工作、生活了20多年,与清末民初的中国关系密切.本书大量运用莫理循未刊档案文件及英国伦敦《泰晤士报》原文,对莫理循与清末民初中国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客观的研究与分析,同时依据原始资料考证了莫理循在华活动中的一些具体史实,如他在北京的居住和社交状况、辛亥革命时期南北议和过程中他赴鄂的情形及对袁世凯的支持、1915年日本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内容透露的内幕和莫理循对袁世凯帝制自为的态度。
莫理循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曾先后担任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和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政治顾问。在当时时局动荡、制度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一身而几任,既是旁观的记者,又深深地卷入中国的高层政坛;既是外籍人士,又对中国内部事务多有参与,并与中国的政界、文化界的诸多重要人士多有交往。深入研究他的言论活动与中国内外政治事件的关系,是一件具有比较重要学术价值的工作。我院窦坤所著的《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确是做了一件有意义的工作。
《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所以她严格按照学术论文的规范要求去做。《绪论》是开宗明义之篇,包含研究意义、研究回顾和研究思路三个小目。作者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较大篇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回顾,既显示自己研究工作的起点,又为自己提出原创性见解奠定了基础;之后作者从政治史、社会史、中外关系史和史料等角度论述选题的研究意义,着重探讨了莫理循在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史中的活动及历史地位,以回答莫理循在中国20年如何认识中国、产生过怎样的影响。这篇《绪论》是阅读本书的锁钥,也为本书及其作者确立了遵守学术规范的地位。纵览全书,尚有这么几个特点值得介绍:
首先,本书对该学科及相关领域的国内外动态有颇为深入的了解,对前人的学术成果有评述、有判断、有批评,特别是对其中的学术源流有清晰的梳理,对与主题相关的资料有系统的把握。在本书撰写期间,作者曾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一书,又推动国家图书馆引进了莫理循文件的缩微胶卷,并系统地参阅了相关时段的英文《泰晤士报》及与论题有关的各种文集、函电和档册等。此前,中西学者多有对莫理循其人其事的研究,但应该说,该书是迄今为止对莫理循的相关资料掌握得*为全面的研究作品。
其次,本书对研究对象的评价比较客观公允,结论是建立在翔实可靠的材料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说服力。作者认为,“认识中国、实践自己的认识并试图影响中国,是莫理循在华活动的三步曲”。对莫理循这样一个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英国来说人,如何协调祖国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是此类“两栖”人物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也是引起后来研究者极高兴致的问题。在这方面,本书做出如下结论:“作为一个对中国充满同情之心的英国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他生活二十载的国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中英双方都得到利益。然而当双方出现冲突的时候,他则毫不犹豫地向母国倾斜,莫理循始终以维护英国在华利益为其行事的基本原则”。应当说,这一结论是建立在对大量史料、史实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
再次,注重发掘、利用**手原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实事求是的研究分析,进而提出自己独到创新的观点,是本书的另一个特点。作者也因此揭示出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史实真相,澄清了既往研究中的一些谬误和谜团。如莫理循在辛亥革命中的作为,中日“二十一条”向外界披露的真相,莫理循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莫理循在巴黎和会上的作用,等等,都多发前人所未发。
古德诺以一篇《共和与君主论》而留下百年骂名,所以唐德刚在《袁氏当国》中要为古德诺鸣冤叫屈。袁氏另一个重要的外国顾问莫理循,则长期以来被史家忽略了。莫理循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二十几年,并在这里成了有世界影响的记者,北京王府井大街曾被叫做“莫理循大街”,他本人也被称为“北京的莫理循”(或“中国的莫理循”)。北京女学者窦坤在合作翻译了莫理循的英文传记之后,又独立完成了《莫理循与清末民初的中国》,这大概是**本研究上个世纪之交莫理循与中国社会转型的专著。
莫理循在中国的职业记者生涯始于1897年,他留在北京的16年,正是中国变化*急剧的年代,一方面动荡不安,一方面又在腐朽没落的夹缝中露出了希望。他见证了六君子的头颅和热血,并亲身介入了对张荫桓的救援;他曾在东交民巷的交火中受伤;1902年他**次采访袁世凯就被吸引,他对当时的改革寄予厚望,认为改革可以把衰弱老朽的中国带入新时代。他在**时间向世界提供了许多独家报道,先是他以自己的方式鼎立支持袁世凯,再是袁世凯有意利用他作为大报名牌记者的特殊身份赢得国际势力的支持。他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袁世凯的一颗重要棋子,他在《泰晤士报》连篇累牍地发表挺袁的报道、访谈,对西方列强的政策取向所产生的微妙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莫理循的重要性不仅是他留下了大量日记、书信、备忘录、照片等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不仅因为他与袁世凯的密切关系,以及他对清末民初的中国政局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更重要的是他对中国时局、社会变革等方方面面的报道,成为国际社会认识这个古老、神秘的东方国度一个极为重要的窗口。
窦坤,196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从事中外关系史的研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北京社会科学》杂志社;副研究员。已发表《评珀尔<北京的莫理循>、《中法汉学研究所与中法文化交流》等文章多篇,并翻译出版了《北京的莫理循》。
《中亚古道与古遗址》内容简介:1900—1901年、1906—1908年、1913—1916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
山崖上的图像叙事:贵州古代岩画的文化释读 本书特色 贵州岩画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物,在这份形象化的图式文本中积淀着贵州古代历史以及贵州本土少数民族丰富的文化信...
中国数学史大系 第1卷 本书特色 《大全》全书是编年史,自上古以迄清末,共分八卷,各卷自成断代史,除复原古代算法的形式,并对照以近代算法外,将尽量收入各家*新研...
Whileheatedargumentsbetweenpractitionersof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researchhave...
中国史话-全2册 本书特色 本书采用话题体的形式叙说从“人文初祖”到“鸦片战争”以前的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共分为五...
文史资料选辑 本书特色 《文史资料选辑(第154辑)》是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 内容简介 《文史资料选辑(第154辑)》内容包括:决策内幕、博鳌亚...
这部以上海为背景,时间跨度达六十年的史诗性小说,讲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1938年,纳粹德国疯狂地进行种族清洗。为了躲避死
太平天国史(全四册) 本书特色 《太平天国史(繁体竖排版)(套装全4册)》:中国文库·史学类太平天国史(全四册) 内容简介 “中国文库”所收书籍,有少量品种因技...
《活着的士兵》是一个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士兵的手记。作品以报告文学形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示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腥风血雨
医疗卫生与社会保障卷-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二编-(上.下) 本书特色 本书是继大型史料丛书《民国时期社会调查丛编》之后的又一批民国史料汇集,为国家“十一五”出...
高棉的微笑:柬埔寨吴哥文物与艺术 本书特色 ★ 大16开平装,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出版★ 柬埔寨建国于公元1世纪下半叶,在9世纪至14世纪的吴哥王朝达到了鼎盛,创...
《寻访中国古村镇》内容简介:本书考察中国古镇古村落现状,提出保护古镇古村落的方法。近20年来,由于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古镇古
《小微企业融资的全球经验》内容简介:90%以上的企业数量,提供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70%以上的技术创新和60%以上的GDP,贡献了5
(盒装)史记(全4册) 内容简介 汉朝司马迁作的《史记》是中国两千年来*伟大的历史名著,其中有许多文学名篇。因为司马迁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比较进步的历史观点和高...
《宫廷社会》内容简介:本书以法国旧制度时期宫廷社会的人及其日常生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宫廷生活在礼节、典仪、品味、服饰、习俗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10卷40篇,约8万字。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观年间太
男儿事-历史上的那些男人和那些事 本书特色 男儿事,男儿意,男儿的才气横溢,男儿的铮铮铁骨…让他们的传说感动我们的人生。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
《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内容简介:本书初版于1909年,正值风雨飘摇的满清王朝行将崩溃之际。作者在中国生活了半个世纪,几乎与各阶层
中国明清以来6个世纪人口的发展一直是从事历史学、经济学、人口学的学者及思考中国人口与历史、中央地方政权体制运作、人口与土地
《IPO 40大财务迷局》内容简介:《IPO 40大财务迷局》内容简介::夏草近来对拟上市公司做了颇多研究,《IPO 40大财务迷局》是其成果